寫個人總結時,我們需要重點關注自己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寫個人總結時要注重情感的表達,使總結更加真實、感人,生動地展現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的成長和進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一些個人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一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一)
曹豹——懸謎軼事
劉備之下邳相。初為陶謙將,后仕劉備。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于淮陰石亭,更有勝負。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飛殺豹,城中大亂。“曹”姓在徐州算是世家大族,三國志陶謙傳記載: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瑯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兩相對比,無論曹豹還是曹宏,皆是私德有虧,又同樣受到陶謙親信,曹豹可以說是徐州第一將軍,在徐州風頭無人能及,曹宏很有可能就是曹豹或曹豹兄弟。還有一事亦可證明一二,徐州歷來不缺名帥猛將,即使在東漢三國時期,吳魏兩國許多大將皆出自徐州境內,如臧霸、孫觀、徐盛、呂岱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皆出身貧寒。而徐州牧陶謙此人卻喜貴嫌貧,看不起寒門之人,所以一個個帥才將才皆流落他鄉。而曹豹作為世家中人,甚得陶謙信任。可歷史上并沒有任何一處提及曹豹的領兵才能或武勇之處,所以,曹豹不一定就是正牌的將軍,他也有很大可能是一名頗通文才軍事的士人,所以曹宏即曹豹有很大的可能。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二)
張春華--宣穆張皇后
張春華年少時就有德行,智慧見識超過常人。嫁給司馬懿后為司馬懿生下三子一女,即生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平原王司馬干和南陽公主。
曹操當時擔任司空,聽聞司馬懿之名想征召他入朝任職。司馬懿深知漢朝國運已衰,不愿屈服于曹操,便假稱有風痹之疾臥床難起,拒絕征召。有一次晾曬書籍,忽遇大暴雨,司馬懿不由自主地去收書。家中惟有一個婢女看到此事,張春華擔心司馬懿裝病之事泄露出去招致災禍,便親手殺死婢女滅口,而且親自下灶燒火做飯。司馬懿由此十分看重她。
后來,司馬懿寵愛柏夫人,連張春華都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生病臥床,張春華前去探望病情。司馬懿說:“老東西真討厭,哪用得著煩勞你出來呢!”張春華因此羞慚怨恨,于是拒絕進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都不吃飯。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后對別人說:“老東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擔心苦了我的好兒子們罷了。”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張春華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受禪登基,建立西晉,追謚張春華為宣穆皇后。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三)
衛溫的人物介紹
衛溫(?——231年),三國時東吳將領,曾任將軍職。230年(黃龍二年),東吳皇帝孫權命他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臺灣)、亶州。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回來后,以“違詔無功”入獄被殺。此后臺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大陸的聯系逐漸密切,開始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四)
徐干的人物介紹
徐干(170年-2),字偉長,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其少年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而徐干卻專志于學。當時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禮命蹊躇,連武欲致之”。他“輕官忽祿,不耽世榮”。曹操曾任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他以病辭官;“潛身窮巷,頤志保真”,雖“并日而食”,過著極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國統一有望,即應召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轉五官將文學,歷五、六年,以疾辭歸。“身窮窮巷,頤志保真”,雖“并日而食”,亦“不以為戚”。(引并見《中論序》)后授上艾長,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來曹丕論及徐干時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五)
