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文化中最為重要和獨特的節日之一,它具有濃厚的民俗和歷史文化內涵。小編精心搜集了一些春節總結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鑒。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一
4日是農歷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卜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我國30前就有迎“春”儀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二
所謂“卷春”就是吃春餅,是人們將烙好的薄餅卷上豆芽、大蔥等新鮮青菜以及醬料一起吃,象征著人們要把春天的新鮮氣息和力量吃進去,讓自己春播、干活的時候,更有干勁。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2、啃春。
“啃春”則是啃蘿卜,代表著人們為自己打氣鼓勁。蘿卜脆爽微辣,吃蘿卜能順氣、防病,讓人們在春天身體更好,更有活力。
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卜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一個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3、鞭春。
“鞭春”俗稱“打春牛”,象征著人們鞭策自己要更加上進。“打春牛”是指過去人們在立春這天要折一根柳條,來抽打牛背,讓牛在春耕時更賣力。后來許多人家還用柳條來輕輕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進,力爭上游。現在,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4、春雞。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5、抬春色。
據《粵游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游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臺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臺上,然后扎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后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扎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后氣溫將逐步回升。不過立春并不等于入春,提醒市民要注意保暖,千萬別感冒。
明天就是立春,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這一天,民間往往要舉行“迎春”、“咬春”、“句芒神”、“鞭春牛”等各種習俗。
從天文學上看,立春象征著春天的來臨,但從氣候學上說,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而在重慶主城,通常入春時間為2月中下旬。不過立春后大部分地區氣溫會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c—22°c的時段。
很早很早以前,人們只知道打獵,不知道種田,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生活很苦。后來,出了個神農氏,嘗百草分五谷,人們才開始種莊稼,生活慢慢好起來。所以,前后五帝都很關心農事,到了周朝的時候更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迎春儀式,與民同耕。
傳說那時的儀式很隆重,在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完澡,穿上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步行到郊外,聚集鄉民,擺桌上供,燒香磕頭,并在供桌前做一個象征春牛的土牛,讓衙役扮做象征豐收的勾芒神舉鞭去打,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1、句芒神。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2、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
3、咬春。
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每逢立春世界,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4、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5、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6、拜太歲。
中國有迎太歲的習俗,把太歲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歲就能平安富足。作為一種傳統習俗,目前“拜太歲”這一活動在中國的北京、廣州、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十分盛行。那么什么時候是太歲當值之時呢?從古代傳統的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那就是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三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占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云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后必有驗,書之者,為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云、占卜測算已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游春。
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后成為風俗流傳下來,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關中一帶人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塊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窩來。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條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返回目錄。
立春養生小知識。
1、早起早睡以養肝。
立春開始后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后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后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立春之后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咸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返回目錄。
立春適合吃什么菜。
薺菜。
春季補鈣首選蔬菜,非薺菜莫屬。薺菜營養豐富,其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以及各種礦物質含量較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含鈣量接近同等質量牛奶的3倍。
挑選薺菜要選不帶花的,這樣才比較鮮嫩好吃;薺菜根的藥用價值很高,食用時不應摘除;薺菜不宜久燒久煮,時間過長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也會使顏色變黃,薺菜做菜時,不要加蒜、姜、料酒來調味,以免破壞薺菜本身的清香味。
