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800字篇一
小說從家庭生活場景和戰爭場面的描寫入手,站在宏觀視角,描繪了19世紀俄國的社會生活。
首先,小說人物處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戰爭與和平》多出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語言來勸勉世人。并不寫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說中,有漸漸由有許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蛻變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比埃爾;也有在國難當頭只是仍然尋歡作樂,沉浸在奢華糜爛的生活中無法自拔的艾倫等貴族。
在描述他們的時候,作者是想通過描寫來表現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還是會從一個人不成熟的一面寫起,這樣也更加的真實動人。也許有人會說,像小說描寫的比埃爾參加決斗,娜塔莎甘愿離家出走追求所謂的愛情是一種不好的,不應該寫的東西。那就有失偏頗了。我國近代的學衡派,觀點保守,他們也認為西方一些小說描寫一些社會中的負面信息,這樣是令人作嘔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細看小說又會發現,其實,在比埃爾參加決斗之后,又描寫到他的對手其實在家中是個孝子,是個對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說中還寫到比埃爾在決斗前后內心的斗爭與掙扎……這寫情節真切地反映出,描寫不良的事情,有沒有經過作者自己的真實的、誠實的思考,托爾斯泰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有沒有經過這樣的思考是顯而易見的。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單純描寫不良的事情,而命運在之間穿插或者是引導讀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這樣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種宣揚腐朽、落后文化的載體。
描寫出他們漸漸“成長”的一面,這也使得小說的任務形象更加豐滿。小說中的人物娜塔莎據說原型是托爾斯泰的母親,但是在小說中,也寫到娜塔莎遇見所謂的愛情時迷失了自己,無法理性進行判斷,險些被惡人誘拐,差點就釀成大錯。比埃爾呢,在小說的上半部分,是一個貪圖享樂,脾氣暴躁的人,但是他通過各種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變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趨于完善,也許,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這部小說還在分析歷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維的特點,用哲學的角度分析歷史的成因以及歷史人物活動與歷史演變的關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種唯心主義的眼光片面地看待歷史的演變過程(小說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決定歷史進展顯然是唯心的、不合邏輯的),這又是它與其他小說不同的一點。悲傷而有冷靜,歡樂而不是風度。它從一個全面、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雖然這部小說被劃分在浪漫主義小說中,但我覺得,《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比較好的作品。
從小說的寫作方面,我想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畫方面,小說善于設置矛盾沖突來展現人物性格?!稇馉幣c和平》中刻畫了兩種人物,借用哈代小說的說法,一種就是靈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還有一類肉性人物,比如艾倫。這兩類人物,在平靜的生活中展現人物性格仍遠遠不夠,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更能濃墨重彩地展現人物性格并展現當時社會文化特點。小說通過這種漸進的過程給讀者的沖擊更加強烈,就像平靜的海洋親眼見到波浪時,還是會被那壯闊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說善于描寫恢弘的場面,給人以壯闊之美。