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思鄉篇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故土難離,我終究還是離了。但是,從離家的那一刻起,這思鄉的情緒,就如一顆種子種在我心里,生根發芽,日日見長。屈指數來,整五十余年矣,這種子要是家鄉慣常所見的柑橘,怕是要掛果了罷!午夜夢回,仿佛剛從家鄉云游歸來,分明看到家鄉那些生生不息的老樹,看到炊煙因游子歸來而晃蕩。生活在異鄉的我,思鄉是不能扯斷的繩子。就象路口的大樹,它的枝干指著許多路,而起點只有一個,每個離開家鄉的人,都帶走一片綠葉,卻留下了一條根哦。
同是一個月亮,同是一片天空,總感覺他鄉的夜晚與故鄉不同,走在異鄉夜的街市,抬頭凝望那灑著淡藍色月光的夜空,總有一種陌生的、不相融合的感覺,不知道是身處異地他鄉的孤寂心理在作怪,還是如浮萍般飄零多年的憔悴、浮躁的心緒占據了整個內心的緣故。
不敢再想了,幾顆淚珠已從臉上悄悄的滑落,視線也開始變得模糊,隱約的看見窗外的雨還在無聲的飄,輕輕的落……。
太陽慢慢下落、月光慢慢顯現出、黝黑的暗影。掙扎了一天的人們帶著自己給自己套上去的枷鎖疲乏的進入了夢香,沒了白晝的喧囂,小城也沉沉的睡去,于是,夜晚靜謐的甚至可以聽到草叢中此起彼伏的蛙鳴蟲叫。我象一個善良的幽靈,孤獨、寂寞的在午夜的小城里踟躇、徘徊,似圖尋找一塊沒有月光、沒有星星眨眼微笑的、沒有爭斗、傾軋的人間凈土,躺下來,讓疲憊的身心得以片刻小憩。在這個象征團圓的夜晚無奈的、孤寂的隨夜風飄去飄來。
月圓了,夜深了,街道兩旁的“燈籠”里大多沒了燈光。
不知道這夜晚還有誰如我一樣獨自行。遙望著夜空中家鄉的方向,真想蒸發了肉體,只剩了靈魂,乘著午夜的微風飄向遠方的故鄉,去看一看家鄉的親人酣睡中甜美的夢魘,去看一看家鄉今天的夜晚是否也是月圓。圓月把柔美的、如霜、如雪的月光輕輕的灑落在街市幽暗的地上,勾起我回歸故里的渴望,幾顆游子思鄉的淚珠便象斷了線的珍珠無奈的滑落在午夜的風中。
月缺了又圓,圓了又缺;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這世間的一切似乎都沒有永恒,惟有浪跡天涯的人們那顆漂泊的心即使停止了跳動依然會朝著家鄉的方向。
落葉黃花隨風去,鶴首銀發思歸根。一杯鄉愁獨飲醉,夜半風里覓鄉音。圓缺任憑他鄉月,孤枕醒來尋淚痕。隔江飄來故園曲,撩起心中無限恨。
思鄉篇二
人們常常用“情人眼中出西施”來形容戀愛中的男女之間的戀慕深情,但是往往對于一些思鄉的人兒,故鄉就好比他們日思夜想的情人一般,故鄉的美麗何止千言萬語可以描述得盡呵!比起他們,我對故鄉的情誼似乎顯得有些蒼白而微不足道了。
從呱呱落地以來的十六個春秋,我無一不是在廈門的故鄉度過的。日日夜夜走在這萬分熟悉的街道上,安穩而又踏實,對于一個不曾漂泊海外的年輕的孩子,故鄉承載了許多童年的回憶,也承載了很多現實中的歡笑與苦淚。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恐怕是無數生活在內陸城市的人們夢寐以求的大海。
海邊的沙灘同樣也是一個放飛夢想的優良場所。人們會用不同的形式傳遞自己的情感,或許是一只用隱形的釣魚線拉扯著的風箏——被迎面而來的風吹拂而上,然后就這樣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沙灘那邊的盡頭,留下一身被濺起的海水沾濕的衣褲,最后照舊會心一笑。或許是那些極愛幻想的小女生把自己的心情寫在精美的信紙上,裝進漂流瓶中。心里雖然慢慢都是朋友不以為然的作弄,但是這么做的原因只有自己知道。因為這就是大海邊的城市澆灌長大的孩子,富有深情又愛幻想的孩子。但是他們也堅強,因為海邊常常留下他們哭泣的聲音和淚水。那是,你也許分不清海水和淚水,因為它們都是咸的。但是正是如此,當下次再來發泄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已經漸漸長大了。
所以故鄉是一個那樣有故事的地方。而且那些故事,永恒不敗……
思鄉篇三
故鄉是我的搖籃,它伴我快樂的成長;故鄉是我的樂園,他讓我自由地展翅歌唱;故鄉是我的存折,他存載著我的夢想。
我現在卻已經離開我那可愛的故鄉,來到了與故鄉相隔“十萬八千里”的武漢。
武漢雖有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卻比不上故鄉那波瀾壯闊的碧海藍天;武漢雖有名揚四方的黃鶴樓,卻比不上故鄉那雄偉壯闊的萬里長城。可是為了我的學習,我只好來到了這里。
接著,我有看到了波瀾壯闊的大海,一到夏天,和伙伴們在海邊嬉戲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可現在,我卻無法體驗那種快樂,啊,大海,我想你。
