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篇一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層次后,我帶領同學們直奔課文第6段,重點品析了“望父買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畫的”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找描寫背影的句子,品析動詞描寫的妙處,歸納人物特定環境下細節描寫的方法。此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高,紛紛舉手,品詞品句很精彩。緊接著,在課堂的下半段時間里,我還設計了請學生“表演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這一環節,學生們高昂的積極性再度被調動起來。我班的許秀雨、陳茂、郭虹余等幾位同學經過認真揣摩課文中的精彩詞句,表演時很投入,把父親攀爬鐵道時一系列的重要的動作表現得非常到位。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師生之間的互動相當之好,原本顯得有些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笑聲不斷。這樣不但做到了分析課文時重點突出,還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接下來,緊扣兩次流淚,體會父子間深沉真摯的愛是本節課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學生是很難進入意境的。在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背景、路上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所做的幾件事,還有文中父親說的5句話來體會。一層層地引導著學生進入意境,體會到作者當時流淚的復雜心情:這是理解的淚、感動的淚、幸福的淚、憐惜的淚、自責的淚、依戀的淚……
三、第三個環節是用心感恩,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們存在的對家長的愛認為是理所當然而進行的一種美德教育。課堂上我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在家里孝順和不孝順父母的種種表現,然后用一段這樣的話去震憾學生的心靈:“世間的愛有千萬種,惟有父母的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著我們的生命歷程。”最后我語重心長對我班學生說:“同學們,去孝敬父母、珍愛親情吧。因為只有愛父母,才會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愛我們這個人類社會。”快下課時,我還給學生留下了這樣的家庭作業: 1、給父母挾一次菜.2、給父母倒一杯熱水.3、向父母道一聲:辛苦了!
上完這篇課文,我覺得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我們的學生急需補上的重要一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上,我不但教會了學生去品析課文中的令我們感動的字句,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同時我也注重了對學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告訴同學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正在擁有的這一份份親情之愛。
<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篇二
一、設計理念
新課改中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新的人文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不僅要教知識,更要教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不僅要教育他們怎樣做人,更要教育他們具有怎樣品格、怎樣精神的人。為了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這一特征,在閱讀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找疑問,再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再體驗反思這一環節中,指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及情感體驗,體會父愛的崇高與偉大,并認識到要回報父愛,回報親人。
二、教學內容的重組加工
《背影》是傳統篇目,是歷屆教材的保留篇目,一直以來以其感人的文字、樸實的感情打動著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學習,從線索“背影”入手分析,采用以讀促悟,逐步加深理解,體會感情的方法。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讀、學生模仿朗讀并想象父子分別時的情境、畫面,從而深刻體會洋溢與作品中濃濃的父子之情,并激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產生共鳴,感受自己與親人之間的濃濃的親情。
三、教學方式的建構
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方式,本節課以讀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一讀:理清線索,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想情感;二讀:研讀賞析,揣摩精彩片斷,深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把握寫作方法;三讀:體驗反思、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悟,升華思想。
“感人的者,莫先乎情”,只有學生調動起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才能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為此,情境的設置必不可少,為此,采用歌曲《父親》導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并用歌曲結束本節課教學,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想象課文內容中的畫面,真正入情入境。
本節課的教學評價使用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的方式,評價學生的朗讀、思維的寬度及深度、感受的深刻性,總之,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的改進,因此激勵為主,指導為輔。
四、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內容,理解主題,把握寫法,品味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語言。
2、自主學習感知內容,合作探究主旨,品評語言。
3、感受父愛的崇高與偉大,激發學生愛親人,回報親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內容,理解主旨,寫法。
難點:深入領會主旨,寫法,品評語言。
(三)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歌曲《父親》“父親是兒登天的梯,父親是拉車的牛”,父愛深深,寬廣無邊,讓我們隨同朱自清一起走近父親的背景,感受濃濃的父愛。
2、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投影儀出示字詞、指名朗讀,師給予肯定或糾正)
(2)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①指名朗讀,思考:a的線索是什么?b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指名片斷朗讀(你認為精彩或者感人的部分)并說說你的認識和體會。
3、研讀賞析
學生分組朗讀,體會情感,談自己的理解或提出疑問:
(1)問題預測:(學生分組提問,研討,全班交流)
a以“背影”為題有什么好處?
b這篇文章感人至深,你能說說打動亪心的原因么?
(2)賞析預測:(學生自由發言)
a語言:樸實,飽含真情。
b詳略處理
c首尾呼應
d細節描寫(買橘送別場景)(齊讀,加深理解)
4、體驗反思
生活中,你的父親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你和父親之間發生過哪些令你難忘的事情呢?學過后,你又是怎樣認識“父親”這一形象的?你最想對你的父親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呢?
