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對某一類寫作作品的典型表現進行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為我們提供參考和借鑒的方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僅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一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后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天氣。
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時,中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干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時期,第一場秋雨往往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是如果冷空氣與臺風相會,或冷暖空氣勢均力敵,雙方較量進退維艱時,形成的暴雨或低溫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不利。西南地區東部、華南和華西地區也往往出現連陰雨天氣。
東南沿海,特別是華南沿海還可能會有熱帶天氣系統(臺風)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時部分地區還有可能出現秋旱、森林火險、初霜等天氣。如果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華西地區、華南地區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潤,都可能形成夏秋連旱。有諺語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春旱蓋倉房,秋旱斷種糧。”
北方部分地區,如西北的陜西、山西、甘肅、華北等地,秋季降水本來偏少,如果出現嚴重秋旱不僅影響秋季作物收成,還延誤秋播作物的播種和出苗生長,影響來年收成。另外,伴隨秋旱,特別是山地林區,空氣干燥、風力加大,森林火險開始進入秋季高發期。
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霜凍是由于冷空氣的入侵,日平均氣溫在0℃以上,地表溫度驟降到0℃以下,農作物細胞之間的水分結冰,并不斷吸收細胞內部的水分,形成細胞脫水,導致農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災害。有時雖然植物表面沒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溫度在0℃以下,農作物依然受到凍害,稱作黑霜,也是霜凍的一種類型。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二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節氣,氣候特點就是“燥”,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人們常會出現口咽干苦、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的現象,甚至引起燥咳,經久不愈。
所以此時飲食應以健脾、潤肺、養腎為主,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蔬菜,比如梨、香蕉、山楂、銀耳、蘿卜、南瓜、菠菜、豆制品等等,盡量少吃魚、蟹、蝦類、生冷和辛辣油膩的食物。
2.秋吃早粥,調理脾胃。
白露節氣,人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消化差的癥狀,抵抗力也有所下降。
這個時節多吃點溫熱的、有補養作用的粥食,既能治秋涼,又能防秋燥,對健康大有裨益。
俗語說“秋粥宜人”,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百合粥等,都是很不錯的“白露粥”,不但易消化吸收,還能養陰潤燥。
另外,若口燥咽干、干咳痰少,除了多喝水之外,可用麥冬、菊花、沙參泡茶喝,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早睡早起,秋凍適度。
隨著天氣的轉涼,天亮也越來越遲,因此起居也要順應這種變化,盡量做到早睡早起,并且在起床后進行適當的活動,能夠幫助肺氣的宣發。
白露以后,天氣時冷時熱,“秋八月,亂穿衣”的現象非常突出。
雖然民間流傳“春捂秋凍”之說,講究“秋凍”,但早晚溫差較大,根據個人體質應該及時添衣加被,不要因“秋凍”過度而導致生病。特別是年老弱者和身體虛寒的人群,應隨外界氣溫冷暖及時增減衣服,護好腹部、腳部和肩膀等關鍵部位。
4.溫水泡腳,補養腎氣。
從白露開始之后,天氣逐漸轉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畏寒、乏力等等癥狀,這些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因此,這個時候更應該補腎氣,晚上堅持用溫水泡腳15到30分鐘,水沒過腳腕,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方法。
5.運動調養,動靜結合。
秋天氣候宜人,是一年中鍛煉身體的好季節。
運動項目因人而異并持之以恒,中青年人可以選擇跑步、爬山、打球等運動量稍大的項目,老年人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運動量適宜的項目,以汗出但不疲倦為度,這樣有助于機體內氣血調暢。
在進行以上運動鍛煉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結合。
6.寧神定志,保持微笑。
白露時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容易出現低沉甚至抑郁的情緒,故應注意心理養生,保持愉悅的心情。
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呼出濁氣,加速血脈運行,調節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所以,記得常常綻放笑臉哦。
西南地區東部、華南和華西地區也往往出現連陰雨天氣。
東南沿海,特別是華南沿海還可能會有熱帶天氣系統(臺風)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時部分地區還有可能出現秋旱、森林火險、初霜等天氣。
如果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華西地區、華南地區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潤,都可能形成夏秋連旱。有諺語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春旱蓋倉房,秋旱斷種糧。”
北方部分地區,如西北的陜西、山西、甘肅、華北等地,秋季降水本來偏少,如果出現嚴重秋旱不僅影響秋季作物收成,還延誤秋播作物的播種和出苗生長,影響來年收成。
