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手抄報內容篇一
什么是“文學”?什么是“現實”?十分慚愧,作為一名文學教師,我說不清“文學”到底是什么;作為一個生活著的人,我不能夠陳述“現實”究竟為何物。也可以說,我徘徊在“名”與“實”之間的混沌地帶。現在卻要來討論“文學與現實的關系”這個長期糾纏著我們的老話題,實在是力不從心;要寫成論文形式,那更是難煞我也。我想,既然是古老的問題,不妨采用“對話體”這種古老形式來討論。
甲:為了就“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來對話,我特地重讀了《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中的一些篇章。蘇格拉底跟另外一些人之間,你來我往地論辯,看上去很親切、很平易似的,其實也不好懂,有些地方甚至不知所云。
乙:古人思緒高遠,言談時總是直達事物的本質。不像我們今天的人,在現實的泥淖中不亦樂乎,誘惑太多,思緒散亂,最多只能懸在半空,想一些“中間價值”問題。佛教稱之為“惡慧”,而不是“智慧”。
甲:就“終極價值”而言,古人的確更智慧。柏拉圖說,文藝是對現實的模仿,現實是對“理式”的模仿。前面一句好懂,后面一句就不好理解。
乙:談到文藝與現實之關系的時候,柏拉圖用“床”來打比方,他認為有三種“床”,一是畫家畫的床,二是現實中的床,三是“床之所以為床者”,他稱之為“床的理式”。一模仿二,二模仿三。一般人只想到了一和二,不會想到三。
甲:他說的“床之所以為床者”,不就是床的“形式”嗎?
乙:我們眼睛所觀察到的那個“形式”,只能說是床的“表象”,而不是床的“本質”。也可以說,你所眼見的只是“幻象”或“色相”,而不是“真相”。我們可以換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存在三種“男女”:文藝作品中的男女、現實生活中的男女、本質上的男女。后面一種,就是男女之所以為男女的“理式”,柏拉圖視之為“最高真實”,它是“靈魂回憶”的對象。這個男女的“理式”,中國哲學沒有完全對等的說法,大概可以用陽(乾:-)和陰(坤:--)表示,它來自混沌未分的“太極”(),指向不可言說的“道”。面對那種“最高真實”,西方人拼命地回憶(言說),中國人使勁地遺忘(沉默)。這是文化差異。就今天的文學創作而言,我們可以寫一部關于“男女”的小說,卻無法寫一部關于“乾坤”的小說。但具體的“男女”之中,包含了陰陽乾坤,而不是相反。就此而言,文學包含了哲學。
甲:哲學家一定不同意你的說法,他們或許會將你逐出“理想國”。
甲:我還是沒有弄明白,文學究竟要模仿具體可感的現實,還是要模仿抽象玄奧的“理式”。
甲:我明白了,這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吧?
乙:有這個意思在里面,但你用的是一個封閉的、沒有余地的、過于確定的句式,將意義的多樣性封殺了。
甲:我認為,無論什么道理,總要將它變成確定無疑的知識才好,才便于教授和傳播。
乙:“文學研究”或許是一門知識,但“文學”不是知識。我們在討論“文學”與現實的關系,而不是“文學研究”與現實的關系。
甲:如果能將不是知識的“文學”變成知識,倒蠻合我的胃口。
乙:既然文學的本質不是知識,它就不可能成為知識。至于那些能夠成為知識的東西,它就不是文學,只能稱之為學問。學問固然是好東西,但不是文學。
甲:這些話有點玄奧。一談玄,文學就會離開現實,就會變得難以理解。那些高蹈在空中的小說和詩歌,就難以理解。
乙:從發生學角度看,文學并不源于“理解”,而是源于“志”和“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所謂“情動于中而行于言”。只有《尚書》中的那些官方文件,它的目標才指向“理解”。其中有多篇征討商紂的動員令,大意是:我要你們幫助我去滅掉商紂王,他沉迷酒肉,淫祭無度,偏信女人,牝雞司晨,不亡其國更待何時!你們理解了沒有?我們理解了!那就趕緊出發吧!至于箕子過殷墟所哭歌的“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究竟怎么理解,武王根本不在乎,他志不在此而在彼。只有那些殷商遺民,面對破國之山河,一草一木皆可泣可歌。沒有這種感同身受,當然就不理解。
甲:我們今天還是不要討論商紂和武王吧。我想盡快進入我們的正題。
乙:我們一直在正題里面。你為什么會覺得不在正題里呢?