總結:濃濃的父子之愛深深感動著我們,打動著我們,生活中,我們的父親也如作品中的人物一樣,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呵護著我們,讓我們認識父親的崇高與偉大,讓我們衷心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父親“平安度春秋”。(播放歌曲《父親》)。
5、布置作業
回家之后為父母做一件事并寫成日記,重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初二語文《背影》教案篇三
〖怎樣使語文更生動〗
一、導語的設計
好的開頭,有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叫人鐘情。俗話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因為成功的課堂開頭,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可為整堂課的講解定下基調。要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教學里,就需要教師設計好導語,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平淡無味的導語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會起抑制作用。如果每一堂課的開頭都千篇一律、枯燥呆板,學生會失去聽課的興趣。特別是語文,學生自認為課本看的懂,一兩節課不聽沒關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格外重視開場白的設計,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背影》時,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我讀孟郊的《游子吟》,同學們隨即和我一起讀,讀完后,我立即發問:“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寫母子之間的深情的。”“好,今天我們來學一篇表現父子之間美好感情的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樣,以孟郊的《游子吟》引入新課,把學生帶入親情氛圍,學生帶著感情學習《背影》,就容易和課文中飽含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精巧而成功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去。
〖語文教學中課堂激興〗
三、巧設提問,激發興趣
心理學認為,思維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激發求知欲的強大動力。因此,課堂教學設疑提問,形成矛盾沖突,是激發學生興趣,啟迪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課堂提問,提問要準確,合理有序、有量、有序。如教《背影》一課,作者開頭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已四年有余,我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景。”教師可啟發學生:
1、一般作品描繪人物最多的部位是什么?人物的面部;
2、為什么本文開頭要寫“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課文,就會了解到,這是一位進入老境“頹唐”的父親背影,是飽經風霜,一生潦倒的印記,是車站送別時,艱難地買橘子的父親背影,是父子惜別時給兒子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這“背影”體現了真摯的父愛。課堂上這樣巧設疑問,讓學生在探討一個個問題中去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學生就會在釋疑中激發讀書的興趣。可見,設疑啟發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形成創造思維的動力。
〖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
二、是巧設疑問
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問題的熱情。這樣,課堂就會活起來。學生在讀文章時,往往不知道文章好在何處,自己該學習什么?這就需要教師引導點撥,這有助于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如教《背影》一課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適時點撥,父子之間要寫的故事很多,為什么作者只寫父親的“背影”?“背影”共寫了幾次?表現了作者對父親的什么思想感情?然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這樣他們很快掌握了文章的重點。
〖新課切入與新思維〗
五、情感切入法
教育學證明:積極的情感是智慧發展的動力。教師在新課切入時,用激情般的言語往往能迅速創造出一個藝術性的氛圍,就能深深撥動學生的情弦,使之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許多感情基調明顯的課文,可以采用相應的情感切入。如教《背影》時,可通過描述情節的方式,讓學生先沉靜在“父子相別淚欲流”的濃濃親情氛圍之中,來加深對課文主題的深入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
二、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習慣方面的獨特作用
1、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當代中學生中,不尊重父母的意見和教導,動不動就鬧脾氣,與父母頂撞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語文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一片愛心,讓學生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身邊的人。如教《背影》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⑴ 作者說:“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經過揣摩,學生了解到“太聰明”實際是不聰明,是作者自責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愛,內心充滿愧疚之情。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面對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你有沒有流露過與作者相似的想法?現在再想想那時的想法對不對?
⑵ 在對父親的四次背影的描寫中,最感人的是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兒子被父親的愛深深感動了,此時,他對父親的愛已有深切的理解。聯系自己,你的父母對你做過類似的事情時,你的感覺怎樣?學過這篇文章后,你對父母的愛心是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這樣一步步引導,教育學生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盡管父母有的地方可能是苛刻些,但我們作為晚輩應當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語文課導入方法初探〗
五、以情導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學生們年紀幼小,對我們課本上的許多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其時不能了解,他們學習課文有時只是依照老師的講解強迫接受,所以此時情感的引導尤為重要。
如教《背影》時,講述父母對兒女的深情厚意,為子女的無私付出,讓學生說說他與父親或者母親之間最感動的一件事。我曾經在旁聽一位教師講授這節課時,談到自己對母親的深情,那動人的話語,感人的情節讓在座的很多學生流下了淚水。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利用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教《背影》一文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入:伴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先是《游子吟》詩緩慢映入,然后是我設計的“教師寄語”,同學們: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復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的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這樣先聲奪人,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思維、興趣集中到了我所設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談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
三、放飛學生的心
聯想與想象對鍛煉學生的思維有著重要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學生思維更活躍,想象更奇特。
方法一:閱讀課給學生聯想的空間。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內涵,利用課文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聯想。如教《背影》這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時,設計如下情境:先配圖欣賞課文,再配樂誦讀課文,最后展開聯想進行創作。這樣的訓練融閱讀、寫作、思維于一體,既是一種“課文作文”,又是一種“創境作文”,它為學生的言語能力發展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的聚寶盆。
〖聯系生活 激發情感 帶動學習〗
二、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激發情感
人是情感強烈的高級動物,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善于抓住這一點,激發學生情感,引起學生共鳴,這對理解課文將起到一個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教《背影》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在日常生活中你認為誰最關心你?請用具體事例說明。這時,學生都能從身邊事談起,談自己的父母如何關愛自己,如在自己生病時他們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在自己不小心跌傷、撞傷時,他們的心疼、緊張等等,真真切切地描述出父母關心子女的情景。這時,學生的情感都被調動起來了,我就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體會朱自清的父親是如何關愛自己的兒子的。到了這個時候,學生就能有滋有味地帶著一種共同的情感去感受課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