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林徽因傳讀后感3000篇一
在此之前,只知道林徽因與徐志摩的那段曠世的康橋之戀,也只知道林徽因最后是嫁給了梁思成,從來不知道還有個金岳霖,終生不娶,只為了默默守候在林徽因的身旁。金岳霖與林徽因,兩家毗鄰而居,只為了能將心愛的人放在眼前,靜靜地想念、默默地關注。世間還有這樣忠于愛情、情深若此的男子,叫人真是難以相信。他的愛,艱辛,刻骨,讓人心痛難當。
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徐志摩是飛機失事而離去,一直都相信有的書上所說的,是因為陸小曼花錢無度,害徐志摩四處賺錢貼補家用。殊不知徐志摩也是懷了私心,為了趕林徽因的一場講座才坐的那班飛機。如此說來,也是徐志摩的心的一隅,一直沒有忘掉林徽因。有關她的一切,他都一直在意著、關注著。
為此,特地百度了下林徽因,想看看她到底是怎樣的傾國傾城的女子。雖然早好多年前看過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可印記里一直只有戲里的林徽因的形象,真實的她到底是什么樣子,一直無從印證。百度過后,有點小失望。不覺得她有絕世的容貌,但肯定她有過人的才華,在文學上、在建筑史上,少有人能及。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在芳菲的四月吟唱出的最美麗的詩篇,字里行間充滿了愛和暖
林徽因傳讀后感3000篇二
我曾經無數次地想過,林梁二人在賓大畢業之初若未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動亂的祖國,而是留在美國,那他們的人生會是怎樣的?
他們不會經歷抗戰和內戰的顛沛流離,他們不會在一次次地空襲中狼狽不堪,他們不會長時間為生計發愁,他們不會因為醫療條件及經濟條件的限制而飽受那么多的苦楚;同時林徽因恐怕也不會在顛沛流離中患得在那個年代束手無策的肺結核,同樣也不會早早地撒手人寰。
想到這些我曾會想他們會后悔嗎?后悔沒有“聰明”地選擇留在舒適地美國?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小梁從誡和林徽因那段對白,我得到了答案。
“如果日本人打到這你們怎么辦?”徽因特別平靜的說,“中國讀書人不是有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有信仰的,是有追求,有理想的。
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祖國的建筑界,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銘記著自己身為中國人的驕傲所在,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那些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古建筑。
這些信仰、追求、理想不會因為自己是博學還是寡聞所改變,不會因為國家是強大還是弱小所動搖,不會因為自己是被認同還是誤解所思遷。
他們中途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反悔,可以離開讓他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祖國,但是他們沒有,我甚至沒有看到他們任何人流露出哪怕一丁點這方面的想法。
縱使他們肯定知道在那時的美國以他二人的才學可以生活地更加體面,可以不用為生計發愁,可以過上起碼看上去更有尊嚴地生活。
但他們從未有過如我般狹隘地想法。
如今的我每每看到想到他們的故事不得不由衷地感謝他二人當初不如我般地狹隘,否則我們將無法看到一個如今依舊這般鮮活地林徽因,同樣也不會給世人留下他們那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地感情生活,以及至今讓人猜不透的與徐志摩金岳霖之間的種種糾葛,同樣也不會給我們留下一代建筑大師梁思成的貢獻和成就。
我想他們的一生無論經歷多少磨難,承受多少苦楚,對抗多少病魔。他們仍舊是幸福的、快樂的。因為對于他們而言,生命不在于享受過什么,而在于承受過什么;不在于安逸了多久,而在于磨礪了多少;不在于得到過多少,而在于留下過多少。
這就是我心中的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傳讀后感3000篇三
每一個女子都是一種花
不知是因為喜歡春天而喜歡花,還是因為喜歡花而喜歡春天,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春天,喜歡上了花開,喜歡陽光溫暖,喜歡微風拂面,喜歡柳枝的婀娜,喜歡百花的嬌艷,喜歡身處春天的那種心境,清新、明亮。
喜歡春天自然喜歡如人間四月天一般的女子林徽因,她最愛白蓮,而她也如白蓮一樣純凈優雅。我總覺得民國時期的奇女子都有一種獨特的美,處于新舊交替的年代,既有傳統的古典美又有新時代女性的現代美。
我想這和時勢造英雄的道理是一樣的,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造就了這樣一些傳奇女子,如林徽因如陸小曼如張愛玲……與林徽因關聯最多的就是陸小曼和張幼儀了,因為一場康橋之戀,因為一個徐志摩。林徽音被比作白蓮,那么陸小曼就是一朵紅玫瑰,張幼儀就是那院子里的月季。
原來愛有很多種姿態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一場康橋之戀成了世人眼中的才子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出國留學一起研究古建筑,演繹了一段細水長流的愛情,金岳霖為了林徽因終身未娶。我既為沒有結果的康橋之戀感到遺憾又覺得這是最好的結局。我想林徽因是愛徐志摩的,選擇離開或許是因為太理智,她不想徐志摩為她拋妻棄子,或者是太懦弱承擔不起這樣的愛情。
她自己的解釋是愛的不夠多,我是不太相信的,如她所說的話,那她又怎會在病痛中和徐志摩通信,人生病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會回到生命最初的狀態,我想她的內心一定是有一片寂寞的地方只有徐志摩可以安慰。徐志摩死后她將一片飛機碎片常掛在自己房中,也許只有徐志摩才是她真正的知己。
之所以說是因為愛的不夠多,這種心理或許可以用弗洛尹德的自我防御機制來解釋,即自我運用心里策略來保護自己避開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沖突,其中一個形式就是合理化作用,通過歪曲現實來為自己開脫從而保護自尊心,而不愛就是她為自己的離開最合理的解釋。
