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一
里面說了:“一個小偷去范氏家偷東西,他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小偷決定把大鐘敲碎,然后一塊一塊搬回家,于是他找來一把大鐵錘,拼命向大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他嚇了一跳:說‘這不是告訴別人我在這嗎?’他就想啊!想啊!就想到一個辦法,找來兩個棉花團把耳朵塞住,他想,這下誰都聽不見了吧。可是他以為自己聽不見了,別人就聽不見。其實只有他自己聽不見,這就叫愚蠢自欺,最后還是被別人抓住了。”
還有一個故事叫《買櫝還珠》也很好看!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珍貴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里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人來買。
一會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是托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的啊!
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不光看外表其實里邊比外表更值錢。這兩個故事也其中告訴我同樣的道理:做事要先考慮周全!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二
有一次,楚國在祭祀典禮結束后,只剩下了一壺好酒,有五個仆人無意之中發現了。
他們想著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個人來分的話又不夠喝。怎么辦呢?于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完,誰畫得最漂亮,這瓶酒就歸誰喝。五個仆人都覺得這個辦法很公平,所以就答應了。
然后,他們找了一塊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畫了起來。其中,一個仆人先畫完了,他想去拿酒。當他看到別人都還沒有畫完時,他為了顯示自己畫畫能力高超,就自作聰明的在蛇的身體下添了幾只腳,不料,蛇從地面上走了出來。五個仆人全都嚇了一跳,連忙跑走了。他們以為一跑起來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們的身后拼命地追著。
五個仆人躲在草叢里,商量著做一個簡單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們用樹枝編制了一個長長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會兒,蛇就追來了。那條蛇只顧追著,一不小心就進了仆人們設計的陷阱,可沒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體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來。
蛇沒有再追,因為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剛才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結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它躺在地上就睡著了。醒了之后,蛇發現自己周圍烏黑烏黑的,它用身子頂也頂不動。原來是仆人們拿了個黑色的盆子蓋住了它,上面還放了一塊磚頭,省得讓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聽到五個仆人商量著怎么吃它,而且還吵起了架。后來,五個仆人決定把蛇肉烤著吃,他們直接把蛇搽在小樹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終,這只倒霉的蛇被仆人們吃掉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三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四
從前有一個孩童,名叫張三,他家里養了許多羊,但他做事馬馬虎虎的。
一天,羊圈上的欄桿上塌了一個洞,張三的鄰居看見了,就提醒他趕快修羊圈,他呢,搖搖頭說:“只有一個小小的洞,沒關系的,過幾天再修吧。”鄰居沒辦法,只好走開了。
當張三準備修補羊圈的欄桿,順便看看小寶貝羊羔長的怎么樣時,發現羊跑掉了不少,沒剩幾只了,他看到這番景象,不禁傷心地大哭起來:“我的羊兒呢?哇……哇……”
有一位老人家聽到了張三的哭聲,就走了過來,關心地問他:“你怎么啦?哭得這么傷心?吵得我沒法睡覺了。”張三掛著眼淚珠子把事情的經過說給了那位老人家聽,老人家聽了,笑著對張三說:“你的羊兒不見了,是因為羊圈上欄桿的洞修得太遲了。你一旦發現,就要及時修補,否則羊就一只一只地跑走了,你現在修補還不算晚,還能挽救剩下的`羊只。”張三頓時醒悟過來,謝過老人家,拿起錘子,把羊圈上的欄桿修得牢牢的。
從此以后,張三家的羊再也不少了,他也徹底改掉了這個拖拉的壞毛病。雖然張三丟了不少羊,但他從這件事情汲取了很大的教訓,從此養成了有錯即改的好習慣。
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于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五
【注音】míng zhé bǎo shēn
【成語故事】周朝時,宣王重視任用德才兼備的人,因此他的王朝得到振興。當外族不斷入侵時,周宣王派大臣仲山甫到齊地建筑城池。大臣尹吉甫寫詩贊美仲山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贊揚仲山甫不辭辛勞。
【出處】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詩·大雅·烝民》
【解釋】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原則斗爭的處世態度。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不管閑事
【相近詞】潔身自好
【反義詞】同流合污
【示例】高節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漢,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
朱自清《論氣節》