另外,伴隨秋旱,特別是山地林區,空氣干燥、風力加大,森林火險開始進入秋季高發期。
白露禁忌。
白露節氣的時候正是收割、播種莊稼的好時機。因而民間忌諱這日刮風下雨。認為會影響農業的收成。有農諺說“白露日落雨,到一處壞一處”,“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有的諺語甚至說“處暑雨甜,白露雨苦”,苦雨的直接后果是蔬菜會變苦,收割的稻子因此生蟲而被蛀空。
白露時節是棉花生長的關鍵,此時刮風易影響棉花結桃的質量,如諺語所說:“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
白露忌風雨。江蘇諺云“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三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說的是白露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
鴻雁來。
白露節氣后已經快要進入深秋了,鴻雁紛紛由北向南遷徙,尋求溫暖的過冬場地。
玄鳥歸。
玄鳥即燕子,燕子春分而來,秋分而去。燕子離去,便帶走了北國的生機,帶來了寥廓的寒天。
群鳥養羞。
“羞”同“饈”,是一個通假字,有美食的含義,到了白露節氣,天氣開始進入深秋,動物感知到了季節變化,開始貯備糧食,準備過冬食物。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四
白露有祭禹王、吃龍眼、喝白露茶、喝米酒的習俗。
祭禹王。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治水的英雄大禹,每年的白露時節,太湖畔的漁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大禹的香會。
吃龍眼。
福州有個傳統叫做“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人認為,在白露的時候吃龍眼會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而且這個時候也正是吃龍眼的好時候,所以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喝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生長的極好時期。這個時候的茶葉帶著一種獨特的香味,非常受一些愛茶人士的喜歡。
喝米酒。
興寧、三都、寥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一到白露,家家戶戶都要開始釀酒,如果有客人來,就用這個酒來招待客人。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五
人體的肺部最怕干燥,因此白露節氣養生以養肺為主。日常可以多做一些養肺的食譜。白露節氣養生小編推薦以下這7款養肺美食不容錯過。
材料:蓮子、百合各30克,精瘦肉200克。
做法:蓮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鐘,精瘦肉洗靜,置于涼水鍋中燒開(用水焯一下)撈出。鍋內重新放入清水,將蓮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鍋,加水煲熟(可適當放些精鹽、味精調味)。
功效:清潤肺燥,止咳消炎。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材料:柚子(越冬最佳)1個,公雞1只,精鹽適量。
做法:公雞去毛、內臟洗凈,柚子去皮留肉。將柚子放入雞腹內,再放入汽鍋中,上鍋蒸熟,出鍋時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肺益氣,化痰止咳。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六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所謂“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為了讓身體適應節氣的變化要及時做好養生保健工作。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白露節氣養生要注意哪些: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養生專家稱白露實際上是表明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但在清遠地區,這時候天氣還是炎熱,不少市民晚上睡覺還會開空調,或洗冷水澡,但專家建議,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體,不要洗冷水澡,以免著涼。
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另外,白露之后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癥狀,從中醫上來講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養生專家提醒,這時不少體虛的市民應及時添衣,避免生病。其實,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因為天氣變涼,人的毛孔要閉合起來防著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因此,養生專家不建議過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凍也要有個度。早晚溫差大就應該及時添加衣被,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秋天氣候宜人,是一年中難得鍛煉身體的好季節。而白露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生之道。”
雖然秋天比較適合戶外運動,但白露季節選擇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專家建議,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市民在進行以上運動鍛煉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另外,市民應注意心理養生。由于肺對應于五志中的悲,秋天花草樹木開始凋謝,人們易于悲傷。因此,白露過后,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如多與朋友進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郁。“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濁氣,加速血脈運行,能使心肺的氣血調和。常笑還是一種健身運動,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每年這個季節患感冒的人尤其多,主要是忽視了季節間的溫差變化,平時也沒有注意提高自身抵抗能力,所以就容易患病。在秋天開始有涼風、氣溫逐漸下降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頭部,尤其是嬰幼兒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風而引發頭痛、發熱等身體不適。