乙:說不要“抄襲現實”,是在強調文學的創造性和超越性,超越現實的表象和“色相”,強調作家“無中生有”的想象能力,以便抵達自由的境地。否則的話,文學的邏輯與“現實”的邏輯就同流合污了。說不要“自我膨脹”,是在強調文學與他人和世界的對話關系,而不是一個人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癡人說夢”。
乙:弗洛伊德說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他并沒有說文學就是“夢”。白日里睜著眼睛說夢,說明理性還能夠控制“夢”的內容,讓夢的敘述符合邏輯而讓人能夠理解。“夢”對理性構成巨大的挑戰,它那些可怕且可惡的內容,潛藏在無意識深層無法刪除,讓人煩惱。白天還“超越”得好好的,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理性”下班了,那些不可示人的東西全都粉墨登場,通過“夢”這個欲望的舞臺盡情表演。怎么辦呢?莊子說,有修為的“真人”,可以達到“無夢”境界。讓夢徹底消失,這太絕對了。莊子自己卻經常做古怪的夢,而且還不知道是他在做夢、還是夢在做他。佛教解脫法門中有“修夢成就法”,修煉到要夢見水就夢見水,還能將水夢成蓮花;要夢見火就夢見火,還能將火夢成琉璃。這是對現實欲望或肉身敘事的升華。
乙:“抄襲現實”是一個比喻,比喻那種面對現實不可自拔、缺乏審美超越的作品,也就是沒有“靈魂回憶”、缺乏“道”的追求的作品。“現實”怎么可能被抄襲?如何抄襲?巴爾扎克所說的“書記員”、“秘書”也是一種比喻。不要忽略巴爾扎克后面的話,他說他要“編制惡習和德行的清單,搜集情欲的事實”“選擇主要事件”“揉成典型人物”。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勃蘭兌斯為什么將巴爾扎克視為像喬治·桑一樣的“浪漫主義者”了。勃蘭兌斯認為,他們兩人都是“偉大的風景畫家”,喬治·桑畫的是草木在陽光中的那一部分,巴爾扎克畫的是草木的根部。勃蘭兌斯說,巴爾扎克既是“觀察者”又是“夢想家”。前者是忠實于現實,后者是忠實于心靈。無論是觀察還是夢想,最終都會歸結到文本和敘事結構之中。對作品形式和意義之關系的分析,是文學批評的任務。
甲:說到文學批評,也有很多地方難以理解,一會兒一個新術語,比如后現代、后殖民、新歷史,而且意思不確定,我們有點跟不上。
乙:面對新的創作實踐,新術語的出現總是難免的,但你不要被那些新術語嚇到,不要被它所迷惑。關鍵在于你自己要忠實于自己的感受,進而建立起自己的評價標準。
乙:那是比喻,用水波作比喻,比喻壯美崇高的風格。
甲:最近,他們又改了,夸獎一個作品時,會激動地喊叫:“接地氣啊!”
乙:也是比喻,用土地來比喻,比喻作品有現實基礎。
甲:一會兒用水波比喻,一會兒用泥土比喻。我想,“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也不“波瀾壯闊”,《九歌》和《洛神賦》也不怎么“接地氣”。
乙: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但比喻又是不可缺少的。用一個事物來說明另一個事物,所謂“寫物附意”“揚言切事”。你可以說它簡潔明晰、強烈可感,也可以說它過于粗暴、差強人意。但比喻的修辭手法之所以不可或缺,原因在于文學與現實的關系、言與意的關系,實在是太復雜。
甲:盡管模仿現實的“寫實性”作品要好理解一些,但我覺得,文學創作還是應該以想象力為主,只有想象和創造的翅膀被折斷了,才會墮落在土地上。我們看到美景的時候,會說它像圖畫一樣美,因為圖畫是創造和想象的產物。
乙:中國文藝傳統重視“傳神”,而非“逼真”;強調“神似”,而不是“形似”。這一點在傳統的詩歌和繪畫里表現得很明顯。到了今天,真實的或者形似的東西,有可能會被高科技所取代,而“傳神”的東西是很難復制的。要抵達那種“傳神”的境界,的確需要高度的想象力,僅僅靠接“地氣”是不夠的,說不定還要有一點接“天氣”的能力。
乙:文學創作的“獨創性”,的確要求它創造一個“世界”。但我們對這個獨創出來的“世界”,還有另外一些要求:比如與他人交流而引起共鳴的要求,指向可理解性;比如與另外一個“世界”達成和解的要求,指向價值的超越性;比如與天地之間和諧一致的要求,指向形式的均衡性。一個人躲在書齋里,閉目塞聽,很難保證不走火入魔。我們經常讀到一些連作者自己都不理解的作品,這基本上可以判定為墮入魔道。
甲:看來還是要“接地氣”,經常到底層去體驗生活。
乙:可是,有些人接了一輩子的“地氣”,弄出一身病,也沒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因為“地氣”是豐富多彩的,具有生長性的,但也是雜亂無章、沒有形式感的。如何使它有效地變成審美形式,是一個難題。至于那些抱住“地氣”不放的人,最終只能變成“地氣”本身,消失在泥土之中,而沒有變成文學。
