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50字篇一
史鐵生推著輪椅緩緩地進啦園子。他想尋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脫。一個返鄉(xiāng)的知青、一個失業(yè)的大齡青年,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腦,再加上一個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機活著的現(xiàn)實,史鐵生的命運真是多舛!母親悄悄地跟進啦園子,落日的余輝把她慌慌張張的影子拉得悠長,滿臉的焦灼終于在看到兒子的一剎那散去。她就這么怔怔地盯著兒子倔強的背影,又怕他驀地轉身發(fā)現(xiàn)自己,便遠遠地守著、藏著。地壇的風翻動著安詳?shù)穆淙~,輪椅的車輪軋過青青草坪,母親瘦削的腳印散落在地壇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親,一個雕塑般的兒子,共同凝成啦一個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這樣看似平靜地過去啦。這便是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難以釋懷的景象。
所有的無奈和悲愴都源自一個現(xiàn)實:兒子在二十歲這個“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截癱啦。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和事業(yè)的人,卻先迎來啦殘疾。天塌啦!他成啦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的史鐵生想到啦死。殊不知,兒子所有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樣的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一個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對著一天天長大、卻更加孤僻內向的兒子,已經身患絕癥的母親不知度過啦多少個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這一切,兒子在母親去世后才逐漸體會。
每次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總是神情肅穆,喉嚨里有個莫名的東西在來回嘀咕,胸口憋悶之極,眼淚就潸然而下,父親的樣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父親在我“最狂妄的年紀”上猝然離世。那時,二十三歲的我剛剛走出村子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綠綠的高樓大廈在帶給我新奇的同時,也挑動起啦一顆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騎著一把破舊而快樂的單車把夢想灑遍整個城市。然而,幾乎一夜之間,父親沒啦,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個巨大的東西被猛然抽走啦。我不忍回憶2001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親想對我說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經不容許他多說一個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留給啦母親、姐姐和我。之后,他的瞳孔便逐漸放空,一雙飽經滄桑的淚眼掙扎著,卻終于不聽使喚地閉上啦,永遠地閉上啦。父親的靈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時刻升起、飄走,留下啦全家無盡的遺憾、對未來的恐懼和對他永遠的不舍。
那些年,我因過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責和子欲侍而親不待所帶來的無邊痛悔,幾乎帶走啦我所有的眼淚和對未來的希望。每天下午,我總是搖搖晃晃地騎車到二環(huán)邊上,找個沒人的角落,坐著、站著,又坐下……這個世界熙熙攘攘,卻沒有啦我的父親!在輾轉反側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親那白發(fā)蒼蒼的臉龐總是似有若無地出現(xiàn),然后淡去,終于無形。史鐵生寫到:“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呀,迷迷糊糊我聽見啦回答:‘她心里太苦啦,上帝看她受不住啦。就召她回去啦。’”難道我的父親也是由于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偉大的父母一樣,有著低調的自信,堅忍的意志和對兒女毫不張揚的愛。在鄉(xiāng)下干啦一輩子民辦教師的他,自幼喪父,節(jié)衣縮食,養(yǎng)家糊口,數(shù)十年風雨交加,有幾次瀕臨餓死的邊緣。如果上帝賦予眾生均等的苦難,我想他早就應該苦盡甘來、頤養(yǎng)天年啦。他勤勞善良一生,卻不想會以這樣一個殘酷的方式來結束人世的苦難。
為啦父親,我發(fā)誓要活出個人樣來。這種念頭從八年前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依然清晰可見。誠如史鐵生所言,“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太真實啦”。我開始全面審視自己的過去和將來,對自己的不滿與日俱增,逐漸進入一個狂躁奮斗的時期。我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來“使父親驕傲”,只是頻繁地更換專業(yè)、不止一次地謀劃變動工作。我無法確定現(xiàn)在自己慌慌張張所撞開的這條路是不是父親所希望我走的那條路?那條路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是衣錦還鄉(xiāng)的榮貴,還是家財萬貫的顯赫,抑或是內心的豁達、堅強以及與人為善的真誠?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可以讓一切回歸本真。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母親去世多年之后,終于明白:“我用紙筆在報刊上所撞開的那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里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盤點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八年來的奮斗,在“使父親驕傲”這個外衣的包裹之下,并沒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夠讓父親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積極姿態(tài),和逐漸形成的堅韌、寬厚、真誠和豁達。