萵筍。
研究發現,萵筍中的某種物質可以抵抗春季因過敏而引發的鼻炎,緩解過敏病人的痛苦。而春季也是各類過敏性疾病的高發季節常吃萵筍可增強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進膽汁的分泌。萵筍中的鉀是鈉的27倍,有利于促進排尿,維持水平衡,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
萵筍忌咸,烹調時不宜放鹽過多,否則可使營養成分外滲,也影響其口味。萵筍不宜用銅制器皿烹制或存放食用,可破壞其中所含抗壞血酸,使營養成分降低。
韭菜。
韭菜有“春食則香,夏食則臭”之說。這時的韭菜鮮嫩,最好吃。韭菜中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葉酸和鉀含量也不錯。而且,韭菜中有大量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另外,韭菜特殊的辛辣香味來自于其含有的異硫氰酸鹽,有抑制多種細菌的作用。
夏韭老化,纖維粗糙,易引起腹瀉,夏季腸胃病多,又加上氣候炎熱,韭菜性熱,所以夏季不宜吃韭菜。韭菜與牛肉相克,因為都屬熱性食物,同食易導致發熱、動火,引起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疾病。
豆芽。
春天是維生素b2缺乏癥的多發季節,春天多吃些黃豆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維生素b2缺乏癥。常吃黃豆芽有健腦、抗疲勞、抗癌作用。黃豆在發芽過程中,黃豆中使人脹氣的物質被分解。有些營養素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了。
炒豆芽時應熱鍋快炒,使維生素c少受破壞。綠豆芽性寒,烹調時宜配上一點姜絲,中和它的寒性。炒綠豆芽時加入一點醋,既可防止維生素b1流失,又可以加強減肥作用。
香椿。
香椿是春季的時令菜,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它味道芳香,能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香椿具有清熱利濕、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輔助治療腸炎、痢疾、泌尿系統感染的良藥。香椿的揮發氣味能透過蛔蟲的表皮,使蛔蟲不能附著在腸壁上而被排出體外,可用治蛔蟲病。
春食香椿要趁早,等到四月中旬之后,大部分地區香椿芽中的硝酸鹽含量都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也就是說,香椿芽越嫩,其中硝酸鹽越少,那么將來儲藏中產生的亞硝酸鹽也越少。如果已經到了葉子一碰就掉的時候,必然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
春筍。
春筍不僅是佳蔬還是良藥,中醫臨床研究發現,春筍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等功效。此外,還可以吸附油脂,降低胃腸對脂肪的吸收,對單純性肥胖者有減肥功效。
春筍里面有難溶的草酸,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皮炎、蕁麻疹。拿筍炒其他食物吃的時候,先把筍放在鹽水里煮10分鐘,又去了澀氣,又除了草酸。
返回目錄。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四
到了立春,人們也會覺得白天長了,太陽暖和起來了,而且,農作物生長加快了。而你知道立春習俗以及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立春的習俗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1、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2、鞭春牛: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3、咬春習俗: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咬春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
4、立春搶春:這里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后,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1、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2、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
古人的做法對嗎?其實,氣候變化、季節交替是很多慢性病出現起伏的原因。這一點在呼吸內科疾病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如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哮喘、肺炎等等,都容易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病。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或大棗,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大棗、山藥、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幾率,因此非常適合春天食用。
除了大棗和山藥之外,甘味的食物還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最好多吃一些。此外,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多吃大蔥、生姜、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能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五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后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卜、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元《飲膳正要》“春盤面”由面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姜、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卜,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卷春餅的菜稱為“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后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
春卷。
立春時臺灣的基隆和彰化外海都可以捕獲到豐富的黑鯧魚和白帶魚。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節分。這天要把沙丁魚的頭插在棟樹枝上立在門口,驅除不祥。據說每逢節分時鬼要從陰曹地府出來,給人帶來災禍,這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風俗。人們首先把炒熟的黃豆供上神龕,到晚上打開門和窗戶,一邊兒喊“鬼出去,福進來”,一邊撒豆子驅鬼。為了不讓福逃走,撒豆子要馬上關門關窗,然后全家一起抓剩下的豆子,最好抓比自己年齡多一個數的豆子,然后把它吃掉,這一年就會福星高照。
立春禁忌的事情。
1、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么。
2、不理發,理發則不吉利。
3、不能躺著,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