甲:如此看來,文學創作中的“再現”與“表現”,并沒有對錯之分,而是一種帶有“歷史辯證法”色彩的運動過程。就像我們的對話一樣,也在現實和想象的兩極之間,來回蕩秋千。
乙:歷史運動本身具有一種“糾正”功能,文學史的演變也是如此。當文學創作太過于關注現實、太過于寫實、太過于社會化、太過于簡單的時候,一種注重想象力、注重寫意、注重自我、注重文體奇譎的風格就會出現。就文體風格而言,歷史上的“公安派”與“竟陵派”的交替,就是一例;20世紀的“啟蒙文學”和“左翼文學”之交替,也是一例。
甲: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演變,好像也符合這一規律。
甲:請等一等。你說的“寫實”,究竟是指作家的“寫作風格”,還是“取材立場”?如果是指“寫作風格”,我認同你的描述;如果是指“取材立場”,我就覺得當代作家,特別是一些成名的作家,并沒有轉向“寫實”。
乙: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說他們的創作,沒有介入當下的現實。
甲:是的。當下那些成名的大作家,他們的寫作風格或許是“寫實”的,但他們的取材,主要是指向歷史的、過去的事情,而不是當下的現實。即使有一些關注“現實”的作品,也是躲躲閃閃、王顧左右而言他,缺少介入的力量。還有一些作家,介入的力度似乎很大,但“新聞性”過強,“文學性”有疑問。
乙:首先,“歷史”是死的,像一塊化石,容易捕捉;“現實”是活的,像一條泥鰍,很難抓住。其次,歷史是“長時段”的,容易發現規律,它屬于歷史學家的領域,文學家只需要通過想象增加細節;如果作家的敘事或者細節,顛覆了已有的歷史規律,那只能說是他意外的驚喜。至于現實,它是“短時段”的,雜亂無章,沒有規律,它往往是新聞關注的對象。就關注“事實”的角度而言,文學無疑不如新聞。或者說一不小心,它就可能變成蹩腳的“新聞”。因此,作家面對當下“現實”,往往會很謹慎。
甲:你好像在為他們不介入現實找借口。但無論如何,作家不關注現實,總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所以,“非虛構寫作”一出來,就引起了關注,其勢頭壓倒了傳統“虛構”寫作或“歷史”寫作。
乙:所謂“非虛構寫作”的意義,不在“文學性”,而在提供了一種新的進入“現實”的視角。這種新的視角,既不是傳統“文學的”,也不是當下“新聞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這樣寫作和觀察的“邊緣姿態”,或許能為當下文學創作介入現實,提供新的思路。
乙:我們不可以將它簡單地歸納為“底層的”“平民的”“人文的”,因為這些東西許多作家都有。我想說的是,傳統“文學性”的僵化特性,與其說是文學史提供的一筆遺產,不如說是作家所領受的一個重負;它的好處是,具有潛在的權威性;它的壞處是,對“活的現實”視而不見。對“中心姿態”而言,“邊緣姿態”就好比物質結構中的邊緣微粒,它總是處于極度活躍狀態。只有在這種活躍的狀態下,才能夠將那些人們視而不見、習焉不察的“現實”呈現出來。
甲:我看過一些“非虛構”的作品,第一次讀感覺還不錯,但沒有再讀的興趣。我覺得,好的文學不應該是一次性消費的。我甚至覺得,衡量一個作品是否是經典,就看人們是不是會重讀它。
乙:我們已經說過,“非虛構寫作”是進入“現實”的新途徑之一種,我們沒有討論它的“文學性”問題。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創作的虛構性、想象性、創造性,已經決定了“非虛構寫作”的位置。在文學創作中,如果過于強調“非虛構”的特征,語言的種子就無法生根發芽,文學就會染上“不育癥”;如果過于強調虛構的特殊性和想象的個人性,語言的根須就會四處瘋狂蔓延,文學就會染上“神經癥”。
甲:我想,現實是一個無邊的概念,它好比一頭大象,我們都是在“盲人摸象”,摸到的只是現實的一部分。
乙:從經驗層面看是這樣的。但文學藝術的超越性,給了我們第三只眼,打通了局部和全體之間的壁壘。觀一葉而知秋意,嘗滴水而知滄海,窺一斑而見全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甲:所以,文學作品不應該僅僅依賴于模仿或再現,還應該有啟示性,它即便只寫了現實之“象”的一部分,也能啟示讀者對“象”的全體有所領悟。當代文學也應該有更多帶啟示性的作品。
乙:當下的文學狀況還有許多不確定性。我們可舉古典長篇小說為例,根據其“文學性”由弱到強,大致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紅樓夢。前面兩部太“現實”,中間一部太不“現實”。后面兩部是介于“現實”和“虛構”之間的,既非“現實”,也非“非現實”。按照你前面所說的標準,《紅樓夢》的重讀率,大概是最高的吧。我們可以想象,10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過去了,有誰會在乎《山海經》故事是不是真實的呢?有誰會在乎《聊齋》是不是寫實的呢?有誰會質疑“太虛幻境”或者“赤霞仙宮”是不是真的存在呢?這些經典作品,記下了華夏初民的質樸、勇敢、自由、剛健的精神;記下了被壓抑的自由、通過夢的縫隙涌現出來的真情實感;記下了年輕人成長的喜樂、悲傷、徹悟。文學就是這樣,生長在現實的土壤上,吸收的卻是“神瑛侍者”澆灌的上天之甘露。“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也可以看做是文學的一個絕妙注腳。
