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小教案反思篇一
一年級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數的大小時有一定困難,教學時我先復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后請學生上臺來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以建立學生初步的數感,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圖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抓住一年級的學生都喜歡動物的心理,新課的導入用“小猴吃水果”這一故事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了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系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并正確使用它們呢?在一節課內小朋友要認識三個符號朋友“”、“”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故我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的形狀是怎樣的?開口朝哪邊?尖尖的呢?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去記憶三種符號。“兩邊數字一樣大,中間填‘=’”,“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大于號開口在左邊,小于號開口在右邊”,“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等。等學生已理解后,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看誰舉得對”,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看誰擺得好”,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用小棒擺出相應的符號。最后安排補充練習,以加深學生對符號的印象,并會通用符號表示兩個數的大小。
大小教案反思篇二
本次評優課我執教的分數比較大小,上完課發現自身的一些優勢和不足現在做一下反思:
1、從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總體水平進行了備課,把分數比較大小的難點放在了一課時。根據練習反饋,看出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所學知識。
3、課堂上使用多種評價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包括班中隨讀生小冀都發言積極,學習興趣極高。
4、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小組交流探索新知,總結規律。
1、練習缺少坡度,對于學習好的學生沒有能夠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拳腳”。
2、由《西游記》給八戒幫忙導入,學生總結出四分之一大于八分之一,沒有一個給八戒的反饋。
3、了解學情還不夠,對那些已經掌握新知的孩子考慮的不夠。
大小教案反思篇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同時在探究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中,學習通分的相關知識,體會通分的必要性和意義,為之學習母分數加、減法做好準備。
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注重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策略解決異分母分分數大小比較的問題。
1、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學生已經學習過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因此在復習階段,通過對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幫助喚醒學生已有的只是表象,為新知的學習打好轉化的基礎。
2、注重探索與交流,掌握方法
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計較時,注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掌握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并體會比較方法的多樣性。首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進行分數大小比較的需要;接著,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比較方法。在集體交流中發現,學生除了書本上介紹的方法外,還采用了化成小數、化成同分子分數等進行比較,我都及時給予了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鞏固知識,發散思維
在練習中,重點引導學生用通分的方法比較每組分數的大小,讓學生體會到先通分再比較是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基本方法。但同時在交流中也強調,比較分數的大小,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靈活的方法選擇。
大小教案反思篇四
本堂課學生的學習氛圍較好,但也存在以下幾點在以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教學具的選擇上,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吸引性。圖卡,應該美觀大方、選擇具有刺激性視覺的色彩、字卡上的字跡工整。
2、學生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練習。在動手繪畫時,可事先準備好學習用具放在自己桌洞里,然后找有能力的同學分發作業紙;個別學生課堂坐姿要及時給予提醒糾正。
3、教師的基本功學習。結合簡筆畫學習,在展示圖卡時,可以選擇像趙老師一樣采用直觀的繪畫形式;課堂一開始播放動物叫聲,可以換成教師聲情并茂的動作和學習動物叫聲表演形式進行,更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性。
4、課堂的靈活性不夠,面對學生突發語言,要允許學生又錯誤出現,選擇巧妙地引到知識點上。
5、教學內容設計上,注重潛能開發。在講解了黃牛和花貓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學鴨子和小鳥,充分利用支持策略和輔助技術滿足其特殊的學習需求,為他們健康發展、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虛心學習,請教周圍的老教師,深入課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素養。并在平時的學習環境中,注意課程資源的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相關語文的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大小教案反思篇五
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于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于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為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為推廣采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通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于學生了,因為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為什么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說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后,教學這一難點,由于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鉆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于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說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說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說不一樣大了,因為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說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說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說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說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說服力,但對于小部分后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復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系”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實例:
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著角呢!誰發現了?
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
師:下面咱們就做個游戲,看誰的反映靈敏?
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
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
生:沒有。
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
師:你的腿變短了嗎?
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
師:游戲好玩嗎?剛才,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有沒有變長或變短?
全體學生哄笑:沒有。
師:那你們說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系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
師:對了, “角的大小只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p>
這樣,通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說服力的角,輕輕松松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啟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后,我會利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盡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為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于生活!