都說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蘇。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不搬遷。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蕩。
6、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
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1、不理發。
有的地方立春日不能理發,認為理發不吉利。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叢生,剛生出的草木去損害,自然是不合天地運行規律的。
2、不看病。
有的地方還有講究,立春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一說法不過是為了討個好彩頭而已。就像大年初一,很多地方都講究不吃藥、不看病一樣。
3、不能躺。
還有的地方說,立春之日不能躺著,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都說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種良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蘇。
4、不可與人吵架、爭執。
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不可見血光。
像殺雞宰羊的事兒,盡量不要在這一天干,因為動刀見血,無論如何,都不是一種好的預兆。
7、出嫁的女人不要回娘家。
因為在古代,女人一旦出嫁就跟隨丈夫,成了別人家的人,尤其是在立春這天,乃一年之計的重中之重,這個時候回娘家難免有“回春”之像。有人說“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寓意要再嫁人了”,雖然這種說法太過激,但無論如何,兩口子日子若真過得好,斷也沒有天天賴在娘家的媳婦。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六
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
2、立春之日不理發。
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
3、立春之日不能躺著。
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蘇。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遷。
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蕩。
6、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
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七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了。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返回目錄。
立春養生需注意什么。
1、早起早睡以養肝。
順應自然,是很好的一種養生方法,如果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則,就會損傷肝臟,因此,這時候就應該早睡早起,去散散步,放松形體,舒暢身體調達情志。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后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因此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每天梳頭百下。
梳頭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這個時候就該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而梳頭就是很好的方法。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4、不要過早減衣。
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返回目錄。
南方立春吃什么食物。
五辛盤。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后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卜、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吃春茶。
浙江溫州一帶在立春之日要吃春茶。這里的茶并非指茶葉,而是用朱欒切碎加上黑豆、桂花、紅糖、紅棗、柑橘等一起煮爛服用,稱作“春茶”。飲春茶要先敬祖先,再與家人一起享用。
春餅。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吃春卷。
春卷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立春吃春卷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生菜。
立春日吃生菜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風習。晉唐人的許多筆記都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蘆菔即蘿卜,春餅就是薄餅,生菜是春天初生的野菜。現在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紅蘿卜、南方生吃生菜。據說“咬春”可以令人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返回目錄。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八
-->
春前十日暖,春后十日寒。(湘)。
晴,暖一春;立春雨,冷。(贛)。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一人心里沒有計,三人肚里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堿。
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打六九頭,七九、_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不懂二十四節氣,不會管園種田地。
看地種田,出海觀天。
人隨節氣變,保證吃上飯。
天變人不變,種田難增產。
種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干多風。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雙春好種田。
立春暖,冷。(湘粵)。
春打五九尾,累得耕牛張開嘴。(魯)。
在頭好,立春在尾暖得早;立春在中,播種在中。(桂)。
春早不宜早,春遲不宜遲。(川)。
夜立春,好年景;日立春,反年景。(浙)。
立春暖一日,驚蟄冷三天。(贛)。
立春暖,回暖快。(吉)。
立春冷(新)。
立春不冷寒。(桂)。
立春寒,陰雨連綿四十天。(桂)。
立春寒,一春暖;立春暖,一春寒。(桂)。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九
據史書記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并舉行祭祀太啤、芒神的儀式。回宮后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在民間迎春的習俗是立春的重要活動,舉辦得很熱鬧。在立春當日,四合院與農家院里會高挑“春蟠”,每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墻壁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紅艷艷的景色,顯得春意濃烈,也象征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干凈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脂粉,鬢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絞羅,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扎在發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滿園春色,歡樂迎春的情景。