另外,由于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敏感。如果防護不當,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愛美穿露臍裝,寒氣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因此,這個季節不適合再穿露臍裝了,晚上睡覺也要把肚臍蓋好。
腳的保暖工作也不能忽視。因為腳上分布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并且腳遠離心臟,血液循環最為不暢。傳統養生也非常重視“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的'理念。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癥的元兇。
從白露起,市民應注意補養腎氣,這時可以堅持晚上泡腳,用溫水泡,水要沒過腳腕,時間在15到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腎開竅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區,聯系著全身每一個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
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干苦、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緣故。因此,從飲食上看,應注意滋陰,此時養生應“順四時”。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
由于“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在飲食調節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
飲食上,建議市民要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紅蘿卜等。另外,吃一些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有必要,如芥蘭、菠菜、綠菜花等。
白露時節的適宜膳食有蓮子百合粥、銀杏雞丁、山藥等,這些飲食有清肺潤燥、止咳平喘、補養氣血、健脾補腎的功效。而有哮喘、氣管炎、咽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盡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腌制菜品和過于甘肥油膩的食物。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而多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則會影響肺、大便和皮膚。
白露時節,很多人認為炎熱的夏季已過去,秋冬季節已經到來,所以剛到秋天,就開始“貼秋膘”大量進補,卻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如秋天好發的過敏性鼻炎、氣管炎和哮喘等,所以在進補的同時要因人而異。特別是對于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對于體虛者,這時候,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
白露季節,早晨喝碗粥,既能治秋涼,又能防秋燥。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等。魏新軍說,對于病人來說,藥物需要辨證診治,而對于健康人來說,同樣可以食補。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白露節氣養生的注意事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七
-->
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2.吃龍眼。
福州有個傳統叫做“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于吃一只雞那么補。
3.吃番薯。
人們認為白露節氣吃番薯可使飽飯后不會發胃酸,所以舊時農家在白露節氣以吃番薯為習俗。
4.祭禹王。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都要舉行祭禹王的祭祀。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有一周的時間。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八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后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后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此時天高云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農歷8月,正是公歷9月的“白露”節,這時節,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候鳥,如黃雀、椋鳥、柳鶯、繡眼、沙錐、麥雞,特別是大雁,便發出集體遷徙的信息,準備向南飛遷。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夜,好像給人傳書送信——天氣冷了,要收割的莊稼趕緊收吧,并備好寒衣,迎接 ?“三秋”大忙季節的到來。
農業上,經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之后,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節。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獲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華北地區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產區也進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階段。這時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開了嘴,蕎麥笑彎了腰。農諺中: ?“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麥、蕎麥收一半”是真實的素描。從白露開始,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已開始播種,華北冬小麥的播種也即將開始。
