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么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目標重難點:
預習:
1、讀通讀熟課文,注意文言文的斷句。
2、思考課后習題。
3、搜集關于孔子的資料(生平、貢獻、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背誦名言警句
或: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他也說過許多精辟的話,直到今天還給我們深深地啟迪,能背一兩句嗎?
二、師引入文章:
三、解題
(一) 師: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兩小兒討論關于太陽的問題。
(三) 根據題目,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四) 師梳理一下問題,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么?觀點是什么?
四、解文(小組學習討論兩小兒爭辯的理由是什么?觀點是什么?朗讀,匯報)
(一)了解兩小兒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師:兩小兒對太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畫。
3、 反饋。
6、 師板書:日始近、日中遠、日始遠、日中近
(二)了解兩個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師:兩個孩子爭論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們能找出這一段話嗎?
2、 找句子。
3、 反饋。
4、 師:你們能根據下面的注釋說說這一段話的意思嗎?生分四人小組學習。
(三) 誦讀
讀出語氣,讀出韻味,讀出對比的感覺。抽讀,比賽讀,讀出互不相讓的感覺。
(四) 你們能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自由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總結歸納:
(五)深入了解孔子,樹立孔子形象。
1、 師:孔子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呢?兩個孩子又怎么樣了呢?
2、 生反饋:孔子不能回答,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孔子的知識又很多呢?
3、 對孔子的回答,你們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種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5、 師總結。學無止境。
五、背誦這個故事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么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么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注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復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么呢?現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
(學生初讀課文)?
師:現在你們有信心去再讀課文嗎??
(學生再讀課文)?
師:大家都讀得很好。老師也想讀讀,你們愿意聽嗎??
(老師范讀課文)?
三、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課文。?
(學生談方法)?
(學生自學課文)?
四、學生匯報。?
師:看樣子大家都學得差不多了。誰來匯報一下??
(估計有分角色朗讀、辨論、表演等形式,在學生匯報時可引導其他學生的評價。)?
五、分清正誤。?
六、弄清寓意。?
師: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學生述說)?
師:從這個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表演課文。
3、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首先要考考你們,你們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老師也要送給你們三句名言:(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
誰愿意來讀一下。
3、你們知道這三句名言的作者是誰嗎?
4、齊讀。
5、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學習一個有關孔子的小故事。齊讀課題《兩小兒辯日》。
6、什么叫“辯日”?(兩個小孩在討論有關太陽的問題。)
7、那么兩小兒爭辯的觀點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
二、初讀課文
1、因為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往常學的課文不大一樣,所以要想回答問題,首先要讀通課文,還要讀懂課文。
2、你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讀懂課文?
3、(1、看注釋? 2、想一想,猜一猜?? 3、看圖)
4、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通順后再采用你喜歡的方式想想句子的意思,最后再在小組里討論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
(評點: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用“兩小兒爭辯的觀點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呢?”的問題,從課文中提取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教學信息的反饋,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發了學生深層次賞讀課文的興趣。)
三、學習課文。
1、兩小兒對太陽各自不同的看法是什么?哪一小節告訴我們了?(多媒體出示第二小節)
2、誰愿意字字清楚,句句響亮地為大家把第2小節讀一遍。
3、師小結:通順并不等于快。聽老師讀一遍,體會老師的讀與剛才那位同學有什么不同?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老師在什么地方作了停頓?(多媒體出示停頓符號)
4、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5、誰愿意來讀?齊讀。
6、師小結:文言文長句要適當的停頓,這樣才算是讀通順。
7、誰能根據下面的注釋說說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兩小兒各自的意見到底是什么?
(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8、兩個孩子爭論的理由又各是什么呢?你們能找出這一段話嗎?
反饋第三、四小節。
9、誰能根據下面的注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他們各自的理由?
(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近的事物大嗎?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里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挨得近就熱些,遠的事物離的遠就涼些嗎?)