潘鳳的生平介紹
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場于小說第五回。冀州牧韓馥部下的上將。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他奉韓馥之命前往汜水關前挑戰董卓部下大將華雄,不敵被斬。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六)
樂綝
魏揚州刺史。父進,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進薨,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風,官至揚州刺史。
樂綝甘露二年(257),司馬昭疑諸葛誕,征為司空。誕言不遣使者,健步赍書,使以兵付樂綝,此必綝所為。乃將左右數百人至揚州,揚州人欲閉門,誕叱曰:“卿非我故吏邪!”樂綝聞之,閉州門。徑入,綝逃上樓,就斬之。前至東門,東門復閉,乃使兵緣城攻門,州人悉走,因風放火,焚其府庫。詔悼惜之,追贈衛尉,謚曰愍侯。子肇嗣。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七)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諸葛亮在荊州,于建安初年,與潁川石廣元(名韜)、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
孟公威在《三國志·魏書·溫恢傳》,裴松之引《魏略》注:諸葛亮在出祁山時(這是第二次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時司馬懿在擔任荊州都督),在回復司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馬懿請杜襲替他向孟建致意。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八)
朱靈(生卒年不詳),字文博,冀州清河國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官至后將軍,封為高唐侯,謚號威侯。初為袁紹部將,后歸順曹操,隨曹操征伐四方,屢建戰功。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九)
文昭甄皇后--甄氏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傳為甄宓,實則無記載。史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歲喪父。建安中期,袁紹為次子袁熙納之為妻。建安四年(1)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紹的妻子劉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攻下鄴城,甄氏因為姿貌絕倫,被曹丕所納,甚得寵愛,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即東鄉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位魏王,六月率軍南征,甄氏被留在鄴城。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山陽公劉協進獻二女為曹丕妃嬪,后宮中文德郭皇后,李貴人和陰貴人都得到寵幸,甄氏愈發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曹丕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甄氏,葬于鄴城。黃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兒子平原王曹叡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謚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將甄氏改葬于朝陽陵。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十)
秦宜祿的人物介紹
秦宜祿(?—199年),宜祿為其名。新興(治今山西忻州)云中人。之前曹操當洛陽北都尉時給曹操當過兵。東漢末年呂布的部將。呂布戰敗后他歸降曹操,后為張飛所殺。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二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一)
黃承彥——三國時期荊襄名士、諸葛亮岳父
黃承彥,漢末三國時期襄陽名士,諸葛亮岳父,黃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婿,與襄陽名士上層社會圈子:龐統(鳳雛)、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人交好。《三國志》: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
《三國演義》中黃承彥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第一次是在劉備二顧茅廬的時候,第二次出現便是在諸葛亮大擺八卦陣的時候進入陣中將陸遜帶出。也估計也是因為他的第二次出現才招來殺身之禍。
