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一
《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為“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多么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伙。所以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別再沉睡了,崛起吧。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二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讓人們認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著,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著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紗。我閑著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后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帶著好奇心讀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癥和迫害狂想癥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特別。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們呼吁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著對社會的希望,希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更加體現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人類美好家園……
書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它不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建一個美麗的中國。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三
接受所謂的中國式教育已有十年,也由昔日大人們眼中的乖孩子變成了人們所說的思想叛逆的高中生。
其實我想我還不算是叛逆的孩子,對于父母從來沒有頂撞只是不再按照他們的意愿做事;對于學習,成績不至于科科掛紅燈只是不再像從前那樣一根筋地往書堆里扎;對于時下年輕人所說的時尚,我既不哈日也不哈韓,既不仰慕誰也不崇拜誰。因此,結論是我還算是一個規規矩矩的中學生。
然而在更多的時候,我在想自己活了這么些年,究竟干了些什么?呵,20xx年,值得光榮的是完成了一項巨大的工程:就是把自己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屁孩,變成一個正值花季雨季的高中生,但是很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轉變,但是在這17個365天的日子里,我除了吃得飽飽的,讓自己快快長大之外,還干了些什么?而10余年的中國式教育又給我帶來了什么?已經在理科班里混了一年的我,早已回答不出鴉片戰爭什么時候爆發,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而這些問題,在高一時為了應付考試,我可是滾瓜爛熟,想想這是不是所有中國學生們的悲哀,為了考試,我們可以把整本厚厚牛津英語詞典背熟;為了考試,我們可以把十幾本資料書填得密密麻麻;為了考試,我們可以犧牲掉所有的興趣和愛好。然而,然而當我們結束掉一切考試,走出這個校門時,關于那些定理那些法則我們能記得多少?多年的校園生活,能夠讓我們回味的珍藏的又能有多少?
我們都是一群瘋子!深知自己根本不適合這種近乎摧殘教育的體制,卻依然義無返顧地往里陷,深知這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把它看得太重太重。
身處在這種教育體制中,我們無法盡情地笑,無法痛快地哭,無法肆無忌憚地揮舞翅膀,無法致死不渝地堅持青春的夢想。于是,當我們看到某個人跳出來把中國教育批得一文不值時,我們痛快。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另尋他路成才時,我們羨慕。而然后呢,我們還是會跑到書店去看那些所謂的高考狀元們的學習方法,還是會扎在學生堆里討論數理化,語政史,還是會在無數個漫漫長夜里孤軍奮戰。因為身處在這種教育制度中,我們還有太多無奈。
我們矛盾著,我們猶豫著,但最終還是無法擺脫這種教育的束縛,于是我們繼續沉默著,因為我們深深的知道背后那無數雙充滿期望的眼睛,我們辜負不起;十余載的青春歲月,我們賭不起……因此,我們只能讓自己成為瘋子,沒有快樂和痛苦,只是麻木地機械地學習的瘋子。在偉大的中國精英式教育下的一群瘋子。
后記:既然已是瘋子,就只能毫不在意的繼續瘋下去,雖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是該向左還是向右,雖然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但只能跌跌撞撞地繼續走,繼續走……相信是路,總該會有盡頭。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四
雖然這篇文章是有關“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沒有血腥的畫面,而是從一個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陣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就引來了大家對我的厭惡和想吃掉“我”的惡毒心靈。即使是“我”的哥哥,也與他們有勾結,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個可以壯膽的鬼話)面前,親情已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歷史上的易牙為了使齊桓公的“從未吃過嬰兒肉,想嘗嘗鮮”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君王吃,可以看見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復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
文中提到的“徐錫林”先生,為了攻占軍械局,讓混亂的清末得到改變,被衛隊發現,心和肝被他們拿來炒食。都是中國人啊!本是同根生,為何還這么慘絕人寰!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做出這么侮辱人類的事,是中國人的恥辱!封建社會竟還有這樣愚蠢,令人唾棄的事,是必須讓我們知道的!
“大哥”對別人說“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時是否想到“我”還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們是覺得用一個莫須有的名目稱呼“我”,然后順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嗎?還好,“我”站出來了,用激昂的聲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聲呼喊,想讓他們覺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統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這種“欺負”所跪下?!有多少人為了自己讓自己的朋友甚至親人受害?!現在是該反抗了!當時為什么沒有人像“我”一樣不怕他們,大聲的呼喚,想改變他們的心靈呢?
但是……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兒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無意中,你受到的一點小恩小惠,但最后,你還是會被他人拿來當利益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人,終究會被人知道,收到應當的懲罰。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現在的社會,看似沒有以前的封建統治,卻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為了中國的未來,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體吧……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五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著名白話小說,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迫害癥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迫害癥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嘆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說,文章色彩過于晦暗,當著晦暗中又透著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么?魯迅這樣說,只不過是在說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說“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里的“我”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著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著蒼天不斷地發泄著。
小說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么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么會懂得團結起來推翻那個腐敗的社會?