白露時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度,時值公歷9月7日前后。此時陰氣漸重,露凝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諺語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便是說白露時白天夜里的溫差很大。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意在提醒人們此時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已涼,打赤脯容易著涼。一般習俗認為白露節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有句農諺如此說:“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九
草魚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俗稱鯇魚,味甘、性溫、無毒,入肝、胃經,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陽、祛風、、益腸明眼目的功效,是溫中補虛的養生食品。對于身體瘦弱、食欲不振的人來說,草魚肉嫩而不膩,可以開胃、滋補。
草魚加入豆腐和胡椒粉做湯,既鮮美可口又可補中調胃、利水消腫功效,簡單易做,建議可以作為秋季家常湯水經常食用。
2、鰱魚。
鰱魚和草魚一樣同為中國四大家魚之一,可治療脾胃虛弱、食欲減退、瘦弱乏力、腹瀉等癥狀;還具有暖胃、補氣、澤膚、烏發、養顏等功效。
加入姜片清蒸食用,可以起到補脾溫中、健胃的作用。
3、帶魚。
魚性溫,味甘,具有暖胃、補氣、養血以及強心補腎、舒筋活血、消炎化痰、清腦止瀉、消除疲勞、提精養神的功效,甚至還能養膚健美。
常見的帶魚烹調方式為紅燒或糖醋,可以有效辟除帶魚自帶的腥味,另外干煎和照燒都是不錯的做法。
4、鰻魚。
白露節氣起,老蘇州會吃些鰻魚(鰻鱺),這時鰻魚最為肥美,是品嘗的最佳時節,因此蘇州有“白露鰻鱺霜降蟹”之說。在甌江口外的洞頭島,照例要吃鮮鰻魚熬白蘿卜,鰻魚營養豐富,而白蘿卜有“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
5、鮑魚。
秋季鮑魚、海參是很好的進補食材。鮑魚,本身正是美食也是良藥,既美味又滋補。真正的鮑魚具有平肝、養陰、固腎之效。夜尿頻、氣虛哮喘者、四肢無力、精神難集中者,都適宜多吃鮑魚。
6、鱈魚。
鱈魚肉味甘美、營養豐富,肉中蛋白質比三文魚、鯧魚、鰣魚、帶魚都高,而肉中所含脂肪和鯊魚一樣只有0.5%,要比三文魚低17倍,比帶魚低7倍;鱈魚的肝臟含油量高,除了富含普通魚油所有的dha、dpa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a、d、e和其他多種維生素。而這些營養成分的比例,正是人體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
7、箬鰨魚。
也叫玉禿、舌鰨等。箬鰨夏汛為5~7月,秋汛為10~12月,以農歷八月的箬鰨魚數量最多,味道好,價格也便宜,食之鮮肥而不膩。民間傳說,箬鰨魚為毛鲿魚與七星魚撮合婚姻大事,由于草率從事,結果吃了毛鲿魚一巴掌,把箬鰨魚嘴巴打歪了,雙眼也被打到了一邊,于是箬鰨魚就成了今天這副樣子。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
柑橘性溫、味甘,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之功效。不過,陰虛火旺體質者多食會出現口舌生瘡、咽干喉痛等上火癥狀。
2、一天3個蘋果。
蘋果的好吃還用多說嘛?不但可以吃,也可以切成片貼在臉上.對皮膚有好處,富含果膠、纖維素、維生素c等,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日食蘋果3個,皮膚不但水潤而且還很有彈性!
3、一口流水的秋梨。
冬季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秋梨中豐富的水分正是肌膚所需。
4、生吃黃瓜。
生吃黃瓜可以充分補充皮膚所含的水分,將新鮮黃瓜去皮切片,立即貼于剛洗凈的臉部,再用手指輕按黃瓜片,使其不脫落,20分鐘后揭下。此法可供給皮膚營養,并使其嫩滑細膩,可以常敷用,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鮮食葡萄。
葡萄為葡萄科落葉木質藤本植物的果實,又名草龍珠、水晶明珠、蒲桃、蒲陶、李桃、山葫蘆。葡萄被人們視為珍果,被譽為世界四大水果之首。它不但營養豐富、用途廣泛:色美、氣香,味可口,是果中佳品,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各種產品,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干等,而且果實、根、葉皆可入藥,全身都是寶。
6、人見人愛胡蘿卜。
胡蘿卜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補中安臟之功效,適宜于皮膚干燥粗糙,或患毛發苔蘚、黑頭粉刺、角化型濕疹者食用。胡蘿卜富含維生素a、b、c,并有輕微而持續發汗的作用,可刺激皮膚的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從而使膚色紅潤,胃腸暢通,對美容健膚有獨到作用。最好空腹喝胡蘿卜汁,這樣更利于胃腸吸收,促進血液循環、疏泄和消除汗腺污垢、調整體溫,從而使皮膚清潔健康、細嫩光滑。
7、酸酸甜甜的大石榴。
顆粒飽滿的石榴最是惹人喜愛,口感酸酸甜甜的非常不錯。它性溫,具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津液不足、咽干、煩渴不休的人,可以把石榴作為食療佳品。石榴搗成汁,或者煎湯飲,可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
8、天然水果罐頭柚子。
在眾多的秋令水果中,柚子可算是個頭最大的了,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左右成熟,皮厚耐藏,故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柚子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具有健胃、潤肺、補血、清腸、利便等功效,可促進傷口愈合,對敗血病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此外,柚子還可以降低血液的黏滯度,對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預防作用;鮮柚肉由于含有類似胰島素的成分,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一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是說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氣溫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體了,以免著涼。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2、飲食宜營養清淡。