此外,有些村鎮在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頭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立春日迎春自周代起,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所謂迎春,就是事先必須為迎春慶賀禮儀做好準備,進行預演,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所謂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接回來。過去在每年的黃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氣的重要活動。
相傳舊俗在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他們沿街高喊:it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渴。報春人遇到攤販店鋪,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還要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后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大家一同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酪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待到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后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十
春,代表著溫暖、生長。
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
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
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不同,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正月一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氣的立春日。
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文化也一直遺存至今。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十一
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適當進行一些慢步跑、快步走、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
2、用中藥護肝。
中醫認為肝不可補,一補即上火,補脾、補腎即可養肝。對于脾虛的人,服用人參健脾丸、薏米、山藥、芡實熬粥。對于腎虛的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用枸杞子、天麻燉雞。對于肝火大的人可服用丹梔逍遙丸,用菊花泡茶等都可護肝。
3、喝酒前吃點東西。
喝酒秘方少不了喝酒前吃東西。少喝酒自然少傷害,如果一定要喝,那就盡量多吃些食物墊墊肚子,食物下肚后可以在胃黏膜、腸黏膜上形成一層保護膜,不但保護腸胃,也能阻礙部分酒精進入血液,降低醉酒程度。
4、心情開朗。
要想肝臟強健,首先要學會制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鐘,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
5、注意飲食平衡。
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的菜。飲食合理,營養均衡也有利于護肝,避免因應酬飲酒過量使肝受損。
6、多喝水。
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十二
立春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合肥民間在立春日,時興吃春面、春卷等應時食品。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將面粉加水和均勻后揉成面團,再用圓木搟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細細的面條,下鍋煮熟后盛起,多加蔥花、蒜末,以顯春來綠至的節氣特點。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餡子,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鮮薺菜和頭茬新韭菜作餡,不僅味道清香,且給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鮮感覺。
在鄉村,立春日通常要舉行“打春牛”活動。是日,由老人裝扮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條(柳枝上加纏彩色紙的枝條),不斷地擊打趕在場地上的耕牛,邊打邊唱道:“春交六九頭,春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豐收不用愁。”俗稱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懶氣,鼓舞牛勁。在打春牛時,尚有鑼鼓伴和,甚是熱鬧。
合肥民間對立春交至時十分關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個數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頭(冬至日后第六個數九日的第一天)。民諺稱:“春打五九尾,家家啃豬腿(兆示當年年景好);春打六九頭,家家賣耕牛(兆示當年年景差)。”
立春節氣的習俗與文化(專業13篇)篇十三
1、立春到,雨飛飄,問候祝福來打擾:乍寒還暖,別感冒;經常鍛煉,身體好;心情放松,莫煩惱;年近歲晚,多花銷,愿你獎金多發錢包飽,新年過節哈哈笑!
2、風在飄,鳥在叫,桃花在微笑,春天已來到,開心很重要。拾到金元寶,生活很妖嬈;甜蜜不動搖,愛火熊熊燒。真誠指尖繞,祝你步步高。
3、立春養生,重在補肝,青色食物,多多攝入,菠菜芥蘭,滋陰潤燥,羊肉狗肉,盡量要少,山楂枸杞,泡水良方,水果排毒,草莓首選,充足睡眠,堅持鍛煉,關懷送上,愿你康健!
4、立春養生少酸少辣保肝護陽。生姜能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發汗,有散熱退燒功效,還具有抗衰老功能,立春時節應該適當吃一點。立春快樂!
5、晚風如水歲月無悔,立春之夜最陶醉,和著吉祥的新歲,伴著冬日的沉睡迎來季節的明媚,祝福的情感來自心扉,送給你的最純粹,祝愿你春天快樂花開富貴。
6、雨水立春后,點點破春妍。東風送暖,天微寒,柳綠花邊。小院難抵芳菲滿,桃杏紛爭先。調解情緒穩定,春捂保暖,多加鍛煉,流行病跑遠。雨水節快樂!
7、一葉知秋:春雨下了,愿我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點歡快的雨點,滴落在你的心房,愿我的每一次祝福,都是一種溫馨的懷抱,灑滿彼此的心房。春天快樂!祝立春快樂。
8、裝滿暖暖的陽光,裝滿暖暖的春風,裝滿淡淡的花香,裝滿輕輕的問候。立春到了,吹響幸福的號角,收集春日的祝福,祝愿你幸福到永遠!
9、立春養生,健康咬春,白菜青椒,陽氣生發,春餅餡料,雞蛋豆芽,粳米煮粥,幫助消化,蘿卜絲餅,強健脾胃,蝦仁韭菜,補腎首選,烏發明目,常食豬肝,關懷送上,安康相伴!
10、欣欣然,立春到了,春風開始吹拂,春光開始明媚,春意開始撩人,春天開始迫近,在此送達一份春的祝福,真誠的祝愿你時時春風得意,日子舒爽!事事春光明媚,幸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