魯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著一類人,代表著內心充滿著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臟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六
魯迅的話題講地話,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因為魯迅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博大。
單單就以他的文學作品而論,也要說上老半天。我看過他的狂人日記。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著文學殿堂為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斗,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描繪著屬于他自己的藍天,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而他為了可以飛的更高更遠,就拼命地讓自己的翅膀變得更加完美,更加無懈可摧。也正是因為
這樣,才讓世人可以大飽眼福,欣賞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就是魯迅最出名的小說了。這片短短的小說在今天被定為向舊
社會、舊禮教挑戰的“戰書”。與此同時,也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必讀物。《狂人日記》“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后邊屢屢出現,構成這篇文章的主題。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娘也都吃人。最后,連“我”也未必
沒有吃過人。整篇文章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一片更加寬廣的天空。
解析《狂人日記》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七
何為《狂人日記》?語頗錯雜無論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一個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將其聯系起來。一場悲劇性的故事,一個悲劇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記》,千言萬語說不清我的想法,千絲萬縷理不真切。這就是那么一個狂人,一個所謂的精神病患者。
的確是荒唐,滿紙的荒唐言,極度懷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細細的揣摩,從一個時代的旁觀者來看待他,卻是越看越明白,越來越驚怕。
那是一個愚昧麻木吃人的社會,國民的封建落后,殘酷的封建禮教制度充斥著那整個社會。麻木愚昧的國民,沒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謂的規矩,按老祖宗的規矩一點一點的行動。
在這毫無自我想法意識的人群中,終有一個人清醒,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確是個瘋子,一個精神病患者,但卻因為這樣,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禮教的幫兇,忠實的實行者和保持者,維持著規范著吃人社會的延續。
一個稍稍清醒的人,那個狂人,他希望別人都能清醒過來,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于是他想吶喊,叫喚于生人熟人間,希望他們能夠清醒過來。只可惜狂人的吶喊并沒有讓人清醒過來:交喊于人群之間,而他們的回應便是瘋子。當狂人妄圖說服他的哥哥——絕對的封建主義衛道士時,那便更是悲哀了。頑固的衛道士,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去改變的。最終,連狂人的至親都認為他是瘋子。
狂人的悲劇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間,而熟人無回應;自己不被自己的至親理解。然而又不僅僅在于此。
吃人的封建禮教仍在不停的延續著,小孩子雖然并不懂事,卻也在其父母的教導下,自發的遠離狂人,守衛那些舊制度。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悲哀。
最終,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補矣。一個原本已經稍微有點清醒的狂人,在面對強勢的吃人禮教制度,他終于被同化了,成為了另一個封建禮教的衛道士。這是最大最徹底的悲劇啊!
所以我讀《狂人日記》,讀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記,看狂人,“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這“其中味”——悲劇性的狂人啊!
有關于狂人日記心得體會范文相關文章:
狂人也來自吃人的“家族”,他同樣肩負著歷史的因襲的重擔。但是他開始覺醒了,他敢于掙脫“從來如此”的傳統束縛,熱烈地向往著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新時代。他真誠的自省:“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他所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要把被吃的人群從悲劇中拯救出來,通往光明的未來。 狂人是一個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叛逆者。當然,他還不是新時代的“真的人”。他看出大哥一伙“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好繼續吃人的陰謀。”卻還想“勸轉”他的放棄“吃人的心思”。對吃人者的“勸轉”思想,顯然是“狂人”思想上的一個局限。但是,狂人卻畢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與封建傳統相決裂的真正的叛逆者。是他發現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也是他敢于對“從來如此”的“吃人”舊秩序提出懷疑和挑戰,同時,又是他喊出了“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預言,并為此而尋求新的道路。他反映著經受幾千年的沉重封建壓迫的人們開始覺醒,開始反叛。他是凝聚著時代藝術的叛逆者的形象。 在歐洲,意大利偉大詩人但丁,以他著名的《神曲》第一次向人們提示了新時代的思想而成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在中國,給中國人帶來嶄新時代感的第一篇不朽之作,則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以驚世駭俗的思想和藝術力量顯示了歷史已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顯示了中國文學已告別了歷史的過去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這正如沈雁冰的在《讀之吶喊》一文中回憶到當時讀這篇小說的感受時說,簡直感到“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見了絢麗的陽光”;也如張定璜在《魯迅先生》中說,《狂人日記》使他覺得:“我們就譬如從薄暗的古廟的燈座底下驟然間走到夏日的淡光里來,我們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