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彼得德魯克經典名言篇一
1、管理者,就必須卓有成效。
7、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忍人之所短。
8、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著眼于機會,而非著眼于問題。
9、我們該知道運用自己上司的長處,這也正是下屬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
10、有效的管理者會順應自己的習性,不會勉強自己
11、有效的管理者堅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2、管理者的一項具體任務就是要把今天的資源投入到創造未來中去。
13、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項新的業務,一定先刪除一項原有的業務
14、決定優先要點的原則
重將來而不重過去
重機會而不只看到困難
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跟隨別人
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15、“專心”是一種勇氣,敢于決定真正該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6、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決策。他們所做的,都是重大的決策。
17、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決策的沖擊,而不是決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決策,而不是巧的決策。
19、要看“正當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的”是什么。
20、我們應該將行動納入決策當中,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21、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項決策不是從搜集事實開始的,而是先有自己的見解。
22、決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決策。
23、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
24、有效的的管理者會問:“我是不是真需要一項決策?”
25、決策需要熬受痛苦
26、有效管理者的自我發展,是組織發展的關鍵所在。
27、智力、想像力及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所能達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
28、今天的組織需要的是由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彼得德魯克經典名言篇二
1、即使是著眼于貢獻的管理者也不一定會得到滿意的成果。
2、“認識你的時間”,只要你肯,就是一條卓有成效之路。
3、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沒有機構(如工商企業),就不會有管理。但是,如果沒有管理,那也就只會有一群烏合之眾,而不會有一個機構。而機構本身又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給社會、經濟和個人提供所需的成果。可是,器官從來都不是由它們做些什么,更不用說由它們怎么做來確定的。它們是由其貢獻來確定的。
4、沒有人能夠左右變化,惟有走在變化之前。
5、有效的管理者會順應自己的習性,不會勉強自己
6、在一定范圍內,我們可以用一種資源替代另一種資源。但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已經失去的時間。
7、有效的的管理者會問:我是不是真需要一項決策?
8、今天的組織需要的是由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9、目標不是命令,而是一種責任或承諾。目標并不決定未來,只是一種調動企業的資源和能量以創造未來的手段。
10、有效管理者的自我發展,是組織發展的關鍵所在。
11、使企業遭受挫折的惟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們很少充分地思考企業的任務是什么。
12、除非一個企業產生的利潤大于其資本成本,否則這個企業是虧損經營的……到掙足它的資金成本以前,企業沒有創建價值,是在摧毀價值。
13、我們應該將行動納入決策當中,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14、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項決策不是從搜集事實開始的,而是先有自己的見解。
15、管理者,就是把事情做得正確的人。企業家,就是做正確的事情的人。
16、要看“正當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的”是什么。
17、經營目標可以被比做是輪船航行用的羅盤。羅盤是準確的,但在實際航行中,輪船卻可以偏離航線很遠。然而如果沒有羅盤,航船既找不到它的港口,也不可能估算到達港口所需要的時間。
18、決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決策。
19、卓有成效是一種習慣,是不斷訓練出來的綜合體。
20、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一個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
22、智力、想像力及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所能達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
23、我們該知道運用自己上司的長處,這也正是下屬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
24、重視貢獻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從自己狹隘的部門、專業及技能轉移到整個機構的經營業績上來,使他更加重視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效益的地方,管理者也許因此而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技能、專業、作用、他的部門與整個機構及其目標之間的關系。……在經過這么一番考慮之后,管理者對他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個做法,也許會產生許多與過去不同的想法。
25、組織內部只有成本,結果存在于組織的外部。
26、晉升應該給那些把工作做得不一樣的人,給那些可以擴大業務領域的人。應該提撥那些能問自己這樣問題的人:“我能做出什么貢獻真正使工作具有新的沖擊力?具有新的意義?具有取得新的績效的能力?”這些提問對于那些已經被提拔的人來說,似乎更重要。……你最好問問自己,你能做出什么貢獻,去創造一些不同。這樣,你才能去掉陳規,才能有新的思路,才能超越原先的工作范疇,把晉升變成取得新的成功的機遇。
27、把才華應用于實踐之中——才能本身毫無用處。許多有才華的人一生碌碌無為,通常是因為他們把才華本身看作是一種結果。
28、“專心”是一種勇氣,敢于決定真正該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29、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決策的沖擊,而不是決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決策,而不是巧的決策。