【其它使用】
◎ 膽大的偏偏到街心去逞強,明哲保身的,則溜著邊兒騎,而且一邊騎、一邊還小心翼翼地朝四下里張望。
◎ 我當時說話很不注意,常常發牢騷,他就提醒我說:"時局既然如此,以后說話可得小心,要注意明哲保身啊。"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六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七
1.積累成語故事,加深對成語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話講成語故事、寫成語故事。
3.能在平時說話、寫作中恰當地運用成語。
4.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1.用自己的話寫成語故事。
2.在成語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再創作。
1.收集故事性比較強的成語。
2.閱讀、熟記并練說成語故事。3.課件。
1.出示多媒體課件,看圖猜成語。
2.復習。
出示學習單:我讀的故事是:
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我知道這個故事的內容是:
我知道這個成語故事的意思是:
我還知道哪些情況下可以用這個成語:
3.小結:
成語是我國漢語語言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它言簡意賅,含義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發省。
過渡:今天,我們就召開一個別開生面的成語故事會,學習把我們所熟悉的成語故事講出來、寫下來。(板書:成語故事會)
1.學講清楚。
(1)多媒體演示一個成語(flash),學生邊看邊思考怎樣講成語故事。
(2)師生討論,歸納。講成語故事要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發生、發展、結局),還可以講講故事給人們的啟示。(師相機板書)
2.學講具體。
(1)教師示范講述一個成語故事。
(2)學生聽后思考:講成語故事還要注意哪些方面?(聲音響亮、舉止大方、文明禮貌、繪聲繪色)
(3)繪聲繪色就是要像演劇本一樣,活靈活現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再現故事的經過。可以是一個人飾演多個角色,也可以有多個同學配合。(板書: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具體、生動)
(4)小結:
講故事既要完整清楚,又要具體生動,還應表現個人特點。
3.講出“個性”。
(1)學生主持,故事會開始。讓學生分組合作,“化裝”(頭飾、道具)登臺講述成語故事。
(2)每組講述完畢,臺上臺下互動。
(學生自評,互評。講得好的地方,鼓勵表揚。講得不合適的地方,全體同學糾正,提出不同的建議和設想。教師相機引導)
(3)指名學生重述某個評改后的故事情境。
小結:今天的成語故事會大家表現得都很好,不僅臺上的同學演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臺下的同學更是聽得認真,糾正及時,評價到位。
1.積累成語故事,加深對成語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話講成語故事、寫成語故事。
3.能在平時說話、寫作中恰當地運用成語。
4.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1.用自己的話寫成語故事。
2.在成語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再創作。
1.收集故事性比較強的成語。
2.閱讀、熟記并練說成語故事。
3.課件。
1.從故事會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印象深的故事寫下來。
2.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從以下要求中選擇一種方式習作。
(1)用自己的話再現一個完整、具體的成語故事。
(2)在某個成語故事的基礎上,續寫一段新的故事。
3.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典型習作。
1.(教師出示設計好的《成語故事集》封面)同學們,你們的作文想入選嗎?要想讓你們的故事入選,還需經過我們仔細推敲,認真修改。
2.出示小黑板,宣布評選標準。
(1)語句是否通暢;
(2)情節是否完整;
(3)內容是否具體;
(4)想像是否合理。
(對照以上標準自評自改。把自己認為寫得最棒的語句用著重號標記好)
3.投影典型習作,學生評改。
4.分組互評互改。
5.學生再次修改成文。
6.挑出優秀習作出刊、傳閱或裝訂成《成語故事集》。
7.小結:
我們了解成語故事,就能更好地把握成語內涵。如果能在交流及寫作中準確地使用成語,會使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更有說服力,使文章大為增色。同學們以后要多收集成語,學會講成語、用成語。
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篇八
避實擊虛
古代齊國著名的辯論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帶跟人辯論。這個人能說會道,可以把歷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統統罵倒。把截然不同的東西說成一模一樣。他擅長一套巧妙的詭辯術,任你怎么會說也不是他的對手。
一天,年僅十二歲的魯連來到田巴這里,說:“我聽人家說過:‘廳堂上的污穢還沒掃除干凈的時候,就來不及清除郊野的雜草;刀光劍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鋒的時候,就顧不得防備遠處射來的飛箭’。為什么呢?因為事情總得分個輕重緩急,首先要救急嘛。當前,楚國大軍駐扎南陽,趙國軍隊攻打高唐,燕兵十萬圍困聊城,我國的形勢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應急之計呢?”
田巴答道:“沒有辦法。”
魯連說:“拿不出轉危為安、救亡圖存的辦法,光說空話大話的人有什么價值呢?現在,我可以用計趕走南陽的楚兵、擊退高唐的'敵人,解除聊城的包圍。真正的學者,就應該這樣顯示自己的才能啊!可您只會瞎吹,像貓頭鷹的叫聲一樣,人們都討厭極了,希望您以后少開口吧。”
田巴紅著臉說:“知道了,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