10、那怎樣才能讀好這兩段話呢?你認為應該在什么地方作停頓?(多媒體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停頓符號。)
11、作者寫兩個孩子的對話時用了什么句式?那應該怎么讀能讀出反問的語氣,讀出互不相讓的語氣呢?自由練讀。
12、請生朗讀。
13、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兩小兒爭辯的場面?(多媒體出示兩小兒爭辯場面。)
14、你覺不覺得畫面少了些什么?(少掉了聲音)那你能不能為剛才的畫面配上音呢?小組自由練習為畫面配音。
15、請生為畫面配音。(第一組有字幕提示,第二組無字幕。)
17、小小的問題居然難道了大教育家孔子,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老師想和你們一起合作通過朗讀再來回味一下這個故事。老師讀對白,男生就是第一個小兒,女生是第二個小兒。
(多媒體出示課文內容)只是老師對課文內容作了一 點細小的改動,我在古文里應該是“吾”和“余”所以,我把文中的“我”改成了“吾”,另外爭辯就要像爭辯的樣子,為什么文中在第二小節只寫了一個人的語言,難道是故意欺負另一個孩子嗎?為了還他們一個公平,所以我這樣改了“一兒也辯曰”。
18師生分角色朗讀。
四、劇本表演
2、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新兩小兒辯日》劇本表演。
(時間:古代的某一天
地點:路邊的大樹旁
人物:小兒甲??? 小兒乙??? 孔子
旁白:孔子去東邊巡游的時候,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不休,于是就走上前去詢問原因。(幕起)
孔子(擺擺手,示意兩人停下。):你們在爭論什么呀?
(幕落)
(評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進行理解與體驗,不但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課文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還能促使學生思考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五、作業
1、故事表演完了,那為什么太陽剛出來是涼,而中午時比較熱呢?為什么太陽剛出來是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呢?兩千年前的孔子和兩小兒不知道,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完全有能力解答這個問題。老師就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其中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多媒體出示:因為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和相等的時間里,直射比斜射熱量大。所以太陽剛出來是涼,而中午時比較熱。我還把它寫成了文言文的形式:日初出時斜射大地,故滄滄涼涼;及日中,則直射大地,故熱如探湯也。)請你課后也去查閱有關資料找找原因,然后也學著老師的樣子用文言文的形式告訴孔老夫子。
(評點: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資源,但在信息社會中,教材顯然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資源,教師必須積極拓展新的領域,引導學生從教材向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及運用能力。)
2、老師一開始為你們出示了三句孔子的名言,想想這三句話是什么意思。
(總評:這一教學設計滲透著“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它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可操作性強。它關注學生的發展,力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既注重合作是學習,又注重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既強調了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言”,即積累文字法、詞法等知識,構建其知識結構,又不淡化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文”,即從文本中獲取審美體驗。)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這是一篇蘊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課時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學習本文的生字,讀準字音;第二課時重點分析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以表演的形式復述這個故事.
1.知識目標
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標
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以表演的形式復述這個故事.
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以表演的形式復述這個故事.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 (孔子,兩個小孩)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 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么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 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 (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斗 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1.根據課后注釋理解文章內容,并反復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齊讀課題。
2.借已學過的古詩詞引出對“日”字的理解。
(1)引導學生背誦含有“日”。字的詩句。
(2)簡釋詩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課題,并導出“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這個問題,便于下一步展開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時歸納和小結,啟發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2)根據各自己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采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2)選取適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復述故事。
(3)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斗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
(4)通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5)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并適時點撥。
(6)借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復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為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1.小組合作,弄清“辯斗”的觀點及理由。
(1)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斗”的內容,分清“辯斗”的觀點和理由。
(2)通過小組協作,分清“辯斗”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并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匯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并再次指導學生反復品讀。
(2)反復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1.解開“辯日”之謎。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2)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2)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1)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歷程”,啟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獲和體會。
(2)通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
2.向親朋復述故事,并聆聽他們的體會。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九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于世。
3.太陽什么時候離人們近些?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于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里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為什么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于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于地球的半徑6 400公里。(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5°角。自轉軸的方向變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陽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內不斷變化。(四)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離逐日變化。(五)日出日落時間在一年中逐日變化著,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又隨緯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轉軸方向很慢的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公轉軌道所產生的影響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離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慮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適當的公式來計算中午和早晚太陽和觀測者的距離差。必需的資料可由天文年歷查到。計算結果如下:對于北緯40度如北京來說,目前每年從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二月初遠1 000公里,三月初遠4 000公里,四月初遠達6 400公里,以后差別減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陽比日出時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達16 000公里,以后差別減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別情況大不相同,從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遠,其余七個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達17 000公里。……上面的計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時間內影響很小,所以上述計算結果對今后一百年仍適用。由此可見,一切現象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是正確的。
(戴文賽《中午太陽是否比早晚離我們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因何在?
早晨較中午太陽看起來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陽,只有地平線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襯,而在中午時,太陽在頭頂上是以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襯,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就比早晨的太陽顯得小些。
另外,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里、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于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并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后,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并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