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一
都是有惰性的,不管我們做的是什么工作,有一天會因為工作的枯燥而感覺乏味,有一天也會因為忙忙碌碌的辛苦闖蕩卻還是一無所成而喪失了信心!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成功人士案例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中國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么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中國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于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后,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后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并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于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于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里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愿冒著這么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濕透了。
王永慶送米,并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干凈,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后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于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并不急于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里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中國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他出身貧寒,早年喪父,只讀過幾年書,后來做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同樣是他,這個有些倔強,一身傲骨的毛頭小子,當他揮手離開人間的時候,已成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擁290億人民幣身家,可以和李嘉誠比肩的華人巨子。他就是被媒體譽為紅色資本家的霍英東。然而,老人留給世界的,不僅是讓人艷羨的萬貫家財,更是他頂天立地的做人風范。
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
當霍英東成為富豪之后,曾有人問他是否擔心被綁架。霍英東坦然地回答說:“我從不擔心別人會綁架我,因為我這一輩子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
霍先生不只一次對人說,無論是從政還是做生意,無論你屬于哪個行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霍英東早年在和一個合作者共同開發新項目時,對方公司突然出現危機,急需現金,霍先生主動并巧妙地將利潤重新劃分,不僅不露聲色地幫助對方渡過了難關,還保護了對方的尊嚴。在那之后的幾十年里,當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后代都將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霍英東是香港超級富商中唯一一個敢不帶保鏢獨行的人。數十年來,市民們常常能看見霍先生獨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還不時和熱情的市民們打著招呼。
“做人,關鍵是問心無愧!”霍先生不僅是這樣說的,并且用其一生為后人做出了榜樣。霍英東叱咤商界半個世紀,至今,尚未聽過關于他的商業行為或其他任何行為的負面傳聞。霍英東一生都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看得比金錢更重要,在很多時候,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維護他人的尊嚴和利益。他認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贏得人們更多的尊敬。而這樣一個處處得到人們尊敬,人人都愿意為他盡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難!
霍英東坦蕩的胸懷,毫不做作的為人,真誠的處世方式,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朋友,也為自己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不惹事,也決不怕事
霍先生一生與人為善,但同時也堅守著自己的做人底線與原則。霍英東先生是商人,與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氣的商人。廣州著名的洛溪大橋是霍英東無償捐款所建,而當地某政府部門卻肆意收取過橋費,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憤怒。于是,霍先生委托別人在報上發表聲明,說明自己并沒有收到過一分所謂的“過橋錢”,以此“敲山震虎”,通過人大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后的結果是當地政府部門認識了錯誤,還了霍先生一個公正。
一滴雨露可以折射整個世界,一件小事便能檢驗人的品格。有些商人為了討好相關部門,一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錢用起來不大干凈,捐款的商人也不會有絲毫計較。而從此事可以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么高貴,如同他的身價一樣。身價與人品等值,這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一生歷險無數,嘗遍人情冷暖卻從未放棄,靠的就是這股不服輸,不低頭的血性精神。霍先生,是頂天立地的血性男兒!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華男兒
霍英東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實干家,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愛國主義者。當年,西方國家對大陸進行封鎖,霍英東先生冒著巨大的危險向大陸提供緊缺物資。當后來有人談起這段歷史時,半開玩笑地問大陸給了他什么好處,霍先生當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大陸當然給我好處了,沒有大陸,就沒有身為炎黃子孫的我,我一生都為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當年來到廣州建設白天鵝酒店時,霍先生被同胞們貧窮的生活狀態深深震撼了。那一次大陸之行,讓一向堅強的霍英東落淚了。從那之后,他便以個人名義不停向祖國捐款。自1977年成立“霍英東基金會”以來,霍英東已經先后向內地捐款達40億港元。
酷愛體育運動的霍英東,每次在世界性的競技比賽中,看到祖國的五星紅旗在國外的奧林匹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都激動萬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霍先生每次大賽過后,都要拿出巨款來嘉獎和表彰運動員的成績。而每一次獎勵,霍先生都盡量低調處理,絲毫沒有炒作的成分,完全出于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站在時代潮頭的霍先生有著無數傲人的資本:財富、地位、名譽、事業,然而霍先生對這一切卻有很獨到、很透徹的見解。他一生追逐財富,卻不為財富所累,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里,霍先生一直用一種淡然的心態看待過往云煙。霍家子孫從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懇做人,整個家族都崇尚儉約樸素、勤奮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談到自己的孫子與一些演藝圈兒的當紅女影星交往時,霍英東語重心長地說道:“她們出名,有自己的實力,也有媒體的元素。別人出名是別人的事情,我只會教育我的子孫遠離名利場,做個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霍英東一生謹慎做人,時時刻刻不忘教誨子孫低調處世,這一份淡泊名利的自在灑脫,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他用一生的足跡告訴我們: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寫的人!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二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三
梁啟超
1915年9月,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雖已達到了頂峰,但他并不滿足,又開始覬覦皇帝寶座。他唆使幕僚美國人古德諾拋出了《共和與君主論》,污蔑共和體制是政治亂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國,胡謅什么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