林徽因曾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懷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我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不管是否如她所說,我都覺得他們沒有在一起是最好的結局。林徽因向往的是人間煙火,最平常的生活,而徐志摩追求的是浪漫的愛情,這樣的愛情是經不起油鹽醬醋的。
這樣的結局也算是彼此成全,成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細水長流,成全了徐志摩永遠的浪漫情懷,就好像一朵花開到最好的時候被拍成了照片定格成了永遠。
有時候喜歡一個人是因為她做了別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就像陸小曼對徐志摩那極致的波瀾壯闊的愛。為了他和王庚離婚并打掉自己的孩子,雖然他們沒有好的結局,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對她是敬佩的,敬佩一個女子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愛是不能用對錯來衡量的。
相對于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溫柔,對陸小曼的寵愛,他對張幼儀是那樣的絕情,張幼儀為他無悔的養育孩子照顧公婆,而他對她連最基本的.憐憫之心都沒有,一個傳統的女性獨自出國,語言不通沒有親人,要面對多么大的困難,而他對她卻是不管不問。但張幼儀是大度的,即使公婆是向著她的,面對離婚她還是選擇了給他自由。面對這樣的境遇,她沒有沉淪而是活出了全新的自己。我想這種大度也是源自于愛,一種安靜的愛。
所以我把張幼儀比作院子里的月季,把陸小曼比作玫瑰,一種代表家庭一種代表愛情,作為一個浪漫的詩人,徐志摩沒有承擔他作為丈夫和父親應承擔責任,他追求的是愛情。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又娶了他的學生林洙,而金岳霖為了她終身未娶。據說有一天金岳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請到了北京飯店,之前沒有說原因,去的人也不知道是為何,待飯吃到一半時,金岳霖站起來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時的金岳霖已是一個老者,他對她情深至此,此時的林徽因是最讓我羨慕的,這樣的愛也是最讓人感動的。
原來愛有很多種,有的愛的清澈,有的愛的熱烈,有的愛的平和……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時會說看那個女生長得多么好看,如果朋友說長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會開玩笑的說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實就是有這么一些人擁有著讓別人羨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個,好的家世,好的教養,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詩意的才情還有許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業。
一個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關系的,林徽因有一個優秀的父親還有一個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愛的母親,所以她的童年應該是不那么快樂的,從小便學會了在母親面前做一個聽話的女兒,在父親面前做一個懂事聰慧的女兒,所以她應該從小就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一個比同齡人成熟的要強的人。
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她對待愛情那么的理智,她的一生為什么順利的沒有太多的涂涂改改。她的要強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建筑事業的熱情上,病痛也無法讓她停下腳步,參與國徽的設計更是無限的榮耀,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難不被人喜歡的。
她既是詩人也是建筑師,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筑事業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寫的是建筑師林徽因之墓,我覺得這是她和張愛玲、三毛、蕭紅她們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來也是優于她們的地方,她不僅會寫作,她還有自己熱愛并執著的事業。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金岳霖為她寫的挽聯,寫得多么的適合她,多么的美,正對著她的詩“我說你是人間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林徽因傳讀后感3000篇四
《林徽因傳》: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今天讀完了吳晨陽的《林徽因傳》,在短短的幾百字里翻閱完了她的一生。
感觸很多,想寫的也很多。
吳晨陽老師的《林徽因傳》這本書,從林徽因的個人境遇落筆,以愛情為基點,向讀者展現了林徽因51年的人生經歷。
作為中文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的作者吳晨陽,我們可以在《林徽因傳》這本書里看出,她對文學的癡迷,對民國知名女子林徽因、陸小曼的深入研究。
是的,只有真心喜愛林徽因的讀者才能寫出關于她的人生傳奇,也只有真心喜歡文字和文學的女子才能寫出“你是我人間的四月天”這樣的優美詩句。
從小到大,我們聽得最多的是關于林徽因的情感八卦,她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這三位才子之間的感情故事,引得后人嘖嘖稱奇。