書中描寫黃承彥是為了不讓諸葛亮造太多殺戮而破了八卦陣帶出陸遜,其實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如此。黃承彥之所以要釋放陸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不讓魏國看蜀、吳兩個相爭坐收漁翁之利。而黃承彥釋放陸遜后,如了他的愿,也讓蜀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但是他的這一行為卻招來了殺身之禍,因為陸遜對于蜀國來說有深仇大恨,而黃承彥釋放了陸遜就等同于通敵賣國,因此黃承彥也是被帶上了這一罪名而被處決。諸葛亮后來甚至岳父的用意后為了權衡利弊也只能默默的看著自己岳父被處死。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黃承彥死后其碑墓如此的寒磣。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二)
樂進——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今山東莘縣)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從擊袁紹于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譚、袁尚于黎陽,斬其大將嚴敬。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飛等人,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后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后,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于合肥。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謚曰威侯。后世將其與張遼、張郃、于禁、徐晃并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第十二回,樂進與許褚、典韋等六將合戰呂布,射殺呂軍八大健將之一的成廉;第二十三回,曹操稱其部下四名將領“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當中包括樂進。第三十三回參與討袁戰事,樂進將袁譚下屬郭圖射殺;第四十五回赤壁之戰前夕,曹操任命樂進為“馬步左軍”主帥,以青旗為旗號,后來與李典一同充當副將協助張遼守御合肥。
第五十三回與曹軍與孫權軍于陣前對壘時,樂進單騎突襲孫權,小說形容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里逕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面前,手起刀落”,更一擊將孫權侍衛宋謙、賈華的雙戟打斷。第六十二回,劉備到達涪關時,致書劉璋提到“只說曹操令部將樂進引兵至青泥鎮,眾將抵敵不住,吾當親往拒之”,雖然是偽作消息,但亦證明了樂進在當時擁有一定的名將聲譽。后來樂進又隨張遼于合肥與來犯的孫權軍作戰,并與吳將凌統大戰,雙方不分勝負,卻因中了吳將甘寧的冷箭而受傷退場。此后,樂進再沒有登場于小說中。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三)
孫魯育——三國時期吳國公主
孫魯育為吳大帝孫權和步夫人的幼女,于229年嫁朱據為妻,故又稱朱公主。朱據死后又嫁給劉纂。劉纂曾經娶孫權中女孫氏,因為孫氏早逝,所以又娶孫魯育為繼室。赤烏末年,她和朱據的女兒成為其異母弟孫休的妻子。
當初孫和為太子時,她的同母姐姐全公主孫魯班譖害孫和母王夫人,欲廢太子孫和,立魯王孫霸。孫魯育沒有聽從,于是姐妹之間有了間隙。五鳳二年(255年),孫儀等密謀殺死權臣孫峻,因事情泄露而自殺。受牽連被殺者數十人,其中朱公主也因被全公主誣為同謀者而遭孫峻殺害。
吳景帝孫休在位時,除滅當時的權臣孫綝,夷滅孫綝三族,孫休又恥于與孫峻、孫綝同族,將二人族籍從族譜中削除,稱之為“故峻、故綝”。且發掘出孫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綬,將棺木削薄后重新埋葬,以此追究他當年殺害魯育公主的罪行。
搜神記中說:孫峻殺害朱公主,埋葬于石子崗,孫皓即位時,準備改葬朱主,墳墓無法識別,而宮人都認識朱主死亡時所穿衣服,于是就讓兩個巫師各在一處招魂,不得相近。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兩人都說:看到一個女子大約三十多,上著青錦束頭,紫白袷衣服,丹娣絲鞋,從石子岡上半山坡,用手止住膝蓋長長嘆息,停留片刻,走進一座墳墓上就住,徘徊了很久,突然不見。二人的話,不謀而合,于是依言打開墳墓,果然如此。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四)
黃月英——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
黃月英,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陽)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無載,“月英”是她在民間傳說中的名字。黃承彥以黃月英有才,向諸葛亮推薦,請求配婚,諸葛亮答應后遂與黃月英結為夫妻。相傳黃月英黃頭發黑皮膚,但知識廣博。但也有一說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相傳是從黃月英的傳授的技巧上發展出來。荊州一帶的特產,相傳部分也由黃月英所制造或發明。現今襄陽一帶,還可以聽到很多關于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動人傳說。
