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00字篇一
有人說,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說,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盡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能者居上,為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于剛愎自用。但功大于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
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
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后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于后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說后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
至于后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余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00字篇二
暑假里拜讀《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 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 200 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 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 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無不個個極盡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 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
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
”這句話不無道理。周 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 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 無數的軍事謀略, 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 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 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 長厚的魯肅, 勇者張飛、 許楮、 典韋, 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 無不個極其態。
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 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兩位人物, 他們分別為兩國的重臣, 且皆深諳韜略, 通權知變, 可謂當世之奇才, 而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與司馬懿交手之前,他運籌帷幄中,決 勝千里外,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基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論才干,論智慧,諸葛亮較司馬懿略勝一籌,可二人功業卻相反。
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第一對手出現,正是因為他的堅忍不拔、鍥 而不舍,最終使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慘遭失敗,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馬懿的對抗當中。
對這么一個非常頑強的對手,別人恨他還來不及,但諸葛亮卻很 欣賞司馬懿,對他另眼相看。在司馬懿還沒有正式出場,大顯身手的 時候, 諸葛亮就稱贊:
司馬懿 “乃世之英雄” 曹操評價劉備是英雄, 。
是慧眼識英雄;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識英雄。
諸葛亮以“千古第一賢相”的美譽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 不怕孫權, 當然更不怕周瑜、 夏侯惇之流, 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 唯獨將司馬懿視作他的真正對手。
那么,諸葛亮為什么這么看重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在性格上沒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這些人 都有突出的性格優勢,同時也有明顯的性格隱患,像曹操性格多疑, 周瑜氣量狹小。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戰爭中,容 易受到致命的攻擊。雖然司馬懿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也沒有太大的 缺點,所以誰碰上這種人都會覺得非常難以對付。
諸葛亮“六出祁山” ,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 勝,但最后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我們看到,諸葛亮一直打勝仗,甚至讓司馬懿在上方谷險些喪命。
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諸葛亮好像勝了, 但從來沒有大勝,沒有徹底地勝;司馬懿好像敗了,他卻也沒有被徹 底打敗,因為他始終是有實力的。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正是司馬懿的`堅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 撓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 手。
作為對手,最讓諸葛亮頭疼的就是司馬懿的那股軟磨硬抗的勁 兒。司馬懿采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堅信自 己最后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中一次又一次地輸。司馬懿對付諸 葛亮的戰術就是:你來硬的我就來軟的,你進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 追,反正我粘著你。所以, “六出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 個僵持階段里,由于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 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涂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 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當然,這種戰術跟司馬懿的性格大有關系。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 有什么可挑剔的, 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 就是他的多疑, 特別地多疑, 在這點上他很像曹操。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 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極其多疑多 慮。
其實,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點,有時它可以成為一個優點,前提 條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
但是從司馬懿的具體表現來 看,他的多疑有時并沒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時小心謹 慎到了過分的地步,這樣就不免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古人說:
“料事者先料人。
”要預 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預料一個人,要充分吃透一個人。諸葛亮是個聰 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才能神機妙算,算 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所以, “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 亮的智高和膽大,也不僅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同時也表現出 司馬懿的過人智慧。更重要的是, “空城計”故事還表現出司馬懿的 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 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在北伐中算無 遺策,多次打敗了司馬懿,但卻沒有徹底打敗他。諸葛亮北伐最大的 難題是糧食。
蜀軍的糧食要通過千里棧道運輸到戰爭前線實在非常困 難。所以,時間利于魏不利于蜀。雖然諸葛亮認識到這一形勢,但卻 沒有從戰略方針的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司馬懿認識這一形勢, 采取了軟磨硬抗的戰略決策,最終活活拖累死諸葛亮。所以說:諸葛 亮是戰術高手,司馬懿是戰略高手。諸葛亮贏得一場戰役,卻輸掉整 個戰爭。
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00字篇三
諸葛亮立在橋中間,霧氣茫茫,不見水面也不見兩岸。
有魚躍水而出,長數丈。
諸葛亮皺眉看著這座橋,心道:“有如此大魚,橋下水一定很深。如果使上將把守,敵軍必不能入。”
這時有一人穿過霧氣,來到諸葛亮面前。此人一身布袍,神仙氣概:“這魚從容戲水,想來應該很快樂——在下莊周,見過武侯”
諸葛亮有些恍惚,依然不失禮節。行禮過后,問道:“先生自對岸來,可知對岸虛實,是否有人駐軍?”
“我只是跟著這條魚來到這里而已,”莊子說著,看向那條巨魚。那魚似乎又大了許多,霧氣之中,隱約看到魚的背鰭,有一人高:“魚樂乎?”
諸葛亮道:“魚得水,自然快樂。”說著話間眉頭依舊緊鎖,似乎覺得忘了什么事情。
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有水而樂?”
(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諸葛亮腦海里忽然出現這句話,他悚然一驚,嘴里無意識的說:“如何不樂?”
“你看,”莊子手一指,那條魚已經游遠,霧氣茫茫看不到江面的地方,變得更巨大的魚似乎憑空在霧中巡游:“這條魚名為鯤,一日化為大鵬,便要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那時它還得水而樂嗎?”
諸葛亮卻伸手打斷了莊子的話道:“不是圖南,是要往北。”
說著諸葛亮就要轉身往回走:“待我完成先帝所托,還于舊都,再來與君論魚。如今我軍駐扎五丈原,北伐大業,一刻離不得我…我…”
“我記不得來的路了,先生可愿與我指路?”
莊子嘆了一口氣:
“諸葛孔明,你既飲了孟婆湯,奈何橋上,如何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