白露時節,要注意飲食,特別體質過敏而引發疾病的人,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干苦、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的現象。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大腸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緣故。因此,從飲食上看,注意注意滋陰潤肺,要多些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黃蘿卜等。吃一些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必要,比如芥藍、菠菜、綠菜花等。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鮮、生冷食物腌制菜品和過于甘肥油膩的食物,不要多吃辣椒等,以免影響肺、大便和皮膚。
3、要注意運動鍛煉。
4、補養肝胃。
由于秋季氣候原因,大多人脾胃虛寒,所攝入寒涼食物不宜過多,比如海鮮、山竹等都屬于寒涼食物,多吃容易導致腹瀉等問題。根據秋季的特點,這個時候最好能以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為多,不要過分強調“貼秋膘”,特別是厚味、辛辣的菜肴不應多吃。可以多多嘗試鴨肉、泥鰍、西洋參、魚、瘦肉、豆制品等,這些既有清燥熱又有補肝胃的功效,同時也適合老人跟兒童食用。
返回目錄。
白露的詩句。
《雜詩》(魏晉·左思)。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恒居,歲暮常慨慷。
《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衰荷》(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返回目錄。
白露習俗。
白露酒。
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
舊時蘇浙一帶鄉下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送到城里親戚朋友家。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的酒店里還有零沽的白露米酒,后來漸漸銷聲匿跡。
收清露。
《本草綱目》稱秋露多時,可以用盤收取,煎者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壽。秋露寨具肅殺之氣,宜于煎制潤肺殺祟的藥物。
湖南、湖北、河北、山東、安徽、四川各地,秋天民間就用瓷器收取草頭的清露,和以朱砂或者上等的墨汁,點染小孩額頭及心窩,稱之為天炙,以祛百病。
采棉花。
古人曾有詩道“驚寒燈夜短,半枕動雞鳴;顛倒衣裳去,田間滿鐘聲。”
棉花不論草棉、木棉,都是入秋開花,棉鈴漸次開放之后,就可以隨時采收了。女子一般在九月收揀棉花,以供紡織,辛勤勞作,晝夜不息。
所謂“促織鳴,棉花盛”描繪的就是這種景象。
吃龍眼。
福州地區的人有白露這天必吃龍眼的習俗。龍眼俗稱“桂圓”,是我國南方地區特產。古時有“南桂圓,北人參”的說法。
每逢這個時節,當地人家會在清晨喝上一碗龍眼香米粥。并認為在這一天吃龍眼對身體大補,有延年益壽之效。
采集“十樣白”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氣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喂烏骨白毛雞(或鴨子)。
據說食后可滋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中帶“白”字的草藥,白木模、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返回目錄。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二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秋高氣爽天氣宜人,你知道白露節氣傳統民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白露節氣傳統民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白露習俗:白露茶。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買點白露茶。
白露習俗:釀白露米酒。
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制而得名。程酒,古為貢酒,盛名入遠。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還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來逐漸消失。
白露習俗:吃龍眼吃番薯絲。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于吃一只雞那么補。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后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后,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更是干支歷申月的結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所以得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
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干苦、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的現象。因此,從飲食上看,應注意滋陰,此時養生應“順四時”。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
建議市民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紅蘿卜等。另外,吃一些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有必要,如芥藍、菠菜、綠菜花等。適宜膳食有百合粥、銀杏雞丁、山藥等。
白露時節,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對于體虛者,這時候,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養生專家稱,白露季節,早晨喝碗粥,能防秋燥。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等。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三
白露白茫茫,寒露添衣裳。
白露身不露,著涼易瀉肚。
不到白露不種蒜。
白露天氣晴,谷子如白銀。
過了白露節,屠夫硬似鐵。
一場秋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箱。
白露白茫茫,無被不上床。
過了白露,太陽打截路。
過了白露節,一天死片葉。
白露刮北風,越刮越干旱。