諸葛亮第一次上門求親時,黃頭發、黑皮膚的阿丑姑娘送他一把羽扇,并問諸葛亮:“諸葛先生,可知道送你羽扇的用意?”諸葛亮說:“是禮輕情義重吧。”阿丑說:“可知還有其二?”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阿丑便說:“諸葛先生,你剛才跟家父暢談天下大事,講到你的胸懷大計,氣宇軒昂、眉飛色舞;但是,我發現你講到曹操、孫權時,眉頭深鎖、憂心于中,我送你的這把扇子是用來給你遮面的。”聰明的阿丑姑娘知道,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氣,不能情緒波動,感情用事,更不能讓人家發現,被輕視、被鄙視,而成不了大事。
還有一種說法是: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不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
諸葛亮娶了阿丑后,羽扇從不離手。無論是六出祁山,還是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生死存亡之際,他總是輕搖羽扇,波瀾不興,胸有成竹,勝算在握。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諸葛亮功績顯赫,阿丑的功勞卓著。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五)
吳質——三國時著名文學家
吳質(177—230),字季重,兗州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北)人,三國時著名文學家。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愛。在魏文帝曹丕被立為太子的過程中,吳質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與司馬懿、陳群、朱鑠一起被稱做曹丕的“四友”。為人放誕不羈,怙威肆行,卒后被謚為“丑侯”。其子吳應數次上疏申辯稱枉,正元年間方改謚為“威侯”。
吳質出身“單家”,又不能取“與鄉里相浮沉”的態度,所以不能躋身漢末的名士派之列,得以在政治領域大顯頭腳;縱然后來曹丕征吳質到洛陽,亦“不為鄉里所饒”(《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典略》)。當然還有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其文學才力不能與建安七子相匹敵,所以不能以文學實績顯名于建安文壇。《三國志·魏志·吳質傳》曾稱:吳質“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將軍”,究其實,其中當有更復雜的政治原因。
曹操喜歡延納文學之士,曹丕、曹植亦有乃父之風,除交結建安七子之外,身邊還集結著一批年輕的文士,曹操立嗣問題不明朗時,曹丕、曹植以及他們身邊的文士還能相得以處;當曹操立嗣問題突出來后,雙方就各自施展方略尖銳對立起來。《三國志·魏志·曹植傳》裴松之注引《世說新語》:楊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三國志·魏志·吳質傳》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淄侯植并送路側。植稱頌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世子悵然自失,吳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可以說,吳質當是曹丕的智囊人物,使曹丕對他刮目相看。
不過,吳質并非不沾文學的邊緣。《三國志·魏志·吳質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及河北平定,大將軍(曹丕)為世子,質與劉楨升在坐席。楨坐譴之際,質為朝歌長,后遷元城令。”四年后,吳質回京述職,曹丕盛張宴席,款待久違的吳質,為之曹植曾寫作《與吳季重書》,微言大義,期冀吳質能“為我張目”;當然其中也有提到吳質依仗曹丕的支撐所張揚的驕奢氣焰。吳質即作《答東阿王書》,申明“至乃歷玄闕,排金門,升玉堂,伏虛檻于前殿,臨曲池而行觴”,只不過是“恃平原養士之懿”,實“愧無毛遂耀穎之才”,露出仗人以假威的心跡。至于“張目”一事,吳質則借“儒墨不同,固以文矣”,把曹植搪塞過去。這篇答書,詞繁藻麗,典奧實密,假之以“愧無毛遂耀穎之才”相貫串,前后嚴密布成一體,亦可以說頗得建安文學“以氣為主寫文章”(魯迅:《而已集》)的風氣。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三
清白忠勤赤烏八年(245年),陸抗20歲時,孫權任命他為建武校尉,領其父陸遜部眾五千人,駐守武昌。陸遜生前曾與孫權有隙。陸抗葬父,還都謝恩時,孫權拿出以前楊竺告發其父的20條罪狀,與陸抗核實。陸抗逐條對答,為父辯白。孫權聽了陸抗之言,消除了對陸遜的憤怒。赤烏九年(246年),孫權遷陸抗為立節中郎將,與諸葛恪互換防區,屯守柴桑。陸抗臨走時,其駐地完好無損,諸葛恪到后,儼然若新。而諸葛恪的柴桑駐地卻頗有毀壞,諸葛恪深為慚愧。太元元年(251年),陸抗還都治病時,孫權召見他,流著淚對他說:“我過去聽用讒言,對你父親在君臣大義上不篤厚,因此虧待了你。我前后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干凈,不要讓人再見到。”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建興二年(253年),當時執政的權臣諸葛恪被殺,其姻親都受牽連,陸抗因此跟諸葛恪的外甥女離婚。