【文學手抄報內容:中國的文學常識(部分)】
冬至手抄報內容篇二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冬至有著豐富的傳統習俗,冬至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冬至節日的手抄報,一起來看看吧!
廣東人流傳著一個說法:“冬至大過年”,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隆重。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在這天,除了要吃團圓飯、吃湯圓。
“吃了湯果大一歲。”,寧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的.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日早上還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湯果,寓意把之前的霉運全部“翻”過去。酒釀圓子、湯團這天吃上幾個,寓意團圓、圓滿 。老寧波人還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愿。
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斗笠。”,長沙舊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各家還有吃糯米飯,做霉豆腐,煙熏臘肉。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征興旺吉祥。
在杭州,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里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這樣寓意著“吃剩有余”。
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制成冬陽酒。
冬至手抄報內容篇三
夢幻般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誰會知道人的心中還有另一個世 外桃源? 世間的一切都是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但這個夢,永遠不會預知未來,只會回味過去――過去的點點滴滴。
時光,總是不經意間流逝,故事,也總在不知不覺中遺忘。我的故事如飄渺的云煙,就像我的夢一般,若隱若現、虛無飄乎,抓也抓不住。
那么一個雪天,心中有陽光的一個雪天,并不寒冷,反而無比溫暖。雪紛紛揚揚地下著,大片大片地飄落,大地沒有銀裝素裹,房屋沒有粉妝玉砌,只是下雪,落地即化,只有挺立的樹上,枝杈間積聚了星星點點的雪。
那時的我,總想把雪永遠留住,把冬天永遠留住。我青睞的是一個唯美的雪的天堂。
“留住雪”,多么可笑的念頭!即使留住了,又會怎樣?時間再長也不過是短短的三個月,三個月一過,一切都化為烏有,只剩下一汪水,也是會消逝的。太陽一露面,它還是會上天和太陽團聚的。看來,雪只能是上天的使者,最終還是要回去復命。人間,對于它來說,是另一個不可預知的國度。它是不屬于人間的,雪也不屬于我的故事,它只屬于――我的夢。 故事也罷,夢也罷,終歸都是美好的。美好的東西,總歸都不是長久的啊!有了故事,有了和雪的接觸,那時的我,突然產生了一個夢,一個無比荒誕的夢。我想變成雪,我永遠不想長大,我想永遠生活在純凈的雪的國度。
想法雖好,但是夢想,卻似乎無法實現。我的故事中永遠也不會有夢,我的夢也永遠不會成為故事。
雪的天堂,雪的世界,雪的王國,我的夢,我的'唯美的雪的夢。在人生的長河中,在歲月的流逝中,這個夢的氣泡會永存,不會破碎,不會消失,也不會蒸發,只有保留,永久留下它的百花般的氣味,只有永恒。
我的故事是我的夢,但這夢不需要分享,它是我獨有的、特有的。它不需要在分享中永恒,只是在孤獨中存在――直到永遠。
童年的夢總是純真的,童年的故事總是有趣的。我成長中的故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這一顆比一顆呀,更加耀眼。朋友,想聽我的故事嗎?那我就給你挑幾顆比較耀眼的給你們講一講吧!
