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心得體會 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篇一
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通過多年的教改實驗,我認為:1、從具體的感性材料入手,逐步升華,促進學生的思維;2、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積極發展學生思維;3、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4、注重讀說訓練,推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我們可以試著圍繞這些方面進行: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對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由于這方面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等原因,因而我們只是重視了“算”放棄了這樣一個抽象思維訓練的機會。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形象是數學抽象思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信息來源。平時的日常教學時,我們應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的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并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數學知識是嚴密的邏輯系統知識。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往往以前所學舊知識、舊經驗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同時又是對舊知識、舊經驗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鑒于此,每教一點新知識都要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為探究新知來鋪路搭橋,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網絡、發展思維。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時,我先在課堂上組織了一場小小的購物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購物經驗和利用乘法計算總價的知識,計算出5只鉛筆、3塊橡皮、4條毛巾、2千克蘋果等商品的總價,列出算式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出“單價×數量=總價”。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小學生的獨立性和歸納概括能力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范、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構激發學生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提問的內容和方法,提問過于簡單總是“對不對?”“懂不懂?”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問的問題太大,或者提問不明確,學生都無法回答。我們要善于提問,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與綜合、歸納和演繹以及類比等常用的邏輯思維形式。例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當學生仔細讀題,邊讀邊想,弄清題目內容,并能復述題意后,教師可以適當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如:“題目給的條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題目了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根據這個條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等等,引導學生自己逐步想出辦法,解決問題,而絕不是簡單的告訴他用什么方法做。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重要外在表現體,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是否靈活。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學習“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于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后,啟發總結出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如在教學兩三步計算的文字題時,在講解完例題、鞏固練習之后,我讓學生根據算式說說用文字應該怎樣表述,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更進一步解決了正確列出含有兩級運算的文字題這一難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心得體會 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篇二
創新思維是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創新思維包括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辯證思維等。
發散思維是以某一對象為出發點,通過想像、猜測等心理咨詢過程,激發各種新思想的一種思維方法。如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對“0”說一句話,結果同學們眾說紛紜:“0”像一盤冷月,像一輪紅日,像飛速旋轉的車輪,像一群圍觀的人群,像媽媽滴落的眼淚,像爸爸舉起的酒杯……“0”是起點,也是終點。有志者,失敗從“0”開始;無志者,幾經折騰,仍以“0”告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可以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由想像和自由創造的能力,使思想不斷地向外延伸和拓展,最終獲得創新性成果。
逆向思維就是從常規思維的反面去思考,打破思維定勢,對人們習以為常的傳統觀念或舊的觀點,大膽地進行否定或對原概念和定義以新的解釋,提出獨特的見解。如在現象與本質教學中,要求學生分析“眼見未必為實”。一只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是彎曲的,這是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所致,而事實上筷子是筆直的。在講解成語“見異思遷”時,一般人認為這是一種不良傾向,值得批判,而少數學生提出與常人相反的觀點:一個有積極進取精神的人就應該見異思遷。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論證,說理透徹,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新鮮感。
側向思維是利用其他領域的觀念、知識或現象來尋求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的可能途徑和思路的一種思維方法。我國古代能工巧匠魯班從帶刺的茅草劃破手掌得到啟發而發明了鋸;美國萊特兄弟看見空中鳥兒能夠自由飛翔發明了飛機;蝙蝠在空中飛行,能利用超聲波了解前面的'障礙物,人們利用這種現象發明了雷達。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常常聯想到某些已有的理論和知識,從而得到啟發,找到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辯證思維是指用全面的、一分為二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它要求人們在看待某個現象或問題時,既要看到其積極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極方面。例如:教師講解《愚公移山》一文,常常歸納出愚公改造自然的宏偉抱負和堅強毅力的含義。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大家贊揚,但其方法恰當嗎﹖與其讓子子孫孫移山,倒不如叫愚公遷居。現實生活中,愚公果真那么移山,試問太行、王屋二山會移到哪年哪月﹖俗話說:“苦干不如巧干”,處理問題或解決矛盾時,要深思熟慮,尋找最佳方案解決問題,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總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積極創造條件,改變教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必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