壽春救援太平二年(257年),魏將諸葛誕在壽春叛魏降吳。吳主孫亮拜陸抗為柴桑督,去壽春接援,敗魏牙門將偏將軍,升為征北將軍。永安二年(259年),拜鎮軍將軍,鎮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負責從關羽瀨到白帝城段的防務。翌年,假節。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建衡二年(270年)四月,大司馬施績去世,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陸抗都督江陵時,賀邵時任吳郡太守,足不出戶,吳郡豪門都很輕視他,在官府大門寫上“會稽雞,不能啼”侮辱他。賀邵于是在句下補上一句:“不可啼,殺吳兒。”于是到陸氏、顧氏的莊園,發覺他們“役使官兵”,連國家軍隊都聽他們指揮。也窩藏逃犯,違法犯紀。賀邵一一舉發,呈報給朝廷,很多豪門因此獲罪下獄。陸抗向皇帝孫皓上表要求,不多久,獲罪的人就又都釋放了。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四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撥開演義的外衣,而用一副審視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國時,人們發現原來在演義里被諸葛亮一樣耍的團團轉的老實人魯子敬也是個有膽有謀的大才,魯肅和周瑜,呂蒙,陸遜并稱“江東四杰”,思慮深遠,見解獨到,高瞻遠矚,膽識俱佳,大局觀甚強,是江東四杰中最接近謀士的一個,也是東吳集團第一戰略家。
1,魯肅早年仕于淮南袁術手下,但魯肅敏銳的發現袁術難成大器,便居家遷徙棄袁術而去,袁術派兵來追,魯肅輕松設計化解,后投靠江東孫策。
2,在周瑜引薦下,魯肅見江東新主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魯肅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料定漢室不可興,建議孫權立足江東與劉表、曹操鼎足之勢,再兼并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以圖天下二分,再圖中原,成就帝業。一番豪言說的年輕的孫權心潮澎湃,點燃了他的帝王之夢,為江東確立了立國之策。(只不過后來魯肅遇到了諸葛亮這個對手,《隆中對》干擾了《榻上策》的實施,但這無礙《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軍降至,又是魯肅只身探夏口,高瞻遠矚,慧眼識鷹,帶諸葛亮回江東引薦于孫權,果斷促成孫劉聯盟,聯合抗擊最大的敵人曹操。可以說,孫劉聯盟的締結,魯肅居功至偉,為赤壁擊敗曹操創造了最佳的先決條件。
4,魯肅回到江東,以張昭為首的絕大部分官員將領主張投降曹操,唯魯肅料孫劉聯盟可勝曹操,力排眾議,極力勸阻孫權投降,并建議召回周瑜,共圖破曹大計,魯子敬此次表現大氣沉穩,卓爾不凡,魄力盡顯。
5,赤壁之后,劉備要荊州,孫權不予,孫劉聯盟面臨破裂的危險,魯肅從大局觀出發,力排眾議,建議孫權借荊州于劉備(其實說不上是借,荊州本是劉表之地,只能說是孫權將荊州讓與劉備更恰當),這一條計策在很多三國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認為是魯肅之失,其實不然,相反,魯肅此計著眼極為深遠,讓荊州于劉備固然于東吳不利,但失去劉備這個盟友,聯盟破裂,兵戎相見,最大的受惠者是東吳當時最大也是最危險的敵人曹操,讓荊州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如若不讓,則有可能曹操卷土重來,各個擊破,江東不保。再者,讓劉備在荊州這個是非貧瘠之地為東吳做緩沖帶來抗擊曹操也未嘗沒有好處。很多人都目光短淺,只看到了荊州之失而忽視了大局,這就是魯子敬的高明之處。曹操聽到孫權讓與荊州于劉備時的表現——“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6,關羽守荊州數次挑釁東吳,吳蜀摩擦不斷,魯肅繼任大都督,以吳蜀聯盟大局為重,數度忍讓,不與關羽一般見識,后蜀占益州,孫權討要荊州,兩軍對峙,魯肅約見關羽單刀赴會,面對關羽,魯肅毫不畏懼,慷慨陳詞,盡顯魄力,斥責關羽,關羽無言以對,兩家商定平分荊州,魯肅討荊州取得了一定進展。(小說里單刀赴會一段把關羽說的鷹明神武,魯肅唯唯諾諾,其實搞反了,魯肅此次再次展現了他非凡的膽識和氣魄。)
魯肅作為江東最杰出的戰略家,46歲就早早去世了,這是東吳集團的巨大損失。在宏觀的戰略方面,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吳則當仁不讓首推子敬。相比其他人,魯肅的謀略氣勢磅礴,十分大氣,總能站在最高的制高點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勢,依此制定立國之策;看清當下局勢,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做出最恰當的取舍,這些都是周瑜呂蒙所不能比的。也許魯肅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謀,但魯肅之謀對于政權本身卻是重于泰山,對于國家的貢獻也超過了一般的謀士。另外魯肅無論是初次見孫權,獨力會劉備,只身赴關羽,都表現的,果斷善謀,膽識超人,顯示出過人的應變能力。豪杰魯肅,讓人肅然起敬。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五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一)
王連--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王連,本為南陽人。劉璋時期王連進入蜀地,任梓潼縣令。劉備起兵葭萌,進軍南來,王連閉緊城門不降,劉備認為他這是在守義,故不強逼他。