接著,我有看到了長城,看到了……
啊!故鄉的伙伴們,我會回來看你們的,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們銘記這句話,早晚有一天,我們會再次相見。
啊,故鄉,我何時才能回到你身邊。
思鄉篇四
走在回老家的路上,沿途而行,隨處可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有的剛打好地基,有的壘到一半,有的已初具雛形。然而這些由空空的框架組合而成的新樓,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顯得過于剛硬和冰冷,它們沒有血肉,沒有跳動,只有一塊塊粗糙的磚石。我凝望著那沾滿塵埃的碎石,那步步攀升的高樓,心想,我的家鄉正以鄉愁為基石,建立起虛無縹緲的大廈。
我加快回家的步伐,迫切想要看到家鄉的老屋,那有著灰白墻垛,紅色磚瓦的矮矮的老屋。然而,我失望了。或許,當我再次踏上歸途的時候,我就應該想到這種情形,因為,這一切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站在久違的故鄉的土地上,眼前卻是一片廢墟,老屋也早已變成了我腳下的狼藉。放眼望去,依稀記得那里是進入村子的唯一通道,道路旁邊有一棵一人合抱粗的老槐樹。每年五月,槐花便輕輕綻放出它的美麗,散發出陣陣清香,吸引過往的路人和孩童駐足觀賞。然而此時,記憶中的老屋不見了,必經路上的老槐樹不見了,就連那熟悉的回家的路也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
我不知道該做什么,我只知道,我的記憶,我的過去,早已被拆除,重新用來建造高高的大樓。
四合院是北京的鄉愁,石庫門是上海的鄉愁,梧桐樹是南京的鄉愁,而那老街巷,則是我們揮之不去的鄉愁。
城鎮化的步伐來勢洶洶,我們無力也無需去阻擋,然而我只希望,它在拼湊出美麗的城市時能有鄉村的方寸之地。就如北京,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北京古老傳統的四合院注入新城的血液,讓它與新城一起生存與發展。畢竟,當一切的喧嘩與輝煌褪去之后,我們只是那個渴望故土,渴望擁抱自然懷抱的孩童。
鄉愁,是一條繩索,一端連著我們的過去,一端連著我們的未來,我們無法擺脫過去,亦如我們無法擺脫未來。我們遺忘不了,所以我們只能繼續。也許,當你看過法國香榭麗大街的魅惑后,你更鐘情于江南水鄉悠閑的竹樓。
城市與鄉村,發展的正反兩面,正是推動城市前進的動力。
思鄉篇五
耳邊又回蕩起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思鄉曲》。我喜歡這首曲子,它優美婉轉,讓人心中蕩起層層漣漪,也讓我想起了我可愛的家鄉,淮河西岸的一座小縣城—鳳臺。
我出生在這座小城,盡管她沒有摩天大樓,也不富裕,但她養育了我整整九年。
記得三年前,當爸爸告訴我就要去合肥讀書時,我的心里無比激動。可當我看到往日的好伙伴眼里的依戀時,我又很留戀這個生我養我的小城。
我來到了合肥,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西園新村小學。在新的環境里,我又找到了知心的朋友,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生活得非常快樂。但不知怎的,我總會在夢中回到我的家鄉。于是每逢假期,我都要回家鄉看看,看看那些熟悉的地方:小院兒、校園、老房子……隨著學習任務的增加,我回家鄉的次數減少了,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深了。雖然合肥很美,但在我眼里卻永遠無法替代我的家鄉。
最近,我學了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首詩是王安石從老家江寧去京城赴任途中,船停靠在瓜洲時寫的。由于對寧靜閑適的家園有許多留戀,所以詩人盼望著能早日回到家鄉。老師字字句句地解釋著,我的心不由得回到了我的家鄉。
每逢春季,小城里到處都是鮮花,花壇里、馬路旁、樹陰下、墻腳邊……那些花雖只是不知名的野花,但卻生機勃勃,充滿了春意。不是說合肥沒有花,只是那些花都井然有序地長在馬路旁,讓我感覺它們太整齊了,失去了親切感。家鄉的夏天,鄰居們會在傍晚提個小板凳坐在小院里,搖著大蒲扇,嘮著閑磕,很晚才入睡。秋天,我最愛吃的大紅桃成熟了,一口咬下去,甜蜜立刻“腐蝕”了舌頭。飄雪的日子里,我常和哥哥一起堆胖乎乎的雪人,然后圍著火爐,吃香脆的蛋餅,真是天堂一般的生活!
又是一個夏天,我想我該回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