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挖紅薯篇一
;養大我們的那些紅薯,根扎在泥土里
它們悄悄地爬著,手指長的路
也會耗盡一生的努力
暴風驟雨電擊雷劈,也無法阻止它們的手
越伸越長越翠綠。積聚了一夏的思念渴望出世
它們不在乎鋤傷,只期望有最小一撮光明
來撫慰疼痛的創口
母親用皴裂的手把日子煨出火熱
離鄉時那頓紅薯飯至今滾燙著游子的胸膛
(510300廣東廣州赤崗大塘聚德東路60號201信箱)
相關熱詞搜索:;挖紅薯篇二
;紅薯是多纖維食品,對胃腸有好處的,不過吃多了也不好。下面達達文檔網小編準備了,歡迎查閱。
單位的門前,經常有個賣紅薯的老頭,守著一個鐵皮桶,爐火正旺,里面有烤紅薯。看見了他,就看見了生活的滄桑。城市人,似乎特別鐘情于烤紅薯,它柔軟香甜,又能抵飽。老頭從爐膛里摸出一個紅薯,放在小秤上稱,特意把秤桿翹得高高的,一個紅薯需要好幾元錢,看來并不便宜。
我們八十年代,生活在山里的時候,紅薯是不稀缺的,山里的沙土,特別適合紅薯的生長。家里總會有一堆紅薯,堆在廚房里,孩子們嘴饞,上學時,摸出一個紅薯,在外面的自來水上沖洗干凈,一路走,一路啃。紅薯就是我們的零食啦!
母親會想著法子做紅薯,紅薯稀飯,紅薯下面,紅薯干,炸紅薯等等。各種風味,不盡相同,這些都是孩子們鐘愛的零食。特別是經霜后的紅薯,收漿了,糖分大,特別的甜。
每到秋上,我和虎子經常去農村地里玩耍,看見沙土地上有大裂縫,使勁一拽,一只大紅薯便出來了。手里有了紅薯,就近下到河灘邊,挖一個小坑,圍上鵝卵石,撿一些枯草木棍的,就開始烤紅薯,等火勢旺了,不斷地添加枯草,二十多分鐘后,便聞到了紅薯的香味。熄火后,再悶個四五分鐘,扒開火堆,扒拉出來一個黑乎乎、圓滾滾的家伙。這樣烤出來的紅薯,外皮黑而厚,剝去外皮,吃里面金黃色的瓤子,又香甜,又熱乎。
我的祖輩曾經說,地里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常吃山芋藤,還有拇指大的小山芋。孩子們挎著小籃子,在地里到處尋漏摘的小山芋,扯一些嫩的山芋藤回來,用一鍋水煮了,一人吃一碗,也暫且可以抵飽,度過了那些困難的日子。他們經常感慨,在餓肚子的年月,山芋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呢!
紅薯是多纖維食品,對胃腸有好處的,不過吃多了也不好。胃里經常泛酸水,而且紅薯產氣,經常會放屁,同學們稱之為“山芋屁”。正在上課,不知道哪位同仁放個屁,正好被語文老師聞見了,他舉著書本一邊扇風,一邊笑嘻嘻地說:你們啊!山芋可要少吃一點!老師的話,頓時引起班級一場哄堂大笑。
鄉村里,還有以山芋為料,做出的山芋粉絲,聽說味道極好。于是,我母親到集市上,四處打聽,每逢年前,定要買回十幾斤山芋粉絲。山芋粉絲呈金黃色,很順滑,而且不容易斷。過年了,母親用大包菜山芋粉絲燉肉,真香啊!忍不住地大快朵頤。我父親說,這粉絲就像一條細繩,又被稱為“錢串子”,寓意有錢,這也是新年的一個吉祥語。大家吃得快活,又得到了知識,那是一個快樂祥和的年!所以,每年春節,大桌子上都有一盆,包菜山芋粉絲燉肉,那也是母親拿手好菜。
時移世易,多年后,在城市里生活,當年名不見經傳的紅薯,竟然成為人人喜愛的“搶手貨”。偶然,我也會買一只熱乎的烤紅薯,一邊吃,一邊冥想,對于我,吃紅薯,不僅僅是那一口香甜的味道,而是一種回味,一種對童年過往歲月的追憶。
?
