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春古詩鑒賞篇一
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兩漢樂府·《悲歌》
3、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瑕《江樓感懷》
4、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南唐·李煜《相見歡》
5、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6、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8、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9、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10、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1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12、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
1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14、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15、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16、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1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18、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19、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20、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21、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22、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3、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2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5、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北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26、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
28、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9、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送春古詩鑒賞篇二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西巖,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順宗永貞元年( 805 ) 被貶為永州司馬,曾遍游這一帶山水,先后寫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永州八記》,借山水以寫幽懷。
時間由夜而曉,畫面由幽暗轉為明麗,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輕靈詩筆點染,更令讀者悠然而神往。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晨炊既畢,風煙俱凈,朝暉照亮了山巒,這位漁翁也該駕著他那一葉扁舟出現了吧?然而卻不見其人,正當你凝眸遠望時,忽然一聲欸乃搖櫓的歡快漁歌自山間傳來,你禁不住心頭喜悅,正準備一睹仙顏,那歌聲卻又飄然遠去,消溶于滿目綠色之中了。人呢?終于可望而不可及 這望也只不過是想望,原來前面的夜宿、曉汲云云,都是打聽來的關于這位高人的傳說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隱約卻又真切,欸乃一聲山水綠,當你從想望中醒來,再看眼前景色時,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綠了,好像這山水之美恰是剛才那欸乃一聲從仙境召喚降落到人間來的。難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嘆為奇趣,這實在是一種飄逸超然得帶點神秘味道的審美境界。
尋訪而不得見,你也許有點兒悵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當你駐舟中流,回望漁翁居住的山巔時,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漁翁 簡直就是一位仙翁,居處如在天際,縹緲虛無,超然于塵世之上。你看,古今隱逸之宗陶淵明所向往的云無心以出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悠然境界又在這兒的巖上出現了。
應該說,柳宗元筆下的這個漁翁形象,并非中唐時期漁民生活的現實反映,而是詩人自己的志趣的客體化。這個形象是高潔的,悠然自得的,同時又是虛無縹緲的;其背后還浮動著屈原和陶淵明的影子。這樣,讀者從詩人苦心孤詣的構思里,又可窺見一層凄清之色。
送春古詩鑒賞篇三
2、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3、江皋樓觀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徐再思《人月圓·甘露懷古》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5、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張舜民《村居·水繞陂田竹繞籬》
6、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7、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
8、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王維《山居即事》
9、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0、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
11、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2、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
13、松竹含新秋,軒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題奉敬寺》
14、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15、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16、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盧照鄰《曲池荷》
17、未成林,難望鳳來棲,聊醫俗。——陸容《滿江紅·詠竹》
18、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1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20、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21、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曹松《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22、蒂有余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曹雪芹《殘菊》
23、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徐璣《秋行》
24、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6、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聽蜀僧浚彈琴》
27、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納蘭性德《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
28、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
29、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李白《古風·其五十九》
30、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31、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米芾《水調歌頭·中秋》
32、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別東魯諸公》
33、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李頎《望秦川》
34、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
35、月色穿簾風入竹,倚屏雙黛愁時。——顧敻《臨江仙·月色穿簾風入竹》
36、戎衣不脫隨霜雪,汗馬驂單長被鐵。——李昂《從軍行》
37、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高觀國《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
38、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佚名《長歌行》
39、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40、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柳永《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
41、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李白《上之回》
42、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偶成》
43、今日樓臺鼎鼐,明年帶礪山河。——辛棄疾《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4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送春古詩鑒賞篇四
(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
海浪中心小學:柴壽和
教學前,覺得這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
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昨天,我布置預習作業:查閱《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理解《尋隱者不遇》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鑒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2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么特點?從字里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云深不知處”“言師采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