讀完書,我掩卷長思,我想那些所謂的名、所謂的利,就像地壇上空那鴿子的哨聲、冗長的蟬歌和空曠的啄木鳥聲一樣,早就應該在時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啦……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啦地壇。地壇的風輕輕拂過四季,輪椅上倔強羞澀的少年在內心的安寧中變得堅強無比;一位失去啦父親的兒子在悲憤的奔波中逐漸長大。古殿檐頭的風鈴搖個不停,可是那些受盡苦難、大愛無疆的父親母親們卻永遠地走啦……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50字篇二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著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里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fā)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xiàn)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xiàn)了殘疾生命里不服輸?shù)木瘛2辉谠庥鲋械瓜拢菆詮姷尼绕穑栽谔故帲瑥牟煌沫h(huán)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著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里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著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并不衰敗。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并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么時間,什么天氣他都在院子里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復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后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群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臥,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著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著他的母親。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fā)覺,每一次找到后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著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夢哪?春天是樹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煙斗。這句子不但生動明確,細細品味確實真實的描述。自然真是無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與史鐵生比起來,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無盡的奧妙在等待著我。
在這個地壇中有一些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對中年夫婦,現(xiàn)在已經成了一對老人,依舊來園中散步;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還有一個老頭,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里面裝滿了就酒;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園中人少鳥卻多;有一個中年女工程師,每天工作都要穿過院子;;還有一個是史鐵生的朋友——一個長袍家,這位長跑家來園中,史鐵生為他計時,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終于的到了第一名,并破了記錄;最后還有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弱智兒。
誰有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和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那?要是沒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50字篇三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看電視劇《知青》,那段時間我內心比較狂躁,有時候難過的想哭,有時候又憤憤不平,我以為自己生病了,開始檢查自己的病根,但查來查去,不是我生病了,而是這個存活的空間病了。我身邊的人,讓我感覺很陌生,不能親近,不能用心交流。我的故事變成了他們口中的笑話;我的同情變成了他們的異類;我向往的那種闔家歡樂的工作氛圍變成了猜想,我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能讓這個空間中的人回歸人本來的真面目,人本來的善良,感覺自己渺小的可以被口水淹沒!我學著把自己掩藏起來,學著把自己覆蓋住,我還是我嗎?我想要的愛的生活還會有嗎?
當你拼命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自己會這么忙?這學期,工作量明顯比去年的工作量大了很多,不僅需要拍照片,還需要錄像,網絡的工作還是需要去弄,學校的網絡,電腦全部都要我去修理,很多天,真的很累,我忍不住想要流淚。以前,希望自己做一片綠葉,去襯托花兒的美麗。今日,我終于知道綠葉的那點兒心酸,原來,這需要多么大的胸懷,我不再只想做綠葉,有時候花兒也是需要爭取著去做一下。
當你幫別人做事情的時候,一旦那件事情沒有讓自己學到什么,或者沒有達到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標,你會感到內心的空虛,孤獨?人只有自己內心滿足的時候才會發(fā)自內心的開心,而當為了關系,為了往上爬等等的時候去做一些事情,我猜想他的內心是空虛的。
一段時間,很多事情讓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惡,但我必須學會排遣,否則我會無法承受這種難受。
周萍戰(zhàn)友來看她,她們抱在一起哭了,我很久沒有那種感情,那種很久沒有見到親人或者任何人的開心到想要流淚的那種感情,是我很久壓抑著自己的感情嗎?壓抑太久,就失去了想要激動和感情。感動的淚水,你流過嗎?路上碰到一個和你長得很像的人,我生生的愣了一下,心跳瞬間停止,而這種感覺又怎樣會常有呢?