待成都平定后,劉備任命王連為什邡縣縣令,又轉任廣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績。后升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經營事務,為國獲利甚多,有利于國家財政開支,于是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部屬,如呂乂、杜祺、劉干等,這些人后來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連的提拔。王連被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兼管鹽府政務照舊。
建興元年(223年),王連被任命為屯騎校尉,兼任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當時南方幾郡都不肯向蜀稱臣,諸葛亮打算自己親自征討,王連勸諫說:“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鄉,不值得您這位全國人所指望依賴的人去冒險行事。”諸葛亮考慮到所有將領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連的勸諫更加懇切,所以停留了很長時間。不久王連去世,其子王山繼承爵位。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二)
嚴畯--三國時期孫吳官員、學者
嚴畯,字曼才,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人。年少時喜愛學習,通曉《詩》、《書》、三《禮》,喜好《說文解字》。東漢末年,因避亂來到江東,與諸葛瑾、步騭齊名,且關系甚密。
嚴畯性情樸直淳厚,他對于人才,能忠告人家良好的道義,志在讓他人能取得補益。張昭將他推薦給孫權,孫權任命他為騎都尉、從事中郎。
建安二十二年(2),橫江將軍魯肅病故,孫權任命嚴畯接替魯肅職務,督領一萬兵士鎮守陸口。眾人都為嚴畯感到高興,而他卻一再堅辭不受,說:“我向來只是個書生,不參與軍事,不具有占據這種職位的才干,罪過與悔恨將會隨之到來。”說時慷慨懇切,以至于流淚。孫權見他如此,才不再勉強,而讓呂蒙接替了魯肅的職位。時人都贊揚他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才能而辭讓權位。
孫權稱帝后,嚴畯任衛尉。曾作為東吳使臣出使蜀漢,蜀漢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欣賞。嚴畯不愛錢財,所得俸祿與賞賜,均拿出散發給親戚故舊,因此家中常不寬裕。廣陵人劉穎與嚴畯有舊交情,劉穎精研學問在家,孫權聽說后便征召他,他稱病不應。他的弟弟劉略為零陵太守,在職任上去世,劉穎前往奔喪,孫權知道他是裝病,急忙傳令將劉穎收捕審訊。嚴畯也趕忙去告知劉穎這一情形,讓他馬上回來向孫權認罪。孫權十分氣憤,于是罷免嚴畯,而劉穎卻得以免罪。后來,孫權也覺處置不當,復用嚴畯為尚書令。嚴畯七十八歲時去世。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三)
朱異--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朱異童年時與張純、張儼三人皆因年幼而有文才而知名。朱異長大后,因父親朱桓的軍功而擔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朱桓稱病到建業治療,孫權升任朱異為騎都尉,代替朱桓掌管軍隊。赤烏元年(238年),朱桓逝世,朱異繼承嘉興侯爵位。
赤烏四年(241年),朱異跟隨朱然攻打魏國的樊城,獻計攻破樊城外圍,回師后被升任為偏將軍。魏國廬江太守文欽駐扎營寨于六安,將很多營寨設置在緊要道路上,用來招募引誘叛逃之人,成為吳國邊境的禍患。朱異于是親自率領手下二千人,攻毀文欽的七座營寨,斬殺數百人,被升任為揚武將軍。孫權與他談論攻戰之事,他的對答很稱合孫權心意。孫權對朱異的叔父驃騎將軍朱據說:“我本來知道季文勇敢果毅,見到他之后,覺得比我聽到的還有能力。”
赤烏十三年(250年),文欽詐降,秘密致信給朱異,想讓朱異親自去迎接他。朱異上表呈文欽書信,說明他的投降是假意,不可立即迎接他。孫權下詔說:“如今北方土地尚未統一,文欽來信想要歸順,應當馬上迎接他,如果懷疑他有詐,就應當設計將其網羅住,布置大部隊來防備他就可以了。”于是派遣呂據督率二萬人馬,與朱異合力挺進,到吳國北方邊界,文欽果然不降。
建興元年(252年),朱異升任為鎮南將軍。同年,魏國派遣胡遵、諸葛誕等出兵攻打東興,太傅諸葛恪領領四萬兵力到東興防御,朱異督率水軍攻打魏軍浮橋,魏軍不敵,從浮橋撤退,浮橋不勝負荷斷裂,大量魏軍在水中遇溺,于是大敗魏軍。朱異又跟隨諸葛恪圍攻新城,新城未能攻克,朱異等人都說應該快速返回豫章,襲擊石頭城,不出數日就可以攻克。諸葛恪以書信曉諭朱異,朱異將書信扔在地上說:“不用我計,而用傒子言!”諸葛恪大怒,立即奪了朱異的兵權,并將朱異罷官遣還建業。
太平二年(257年)五月,魏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反叛魏國,誕動用淮南的軍隊保衛壽春城,派遣將軍朱成前來吳國稱臣上疏,諸葛誕又派兒子諸葛靚、長史吳綱各位牙門子弟到吳國作人質,請求吳國出兵援救。六月,孫亮派文欽、唐咨、全端等率領步兵、騎兵三萬救援諸葛誕。又任命朱異為假節、大都督,率軍前往壽春援救諸葛誕,朱異從虎林率兵襲擊夏口,夏口督孫壹投奔魏國。七月,孫綝率軍救援壽春,進抵鑊里,朱異從夏口趕來,孫綝派他為前部督,與丁奉等統領甲兵五萬解壽春之圍。八月,朱異因為軍中缺糧,于是引兵撤退,孫綝大怒,于九月初一日在鑊里殺害朱異。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四)
孫霸--吳大帝孫權第四子