和《德伯家的苔絲》相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德伯家的苔絲》描寫的故事情節屬于半封閉狀態,似乎與外界的聯系很少,無論是某個小說人物遭到非議什么的,都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對其產生非議,而不是所謂的“當時社會上”的人。這就有種不太真實的感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或多或少會引起其他社會上的人的反應,而不是單純地只是幾個人在那里發議論。我認為這是《德伯家的苔絲》在敘述中出現的不足。因為作者他已經將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較為真實的處理,而單單在社會環境這一方面處理成與世隔絕的狀態,顯然有逃避現實之嫌,就像在編織一個夢一般的童話。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將人物的一舉一動放到“當時的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在給人真實感的同時,也是作品的意義更加特別。據說,俄國人是喜歡《戰爭與和平》的,因為他里面塑造了別佳、安德烈等幾個安國人物形象,他們為他們的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使得“戰爭”時期向“和平”時期過度,為當時的社會穩定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宣揚了愛國主義思想。但是我覺得,愛國主義思想是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應該有的,而且,引申開來,小說這種漸進的敘述方式也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說中的人物別佳,他不在戰爭的場面中時,更多展現為是一個關心周圍人的人。當他請求參加軍隊時,當他沖鋒陷陣時,他展現出的更多的是愛國主義。我就在想,如果只會空談愛國主義,是無法達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養出愛國主義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時候就教育他關愛周圍的人,在他們長大后,自然而然會熱愛他們的祖國。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800字篇二
:
失望、慈祥、敏銳、呆滯、凝視、眺望、慧眼、秋波、明亮、溫柔、贊許、狡詐、專注、深邃、威風凜凜、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憨態可掬、文質彬彬、意氣風發、悠然自得
:
1、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賞析:這句話在我看來,是托爾斯塔對自己的描寫,因此將其加入到了小說中,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在青年時代因為其貌不揚而非常煩惱,但上帝還是寵愛他的,給了他文學的基因。
2、沒人對你說“不”的時候 你是長不大的。
賞析: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此遭受挫折和“不”字,往往可以糾正我們的看法和觀念,讓我們獲得新知。
3、我們喜歡別人不僅僅是因為別人對我們好,更是因為我們對他們好。
賞析:喜歡代表著自己對他人的好感,因此不是因為可以得到回報而做出這樣的舉動,這才是喜歡的真正含義。
4、禍從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敵人。
賞析:俗話說禍從口出,就是說我們很多時候應該保持沉默,因為沉默是金,話說多了,就一定會犯錯,因此常常說錯話的人應該十分注意,盡量少說多做。
5、在生活中只有兩種實在的不幸:受良心責備和疾病,只要沒有這兩件壞事,就是幸福。
感悟:托爾斯塔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出現了良心不安和疾病,那么是非常不幸的,除此之外,人就是幸福的,一個是生理層面,另一個則是心理層面,我非常贊同。因此,作為身體健康和問心無愧的我們,應該讓自己的狀態很好的保持下去,做幸福的人。
6、歷史事件中的所謂大人物,其實只是給事件命名的標簽罷了。
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所有的大人物基本都會和某些事件有著精密的聯系,除此之外,他們也會消逝在歲月里,仍舊微不足道。
7、上帝要那些人滅亡,必先使他們發狂。
感悟: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話語,說一個人如果瘋狂起來,就必然會走向滅亡,這是天道!
8、如果你愛一個人,并且也希望她愛你,那你一定要讓自己心中盛滿愛,這樣她才會感覺到。
讀后感:這句話非常有哲理,心中沒有愛的人,別人也就不會感受到愛的存在,因此我們要有一顆愛心,才能溫暖別人。
9、哪里有法庭,哪里就有傷天害理的事。
讀后感:這句話是為事物存在尋找原因,即存在就合理,就像法庭的存在是因為有傷天害理的事情發生。