也許就像史鐵生說的那段話一樣,“誰又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與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shù)消滅,那么這份苦難又將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也許一切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有美的就會有丑的,有幸運就會有倒霉!坦然接受一切生命中存在的萬事萬物,因為生命就是這樣存活下來,也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有色彩!
這樣深思再深思之后,世界你只是以你的姿態(tài)存在我的身邊,那不該叫病吧!而該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存活下去,那是我的問題,但我還是希望,真誠的希望,這個美麗的世界存在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和諧。想起以前有人問我“如果面對不能忍受的事情,卻不能不為自己考慮需要忍受這些的時候,你是起來反抗還是承受”我沒有回答,我也沒法回答!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條件下,我一個懦弱的人,我有選擇的權利嗎?有我也不敢擅自使用,因為我也是自私的。但我不是壞人,我只能是個和稀泥的爛人。
史鐵生,知青,身體殘疾。如果我遭受像他這樣的苦痛,我該怎么面對,有時候會想像一下,自己走在各種各種人生的彎路上,嘗盡人間百態(tài),這樣才會體會到別人的難處,才會去理解別人,自己的心胸也才會變得寬廣,但現(xiàn)在,“一個人只能唱他自以為真誠的歌,這是由他的個性和歷史所限定的。一個人盡管他虔誠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既然不可能發(fā)生的理解所有,人生的百態(tài)味太多了,領略不盡,那我能少走點兒就少走點兒。
那天和顧老師,周老師聊天,他們講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據(jù)理力爭,不是所有人,不是所有人。但今天,我想了一下,真正深刻地想了一下,基本都是自私的,我只是因為喜歡你,所以會做一些可能讓你感覺我是無私的人的事情。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50字篇四
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史鐵生推著輪椅緩緩地進了園子。他想尋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脫。一個返鄉(xiāng)的知青、一個失業(yè)的大齡青年,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腦,再加上一個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機活著的現(xiàn)實,史鐵生的命運真是多舛!母親悄悄地跟進了園子,落日的余輝把她慌慌張張的影子拉得悠長,滿臉的焦灼終于在看到兒子的一剎那散去。她就這么怔怔地盯著兒子倔強的背影,又怕他驀地轉身發(fā)現(xiàn)自己,便遠遠地守著、藏著。地壇的風翻動著安詳?shù)穆淙~,輪椅的車輪軋過青青草坪,母親瘦削的腳印散落在地壇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親,一個雕塑般的兒子,共同凝成了一個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這樣看似平靜地過去了。這便是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難以釋懷的景象。
所有的無奈和悲愴都源自一個現(xiàn)實:兒子在二十歲這個“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截癱了。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和事業(yè)的人,卻先迎來了殘疾。天塌了!他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的史鐵生想到了死。殊不知,兒子所有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樣的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一個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對著一天天長大、卻更加孤僻內向的兒子,已經身患絕癥的母親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這一切,兒子在母親去世后才逐漸體會。
每次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總是神情肅穆,喉嚨里有個莫名的東西在來回嘀咕,胸口憋悶之極,眼淚就潸然而下,爸爸的樣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爸爸在我“最狂妄的年紀”上猝然離世。那時,二十三歲的我剛剛走出村子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綠綠的高樓大廈在帶給我新奇的同時,也挑動起了一顆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騎著一把破舊而快樂的單車把夢想灑遍整個城市。然而,幾乎一夜之間,爸爸沒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個巨大的東西被猛然抽走了。我不忍回憶20xx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爸爸想對我說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經不容許他多說一個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后一瞥留給了母親、姐姐和我。之后,他的瞳孔便逐漸放空,一雙飽經滄桑的淚眼掙扎著,卻終于不聽使喚地閉上了,永遠地閉上了。爸爸的靈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時刻升起、飄走,留下了全家無盡的遺憾、對未來的恐懼和對他永遠的不舍。
