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家鄉的心得體會四年級篇一
聽取了青年教師胡老師執教的如這一課題,文本引導理解自然之道,讓學生感悟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之道,明白好心人辦壞事這點確實難。
胡老師以幼龜為點,以情景導入,引出“這么多幼龜是如何離巢入海”,再品讀“離巢出海”文段,然后理解“自然之道”。在過程中,胡老師對一只幼龜的探與出,摳詞摳得很好,讓學生感受幼龜的謹慎勇敢,但聽著聽著我就在想,既然已經點了這點,是不是可以再進一步,去引導理解“自然之道”中的一層意思,即:幼龜的安全意識生存之道。當然,這不是重點,但卻也是豐富理解課題的含義。
在教學一群幼龜,這一環節,胡老師緊緊地扣住了“魚貫而出”“結伴而出”“結隊而出”這幾個詞,在這幾個詞中下了很多的功夫,讓學生感受其數量多,出的方式不同,然而,聽課的我不禁又在思考,這樣的用途除了讓孩子悶感受祖國語言的準確豐富之外,與課的主旨是不是有所偏離,是不是可以在稍作感受三詞不同之后,導向因為我們的“幫助”,讓幼龜得到了錯誤信息,所以“魚貫而出”,因為幼龜以為很安全了所以“結伴而出”,“結隊而出”。讓學生把這一結果造成的原因直接指向“我們的做法”,在此,可以想象如果你就是小幼龜心里怎么想的。為下文,我們為犯的錯誤后悔做一個鋪墊。
第三點,我覺得問題的提法與價值觀導向有所偏差。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成群幼龜在沙灘爬行的圖片,之后想象它們會想些什么?再次齊讀描寫成群幼龜的句子,然后問:“看到這個情景,誰最高興?”學生與老師的答案是食肉鳥最高興。接下去再去學習揭示“自然之道”。這個問題一拋出,我不禁一愣,總覺得與這個課堂主旋律格格不入。當然只是個人看法。
我的想法。從沒學習過這一文本,這六年級的教材也是在我們市里屬于第一輪新課程實施,不懂教材的我記一下我的設計想法。是不是可以以向導的話“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句為切入點,通過文本本身的特點:從小幼龜的安全警惕,生存之道,引到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以此為線,是不是更便于揭發深入自然之道的旨向。同時,在文本的解讀中,品讀幾個“而出”,理解這幾個“而出”是因為人們的做法致使幼龜得到了錯誤信息,這樣也便于學生更深地挖掘文本自身,把握其“自然之道”的根本。另一點,以向導的'悲嘆為結,他悲什么,嘆什么,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明確課文旨意,把課堂推向深度,推向高潮。
一堂課,沉下去,思考給孩子們留下了什么?是語言文字上的積累,是寫作技巧上的掌握,還是人文的熏陶?我們明白那是多多益善,可是我們的課堂只有四十分鐘,容量有限,所以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一些小練筆最好與課文的人文熏陶目標結合起來。這是站在這節課堂之外,我的所得,我的小感。
愛家鄉的心得體會四年級篇二
今年暑假,老師讓我們閱讀《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小豆豆因淘氣被退學后來到了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引導下,小豆豆漸漸變成一位乖巧懂事的孩子。
小豆豆原本是一個很頑皮的孩子,可經過她在巴學園生活中,漸漸變成了一個乖巧、善良的孩子。有一次,她讓泰明爬自己的樹可泰明有小兒麻痹癥,無論如何也爬不上去,小豆豆想盡一切辦法,終于把泰明拉上了樹。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要像小林校長那樣多看別人的閃光點,并取長補短。而不是把別人的缺點放大,這樣往往會讓你的缺點大于優點。其次,我們每個人還要像小林校長那樣多尊重他人,因為尊重是相互的,只有這樣,你才能讓別人尊重你。這讓我想起媽媽在教育引導我的過程中,對我的尊重與幫助。這個學期,我的鋼琴老師要下南疆支教一年,鋼琴老師建議我換一個老師,但媽媽尊重了我的想法:我今年先不考級,只練習曲子,等老師回來再考慮考八級的事情。通過這件事,我感受到了媽媽對我的愛和尊重,這讓我感到很幸福。
因此,我也要一定尊重媽媽和他人,并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媽媽!讓我們每個人都優秀起來,讓世界變得和諧美好吧!