孫霸是孫和的弟弟(一說為同母),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孫霸受封為魯王,以尚書仆射是儀兼任魯王傅。和當時的太子孫和一樣都特別受大帝喜愛。最初,孫和同孫霸雖為太子和魯王,卻沒有禮儀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宮室中飲食起居。后來群臣議論認為太子藩王應該上下有別。于是為二人各設宮殿和幕僚,孫霸自此開始怨恨孫和。孫霸積極結交知名人士,曾親自光臨官署與官員親近。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吳景之孫吳安、孫輔之孫孫奇、諸葛恪之子諸葛綽、才子楊竺等年輕人的爭相依附。魯王和太子隨從互相憎恨詆毀,最終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也都支持他。赤烏七年(公元244年),孫權聽到孫霸同孫和不和的消息,禁止他們與官員往來,讓他們專心向學。但孫霸仍然不斷暗中多多結交大臣黨羽。后來孫和因為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誣而致太子地位有危機。孫霸一黨更加覬覦太子之位,尤以全寄楊竺為首的魯王賓客大多邪僻不正,欲借此謀取奪位,中傷孫和和太子一派,望令孫權廢孫和而立孫霸,太子一系里與魯王黨爭鋒相對的往往身死。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孫霸因圖謀害死孫和而被賜死,其黨羽全寄等被誅殺。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五)
中國武圣——關羽
關羽(?—2),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后,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后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占據上風,隨后水陸并進,圍襄陽,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但隨后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后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謚曰壯繆侯。
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六
荀攸的做人信條就是兩個字——低調,他的計策也因此顯得內斂實用,但不失精彩。自從1被荀彧舉薦給曹操后,荀攸憑借其出色穩定的發揮穩坐曹操戰術上的首席軍師,作為也就是“謀主”。作為中軍師的十八年間,荀攸深知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但同時又很忌才,所以雖然荀攸計謀百出,屢建奇功,卻從不自傲,反而行事低調,大智若愚,心思縝密,小心行事,特別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慘遭遇后更加小心翼翼的周旋于險惡的政治漩渦之間,最終得以善終(反面教材見許攸)。曹操稱贊他“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1,十三歲便識出罪犯,后因反董卓入獄,獄中談笑風生,泰然自若,料定董卓必敗,自己終會獲救出獄,后果然如此。(反面教材見何颙)
2,1,荀攸勸阻曹操征張繡,料定張繡必聯合劉表抗曹,“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曹操不聽,果如攸言,敗走。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3,曹操東征呂布受挫,欲退兵,荀攸勸阻,料呂布士氣消沉,陳宮謀而遲緩,建議曹操一鼓作氣拿下呂布,并隨后獻計水淹下邳,掃平呂布。
4,官渡之戰,荀攸大放異彩。為救白馬之圍,荀攸獻計聲東擊西,迂回作戰,誘使袁紹分兵,大破袁軍,斬大將顏良;后遇袁紹追兵,荀攸建議以輜重誘敵,果斷出擊,再敗袁軍,燒毀袁軍糧草輜重,誅大將文丑。
5,獻計派徐晃奇襲袁軍糧草,燒其輜重,大大加強了曹軍的士氣,動搖了對方軍心。
6,許攸來降,眾人皆疑,唯荀攸賈詡慧眼識出許攸的真降,勸曹操重用許攸,奇襲烏巢,放出假消息,再次誘使袁紹分兵,使其暴露大本營,官渡之戰迎來轉折點。后來張合高纜來降,又是荀攸勸眾將勿疑,重用之。最終靠著荀攸的精彩發揮,曹操官渡完勝袁紹。
7,2,荀攸料定劉表是個*,不足為懼,力排眾議,勸曹操先平二袁,后滅劉表,后曹操破袁尚斬袁譚,順利統一北方。
大智若愚,曹操曾誡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荀攸臥病,曹丕問疾,竟像對待父親一樣獨拜床下。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七
后蜀后主孟昶的費貴妃,一個歌妓出身的貴妃。
前蜀亡后,后唐莊宗以孟知祥為兩川節度使,孟知祥到蜀后,后唐內亂,莊宗被殺,孟知祥野心膨脹,訓練甲兵,到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就僭稱帝號,但不數月而死,孟昶繼位。孟知祥處心積慮,晝夜辛勞所創下的局面,傳到孟昶的手上,十年不見烽火,不聞干戈,五各豐登,斗米三錢,都下仕女,不辨菽麥,士民采蘭贈芬,買笑尋樂,宮廷之中更是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教坊歌妓,詞臣狎客,裝點出一幅升平和樂的景象。
孟昶是個非常懂得享樂的人,據傳宋太祖滅后蜀后,侍衛們領了宋太祖的旨意前去收拾東西,這些人居然連他的小便器也收來了。那溺器是最污穢的東西,侍衛們怎么還要取來呈給太祖呢?只因孟昶的溺器與眾不同,乃是七寶裝成,精美無比。侍衛們見了,十分詫異,不敢隱瞞,取回呈覽。太祖見孟昶的溺器,也是這樣裝飾,不覺嘆道:溺器要用七寶裝成,卻用什么東西貯食呢?奢靡至此,安得不亡!命侍衛將它打得粉碎。