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白露晴,寒露陰。
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晴,有米無倉盛;白露雨,有谷無好米。
白露有雨,好一路來壞一路。
白露有雨連秋分,麥種豆種不出門。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秋種鬧紛紛。
白露在仲秋,早晚涼悠悠。
過了白露節,早寒夜冷中時熱。
白露高粱秋分豆。
白露前后看,筱麥蕎麥收一半。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四
白露時節,天氣溫度適宜,讓我們感覺很舒適和涼爽。你知道白露節氣調理身體有哪些方法嗎?下面是有白露節氣調理身體方法,歡迎參閱。
天氣轉涼的象征。
白露這個節氣正是天氣轉涼的象征,也是金色秋季收獲的季節。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天高氣爽,云淡風輕。盡管天氣逐漸涼下來,但清遠市中醫院養生專家陳太日提醒,白露之后天氣冷暖多變,特別是早晚更添幾分涼意,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這個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心理養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與朋友進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郁。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干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食物。
炎熱的夏季終于離去,我們迎來了涼爽的天氣。秋分不斷的從北方吹來,同時也把身邊的空氣都吹干了,所以我們在白露節氣里,都感覺身邊的空氣很干燥,這就是我們經常聽過的秋燥。而秋燥往往會導致我們出現口干、喉嚨疼痛等癥狀。所以在這個季節中,一定要當心秋燥。
白露是典型的秋日節氣,是真正涼爽季節的開始,秋季主氣為燥,當秋燥沒能得到及時地預防和控制,便會發展為疾病狀態。白露過后,燥氣漸盛,燥易傷肺,所以營養專家提醒要特別避免容易在秋季發生的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氣管病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特別對于那些過敏體質的人,在飲食養生上更要慎重。
營養專家建議,公眾可選用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除了上述藥物之外,要多吃梨、山竹等涼性水果,同時增加對芝麻、蜂蜜、枇杷、西紅柿、百合、烏梅等柔潤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肺、生津。另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此外,要保持居室內外空氣流通,以保持室內空氣潔凈新鮮;但因此時節的呼吸道疾病多因受涼而發,所以在開窗通風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暖。另外,不要到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去,有晨霧的天氣盡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霧中鍛煉。夜晚時在屋內放一盆水,這些都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白露不露”防秋寒。
白露過后,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御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筋絡阻痹,可出現四肢痹癥。
慎食秋瓜防壞肚。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后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秋季養陰防濫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事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五
自古就有“白露不露身”的說法,也就是說在處暑時期還能穿短袖、短褲,天氣比較溫和,但在白露之后就需要穿長袖、長褲了,在《養生論》中也有:“初秋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的說法,也是說白露之后需注意添加衣物,避免風寒感冒。
2、添加被褥。
白露之后天氣變化比較大,最為明顯的是夜間寒氣明顯加重,所以,在白露之后應該收好涼席和夏被,開始使用比較厚實一點的秋季被,避免晚上睡覺感風寒,引起感冒。
3、過敏體質盡量少外出。
白露之后天氣涼爽,晴空萬里,十分適合秋游,但過敏體質的人還是乖乖待在家里吧,秋天即便涼爽了,但空氣中塵埃、花粉也明顯增多了,這時候也是過敏的高發時期,以免出現皮炎、哮喘等過敏癥。
4、早睡早起。
白露時節也需注重睡眠,這時候夜間相對夏季會有所增長,注意早睡早起,保證每天7——8小時的睡眠時間,白天才能有充沛的精神應對秋燥,秋睡也是秋季養生的關鍵。
5、做好防蟲。
白露時溫度略有降低,這時候是昆蟲的最后一批進食時期,也是昆蟲選擇冬眠的時期,所以,在家需要做好防蟲處理,注意開窗時使用紗窗隔離,定期的將衣物、被褥、家具等曬曬太陽,避免昆蟲在其中過冬。特別需注意防好蟑螂,這時候是蟑螂最為旺盛的時節。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六
每年的陽歷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此時太陽黃經為165度,由于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海鮮肉類等營養品的進補,而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給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機體的損傷,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白露節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于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
凡是因過敏引發的支氣管哮喘的病人,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見的有帶魚、螃蟹、蝦類,韭菜花、黃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反應性;在很多地區內,哮喘的發病率是與食鹽的銷售量而成正比,這說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過咸。在食物的屬性中,不同的飲食有其不同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及“補瀉”作用。不同的屬性,其作用不同,適應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個人都要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隨時調節飲食結構。
