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二篇一
《朝花夕拾》是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寫法,以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線索,給人既輕松詼諧又于會議中蘊含諷刺的滋味。
在這篇散文集里講述了十篇從他記憶里抄出來的小故事: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等。其中《阿長與山海經》與我頗為相似。
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沒有一篇是回憶母親的,但卻用長的篇幅、如此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他的保姆——阿長的懷念。長媽媽是“我”的保姆。長媽媽并非沒有名字,只是她是頂替原來的女工,家里的地位卑微才沒有人記得。一開始“我”對長媽媽十分討厭,原因一,長媽媽老愛在背地里說閑話,二,她睡覺的睡相使我無法入睡。但對她憎恨還是因為她踩死了我心愛的小隱鼠,從那時起“我”再也不叫她長媽媽,只叫阿長。可就再后來,我看到了長媽媽的另一面。當我的小隱鼠被長媽媽踩死時,長媽媽編造了善良的謊言安慰我、當我不在意她時,她卻不計前嫌的跟我說“長毛者”的故事;當媽媽旁門側擊她時,他卻不去揣摩意思為人直率;當所有人不注意一個小朋友的心愿是,只有長媽媽在告假時為“我”買回了第一本《山海經》。這也都是長媽媽做的事。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位“長媽媽”,那就是我的姑媽。我的姑媽也如同長媽媽一樣愛講閑話,但她在我受傷時第一個細心幫助我。那是一個冬天,我們一家人在去我表姐家里,快到門口時我被樓梯絆了一跤,姑媽站在門口看到了,我一進表姐家,她就馬上幫我拖鞋揉腳,一邊揉一邊還說:“疼不疼呀,我幫你吹吹。”這舉動令我那被冬風吹的干燥的眼眶立馬濕潤起來。仿佛那顆被冬天冰雪覆蓋的心再一次跳動。然而這一次不再是因為討厭,而是讓我感覺到了姑媽溫柔可親的一面,這是我生活中的一位長媽媽。
長媽媽雖然討人厭,但她還是有著其它的優點。就如生活中與人相處一樣,不能只去看別人的短處,反而欣賞不到她們帶給你驚喜溫暖的一面。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二篇二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
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先生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先生在童年里與一只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系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先生在童年里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只貓的搏斗。
從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魯迅先生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先生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先生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二篇三
在這兩個月的暑假中,我讀過了許多課外書。其中一本就是《朝花夕拾》。
這本《朝花夕拾》可以說是魯迅有代表意義的散文集之一,比較完整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道路。在回憶往事的基礎上,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使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們還可以從這些文章中透視清末明初的生活畫面,了解當時的社會面貌,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本散文集,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讀下去細細品味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宛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明初的風俗畫面。
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與魯迅生活的時代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有暖氣,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我們有空調,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我們可以吃到很多魯迅那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另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于那時候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二篇四
在暑假的時候,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書中寫的是魯迅以前的回憶,內容主要是作者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也體現了魯迅先生寫文章的語言特點。
在這本書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寫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寫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寫進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會有一絲親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會》,在“我”正準備去看廟會的時候,父親卻讓“我”背書,現在的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呢?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才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沒有顧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媽媽,雖然讓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還愛說別人壞話,但她還是有優點的,如“我”和她聊到長毛的時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對她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雖然這敬意越來越薄,在長媽媽的身上,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的社會的婦女的形象。在現在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種“反面”形象,但已經很少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留下的后果。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見到了一些舊社會的壞風氣,還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學習的地方,就如書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魯迅先生從醫時的老師,他為人非常的嚴謹、認真。在“我”的筆記中,他都會幫“我”勾勾畫畫,有一點錯誤他都會改出來,這也使“我”對他充滿了敬意。而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態度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后、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
朝花夕拾讀后感初二篇五
我最喜歡的書叫《朝花夕拾》,它是魯迅先生的雜文集。
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打開這本書時,里面的故事就深深的震撼了我:
曾經美麗、文靜、惹人喜歡的“豆腐西施”楊二嫂被一個幫會折騰的半死不活,唯有眼睛上的那一輪,能證明她還活著。
曾經那可愛的、淘氣的捕猹小英雄閏土,在十幾年后回到家鄉,卻變成了另一副模樣:又黑又瘦,那粗糙的手,上面還有一層厚厚的繭。見到“我”呀管叫少爺,再不像以前那樣稱兄道弟了。“我”和閏土之間似乎隔著一道無形的厚重的墻。
我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一個接一個地倒下,踩著那些人尸體的是貪污的官員、地主以及殘忍的清兵......那些為振興中華而站起來的人在無情的刀槍面前倒下;那些為私利而存在的人卻能活得很好,為什么?因為民眾還未意識到:只有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才能讓中國不再被外國欺負,才能讓中國邁進美好的明天!
魯迅先生是先知先覺的,他敏銳地察覺到中國落后的根源:在列強的強大,更在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的奴性。這種奴性,是臣民對皇帝的奴性,長此以往形成了軟弱可欺的劣性。近代史上多次割地賠款、多次一敗涂地,正是這個沉睡民族軟弱性的體現。魯迅選擇了“棄醫從文”,選擇了與黑暗的社會斗爭,除了叫板滿清政府,還要喚醒麻木的數萬萬國民。
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用知識、智慧去守護祖國,保衛祖國,振興祖國。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為自己,為家人,為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