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文貓的教學反思篇一
今天我們學了推敲一課,主角是賈島,還有一個大詩人韓愈。講的就是他們之間的故事。
我們學的就是賈島來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找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這天他的朋友不在家,賈島寫了一首詩放在李凝家門口,再回去的路上他想到了詩中的一個推字,他想是把這個字換成敲呢還是推,在毛驢上比比劃劃,這時進了長安城里,人們看他的樣子都哈哈大笑起來,這是有一個新上任的官叫韓愈,而賈島卻沖進了儀仗隊里,被人帶到了韓愈的面前,韓愈問他了幾句話,他就把事情一一講了出來,韓愈也是個大詩人,他聽了以后開始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韓愈說應該用敲,用推表示很不禮貌,而用敲卻表示你是一個禮貌的人,賈島聽了,連連點頭。
在生活中我也出現過這樣的事,在上次寫大閱兵時,里面的一個詞是檢閱我不知道是用檢查好還是檢閱好,最后感覺檢閱好點,就把這個詞寫了上去。什么問題都要慢慢思考,多次去嘗試,最后就會有答案。
課文貓的教學反思篇二
今天下午,我們學了第九課――《推敲》,在以前,我還不知道“推敲”是什么意思,但今天學了這一課后,我知道了“推敲”是斟酌的意思,我記得還推敲過一個字呢!
運動會第一天,我們晚上寫了一篇名叫《賽場內外皆英雄》的日記,寫完后,我從頭念了一遍,但我念到“我們班每個人搬著椅子下樓了”時,我停了下來,我覺得中間“椅子”的“椅”有點不恰當,或許用“凳”更妥帖一些,不過“凳子”好像是更低一些吧!可是“椅子”好像是指帶靠背的吧!
我一邊用兩個詞語說這個句子,一邊想用哪個合適,我一會兒覺得“椅子”好,一會兒覺得“凳子”用的好,我感到很矛盾,無奈之下,我只好尋求工具書的幫助,在字典中,對“椅”的解釋是帶靠背的坐具。而“凳”的解釋是沒有靠背,供人坐的坐具。我突然茅塞頓開,原來“凳子”比較合適,因為我們的凳子是四四方方的,后面沒有靠背,所以應該寫凳子。
通過推敲這個字,讓我覺得語文奧妙無窮,神奇極了!所以我們要吸取更多的知識,不在這方面作難。
課文貓的教學反思篇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九課“推敲”.原來,推敲這個詞就是由這個小典故里來的。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也存在許多推敲的過程。
進入五年級這個高年級的門檻兒,弓老師帶領著我們進行了大量的作文訓練,大大增高了我們的作文水平。寫作文其實就是反復推敲的過程。其中,就拿我剛寫過的‘排練演唱有感’這篇文章來說吧。
當我寫到,“因為我知道,臺上每一個細小的、不應該有的動作,都會給班級帶來不和諧的形象。”這句話時,其中的‘不和諧’我原本想寫成‘不好的’,但又仔細斟酌推敲了一番,我覺得‘不好的’說明的不夠準確,沒有說明白不好的原因。于是,我左思右想,上網查閱資料,又翻看書籍詞典,終于發現了“不和諧”這個詞,而‘不和諧’是有針對性的。好似一首鋼琴曲的雜音,一張白紙上的一滴墨汁,一張完美的、字跡工整的作業上的一滴油跡。這些不應該有的現象都是不和諧,我欣喜若狂,就是它!就是我所想要的詞語!而在臺上不應該有的小動作,就好像這些雜音、墨汁和油跡一樣,都屬于不和諧這個范圍。
推敲是一個苦苦思考、反復斟酌、仔細品味的過程,也是一個苦中作樂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
課文貓的教學反思篇四
今天,我學習了《推敲》這門課,讓我知道了賈島是一個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的人。
《推敲》這一課主要講述的'是:一天賈島去郊外拜訪他的朋友李凝,不巧李凝不在家,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鳥兒,賈島看到夜深人靜,月光皎潔的美麗景色是他觸景生情,于是留下了《題李凝幽居》。第二天,賈島獨自起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覺得昨晚寫的詩中有一個字用“推”不太合適,或許用“敲”字更好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推門敲門的動作,不知不覺沖進了韓愈的儀仗隊。從這里可以看出來,賈島已經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之中,簡直如癡如醉,說明賈島苦苦吟詠、字字斟酌,表現了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為了使他們的作品更加優美。每個字,每個句子,每段話,都經過仔細推敲,反復修改。如司馬遷用了編寫了《史記》,他要經過多少次修改才完成了這部著作。還有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和發明東西,他們都經過許多次實驗和論證才能完成一項發明和建筑。
學了這一課,我要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以后在寫作文時,每個詞,每個句子,每段話我都要仔細推敲,使我的作文越來越優秀.