3、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象談起。了解隱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詩里,詩人也通過一個字隱隱地贊譽了隱者的高貴品格,是哪一個字呢?(松)“松竹梅歲寒三友”自古以來被文人墨客稱頌,賈島在詩中用“松”描寫了隱者居住的環境,隱藏著對隱者高潔品格的贊美。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么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贊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后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以上是我校本課,古詩鑒賞《尋隱者不遇》一課的教學反思,反思的不細,多望領導指點。
送春古詩鑒賞篇五
這是出自北宋詩人曾鞏的《城南》,詩的大概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滿,遙望群山,高低不齊,東邊西側,山路崎嶇。熱熱鬧鬧地開了一陣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開過時了,只見眼前春草萋萋,碧綠一片。 注.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賞析
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后的山野景象,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瑯瑯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送春古詩鑒賞篇六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鑒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于“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并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于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長安數月,頭發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發”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發白了、疏了,從頭發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送春古詩鑒賞篇七
4.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注釋]
1.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項:頸的后部。
3.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簡析]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
送春古詩鑒賞篇八
一、作品風格:
1、雄渾:
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吞宇宙,氣度豁達。氣概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如劉邦《大風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
2、豪放:
豪邁奔放。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夸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蕩不羈。如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宋詞中以蘇、辛為最杰出代表的豪放派。
3、沉郁:
渾厚、濃郁、憂憤、蘊藉。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郁。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裊裊上升,若野鶴閑云隨處飄逸;杜甫沉郁,其體重,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蕩,回旋紆曲。“沉則不浮,郁則不薄”。
4、悲慨:
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失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5、俊爽:
英俊豪縱,颯爽流利。縱橫古今,雄視萬代,暢讀歷史,痛砭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懷撐天之宏志,感報效之無門。另又矯健豪舉,瀟灑風流,流轉飛動,暢快爽利。代表詩人是杜牧。如《過華清宮絕句》、《赤壁》、《山行》等。
6、平淡
淡泊、閑逸、靜穆、深遠。比如陶淵明是平淡的開山之祖,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平淡大師。
7、曠達:
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蘇軾,他除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詞風。他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特征。
8、自然:
如樹枝抽條,似桃花盛開,像大河奔流,不勉強,不做作,從從容容,自然而然。自然喜愛樸素,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經典詩人的藝術風格:
一步領悟詩歌遣詞造句、音律格調、語言風
1、太白詩激越豪放
2、少陵詩沉郁凝重 格的精妙之處。
3、摩詰詩形象如畫
4、樂天詩雅俗共賞
五、古體詩、近體詩之比較
5、李煜詞頹靡傷感
6、易安詞凄苦綽約 古體詩:可換韻,不拘平仄,不限句數,不
7、希文詞蒼涼悲壯
8、永叔詞清麗明媚 求對仗,產生于兩漢,發展于魏晉。
三、鑒賞的基本術語:近體詩:不可換韻,限平仄聲,句數固定,1、分析主旨類:
律詩要求對仗,興盛于唐代。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味深長
六、詩、詞、曲之比較:
耐人尋味 言簡意賅 言有盡而意無窮
2、分析手法類:
詞:韻文,長短句,詞韻,平仄比詩嚴格,卒章顯志
畫龍點睛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盛行于宋朝
以小見大 開門見山
襯托、烘托 寄寓、曲:韻文,長短句,曲韻,平仄比詩嚴格,寄托
渲染 對比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 盛行于元朝
起興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以動襯靜
七、近體詩類別: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八、詞之類別:
3、分析語言特點類:
九、唐詩分期和派別:
行云流水
詞藻華麗 問、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高適、岑參、明快 沉郁頓挫 蒼涼、悲涼 雄健、雄渾 王維、孟浩然中唐:韓愈、柳宗元、韋應物、4、分析文章結構類:
孟郊、元稹、白居易 晚唐:李商隱、杜牧、、鋪墊 伏筆
呼應、照應 渾然天成 溫庭筠、社會派:杜甫、白居易、元稹、劉
5、分析行文技巧類:
禹錫、張籍自然派:王維、孟浩然、韋應虛實相生 動靜結合水乳交融 構思精巧
物、柳宗元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王之渙奇險派:韓愈、孟郊、賈島浪漫派:自出機杼 頗具匠心 情感細膩
躍然紙上 李白、賀知章唯美派:杜牧、李商隱、李賀
四、緊扣題干,循路答題之法:
十、常識:
1、鑒賞流程:意象-意境-詩情,從局部到
(一)先生之稱:
整體。
臥龍先生:蜀漢諸葛亮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2、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東晉陶潛
昌黎先生:唐韓愈南豐先生:北
3、要點齊全,要多角度思考。宋曾鞏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頤紫陽先生:南
4、用語準確,簡明規范。宋朱熹誠齋先生:南宋楊萬里震川先生:明注意:
歸有光亭林先生:清顧炎武望溪先生:清方詩歌形象是指詩人借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苞聊齋先生:清蒲松齡隨園先生:清袁枚 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二)居士之稱:
草、蟲、魚等物。要感悟其象征意義,分析青蓮居士:唐李白香山居士:唐白居易六一其特征,認識其社會價值。
居士:北宋歐陽修東坡居士:北宋蘇軾清真評價思想內容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居士:北宋周邦彥稼軒居士:南宋辛棄疾易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安居士:南宋李清照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齡 判其深層內涵。
(三)人物并稱:
元、白:元稹、白居易 人、對比、夸張、雙關等修辭手法,也包括劉白:劉禹錫、白居易劉柳:劉禹錫 宗元 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襯托、借景抒情、韓歐:韓愈、歐陽修 溫李:溫庭筠、李商隱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應、虛實相生、蘇辛:蘇軾、辛棄疾蘇、黃:蘇軾、黃庭堅 動靜結合等各種表現手法。
關漢卿、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曾鞏 王安石 蘇洵 蘇軾
蘇轍
(四)雙璧之稱:
(五)(六)推崇:
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曹植:謝靈運譽為“才高八斗”
陶淵明:蘇軾謂陶淵明詩“質而實綺,瞿而實腴”。鐘嶸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王維:蘇東坡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崔顥:李白嘆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杜甫:韓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柳宗元:韓愈稱其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孟郊、賈島:蘇軾評孟郊賈島之詩“郊寒島瘦”。
元稹、白居易:蘇軾評元稹、白居易之詩“元輕白俗”。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主將。蘇軾敘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柳永:時人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七)唐朝詩人稱譽: 詩仙:李白
詩俠:李白
詩豪:劉禹錫
詩鬼:李賀
詩圣:杜甫詩佛:王維
詩天子(七絕圣手):王昌齡
五言長城:劉長卿
(八)詞人稱譽: 詞中之圣(詞中之帝):南唐李煜
詞中之龍:南宋辛棄疾
古今第一女詞人:南宋李清照
送春古詩鑒賞篇九
《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原文注釋】: 1、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 2、秦:今陜西,燕地寒冷,草木遲生于較暖的秦地。 3、羅幃:絲織的簾帳。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 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 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 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 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