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收獲 中學數學課改的十個論題篇一
1."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用"標準"代替"大綱",這決不是一個名稱上的變化,它更反應了課程理念的轉變。"大綱"的重點是對教學內容的規定,規定針對的教師。而"課標"是一種基本的、共同的標準,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再作規定,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某門課程學習之后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制定的只是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2. 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幫助者,要求教師只起畫龍點睛、引導啟發者的作用。
3.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傳統的課堂中,沒有問題就是最好的教學。而今天,新課改強調的是要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開動腦筋、敢于質疑、親自動手、大膽探究,充分地進行創造性思維。華考-范文網
4.教學觀念有所改變,教學思想有所更新。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著力體現四個課程理念:提高數學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要進行相應的改變。我覺得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
(1)、以問題為主線,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在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善于質疑,并且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探究性學習。
(2)、設計情景式數學教學。情景式數學教學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情景共鳴為基礎,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學習負擔;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感受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學習的快樂。
(3)、積極設計開放式數學課堂教學。它是指把數學教學活動置于一個開放的體系中來進行設計,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現實問題。開放的內容、開放的方法、開放的空間,打破了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總之,通過此次培訓,獲益很多。作為新課改形式下的教師,我要不斷磚研業務,強化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以新理念新觀念,來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素養,力爭在新課改中快速成長。
數學課改心得體會收獲 中學數學課改的十個論題篇二
不同的教育思想產生不同的教育。傳統的數學教學的特點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單向平面地講授教科書的活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是這類傳授活動的金科玉律。在這類理念下,教師崇尚研究教材,視處理好教材、教好教材為教學藝術,這類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目標經常超出教學進程本身,脫離學生的現實。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新課程更加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實施進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由數學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創造性地開發數學教學資源,大膽地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完全改變教學方法,多給學生發揮的機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探索數學規律、自己去推論數學結論,要善于創設數學題目情形,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探究進程,讓學天生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給他們講得應盡可能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盡可能多些,學生自己能夠自主解決的,教師決不和盤托出。這樣才有益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數學教學由于過分預設和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煩悶,缺少生氣和樂趣,學生始終處于從屬地位,成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課堂上倦怠應付,與創造的喜悅無緣,師生都沒法在課堂上煥發生命的活力。
教學進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進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進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系的構成。
一、教師不但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增進者、引導者;學生不但是知識的接受者、復制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進程,善于對學生進行啟發引誘,點燃其思惟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構成進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二、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系。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主、出國留學、同等的特性,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主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從而增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有益于進步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效性,增進認知進程、情感進程和意志進程的同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的發展。固然我轉變這些還不夠,更正確的應當是我們在對新課改的理解基礎之上所做的所有轉變。明顯這對我們教師本身進步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師的壓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壓力來源于我們傳統的教育與新課改后教育之間的逾越!還來源于各個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家長觀念等。面對壓力,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弄好新課改。
總之,新課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想都應當建立在學生愛學,想學,樂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我們要始終建立:培養學生要從學生的長遠角度動身,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動身,讓他們學到的不單單是使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增養去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為他們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