挖紅薯篇三
每年過了霜降節氣,便是莊稼人刨紅薯的時節。
周末起個大早,手忙腳亂的收拾停當,當趕到紅薯地的時候,父親母親還是已經刨出了一小堆兒一小堆兒的紅薯了。
暖陽斜瀉,微風輕拂,團團蔟蔟的野菊花密密匝匝的開的正艷,沁人的野菊花清香撲鼻而來,空氣里彌漫著一種甜甜的溫潤氣息。頭頂上大片大片的白云如同羊群在藍色草原上飄動,飄過之處只剩下水洗過一樣的湛藍與清朗了,不由得人張開雙臂,深深的呼吸幾口,真實感受一回心曠神怡、和煦、爽朗、清新這些詞匯的含義。
遠處的山嶺間,高高低低枯黃的野草在偶爾幾片火紅的樹葉和成團黃色小花的映襯下倒有了一絲錯落有致的利索和恬淡,層層梯田到處是綠油油的麥苗,地邊幾顆褪盡了葉子的老柿樹粗糙的枝丫上掛滿了紅紅的小燈籠似的柿子,紅,黃,綠,藍,白,所有的色彩都在隨心所欲的涂抹著,搭配著,原本再普通不過的長滿野草的荒山禿嶺在大自然的印抹下成了最美的水彩畫,就像一位挽著發髻的農家婦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磨勵多了份成熟與干煉,雖然樸素但不失端莊。看來,給人美的不是濃妝艷抹或刻意裝扮的外表,更是生活勵煉中修養起來的內涵,哪怕再普通,再平凡,有了這份厚重和深刻,也便有了超凡脫俗的氣質之美,而且這種美最真實,最賞心,裝扮不出來。
今年天旱,伏天雨水少,對于靠天收的.山嶺地來說,收成自然不好。可當掄起撅頭下地的時候,讓人不得不感嘆紅薯生命力的頑強—那是怎樣的一種頑強呀!由于天不下雨,紅薯扎不住根,長不出果來,紅薯根便堅強的向下,向左,向右,曲曲折折,歪歪扭扭,不斷的延伸,延伸,延伸到能夠汲取水分的地方,大有不扎根誓不罷休的氣慨。幾次撅頭下去,不見紅薯蹤跡,再撅,再撅,竟然在離紅薯秧很遠的地方刨出一個個黃黃的塊莖來。天旱奈我何,缺少滋養又奈我何!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種種坷坎和不順,便怨天由人,,正是我們過早的放棄夢想,過早的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結果一無所獲,徒留聲聲悲嘆。這普通的紅薯無論多難,卻始終沒有抱怨,沒有懈氣,生命不息,前進不止,或許在它心里有一份堅守,一份執著,它總相信,只要不放棄,肯定能結出或大或小的果實來。
生命的記憶里有著太多的紅薯印跡。不是因為紅薯這東西不主貴,正是它耐旱,生命頑強,而且不嫌貧愛富的習性,不管生長在多貧脊的土地,不管多少天不下雨,只要浸一點點的水種下,總能給人帶來收獲,因此在那個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理所當然的成了缺水嶺區百姓填飽肚子、維持生計的重要農作物,離了這賤紅薯是會要命的。自小農村吃紅薯長大,自然有很多與紅薯有關的兒時記憶。那時實行一日三上學,每年冬天天不亮懷揣幾塊從煤火洞里掏出的熱乎乎的紅薯上學;收紅薯時節家長顧不上做飯放學后座在爐子上的一鍋蒸紅薯就著涼水便是一頓午飯;上自習課跑到校外的地里偷挖紅薯被抓讓老師叫到講臺上吃生紅薯;兩條紅薯秧子接起來就是一根跳繩而且玩的不亦樂乎還最終拿了比賽名次發跳繩一根筆記本一個上書“跳繩比賽優勝者”,還有放學后被老師組織起來去麥田里幫助人們收晾干的紅薯片,冬天下雪的時候到墻頭的紅薯秧下捉麻雀,那時不懂愛護動物,只知道抓住了用繩子一拴便是一天的玩伴……物換星移,歲月的腳步匆匆,很多的事兒早已物是人非,很多抹著時代烙印的場景都已經不再,只能模糊的留存于記憶深處,但對于紅薯的記憶,經歷歲月的洗涮卻依然清晰,且常憶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