課文貓的教學反思篇五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作者葉圣陶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豐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它的語言文字美,描寫的景物美,產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感情朗讀以及對語言文字的體悟,激發學生喜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完成寫一種植物的教學任務。
1、隨文識字。本課的9個生字,集中分布在課文的第2節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中,第4小節作者的想象中,因此識字教學我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是一句長句,其中又有4個生字。為了讓學生能正確讀好句子,先學習生字以掃除在朗讀時可能遇到的障礙。每個生字的教學各有側重,其中“展”重在字形,“破”重在部首,“嫩”重在讀音。另外4個生字“佛、裙、隨、蹈”的教學則比較置后,則先讓學生在反復的與文本接觸中,讀準字音,而后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認識“佛、裙、隨、蹈”。這樣的生字教學設計既能提高識字效率,又能避免由于識字教學的介入而中斷的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2、朗讀體會。本文語言優美,在閱讀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以讀為本,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積累文本語言。如:教學第二小節時,抓住這節中的一些精言妙語—描寫荷葉多、荷花各種形態的句子,讓學生有滋有味地進行誦讀,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荷花的各種美姿,感受荷花的.美,體會作者的情,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讀好這部分課文,熟讀成誦,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在賞讀中培養審美語感。同時遷移到寫一種植物的方法上來。
3、借助媒體。為了更好的使學生與文本、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體會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教學時我借助媒體,創設了一個學生與作者一起“看荷花、賞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讓學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從而更好的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例如:課文第二段中三種荷花的樣子。
4、教學不足。學生發揮想象的余地不多,可能受到媒體和同學回答的影響,在作業時有點千篇一律。
課文貓的教學反思篇六
《推敲》一文,講的是唐代詩人賈島去拜訪好友李凝,好友不在,于是他留詩相贈,以及折返途中斟酌“推”“敲”用字的事。
當我讀到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時,很是好奇,心想:賈島真是小題大做,不就一個字嗎,何必要那么仔細?依我看,“推”也好,“敲”也好,其實都差不多。“真是個書呆子!”我在心里說。然而,當我讀到賈島闖入韓愈儀仗隊,韓愈非但不怪罪,反而與賈島分析用“敲”字的好處時,我才體會到斟酌詞語的必要與重要,韓愈說“還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訪友,即使有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明你是個懂禮貌的人。再說,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讀到這里,我終于明白賈島為什么要斟酌“推”、“敲”二字了。原來,作文不能隨便地去用字,只有用心研究,才能更準確、恰當地表情達意。
讀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那天老師上課的情形。為了讓我們認識區別“扒”、“趴”和“爬”,李老師竟然做出“爬”上桌子的動作,說有人在作文時很馬虎,不注意區別字的意思,隨手拈來,結果鬧出了笑話。一位同作文時這樣說,“那天回到家,丟下書包,我就爬到桌子上寫作,老師問我們,每次寫作業是不是都要“爬上桌子”,全班同學聽后都有樂翻了天。可見,學習不認真,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一字出錯,就會鬧出笑話。
讀了《推敲》一文,我真的受益匪淺。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學習賈島認真、嚴謹的態度,作業就肯定不會出錯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