孟昶是個非常懂得享樂的人,他廣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宮,妃嬪之外另有十二等級,其中最寵愛的是“花蕊夫人”費貴妃。孟昶天天顛倒在宮女堆里,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閑暇,便同著花蕊夫人,將后宮侍麗召至御前,親自點選,揀那身材婀娜,資容俊秀的,加封位號,輪流進御,其品秩比于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之資,皆由內監專司,謂之月頭。到了支給俸金之時,孟昶親自監視,那宮人竟有數千之多,唱名發給,每人于御床之前走將過去,親手領取,名為支給買花錢。孟昶日日飲宴,覺得肴饌都是陳舊之物,端將上來,便生厭惡,不能下箸。花蕊夫人便別出心裁,用凈白羊頭,以紅姜煮之,緊緊卷起,用石頭鎮壓,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紙薄,把來進御,風味無窮,號稱“緋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著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藥,花蕊便將薯藥切片,蓮粉拌勻,加用五味,清香撲鼻,味酥而脆,又潔白如銀,望之如月,宮中稱為“月一盤”。
三國歷史人物故事總結篇八
提起賈詡,恐怕了解三國的人當中沒有人不知道。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賈詡是個精通謀略,達于算計同時又善于自保的老狐貍。鬼謀賈詡,真正做到了謀己,謀人,謀天下的最高境界。
然而現在很多人對于賈詡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就是對于賈詡的“謀己”意見頗大,把目光的焦點完全放到了賈詡善于自保這一點上,從這一點發散思維到賈詡對主公不盡心,不忠心甚至對他的道德品質提出質疑。
為賈詡辯護后說說我欣賞賈詡的原因,我欣賞賈詡不是因為他善于自保,而在于他的謀略本身,綜觀賈式謀略,呈現出一種驚心動魄,亦正亦邪之美。
1,李傕,郭汜出逃長安,被賈詡勸阻,建議殺回長安,掌控天子,這條計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東漢王朝的崩潰,引起天下諸侯群雄并起的戰亂。如此局面可以說是賈詡一手導演所造成的。因對造成李傕,郭汜之亂心中有愧,賈詡又多次周旋與各軍閥勢力之間,暗中設計保全大臣和獻帝,削弱軍閥勢力,成也賈詡,敗也賈詡。
2,賈詡早年遇強盜時利用強盜畏懼之心假稱自己是段煨外孫成功脫險,后真正依附段煨后洞察段煨猜忌心思,主動脫身投靠張繡,成功保全自己和家人。晚年又大隱于朝,明哲保身,位至三公,一系列的自保極為成功。
3,賈詡作為張繡首席謀士深得信任,幫助張繡多次挫敗了曹操的吞并之心,使曹操在宛城這個小釘子上吃盡苦頭,最有名的一次曹操征張繡畏袁紹偷襲而撤退,賈詡洞察曹操心理,提出“敗而追之”,大破曹軍,幫助張繡打了個翻身仗。
4,官渡前夕張繡欲降袁紹被賈詡勸阻,賈詡洞察局勢,分析透徹,陳述三點原因料定曹操會容納張繡,提出與袁紹決裂,投靠宿敵和官渡處于弱勢的曹操。后來果然曹操不但沒記前仇(典韋曹昂之死),反而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5,官渡之戰,賈詡作為新近加盟的智囊表現出色,兩軍對峙,曹操兵寡糧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賈詡提出“四勝論”,指出袁紹必敗,與荀彧一起勸阻了曹操的退兵,堅定了曹操的信心。后許攸來投,眾人皆疑,賈詡荀攸力排眾議,識出許攸真降,并建議曹操采納奇襲烏巢之計,扭轉戰局。
6,曹操欲征江東,賈詡洞察局勢,勸阻曹操征戰赤壁,曹操不納,后赤壁大敗,大傷元氣。
7,曹操征戰馬超,賈詡獻離間計,設計離間馬超韓遂,使其禍起蕭墻,矛盾激化,曹軍趁機進攻,果然大勝而歸。
8,曹操二子爭儲,明爭暗斗,曹操問計賈詡,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深沉大智的賈詡輕易的戰勝了浮躁而耍小聰明的楊修,幫助曹丕反敗為勝,成功立儲。
9,曹丕即位,欲征東吳,賈詡再次做出正確的戰略分析,反對曹丕出征。曹丕不納,果然大敗而歸。
賈詡善謀,這要歸結于他能清晰的洞察別人的心理活動,輕易的看穿對方的思維方式,賈詡是一個能把他人的想法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謀士,是一個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思的謀士,這無疑是很可怕的。賈詡利用自己對人心和人性的“透視”,總能精確的分析當前的形勢,做出正確的戰略抉擇。
同樣是利用對人性的“透視”,賈詡在逆境和困難時還表現出超強應變能力,無論是面對強盜的殺身之禍,周旋于殘暴的軍閥之間,還是宛城面對曹操的兵臨城下,抑或是官渡面對強大的連曹操都犯杵的袁紹,賈詡總是處在弱勢的一方,卻反而總是表現出強勢的一面,巧計詐強盜,設計保獻帝,宛城敗曹操,官渡四勝論,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如果說荀攸的善于應變是基于他在兵法在軍事上的造詣,那賈詡的應變能力則是基于對對手心理活動的透徹分析和把握,這一點比之郭嘉有過之而無不及,郭嘉能洞察對手的心理從而總能審時度勢,選擇正確的戰略策略,卻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而賈詡不但能做到分析正確的戰略局勢,而且能在己方處于弱勢的危機時刻善于應變,利用對手的心理使己方(或自己)化險為夷,轉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