梁啟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凱的野心,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復辟,就是叛國”。為了駁斥袁世凱的復辟圖謀,梁啟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凱的復辟野心。袁世凱獲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給梁的父親做壽禮名義送給梁啟超二十萬大洋,懇請梁啟超高抬貴手,不要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結果,梁啟超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
袁世凱見拉攏不成,就采取恐嚇的伎倆,逼其就范。他派人告訴梁啟超:“你流亡國外十幾年,那種艱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嘗夠了,現在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凱亮出了底牌。面對威脅,梁啟超毫不畏懼,從容笑答:“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再流亡一次簡直輕車熟路。”梁啟超毫不留情面,他把《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大中華》月刊上,其余各報迅速轉載,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不顧國人的反對,恢復帝制,上演復辟鬧劇。梁啟超聯合蔡鍔將軍,發起了討袁護國戰爭,其余各省迅速響應,紛紛宣布獨立,反對帝制。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嗚呼。
對袁世凱來說,梁啟超是有點不夠哥們“義氣”;對國家來講,梁啟超敢于不講情面,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是值得尊敬和贊揚的。梁啟超一生只忠于真理,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鼓與呼,這種民族大義之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足以成為后世的楷模。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四
近期,關于“扶不扶”,過圣誕的氣氛遠勝過春節……這些現象愈發嚴重,不禁讓人疑問:人們怎么了,愛國情在哪里?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溫暖的灑向大地時,嶄新又美好的一天,開始了。小孩準備去上學,大人也正要出發去上班,馬路上一下子擠滿了人和車,在一個公交站臺上浩浩蕩蕩的有一群人在趕公交,其中有背著書包上學堂的小孩,有背著公文包的大人,還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她正提著大包小包坐在一邊。公交車來了一群人發了瘋似的,拼命跑上去,不一會兒,幾十個位置變被一掃而空,那位老奶奶背著一的個大包裹最后一個上車了,她本想找個位子好好歇一歇,可望一望,這公交車少一個位子也沒有。就連那三個閃閃發光的愛心座,也被三個年輕的男子搶占了。
中間的那個男人穿著一身運動裝,拿著羽毛拍和羽毛球,頭上戴著鴨舌帽,想必是要去附近的公園健身。再看看他前面那個男子,他正在塞著耳機聽音樂,頭靠在窗邊,仿佛一副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時不時低頭看幾眼手機,翻一翻微博……而后面那個男子呢,索性帶上口罩,閉著眼睛,“睡大覺”。
老奶奶看著他們一臉無奈的走開了。坐在后面的一個女子,看到了這一幕,剛想要起身,眼底卻又閃過一絲猶豫,似乎在想些什么,到最后也沒有讓出這個位子。
像這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愛社會是愛國的基礎,讓個座這樣簡單的動作難道都做不到嗎?
就在這時,一個稚嫩的聲音從車頭傳來:“老奶奶,您坐到這里來吧!”老奶奶望過身去,一個穿著校服的小男孩背著書包走了過來,伸出自己的小手,過來扶奶奶上座位,老奶奶會心的笑了,說著:“孩子啊,你就坐著吧,你還背著一個書包,站著的話多累呀,我還站得住呢,別擔心我,你坐吧。”小男孩,連忙搖搖頭,他用他說如星星般明亮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的看著老奶奶,說:“老奶奶我不累,老師說過我們在公交車上,要給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讓座,也要給爺爺奶奶讓座,這叫做尊老愛幼,我們都應該做到。”這話說完,全車的人都一句話也沒了個個低著頭,老奶奶摸著小男孩的頭,就像摸著自己孫兒的頭一般,心里充滿了慈祥的眼神。這一次她沒有拒絕,也不忍心拒絕,連連點頭說道:“好,好,好。”
是啊,就連小孩都明白大人們怎能不懂?但就是這樣的道理,勇于實行,卻如此艱難。
中國是擁有5000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傳承這些美好品質,不讓它們隨歷史成為過去。發揚愛國精神,志在必得。在這里我呼吁大家行動起來,讓生活充滿愛,讓中國充滿愛。“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讓我們用愛心滋潤這些花朵,讓花朵茁壯成長,在未來開出最美中國。
愛國在心中,愛國之心,永駐我心。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五
張自忠
現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張自忠命名的街道。因為張自忠是為國捐軀的將軍,是“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經常教育部下:軍人只有以必死的決心去戰勝敵人,才能對得起國家和自己的良心。
1940年5月,國民黨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軍在湖北襄樊一帶抗戰。大洪山一戰,他們消滅了1000多名日寇。日軍瘋狂報復,派重兵包圍過來。張自忠和士兵們堅決抵抗,他手舉步槍高喊:“弟兄們,一定把敵人消滅!”一天過去了,陣地還在,他們卻一天沒吃東西。第二天,敵人用飛機大炮轟炸。張自忠幾次率軍反擊,沒有成功。部下勸他突圍,他說:“我要撤了,這一帶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體來保衛湖北西部河山!”后來他們被困在杏兒山上,無法沖出去。張自忠左肩受了傷,他說:“我是不打敗仗的,敗只有死,我不能對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敵保國。”
日軍沖了上來,張自忠身中數彈,仍然立在山頭,堅持抵抗。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血噴不止。他倒在地上對副官說:“我這樣死得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說完,他又頑強地站起來,向敵人撲過去,敵人的子彈又射中他的腹部和頭部。張自忠為國盡忠了,他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職務的一個。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六
你可知道,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曾有一段三改志愿的故事嗎?他最初的志愿是當個好海軍,把外國侵略者從海上趕出去。為此,他考進了南京水師學堂。
一改志愿學礦務。他認為要使中國富強起來,最要緊的任務應先發展礦業、工業。于是,他轉入南京礦務學堂學習。
二改志愿學醫學。他認為面對中國的現實,首要任務是把中國人改良成強種人。于是,他去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醫。
三改志愿學文藝。他認為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國民的愚昧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文藝。于是他提倡文藝運動。
從此以后,魯迅先生寫出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以此來揭露敵人的反動_,歌頌先進的事物,為解救中華民族而吶喊。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七
為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斗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斗。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后,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里裝著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
最新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如何寫八
齊白石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只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于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后書“鐵吾將軍”,然后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并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并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并把作官的漢-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