那些年,我因過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責和子欲侍而親不待所帶來的無邊痛悔,幾乎帶走了我所有的眼淚和對未來的希望。每天下午,我總是搖搖晃晃地騎車到二環(huán)邊上,找個沒人的角落,坐著、站著,又坐下……這個世界熙熙攘攘,卻沒有了我的爸爸!在輾轉反側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爸爸那白發(fā)蒼蒼的臉龐總是似有若無地出現(xiàn),然后淡去,終于無形。史鐵生寫到:“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呀,迷迷糊糊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難道我的爸爸也是由于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偉大的父母一樣,有著低調的自信,堅忍的意志和對兒女毫不張揚的愛。在鄉(xiāng)下干了一輩子民辦教師的他,自幼喪父,節(jié)衣縮食,養(yǎng)家糊口,數(shù)十年風雨交加,有幾次瀕臨餓死的邊緣。如果上帝賦予眾生均等的苦難,我想他早就應該苦盡甘來、頤養(yǎng)天年了。他勤勞善良一生,卻不想會以這樣一個殘酷的方式來結束人世的苦難。
為了爸爸,我發(fā)誓要活出個人樣來。這種念頭從八年前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依然清晰可見。誠如史鐵生所言,“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太真實了”。我開始全面審視自己的過去和將來,對自己的不滿與日俱增,逐漸進入一個狂躁奮斗的時期。我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來“使爸爸驕傲”,只是頻繁地更換專業(yè)、不止一次地謀劃變動工作。我無法確定現(xiàn)在自己慌慌張張所撞開的這條路是不是爸爸所希望我走的那條路?那條路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是衣錦還鄉(xiāng)的榮貴,還是家財萬貫的顯赫,抑或是內心的豁達、堅強以及與人為善的真誠?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可以讓一切回歸本真。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母親去世多年之后,終于明白:“我用紙筆在報刊上所撞開的那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里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盤點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八年來的奮斗,在“使爸爸驕傲”這個外衣的包裹之下,并沒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夠讓爸爸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積極姿態(tài),和逐漸形成的堅韌、寬厚、真誠和豁達。讀完書,我掩卷長思,我想那些所謂的名、所謂的利,就像地壇上空那鴿子的哨聲、冗長的蟬歌和空曠的啄木鳥聲一樣,早就應該在時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了……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壇。地壇的風輕輕拂過四季,輪椅上倔強羞澀的少年在內心的安寧中變得堅強無比;一位失去了爸爸的兒子在悲憤的奔波中逐漸長大。古殿檐頭的風鈴搖個不停,可是那些受盡苦難、大愛無疆的爸爸母親們卻永遠地走了……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50字篇五
記得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那時侯讀他的《我與地壇》,我反復讀了三遍,流了三次眼淚。不是我煽情,也不是我矯揉造作,而是我確實被史鐵生的文句感動了。感覺到自己跟他有著某種說不清的相同之處。我傷感于他的不幸遭遇,也佩服他的樂觀與豁達,更崇拜他的堅韌頑強。讀他的文章,自己的心靈像似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反思與崇高的洗禮。黃昏的時候,獨自漫步,使人聯(lián)想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時滿紙的人世無常。人世是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其中形形色色,恍恍惚惚,應有盡有。然而,其中自有真意,《地壇》的無常之味是其中的一種。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塵世中,人世總無常,一部《紅樓夢》是一個個紅顏女子的無常,一部《三國演義》是一個個帝王將相的無常,一部《世說新語》是一個個風流名士的無常。有迷惑,有無奈,有清香,有恬然,而更多的是悲愴。因此,活的問題必像“魔鬼與戀人”陪伴人的一生。
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上帝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子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當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享年四十九歲,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凄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無論怎樣,只能是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人生,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有時,確如無言的好,寧可“怒目望著”“一聲不吭”。這是經過了太多的苦楚,而后的無言。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象一出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yōu)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并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有些事“一旦成了語言,不再是它們了”,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一種人世無常,無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墳墓”。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