仿佛林徽因除了愛情,其他的都不值得稱道。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人類一旦沒有了偏見,獲得的是何止一個世界。
是的,當我們不再以獵奇八卦為目的,而是深入她的內心,我們會發現,她是一代才女,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偉大的建筑家。
她,是一個可以讓我們仰望一生的人。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之一,林徽因有著出眾的才能,傾城的面貌,她學貫古今、中西、文理,將滿腹的熱情投向建筑及文學領域,在建筑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達到了令人仰視的高度。
她為了事業,拖著病弱的身軀,不懼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奔走于大江南北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遍訪年久失修的名勝古跡,和梁思成一起寫下劃時代的巨著。
在國家危難之際,她雖然重病在身,但毅然拒絕美國友人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的邀請,而是為處于苦難中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她在和學生談話時曾說過:“我深信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知識分子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祖國的”。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幾年,她做了三件大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工作,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座設計紋飾和浮雕圖案,挽救了瀕臨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品。
梁思成說過:“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筑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筑,測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一個人的偉大,不在于她的感情,甚至不在于她的才華,而在于她把她的一生奉獻到了偉大的事業中。
而林徽因,無疑就是這樣偉大的人,她是值得我們仰慕和敬佩的。
在同肺病抗爭了15年后,在一個四月春日的清晨,林徽因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51歲。
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人間最美好的四月天里。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傳讀后感3000篇五
一直以來都非常喜歡林徽因詩詞,意境異常優美。喜歡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歡她的“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喜歡她的“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讀《林徽因傳》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確,只是想打發一下閑時而已,沒想到這一讀,便迷上了這個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經歷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誠懇,真實,率性,讓這個女子變得那么的剛烈又溫情。
這本書我讀了一個多星期。也許時間長些,但是閱讀的過程卻使我無比沉醉其中。人物臨摹似的描寫,景物身臨其境般的描述,充滿作者靈犀、生動的敘述獨白,字里行間時而浪漫,時而悲感,時而激憤,時而靈動,還有充滿學術性的記載和專業知識性的詞匯,更多的是對林徽因這樣一個讓人千古留戀的一代才女,偉大的母親的一種憐惜,讓人為她對藝術,對文學,對建筑學的奉獻精神和那種癡狂而敬重。雖然這兩個星期每天只讀很短的一段,但是這個過程仿佛讓我身臨其中,體會并感受著他們感受的一點一寸?
林徽因,白蓮一樣的女子,純凈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筑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而正是這個渾身充滿詩意與才氣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她是蒼穹中一顆低調的星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知道她是溫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
應該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了解她之后,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著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起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可以這么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筑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么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筑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為,創造一番輝煌!