30、沒有“盡善盡美”的戰略決策。人們總要付出代價。對相互矛盾的目標、相互矛盾的觀點及相互矛盾的重點,人們總要進行平衡。最佳的戰略決策只能是近似合理的,而且總是帶有風險的。
31、我們應該將行動納入決策當中,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32、管理得好的工廠,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
33、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報酬的多少,而是你將報酬支付給何人。如果你有適合的雇員,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們會為創造一個偉大的公司而努力。他們會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會因為報酬少而折腰,這就好比他們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樣。
34、智力、想像力及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所能達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
35、富人只需辛苦一陣子,窮人卻需要辛苦一輩子。
36、決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決策。
37、戰略管理不是一個魔術盒,也不只是一套技術。戰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維,是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計劃不只是一堆數字。戰略管理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根本不能被數量化的。
38、一個企業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條例來定義,而是由它的任務來定義的。企業只有具備了明確的任務和目的,才可能制定明確和現實的企業目標。
39、一個重視貢獻的人,為成果負責的人,不管他職位多卑微,他仍屬于“高層管理者”。
40、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項新的業務,一定先刪除一項原有的業務。
41、時間是很特殊的資源,不管需要多少,時間就是不會增加。
42、凡是重要的事,都得花上很多的時間,而且是完整的大塊時間。不論是討論一種新產品還是重大的人事決策,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43、要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的話,其最大區別就在于,他們對自己的時間十分愛惜。
45、組織的重點必須放在機會上,而不是放在問題上。如果組織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機會上,那么就會有興奮感、沖動感。
46、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47、有效的管理者堅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48、首先要說的是,ceo要承擔責任,而不是“權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權力來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對這項工作所產生的結果來界定。ceo要對組織的使命和行動以及價值觀和結果負責。
49、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忍人之所短。
50、今天的組織需要的是由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51、任何新事物都需要許多前期工作。你需要別人的理解,建立共識。
52、重視貢獻也就是重視成效。
53、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著眼于機會,而非著眼于問題。
54、誰必須利用我的產出,以使我的產出卓有成效?
55、首先必須發現并排除那些根本不需要去做的事情和那些純粹浪費時間而又不產生效果的事情。為此,需要對記錄上的所有活動進行仔細地審查。
56、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夠的錢,它也永遠不會有足夠的人才。它必須分清輕重緩急。最糟糕的是什么都做,但都只做一點點。這必將一事無成。不是最佳選擇總比沒有選擇要好。
57、除非戰略評價被認真地和系統地實施,也除非戰略制定者決意致力于取得好的經營成果,否則一切精力將被用于為昨日辯護,沒有人會有時間和精力開拓今天,更不用說去創造明天。
59、你會很驚訝地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不必做的,而且也無關緊要。如果你的答案是:“不做這些事也沒有什么影響。”你要毫不客氣地刪掉這些不必做的事情。應當學者說“不”,不管你是用很委婉的方式還是嚴詞以對,總之要說“不”。
60、管理被人們稱之為是一門綜合藝術——“綜合”是因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認知、智慧和領導力;“藝術”是因為管理是實踐和應用。
61、決策需要熬受痛苦。
62、有效管理者的自我發展,是組織發展的關鍵所在。
63、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項決策不是從搜集事實開始的,而是先有自己的見解。
64、我們必須坦然接受一個非常簡單、非常殘酷、非常嚴厲的法則——個人要擺脫困境,抓住機會,最重要的是把資源投注在明日的成果上,而不是昨日的記憶中。
65、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
66、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
67、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懂得:要使用好他的時間,他首先必須要知道自己的時間實際上是怎樣花掉的。
68、要看正當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的是什么。
69、時間稍縱即逝,無法儲存,時間才是最短缺的東西。
70、決定經濟向前發展的并不是財富500強,他們只決定媒體、報紙、電視的頭條,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創新的中小企業;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也不是少數幾個明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著的人,這些人也同樣是名不見經傳的,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在這些人中,有經理人、企業家,還有創業者。
71、價值是我們付出,并且被他人收到的那一部分。
73、管理者,就必須卓有成效。
74、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是產品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76、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美麗,只缺乏發現美麗的眼睛。
77、要有足夠的勇氣,要敢于根據自己的分析和認識安排工作的先后次序。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有希望成為時間和任務的主宰,而不只是當它們的奴隸。
78、在人類眾多的活動中,唯一一條永恒的規律就是變化。因此,只滿足于今天的企業。在變幻不定的明天就會感到難以生存下去。
79、有效的的管理者會問:“我是不是真需要一項決策?”