大小教案反思篇六
一節課下來,太多的收獲令我感動,課堂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激情和熱情著實令我動容,整個教學活動中,可以說我將自己完全置于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教學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題,創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引發具有思考行極強的問題“怎樣擺讓人一眼看清各種水果的數量”這樣的問題一經拋出,即刻觸動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在組織了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孩子們自己在動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充分體現了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性,學生的語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夠縝密,但孩子的潛力著實令我稱道,我欣慰于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靈動的展現自我,更稱道于學生能夠賦予課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為之動容。學生能夠自然,輕松、愉快地走進課堂,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標嗎,靜下心細細想來,其實它很簡單,其實有時甚至是觸手可及,但有時卻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可以說本節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要想達到教學目標并不難,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讓這樣一節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學內容,富有新意與創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較方法之后更能體現出課堂的有效性,我將本節課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層面,宗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練,讓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我充分利用了課前發給學生的卡片(10以內的數)巧妙地利用這張小小的卡片,并將其貫穿于教學始終,在學會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后,設計了同桌兩人比,四人小組比,隨意找同學比,和老師比,甚至全班同學比,難度在不斷地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梢哉f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學生鞏固的不僅僅是比較方法的運用,更激發了學生挑戰的欲望,同時也收獲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有收獲,也有遺憾,課堂的調控,教學拿捏的火候與尺度,教師就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的時機,還需要完善。但通過今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也許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也許能做到,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大小教案反思篇七
《大小多少》是一篇有趣的韻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所含的知識點不少,為此,我安排一些教學情景,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圍繞題目,創設情境。教學時,我結合課文的內容,說到“小動物們要比一比,我們小朋友也要來比一比,看看那列火車開得最快?”“我們再來比一比,看誰能幫助小鴨子走迷宮?”“蘋果和棗比一比,那小朋友也來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最棒。”“小組也來比一比!”“小朋友比一比,看誰說得最正確”“老師和你們比一比”“我們來比一比誰最會寫字了!”等,有效地創設了情境,不僅讓學生有了競爭意識,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融入到課堂中。
二、識字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本課也不容忽視對生字的教學。于是我采取了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使漢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認字法:“加一加”、“換一換”。讓學生鞏固已學的字的同時,能較好地進行比較,來識記生字。如:“邊”字的教學。
2、圖字結合法。我通過圖片及課件的展示,讓學生了解字意,并與其字形相結合,化難為易,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堆”字的教學。
3、對比法?!耙豢脴洹钡摹翱谩?,學生早已熟悉,但“一顆棗”的“顆”是本課的生字,學生不僅比較陌生,更容易與“棵”混淆。所以,我先試問學生,“這個顆,是一棵樹的棵嗎?”讓學生來區分兩個字的同時,設下懸念,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能更好地關注接下的教學環節。然后我再問“有什么不一樣?”并出示文字,讓學生進行比較。讓他們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視覺的對比,來說說兩個字的不同之處。此環節的設計,有利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和思考空間。
大小教案反思篇八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第四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下面談談自己的`執教體會。
在這一課中,我能較好地體現以上精神。首先,教學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力求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驗探究”——“整理分析”——“獲取探究結論”的全過程。其次,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親歷“探究”。在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中,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訓練學生觀察、記錄、分析等基本技能,學生經歷了這個過程,使學生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經驗和發現。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說出已有的經驗和感知,如學生對2瓶水的多少的推測,預設1是瓶子相同,水位不同;預設2是水位相同,瓶子不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容易進行判斷。接著,教師出示了不同瓶子和不同水位的兩個瓶子,這時,學生就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紛紛作出推測,并設計了實驗的方案。總之,我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順著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路徑來實施課堂教學。
我注意傾聽和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使課堂充滿寬容的、民主的、和諧的氣氛,保證了探究活動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中有效進行。本課也把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蘊藏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接受了節水的教育。
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本節課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三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較差,自控能力較差。在實驗過程前,教師要先對實驗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在學生實驗過程中進行個別輔導,這樣,學生的分組實驗就會完成得更加順利,動手操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再比如,學生想出了多種比較水的多少的實驗方法,限于器材有限,學生只能實施了一種,在今后的教學中,課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預設與準備,這樣,在課堂上才能生成得更加精彩,教師的教學才能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