飲食作為保健措施首先是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為目的,而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保健預防措施。合理安排飲食可保證機體的營養,使人體的`五臟功能旺盛、氣血充實,如《內經》所言:“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即人體正氣旺盛時,邪氣就沒有機會侵襲肌體,自然也就會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如果體內缺少某些營養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缺少就會引起肝功能障礙;缺少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夜盲癥、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病等;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鈣質會引起佝僂病,缺少磷脂會引起神經衰弱,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缺鐵會引起貧血,缺鋅和鉬會引起身體發育不良等。只有通過食物的全面搭配,或有針對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才能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
中醫前輩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用動物肝臟預防夜盲癥, 用海帶預防甲狀腺腫,用谷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的記載。
在秋季養生中特別是節氣的變更時,我們不但要體現飲食的全面調理和有針對性地加強某些營養食物用來預防疾病,還應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預防。如用蔥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卜、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癥;紅蘿卜煮粥可預防頭暈等。當我們國人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的時候,國際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食物對疾病的預防作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并證實了很多食物都能預防和協助治療各種疾病。如發現苦瓜、蘆筍、馬齒莧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飲食習慣和飲食方法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
《難經》記載:“人賴飲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膚(滋養皮膚),充身,澤毛。”這是兩千年前古人對飲食營養作用的評述。可見飲食的滋養不但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當食物中的營養素(中醫稱之為“水谷精微”)轉化為人體的組織和能量時,更是滿足生命運動的物質保證。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七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此時,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那么白露節氣有何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當地習俗認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于吃一只雞那么補。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后,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浙江溫州的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后可滋補身體。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向往。
《本草綱目》稱秋露多時,可以用盤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壽。秋露寨具肅殺之氣,宜于煎制潤肺殺祟的藥物。
湖南、湖北、河北、山東、安徽、四川各地,秋天民間就用瓷器收取草頭的清露,和以朱砂或者上等的墨汁,點染小孩額頭及心窩,稱之為天炙,以祛百病。
白露前后農家開始收棗,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竹竿打棗,只是用力要輕,以減輕對棗樹的傷害,否則來年棗樹產量就堪憂了,這種情況老人家形象地稱之為“打聾”。
白露節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優秀18篇)篇十八
“白露”代表著暑熱的結束,而在季節轉化過程中,豐收的秋季帶給了人們與健康有關的食物以及民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xx白露。
諺語。
1、搶墑地薄白露播,比著秋分收得多。白露麥,頂茬糞。白露種高山,寒露種河邊,壩里霜降點。
2、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
3、早秋作物普遍收,割運打軋莫懈怠。
4、底肥鋪足快耕耙,秸稈還田土里埋。
5、高山河套瘠薄地,此刻即可種小麥。
6、白菜蘿卜追和澆,冬瓜南瓜摘家來。
7、冬暖大棚忙修建,結構科學巧安排。
8、蘋果梨子大批卸,出售車拉又船載。
9、紅棗成熟適時收,深細加工再外賣。
10、餌足水優養好魚,土壯藕蒲長得乖。
11、別說白露種麥早,要是河套就正好。
12、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
13、草上露水凝,天氣一定晴。
14、草上露水大,當日準不下。
15、露水見晴天。
16、夜晚露水狂,來日毒太陽。
17、干霧露陰,濕霧露晴。
18、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
19、麥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
20、種麥種到老,還是早種麥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