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中位數眾數教案篇一
當你教學中是否有些感想呢?
中位數是統計學中常見的量,但是它是第一次出現在小學階段的教材中。平均數、也是第一次作為統計領域來教學。中位數是統計學中常見的量,統計知識的教學一般比較枯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比較被動。
在這次的專題研討活動中,三位老師都注重學生對數據的理解分析,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是教師充分地發揮了“感悟”的效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新知的學習變為了學生的內在需求,整個過程學生積極、主動、投入。
一、在“快與慢”的對比中感悟
為了讓學生明確“排序”這一前提條件,季老師明確提出“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排列嗎”的'數學問題;王老師則通過幾個小組的成績依次呈現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凌亂的順序排列讓學生感悟到要給這組數據進行排序;劉老師則干脆出示一組凌亂的數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比較時需要將數據進行排序。三位教師讓學生經歷“凌亂”和“有序”這兩種不同的數據呈現方式,使學生在回答同類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體驗,獲得快與慢這兩種不同的效果,從而深刻感悟到將數據有序排列后更便于研究,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猜與算”的對比中感悟
在引入中位數這一概念時三位老師采用了不同的猜與算的過程,讓學生在對比中進行感悟。季老師首先出示9名學生1分鐘的跳繩平均成績是117下,而小浩是第三名,你能猜一猜小浩大概跳了多少下嗎?學生猜測的成績基本都是在117下以上,這時教師出示出成績單,讓學生大吃一驚,難道是自己的腦袋出了問題,還是平均數出現問題。王老師則讓出示幾組數據,讓學生說出第一名第四名第7名的學生成績,然后問學生老師想看到這一組學生的整體一般水平時用什么數比較好呢?學生用了平均數。然后教師問學生你覺得平均數可能在什么位置,學生猜測后計算平均數,這時才發現不是自己的想象;劉老師則出示一組學生數學成績單,先沒有出示成績,而是問學生怎樣表示他們的一般成績,你打算怎樣算平均數,平均數大概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出示數據。三位教師在平均數與中位數的比較上都是通過對比引發學生強烈的思維碰撞。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沒有給予正面的否定,也沒有立即予以點撥、引導,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辨明是非,留下了懸念,激發了欲望。(教學反思)為了讓學生能有所悟,教師讓學生以“一般水平”“平均數”為標準評價的跳繩水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猜平均數的大小,再通過計算驗證產生矛盾沖突,這一系列的過程為學生從多角度感悟出“用平均數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適”提供了保障,此時,學生已自然地步入了真探究的軌道,在思維處于高效運動的狀態下,新知呼之欲出。
三、在“變與不變”的對比中感悟
統計數據時平均數出現了問題,其實是因為極端數據的存在,學生們否定了“平均數”,并自然地產生了尋找新數來表示“一般水平”的欲望。三位教師都采用改變極端數據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當有極端數據時中位數是比較穩定的。在對比中充分感悟到“118'’不受極端數據影響這一重要特點,此時中位數的內涵已印人了學生的內心深處。在鞏固練習環節,將練習的題目進行適當的變式,層層深入,比較分析,讓學生感悟當極端數據沒有時,用平均數來作為統計量比較合適。
“對比感悟”貫穿了整個過程,教師處心積慮地為學生創設感悟的條件,營造感悟的氛圍,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感悟的狀態,步人了自主學習的軌道?!皩Ρ雀形颉弊尳處煹慕膛c學生的學得到了有機交融,讓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彰顯,讓探究式學習方式不再流于形式,讓濃濃的數學味彌漫了整個課堂。
中位數眾數教案篇二
《中位數》教學反思濱城區二小王合義
《中位數》,一看到這個名詞,腦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數,有什么應用價值。什么是中位數比較好理解,但是,為什么學習中位數呢?平時生活中,我們用得最廣的是平均數,對平均數的體驗也較多,要學生舍棄平均數選用中位數體驗的過程就需要相當地清晰。因此,我把課的難點定位為: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即學習中位數的必要性;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會思索,有了問題才可以引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一開課,我提供了李叔叔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寫著該超市月平均工資1000元,覺得條件不錯,可當他看到該超市月工資表時,卻有疑問了。同學們,你們認為廣告是否符合實際呢?這是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知沖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是不合適的,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主要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認識到不按順序排列,處于中間的數是不確定,而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數是確定,從而理解求中位數時,數據應該排序。
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出這兩個概念,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兩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這樣可以比較全面、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肯定,各人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然后通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認識到研究數據的必要性。由于教材出現的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奇數,直接找中間的數作為中位數?!袄蠋?,如果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該怎么辦?”(2)班的池美君和(3)班的程令同學問道。多好的問題,這一問題引發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自學,看書上有沒有教我們。這時有學生讀出教材的方法: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根據這兩位學生的提問,我立即與學生一起構建求中位數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求中位數的方法與步驟。