愛家鄉的心得體會四年級篇三
手捧一本書,在午后的陽光照耀下,獨自坐在陽臺上,聽著音樂,忽然一句“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麗無瑕”飛入了我的耳朵,思緒隨著這句話讓我想到了《紅樓夢》,在我的印象中《紅樓夢》是一本十分讓人為之掉淚的書籍。兒時總想讀完這本書,了解它的魅力。但我總是為自己找借口,也總是不讀完。至今,卻也只是看了一小部分,了解個大概。但,寶玉黛玉之間的感情卻又讓我感到太過悲哀。
這句詩是“黛玉葬花”時的句子。乍看時,心中就不免感覺有一絲悲哀。葬花時的傷感又有誰人知?黛玉竟由花想到了自己的命運。今日是她葬花,明日又是誰看她呢?我想在那個封建的社會,黛玉的哀愁恐怕只有與她相通的寶玉明白吧。你的哀愁恰似一朵蓮花,層層疊疊,相互交錯,最終凄美得卻又那樣動人。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
黛玉的哀愁顯而易見,她的感傷是可以被任何東西所感染。我能領會她在那個時代的悲哀與無奈。有人說:是她的自卑讓她糾結一生。我想,這也正是上天賜予她的。正是她的多愁傷感才會有《紅樓夢》的感人。使人同情與憤慨。你的哀愁好比一江春水,流流停停,或急或慢,最終流過之處卻又感人肺腑。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愛家鄉的心得體會四年級篇四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開學的第一次家長會將是我們走向開元盛世的第一個起點,也是學校實施“七個一”所鳴響的第一聲禮炮。“而今邁步從頭躍”,要想搭起這座家校互通的橋梁,就必須從細處籌劃,從深處思量。因此班主任會議一結束,老師們便開始認真解讀學校制定的家長會總綱目。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我們四五年級全體教師很快達到共識,大家一致認為四五年級學生正處心理成長的轉型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要讓家長配合學校實施高效率的教育,必須首先統一家長思想認識,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所以大家議定了“手牽手,心連心”的中心議題,并迅速行動起來。由五年級負責確定流程和操作方案,四年級則出臺信息資料以及相關的ppt。
說干就干大家分頭行動起來。一個星期之后各班就拿到統一格式的ppt以及家長會所需的各種資料。(如何做好現代家長?語文學習中的思維訓練等)老師們還聯合美術老師利用美術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專門制作了愛心卡,每個學生都在上面為自己的父母留下了深情的話語。
二、操作過程
我們都知道:認真做事只能將事情做好,而用心做事才能將事情做精。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并沒有簡單地copy,而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在統一框架下做了許多新的改進和突破,將家長會搭建成了一個個性展示的大舞臺。比如一班的余虹霞老師是接班以來第一次開家長會,于是她根據班級特點加入了學生主持以及個別展示的環節,還將當周理財教育的主題也融進了家長會中,引起了家長極大的興趣。
而語文老師志偉、思佳和我不僅為家長準備了新書推介,還將開學以來的優秀作文打印合集,分發給家長。讓家長切實感受到了學生在學校的成長與變化。
為了積極推進“七個一”中的英語特色和國際特色,英語老師們也都積極行動起來澤普、陳秀和寶輝主動進入各自任課的班級,向家長們宣傳英語教學的目標、規劃以及有關的實施細則。
真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
三、縱觀成效
1、家長參與率高。
全年級共142人,到會家長120人。與會人數比率為89%。對于沒有來的家長,各班主任也沒有忽略。老師們在第二天都分別與家長電話溝通,將此次家長會的中心議題和指導思想及時傳達給家長,并將資料交與學生轉送給家長。
2、會后家長普遍反映很欣賞學校關于“七個一”的發展方向。
尤其對學校的英語特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表示愿意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推動學校的改革和品牌提升。家長也誠懇地提出希望學校適當改進硬件設施。例如:提高投影儀的投影效果,照顧學生的視力狀況,替換陳舊的桌椅等等。各班已將調查表及時反饋給學校,希望學校予以解決。
3、班主任與各科任教師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對學生學習習慣提出了具體要求,取得了家長的一致認可,家長們都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而又務實的家長會。
會后每一位老師都與需要溝通的家長做了個別的交流。會議一直延續到九點半以后。劉桂蓮老師和鄭亞波老師離開校園時幾近十點。
4、不足之處,因為這次家長會的主題比較統一、目的明確。所以在形式上沒有做太多的創新,學生的展示過少。
總體來講,這次家長會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留心觀察,我發現其實到場的家長大部分都是行動型和表現型的家長,他們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傳達了支持和配合的信息。而我們最應該留心的是那些思考型的家長。我想他們才是我們留生和招生的關鍵吧。
愛家鄉的心得體會四年級篇五
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整個世界。書,在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我的生活離開了書,就像鳥兒失去了能幫忙它飛向藍天的翅膀。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了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空洞無物。猶太人讓孩子親吻涂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只要細細品味書,它就是甜的,而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書中充滿了“財富”,一點一滴積累,你就會發現自我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曹文軒的《草房子》使我明白到不能歧視別人,并且要勇于正視自我;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使我明白了“害怕危險的心里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塞爾瑪?拉格洛夫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使我從中領悟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名言的真諦……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好老師,教會我們許多道理。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當你枯燥煩悶時,書把你心中的煩惱全部趕走,讓你把它們拋諸腦后,遨游在無邊的書海里;當你對前方的路感到迷茫時,書搖身化作一盞明燈,為你照亮前路;當你情緒愉快時,書會讓你發現世界、生活是如此的完美,并讓你感到生活之愜意與舒服。
愛家鄉的心得體會四年級篇六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能夠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好處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盼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狀況并非如此。
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務必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務必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推薦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就應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就應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