三歲的一天晚上,媽媽問我:“寶寶,長大了你要做什么呀?”我認真地“思考”了一會,扭過頭去對媽媽說:“我長大要當老師!”媽媽問:“為什么要當老師呢?”我大聲回答說:“因為老師不用上學,而且不用考試。”逗得爸爸媽媽哈哈大笑。那時候,我剛上幼兒園,一下子離開爸爸媽媽,我覺得很害怕,因為來到了一個這么陌生的地方,所以當老師是在我心目中不用上學、不用考試的一個職業,也是我那時的理想。現在想起來,都會不禁笑出聲來,同時也感受到那時的我很純真、很可愛。
有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去火車站去廣州,在人山人海的火車站里,我抬起圓圓的腦袋問媽媽:“媽媽,我怎么找不到登機口呢?”爸爸媽媽及旁邊的幾個阿姨哄然大笑。
還有一次,是在7歲的時候,我和媽媽去北京。在爬長城的時候,我爬不動了,回頭一看,后面全是蒼天大樹,而我站的地方又陡又高,我有恐高,所以我抱著媽媽的大腿說:“媽媽,我已經是‘好漢’了,等我長大以后再來吧!”,媽媽說我的話非常經典。
朋友,如果你還想知道我的更多故事,就來找我吧,我時時刻刻都歡迎您喲!
冬至手抄報內容篇四
冬至為農歷十一月中,“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它包含三層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才逼天氣寒徹;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
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藏之終,生之始,故也稱“亞歲”,重要性僅次于除夕。歲月要走過,所以,亞歲迎祥,履長納慶,送鞋是為納更多的吉祥。
按古人說法,冬至是一個安靜之節。
這是為順應陽氣剛萌動的天時地理——它初萌微弱,需大家一起呵護之,以天下靜扶助微氣以成萬物,共同成就一個健康、明媚的春天。
由此,這一日要關閉城門,關閉市場,停息戰事,禁止喧鬧,所以,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靜的.長夜。
按照南方習俗,冬至節與清明節一樣重要,都要祭奠亡靈。這樣,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與冬至,一共四次。懷念已經故去的親人、追思深深銘刻于心的過去的溫馨,越來越變成我們心靈的一種寄托。
下班回家后,晚上參與一下祭奠,向已經隔了一個世界的親人致以冬至的問候,讓他們也有一個溫暖的冬夜。
蚯蚓結:冬至之日“蚯蚓結”,蚯蚓感陰氣蜷曲,感陽氣舒展,六陰寒極時,糾如繩結。
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屬陽,山獸,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麋屬陰,澤獸,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
水泉動:再五日“水泉動”,水乃天一之陽所生,現在一陽初生,所以,水泉已經暗暗流動。
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認為,冬至過后,白晝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是個吉祥的日子,值得慶賀。因此冬至又稱“冬節”“交冬”“賀冬”“亞歲”“一陽節”和“消寒節”等。
冬至日也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后,春天便翩然而至。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喜吃大蔥炒豆腐。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此外,我國各地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在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征興旺吉祥。
在杭州,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里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說是“吃剩有余”。
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制成冬陽酒。
在廣東,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在冬至這天,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是人體機能變化最劇烈的一個節氣,也是疾病最易加重的一個節氣。
天氣寒冷,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需特別提高警惕,注意防寒保暖,合理飲食起居,戒煙少酒,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境,適當御寒鍛煉。如有頭暈目眩、手指發麻、動作不便、說話含糊不清,須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