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對山西古建筑的感受 山西古建筑論文篇一
平遙古城也叫龜城,它的建筑造型像龜,代表著長壽的意思。聽著導游阿姨的講解,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城墻下。抬眼望去,古城墻高大雄偉,很有氣勢。我們幾個同學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來到城墻,向下一看,原來這座城外還有一個門,有敵人來侵略,把第一扇門打開,放敵人進來,然后關起門,就是甕中捉鱉。古城墻上有3000個垛口,72個敵樓,象征著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在城墻的四角各安放著一個鐵人,他們的動作形態各異,有射箭的,有敲鼓的……下了城墻,我們來到了明清大街,大街上商品琳瑯滿目,多是些古董店,但是還有賣冰棍的。看著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來到了明清時代。我們還看了當時的地下金庫,里面有許多金元寶。
這次的旅行,讓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我很喜歡平遙古城,以后我還會再來的。
對山西古建筑的感受 山西古建筑論文篇二
《地上博物館-山西古建筑》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師和建筑學者王其鈞編寫的,對山西的古建筑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本書以生動的文字、形象的圖畫、精美的照片,全方位地介紹了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優秀的古代建筑。作者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筑史專家。他把自己的學識用平易生動的語言講述給讀者,并通過娓娓動聽的故事,將讀者的思緒自然地帶進活靈活現的歷史場景。
山西是我國古代文物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尤其從保存的古代建筑的數量和質量來說,更可以說是一個文物大省。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國唐代木構建筑保留下來的極少的實例都在山西。我國五代木構建筑有一座保留至今,也位于山西。而保留至今的宋、遼、金時期的古代建筑,約有一半左右位于山西省。元代的典型的幾處古代建筑,還是位于山西。因此我們可以說,看地下文物到陜西,而看地上文物到山西。下面讓我來從書中列舉幾個山西著名古建筑。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云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石窟始鑿于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
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筑。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應縣木塔高67.31米。據考證,在近千年的歲月中,應縣木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強地震襲擊,僅裂度在五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以后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于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筑群體,并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
祁縣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和溫庭筠的故鄉 祁縣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喬家大院。
山西大同九龍壁大同九龍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和陽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龍壁座南向北,全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它的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龍壁早250年,體積是北海九龍壁的三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龍壁。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_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大同市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也是國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筑。恒山懸空寺始建于1400
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全球十大奇險建筑之一。它修建在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懸 崖峭壁間,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古人云:“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嘆其為“天下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