也許只有林徽因才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一生,金岳霖守護一生。即使后來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里也永遠有著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林徽因沮喪的說,梁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愿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從何說起,終身未娶,只為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著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梁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后,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鐘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余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說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
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岳霖的癡情。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那個煙雨迷離的倫敦,兩顆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攏,擦出了愛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斷然決絕,只能讓徐志摩在康橋上輕輕嘆息:“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因為林徽因沒有勇氣去愛,怕面對世間的流言蜚語,所以只好愛的平靜,愛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獨自舔傷口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離開是為了什么,因為他懂她?后來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為這樣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愛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擇了梁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里深愛著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
勇氣,這個詞語,大概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擁有的。我們需要在面對抉擇時那份果斷的勇氣,我們需要在面對困難挫折時那份堅毅的勇氣,我們需要在受傷后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的那份樂觀的勇氣。勇氣,這個看似沉重的詞語,我們必須把它裝進行囊,悄悄帶走,讓它隨我們人生漂泊旅行,讓我們擁有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定心態。
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愛,每個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難道是他們之間的愛輸給了生老病死,時間以及欲望?難道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找個媽媽嗎?舊人已不在,新歡勝舊顏。曾經的誓言,曾經白天偕老的諾言,曾經暖人心窩的甜言蜜語,難道都只是隨口說說,并無真意嗎?正如張愛玲所說:誓言的“誓”和諾言的“諾”都是有口無心的。既然愛了,就要堅守,為什么要隨著一個人的離去,而將那份愛掩藏?為什么要讓自己忘記曾經的美好?難道怕回憶時,只能在腦海中尋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臉孔嗎?
我想缺的就是一種堅守吧。我認為對自己愛的人都要好好守護,既然說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要實現的目標,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義無反顧地去堅守,實現。要實現的諾言就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讓自己成為一個空口說瞎話的人。人生路漫漫,堅守自己喜歡的。不要讓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堅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回望此生時,還記得自己曾甜甜笑過。
其實,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賞金岳霖。這樣的一個才子就在林徽因身邊默默守護了一生,不求回報,不求回應。只要望著心愛的她,他就早已滿足。他會為林徽因噓寒問暖,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與林徽因性情相投,談詩談人生說哲理,這不是絕配嗎?但他不忍心破壞林徽因幸福美好煙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個局外人,為她的開心而幸福。他的無私和癡愛真的很讓我感動,甚至連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因為愛她,所以連她身邊的`所有人都一并愛了。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默默的奉獻的人,不求回報,甘愿付出。記得高中有一同學說過:“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車,一路上搖搖晃晃,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會有人陪你看沿途風景,但不知誰會陪你坐到終點站。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邊的每個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能夠相遇,真的是一種緣分。好好珍惜參與過你生命里的所有人,也好好愛自己,愛別人,好好生活。