10、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偉人,因為奴才對偉大這個詞有奴才的理解。
讀后感: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對詞匯的理解都會不一樣,那是因為認知水平和智慧不一,因此奴才對偉大的理解自然也是低俗和不堪的。因此,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人。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800字篇三
之前利用煮飯的時間大約把這名著大約聽了一遍,但聽得不夠仔細。后想對其中的一些章節進一步了解,就去找書看。結果找到一本陳亞峰編譯的,內容刪減很多,大為遜色,很是失望。之后才又找到這套董秋斯翻譯的上下集譯本,也才找到讀托翁著作的感覺。董先生的譯本雖然是從英譯本翻譯而來,卻非常流暢有神韻。書中還有董秋斯夫人凌山作的序,并對開頭幾章作了注釋,且附了大事年表,幫助我們了解故事背景。董先生的翻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連書中提到尼古拉唱的歌他都用詩一般的語言翻譯出來:
清宵明月下
幻想正踟躕
何幸有一人
所思仍在汝
豎琴織指觸
草地播佳曲
芳心因汝滿
消息付于汝
佳期指日到
猶深延滯苦…
還是談談對作品的感受并作些筆記。
有人說道:“所謂名著,就是人人都說應該看,但誰也不看的書。”我對這句話特別不認同。或許應該這么說:所謂名著,就是人人都說應該看,但很少人真正去看,看了又后悔沒有早看的書。看名家名著,你會不斷驚嘆于他們對人心世事的洞悉,對生活愛情的思考和見解,對生命本源的追尋和探索;你的心會跟著書中人物跌宕起伏,你會為他們的命運懸著一顆心,你也會因為作者的精彩描述讓你有共鳴而開懷大笑??傊?,體驗非常愉悅,這是與讀那些劣質書籍或刷微信極為不同的體驗。這也是為什么我現在決定認真寫一下讀書筆記。
《戰爭與和平》,篇幅宏大,圍繞著四大家族展開:別竺豪夫家族(彼爾),包爾康斯基家族(安德烈,瑪麗),羅斯托夫家族(納塔莎,尼古拉)及庫拉金家族(伐西里王爵,愛倫,阿納托爾)。巨著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特別吸引我的是托翁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心理描寫,太準確太傳神了。戰爭與和平,涉獵太廣。托翁似乎給了不同家族以特定的個性。別竺豪夫比較慷慨大度,但卻脾氣暴躁沒有毅力。包爾康斯基家族的人充滿理想,理性自律,追求精神上的卓越。羅斯托夫家族的人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比較世俗善良,對生活有本能的直覺,對環境適應力比較強。而庫拉金家族的人性格卑劣自私是寫在骨子里的,他們會本能地作對自己有利的事,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對別人的傷害完全沒有內疚,還覺得無辜。
巨著太過博大,不敢妄論。在這里,我只談愛情,只從納塔莎與安德烈和彼爾的愛情說起。
納塔莎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真性情的女子。小說從1805年她十三歲開始描寫,她一出場就帶著笑聲,好奇,不受約束,敢于嘗試,又有著一般女子的虛榮心,主動向包力斯索吻。她就按著她的直覺生活,非常善于察言觀色,從大人的談話知道哥哥尼古拉受傷的消息,也了解桑尼亞和尼古拉的戀情。然而,她后來又想不起包力斯的樣子,迷上了舞蹈。一次偶然的機會,安德烈王爵到她家中拜訪她父親,晚上住的房間在納塔莎的樓下。納塔莎在窗口看美麗的月夜,跟桑妮亞說她想飛入天空。這新奇的想法展示的一個全然清新的少女形象深深吸引了當時覺得生活了無生趣的安德烈王爵。
安德烈王爵出場于安娜·巴甫羅夫娜的舞會上,與眾不同?!鞍驳铝小ぐ鼱柨邓够蹙?,小王爵夫人的丈夫。他是一個很英俊的青年,中等身材,生有剛強而清秀的面貌。他周身一切,從他那厭倦的無聊的表情,到他那安靜的勻整的步子,跟他那活潑的小夫人形成極端鮮明的對照?!彪m然出身貴族,善于與貴族周旋,他卻不喜歡上流社會的虛偽,甚至后悔結婚,因為他的妻子是個喜歡上流社會的稍嫌淺薄的漂亮女人。為了逃脫這一切,他把懷孕的妻子留在鄉下父親身邊,去參與了軍隊,在父親的老同事總司令庫圖佐夫身邊當傳令官。安德烈聰明,有上進心,勇敢果斷,正直,深受庫圖佐夫的器重。他也希望像他崇拜的拿破侖那樣立一番豐功偉業。但軍隊的一些勾心斗角也使他厭煩。
在奧斯特里齊戰役中,他勇敢地跑在前面,想建功立業,卻被子彈打中了。在他倒下的剎那,他看到頭頂的天空,“那崇高的無限的天空”,即使拿破侖在他面前,“他知道那是拿破侖——他的英雄——但是在那一剎那,比起那時在他內心和上面飄浮著云團的崇高的無限的天空中間的變化來,他覺得拿破侖是一個非常渺小的不重要的生物。”
“在那一剎那,比起他先前看見的懂得的那崇高的、公平的、仁慈的天空來,他覺得拿破侖所縈心的一切興趣是那么不足取,他的英雄自身懷著他那無聊的虛榮心和得勝的快樂顯得那么下流。” 他領悟到:“除了我所了解的一切東西的不重要外,除了某種不可解但十分重要的東西的偉大外,沒有一樣東西是確定的,完全沒有?!?/p>
他僥幸地存活下來,回到童山家里時正好目睹了妻子難產死去給他生下一個兒子。
