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報告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初中語文教師報告一
初中語文;課堂創新;學習興趣;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散學生的思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結合學生發展特點,齊并進,共發展,使學生能夠以主人的姿態獲取知識,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去閱讀鑒賞文學作品,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習的動力,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看、去問、去學、去觀察、去猜想、去反思,教師在關鍵的時候能夠給學生稍加點撥一下。比如,教師在教學時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考慮討論問題,把學生引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如教學《紅樓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把文章演繹出來,或者讓學生觀看相關影片。這樣把情境引入到課堂中來,學生也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內容,找出文章的情感閃光點,可有效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很多學生覺得語文很無聊枯燥,沒什么好學的,找不到學習語文的動力,從而導致語文成績低下,一直沒有什么進步,失去學習的欲望。這都是由于學生對于學習語文沒有興趣,缺乏積極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若對語文沒有興趣又怎么會有動力去努力學習?因此,在課堂中教師可利用作家的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學會尊重作家,尊重那些為文學發展而努力的人,激勵他們去喜歡、去熱愛、去用心學好這門課程,讓語文的魅力綻放在學生的心里。在作品中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情,文章很多是為時而寫,為事而著,不管是敘事寫人還是抒情議論,均蘊含著作者無限的情思。但是語文教材并沒有那么直觀,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點撥,在教學中可結合文章內容對作者的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相關的知識,更好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學習語文,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使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動手動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應把握和運用教材,設計具有價值的問題,指導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應多樣化,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或者分組合作等。同時教師應以鼓勵、肯定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進步與努力進行激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學生更熱情地學習,實現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提高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為他們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導入,引導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充分利用課堂導入,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生正處于成長期,自我控制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學組織和計劃上,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立足于有效的課堂導入。比如在《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入具有趣味性的內容,吸引學生進一步去學習和了解,發散自身的思維,去發掘這篇文章的情感和主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重點內容。這樣的課堂學習氛圍肯定比較濃,學生受到環境的影響也會想著去學習,使他們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在這樣一種課堂結構布局中,教學內容完善,繁而不亂,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加入課堂學習中來,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掌握知識的人,這樣學生才能擺脫挫敗感。總之,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帶動學生,讓學生真正學得到,感受得到,用得到,喜歡學,愿意學,然后向著更高層邁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開展各種活動,提出不同的學習期望則體現了時代要求,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提高學習興趣,豐富自身的想象力,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并運用到生活中來。
精選初中語文教師報告二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部分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課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作為傳承中國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文言文教學應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理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它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學歷來是頗有爭議的一塊領地,文言文教學和對文言文教學法的探討也不盡人意。
綜觀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界,文言文教學方面,大多數語文教師并沒有突破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教師串講,學生背誦,重視的只是字詞的解釋、課文的翻譯、語法的現象,文質兼美的課文整體往往被割裂成支離破碎的零散知識,盡失了它原有的系統性和審美價值。
致使文言文教學走入誤區的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是中、高考的命題導向有問題,一是語文教師缺乏對大綱的深入、透徹的研究和了解。明確了癥結所在,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就應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人的思想觀念決定著其行為”。語文教育者首先應當認識學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課堂的新角色。給自身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教師不是在講臺上一味“之乎者也”講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個積極作指導的參與者。
新角色確定后,緊接著是在意識宏觀設計文言文教學新的操作流程,即“課前準備―課中發揮―課后總結。”準備是關鍵,包括了文言文課堂上,怎樣開頭,怎樣結束,開頭要激發興趣,結束要讓學生回味。開頭結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帶水,文言文板書、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都要突出鮮明,以便于學生掌握,這些都需要反復推敲。
文言文常規的教學方式是串講,但文言文的教學與現代文教學一樣――教無定式。因此,我們不要拘泥于串講,可以采用當中方法。
在誦讀法方面,我國古代教學就非常重視朗讀,從一些名句中可見一斑,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大家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讀促寫,才能全方位提高語文水平。當然,在背誦方面我們語文教師要帶個好頭,這除了示范作用之外,我們背誦時所碰到的一些問題也可讓我們反思,促進教學。
而比較法的善用,可以有效區分易混淆的實詞、虛詞、文言句式及活用情況。比如學生搞不懂意動和使動,運用比較法就很容易明白。意動用法在于一個“意”字,就是“認為賓語怎么樣”,“覺得賓語怎么樣”,使動用法在于一個“使”字,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干什么、怎么樣”。
然而,很多學生上課不聽講,依賴文言資料書,真正的文言知識沒有掌握。我們不能否定資料的輔助作用,但是資料不能取代聽課。資料是用來參考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都可以,作為學生不能對它產生依賴心理,經過反復思考后總結的知識才更加牢固。
古詩文由于語言上的艱深,年代久遠,社會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現代人在心理上的差異,給學生的審美造成了一定的難度,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加以正確引導。
(1) 引領學生走進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只有走進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燒起來。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學生理解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
(2) 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解讀。我們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營造寬松自由的審美氛圍,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啟迪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3) 享受審美愉悅,增加人文底蘊。古詩文的閱讀,要注意調動各種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讓學生進入再造境界,從而獲得真正的審美愉悅。
自主學習就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具體表現在:(1)學生有權選擇文言文課文學習順序,尊重他們的選擇,會調動他們的興趣。(2)學生自主討論課文學習目標,讓他們有方向性。(3)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借助課文下的注釋和工具書了解。(4)反復誦讀課文,利用音頻指導朗讀,給古典音樂伴讀,齊讀,男女交叉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段重點讀,老師讓同學讀去掉標點的課文,舉行朗讀比賽,看誰讀得有感情(學生評價學生)。(5)學生筆譯或口譯課文,加深理解課文。課程標準要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6)對文言文課文進一步探究,對課文質疑。
其實,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策略,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能讓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精選初中語文教師報告三
酷夏已至,一個學期將結束了,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學生學習能動性比較差這一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解題方法的改良和指導,注重基礎訓練,因為我認為“興趣是第一個老師”,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淡淡,,就要讓他好好學習出成績,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只有讓他樂在其中才能認真學習好。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并不是講什么考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初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于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鑒于此種情況,對于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一節課僅有40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我要把課堂39分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還需進一步努力。
同時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為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著興趣學的學生并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后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此外,針對這一學期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差異,我覺得好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 語文學習不光要有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半個世紀以前,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以為教育可以把學生所需要的全部給他們,學生出了學校再不用自己探討追求了,這種認識是根本不對的。”葉老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學生在學習期間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是教給學生方法,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更多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做人的品質。據我觀察,凡是思想品質不錯,又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智力不管好或差,學習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兒去的。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就有幾個這樣的學生。她們平時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動腦,作業清清楚楚,而且善于提問,每天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她們注重學習習慣,如回答問題的完整性、針對性,看到不認識的字能及時地查字典等。因為她們已踏入了語文這扇“門”,所以學習起來才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我們的教學中非常重要。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更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