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為加深印象,我適當補充說明:“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間,即某個數據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置處于最中間的數。(或最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眾數”中“眾”即多,也就是某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形象語言的描述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這兩個概念。
三、在學以致用中體會區別
這一環節,由淺入深設置問題串,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目的是突出本節重點,分解了難點;通過追問層層引導,啟發學生運用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方法探究問題,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練習時,在同一具體問題中分別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目的是為了比較三個量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時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更加具有很強的生活色彩,讓學生體現了眾數,中位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深刻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到學生的參與性很強,樂于與同伴交流、探索知識。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不可一味的否定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千萬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可強加給學生固定的思維模式。
中位數眾數教案篇三
本節課整個教學思路是按“為什么用中位數——什么是中位數——怎么找中位數——如何合理選擇使用統計量中位數和平均數”這條主線展開。
教學例題時,當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用最中間數來代表9名同學的跳繩成績的時候,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揭示中位數,而是適時提問引導:“7號同學跳了110下,跟平均數比較,不能正確判斷出他的真實排名情況,那你想想看,跟哪個數比較,就能正確判斷出他成績排在中上游水平?”學生一下子找到了思考的方向。事實上這就是因為平均數不能正確的反映真實排名情況,所以用中位數的'原因。自然中位數的概念也就出來。
然后練習找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現實題型情境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排序,奇數個,偶數個,怎么找等等;接下來的練習也是逐步提升的,逐步挑戰學生的思維,最后知識點應用到生活,水到渠成。
整節課學生都融入課堂,課堂氣氛輕松自如。
反思不足:
1、本節課中,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聯系和區別,沒有講清楚。
2、練習有點流于表面。
中位數眾數教案篇四
眾數是小學數學統計中新增的教學內容,而中位數、平均數、眾數的選擇與運用對學生來說又是比較難掌握的。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眾數,這部分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圍繞“怎樣選取人員更合適”展開討論,讓學生通過討論、嘗試的過程,認識另一種統計量——眾數。在理解眾數的意義和作用的同時,初步體會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并能根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到平均是、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在教學中我把眾數放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學習。在認識眾數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均數和中位數。在新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數學意義和統計意義的比較;在新課的練習中,強化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
從課堂效果上來看,孩子能夠初步區分中位數、平均數與眾數,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找中位數時,由于數字較多,孩子經常出現找錯中位數的情況,可以看出,孩子對于中位數的掌握還不是很牢固,在今后的教學中,更要注意對舊知識的復習。
中位數眾數教案篇五
我覺得本課設計最成功之處在于整個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是按“為什么用中位數——什么是中位數——怎么找中位數——中位數和平均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中位數在實際中的應用”這條主線展開的,中位數教學反思。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并會找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能解釋其實際意義。
新課的學習,打破常規,讓學生先通過閱讀教材105頁最后一段,學生在交流感受體會中位數有什么優點,有什么作用?學生較好地理解了中位數的意義。在練習中初步體會單個數據中中位數的算法。在算五名平均身高中體會平均數與中位數在統計中聯系與具體應用,再通過對例5的學習進一步完善中位數的意義和求一組數(單數個或雙數個)的方法。學生完整地認識了中位數在統計數據中的'作用與實際意義。
另一亮點在新知識探究過程中,根據教材的安排,先學例4在有序單數個數據中找中位數,到例5亂序單數個和雙數個中整理數據找中位數,把新知的建構分層實施,降低了學生學對中位數意義理解的難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自學例5時,學生的合作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教學反思《中位數教學反思》。并能在簡單的練習中,合理運用中位知識解答問題,符合本班學情,使他們在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總之,本節課我創設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經歷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將學習融入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讓學生在靈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數學的應用意識。
反思這節課,這節課過于依賴教材內容,不能很好地拓展符合本班生活實際的例題來認識中位數,可以把導入的例題換成學生熟悉的測視力情景,實際抽查男女生視力情況,進行分析整理,更能使新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實際意義和對學生進行保護視力的教育。在練習設計中把108頁3題作為拓展練習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能更高一些,但需要一定的時間探究定論,可以在例4教學完成后再增添一名同學成績質疑數據是雙數個中位數如何求?這樣例5可不用設計在本次教學中,以此節省時間探究更深的中位數拓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