戰爭的殘酷,妻子的離世讓他意興闌珊,躲在鄉下蓋房子,祈求平靜的生活。他對彼爾說:“我過去為名譽生活。——說到究竟,名譽是什么呢?也就是愛別人,愿意為他們做一點什么,愿意得到他們的贊許。——我照這樣為別人活著,并非幾乎乃是完全毀掉了我的生活。自從我開始專為我自己活著以來,我變得平靜一點了。”
然而,他的外表“變得更瘦,更蒼白,也更倔強了”表明他并不平靜。
和彼爾的一場談話讓他的信仰發生了改變,“自從奧斯特里齊以來,他第一次看見他躺在戰場上時看過的那崇高的永在的天空;于是睡了很久的一種東西,他內心最好的一種東西,突然在他的靈魂中醒過來,歡喜而且年輕。”
“安德列王爵一連在鄉間過了兩年。
他非常富有彼爾所缺欠的那種切實際的韌性,這一種韌性使他不慌不忙地把事情辦起來了。
在料理莊務、閱讀多種書籍以外,安德列王爵這時忙著對我們上兩次不幸的戰役作批評的探討,也忙著起草一種改革軍隊制度和法規的建議?!?/p>
1809年春天,他去視察他兒子承繼的利阿贊的莊子并拜訪了納塔莎的父親。
路上生出嫩葉的老橡樹,被夜間的美撩動了的納塔莎美麗少女形象,柔美的月夜,所有這充滿生氣的一切忽然擾動了他的心弦,讓他對生命有了渴望。他似乎明白:“除非他把他的全部人生經驗用在一種工作上,再度在人生中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他的全部人生經驗就必然歸于無意義的浪費了。”
另邊廂,納塔莎出落成16歲的少女了。她再次遇到包力斯,盡管并不是真喜歡他,她卻很愿意與他調情,搞得包力斯神魂顛倒,后來是她母親伯爵夫人制止了。
在1809年的最后一天,納塔莎去參加生平的第一次大型舞會。安德烈王爵邀請她跳了舞?!睆募{塔莎身上,安德列王爵領會到一種在他是完全陌生的,充滿他前所未知的樂趣的、稀奇的世界。 他愛上了她,想和納塔莎結婚,盡管他們年齡差了15歲。但是,他的父親老王爵反對,只同意先訂婚,一年后再結婚。他只能遵從他父親的意見。納塔莎高興地接受了他的求婚,只是對一年的期限覺得很難過,雖然安德烈說在這一年內她是自由的。
在這一年時間,安德烈接受醫生的建議到歐洲修養他被戰爭摧弱了的身體。納塔莎在他最初離開的日子,盡量讓自己過得平靜快樂。后來,就開始想他,為青春美好的日子悄悄流逝卻沒有跟他在一起而難過。但她不擅長在信中傾訴她的思想,她的信總是枯燥乏味。
在一年將近的時候,安德烈因為健康原因又推遲了幾個月。
那年冬天一月尾,老勞斯托夫伯爵帶著納塔莎和桑妮亞去了莫斯科。在那里,納塔莎見到了安德烈的父親和妹妹瑪麗王爵小姐??墒?,她和他們的相處尷尬而不自在,這讓納塔莎很難過,也讓她更加思念安德烈,怨他不在她身邊。
在這樣心境下,她參加了莫斯科上流社會的一場舞會,遇到了阿納托爾.庫拉金。后者漂亮俊秀,善于討好女人,又不斷跟納塔莎獻殷勤,沒有經驗,沒有母親在身旁指導的納塔莎不由自主地被勾引。她對阿納托爾有一種感覺-因他對她的贊美而得到滿足的虛榮心,以及他們中間沒有道德的遮攔的.恐懼心。她陷入了一種被情欲支配了的愛,沒了自我,失去理智。居然要和阿納托爾私奔,好在被桑妮亞識破了沒有成功。
阿納托爾是個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享樂的沒心肝的人,當納塔莎知道他已經結婚還來勾引她,她絕望了,一病不起。
彼爾,作為看著納塔莎長大又喜歡她的監護人,作為安德烈王爵的好朋友,作為阿納托爾的內兄這時被卷進來為這件事情善后。
彼爾是別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別竺豪夫是葉卡捷琳娜女皇時代著名的貴族,小說詳細描述了他快死前各利益方的各種勾心斗角。最后,彼爾繼承了他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寵兒。
彼爾性格溫和善良,不太受各種禮儀約束。安德烈說他是“圈子里唯一的活人”。但同時,彼爾性格也很懦弱,意志薄弱。伐西里王爵設法把女兒許配他,他雖然心里不喜歡她,覺得她愚蠢墮落,卻受了她美貌的誘惑,稀里糊涂地和她結了婚,之后還因為她和朵羅豪夫的婚外情而決斗,并離開了她和她分居。他一直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覺得自己過著一種卑劣的、懶惰的、不道德的生活而不安。后來他加入了共濟會,信了上帝,夢想著可以過積極的道德的生活了。
彼爾本著教義,去南部周游他所管轄的莊子,想去幫助改善農奴們的境況。但是,因為他的惰性沒有毅力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反而被莊頭們擺弄,表面糊弄他,實際上并沒有幫助到農奴們。不過,他借機去見了他的朋友安德烈,并向他宣講了共濟會的理念,給了安德烈啟發。
在納塔莎背叛她之后,安德烈懷著對納塔莎的怨恨請彼爾把她的書信和畫像還給了她。
彼爾去勞斯托夫家執行安德烈交給他的使命。納塔莎的自責和難過引起了他的愛憐和柔情,他甚至對他說:“假如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聰明、最好的人,并且是自由的,我一定趁這時跪下來向您求婚和求愛了!”于是,許多天來第一次納塔莎流下感激和熱情的眼淚,并含著淚投給他溫柔的、感激的一眼。
彼爾覺得,他的心靈受了感化,受了鼓舞,正在進入一種新生活。
上集到這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