梁從誡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在現代中國的文化界里,母親也許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帶有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識與才能—文藝的和科學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現代的匯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們所說的修養,而是在許多領域都能達到一般專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是啊,上天給了她美麗的容顏,無窮的智慧,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民國有那么多的奇女子,但是人生完滿的,怕是只有她一個吧。盡管冰心曾譏諷他們家是太太的客廳,盡管后來人或多或少拿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說事,但我想這是不是都出于目前很流行的一句話“羨慕嫉妒恨”呢?以我之見,林徽因做一個女人,就把女人做到了極致,她是建筑學家,是詩人,是妻子,是母親,無論從各方面,學識也好,氣度也好、性情也好,她都站在一個高度,讓我們后來人不自覺的仰視,而且我覺得林徽因一生做的最正確的選擇是嫁給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并為中國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了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于現在人來說,這個時間并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溫暖?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林徽因傳讀后感3000篇六
林徽因,一位來自閩籍的江南女子,在其短短的51年的生命歲月中,經歷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期的更替,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建筑家、作家、詩人,是國徽的具體設計者,是人民紀念碑的參與完成者,是景泰藍傳統工藝的改造者,是一位集靈性、感性、聰慧和雋秀于一體的完美女性,是中國近代建筑史學的創立者、探索者、開拓者。
作為一個大老爺們,加上自己看書少的緣故,張清平何許人也?林徽因何許人也?我是渾然不知的,覺得看女子的自傳,無非是風花雪月,卿卿我我,爾儂吾儂,歌舞鶯平,無病呻吟之類使然,所以在心理上比較排斥,相反比較喜歡看歷史題材、當下反腐、革命戰爭以及散文雜文等之類書籍。看這本書之前,始于《初心不忘,流年不負》,由于自己對林徽因生平事跡毫無知曉,只讀了四分之一吧,實在無法讀下去了,就搜出這本書,才知道我們近現代除了有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重大歷史事件,除了有梁思成、魯迅、胡適、馮友蘭、沈從文、徐志摩等人仁杰士,還有林徽因,林長民的女兒,梁啟超的兒媳,梁思成的妻子,梁再冰、梁以誡姐弟的母親,徐志摩、金岳霖的心儀對象。
作為女兒,林徽因自幼家庭是殷實的,大家閨秀,受到良好的社會教育和文化教育,聰慧絕頂,清雅脫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家族體系比較龐大,父親娶了三房媳婦,自然就容易厚此薄彼,更何況林徽因的母親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大字不識一個,于是倍受林長民冷落,次居二房,這就給林徽因兒時心理埋下了陰影,也更加渴望家庭關系的和睦溫馨。后來到英國之后,父親陪伴較少,但她始終是尊重和仰慕父親的,是典型的孝女,即使后來林長民去世。林徽因的孝順,更多的是反映在對母親的相廝相守上面,與梁思成結婚后,把母親一直帶在身邊,即使后來她疾病纏身,生活舉步維艱,一直到55年林徽因去世。所以,作為女人,林徽因具備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優良品質,秉持本性,不忘初心,美的驚艷,美的空響。
作為妻子,林徽因與梁思成這對伉儷,譜寫了一段患難與共、恪道守規、相濡以沫的愛情佳話,為我們時下這個人心浮躁、離婚常態的社會立了道德的標桿。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女子不多情,林徽因當然也不例外,與徐志摩理性分手,把原本扯不斷理還亂道不清說不明的感情糾葛,輕描淡寫化為無形,可敬的是彼此成為一生的摯友。金岳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他比林徽因大九歲,拋開年齡和建筑層面來講,他更適合林徽因,但正如上車有早晚,先來后到分,以他的人品不可能做第三者,而是選擇終生未娶,一直陪伴在林徽因家人身邊,也遠比“只要你幸福,我默默在你身后”的甜言蜜語更有說服力。當梁思成詢問林徽因,“你為什么會選擇我”,一句“我用一生來做答你”,正應了好馬配好鞍,好車配風帆,林徽因的睿智,不僅是學識能力,也在于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需要什么,包括愛情。
作為朋友,林徽因富有親和力和號召力,諸多朋友愿意圍繞在她的周圍,“太太客廳”就可見一斑,但畢竟身處一個動蕩的年代,注定了飽受磨難,風雨飄搖,但她從沒有離開朋友,朋友也從沒有離開她,這是難得可貴的。現今,我們敢說自己朋友滿天下嗎?敢說朋友相處不摻雜功利因素嗎?敢說患難之時自己能傾力相助嗎嗎?在同徐志摩情感轉移后,我感覺林徽因身上流露出更多的是母性的光輝,很高大,很耀眼,既有關懷,亦有憐愛,尤其是徐志摩飛機失事后,林徽因表現出的悲痛及所做的大量工作,令人不得不感嘆:徐志摩認識林徽因,此生足矣!
作為學者,林徽因的功績卓著,但她畢竟是女人,盡管她無瑕疵,盡管美的晃眼,盡管在各個領悟都很擅長,但橡樹與木棉花是共為一體的,與梁思成結為連理后,她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和他的事業,相反自己的諸多特長變為了愛好。陪著梁思成跋山涉水,攀梁上柱,用雙手測量歷代的標志性建筑,足跡遍布東北、北京、山西、長沙、云南等地,在時局那么混亂,環境那么惡劣,條件那么艱苦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并積極投入到建筑研究之中,取得那么多令世界矚目的研究成果,不得不對中國的知識分子肅然起敬!
世界上只有一種苦難,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卻依然愛著生活。林徽因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