80、創新就是創造一種資源。
81、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82、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
83、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想要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目標和知識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生命中,我們必須要學會“定向”,選擇和努力同樣重要!
84、領導者的唯一定義就是其后面有追隨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預言家,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需,但是,沒有追隨者,就不會有領導者。
85、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決策。他們所做的,都是重大的決策。
86、明天總會到來,又總會與今天不同,如果不著眼于未來,最強有力的公司也會遇到麻煩。對所發生的事感到吃驚是危險的。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公司,也難以承受這種危險,即使是最小的企業也應警惕這種危險。
87、管理者的一項具體任務就是要把今天的資源投入到創造未來中去。
88、在時間之中,在社會領域里,沒有人隨著時間的開始而展開生命、隨著時間的終結而結束生命;每一個人都從前面的人接受歷代留下的遺產,持有短暫片刻,再把它交給后來的人。
89、
彼得德魯克經典名言篇三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1909.11.19~2005.11.11)1909年11月19日生于維也納,1937年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德魯克一生共著書39本,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30余篇,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文風清晰練達,對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見解。杰克·韋爾奇、比爾·蓋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德魯克一生筆耕不輟,年逾九旬還創作了這本《德魯克日志》,無怪乎《紐約時報》贊譽他為“當代最具啟發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歲。
尊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德魯克,是這個時代最出色的管理學者。他曾發誓:“如果我能活到80歲,我要寫到80歲”。
1、生平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魯克出生于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祖籍荷蘭。其家族在17世紀時就從事書籍出版工作。父親是奧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官員,曾創辦薩爾斯堡音樂節;他的母親是奧國率先學習醫科的婦女之一。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文化的環境之中。
德魯克先后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29年后在倫敦任新聞記者和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于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
1937年移民美國,曾在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和跨國公司任經濟學家與管理顧問,1943年加入美國籍。德魯克曾在貝寧頓學院任哲學教授和政治學教授,并在紐約大學研究生院擔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學教授。盡管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但德魯克一直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師。
1942年,受聘為當時世界最大企業——通用汽車公司的顧問,對公司的內部管理結構進行研究。
1946年,將心得寫成《公司概念》,“講述擁有不同技能和知識的人在一個大型組織里怎樣分工合作”。該書的重要貢獻還在于,德魯克首次提出“組織”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
1954年,出版《管理實踐》,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從此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從而奠定管理大師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讀者:不是只有管理別人的人才稱得上是管理者,在當今知識社會中,知識工作者即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成為高級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務,責任,實踐》,是一本給企業經營者的系統化管理手冊,為學習管理學的學生提供的系統化教科書,告訴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該書被譽為“管理學”的“圣經”。1982年,出版《巨變時代的管理》,探討了有關管理者的一些問題,管理者角色內涵的變化,他們的任務和使命,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1985年,出版《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被譽為《管理的實踐》推出后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書強調目前的經濟已由“管理的經濟”轉變為“創新的經濟”。
1999年,出版《21世紀的管理挑戰》,德魯克將“新經濟”的挑戰清楚地定義為:提高知識工作的生產力。
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歲。
2、德魯克的貢獻
作為第一個提出“管理學”概念的人,當今世界,很難找到一個比德魯克更能引領時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他指出計算機終將徹底改變商業;1961年,提醒美國應關注日本工業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這個東亞國家可能陷入經濟滯脹;1990年代,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闡釋。
德魯克先生一生著書和授課未曾間斷。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萊蒙特大學的彼德·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杰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為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績效,由弗朗西斯·赫塞爾本等人發起,以德魯克的聲望,在美國成立了“德魯克非營利基金會”。該基金會十余年來選拔優秀的非營利組織,舉辦研討會、出版教材、書籍及刊物多種,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德魯克先生已出版超過30本書籍,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傳播及130多個國家,甚至在前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也極為暢銷。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則概念及發明,包括:“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學、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滿足顧客、企業的基本功能是行銷與創新、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權化、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的興起、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社會。”至2004年,德魯克先生還有新書問世。
3、德魯克的觀點
下列是德魯克的寫作中數個經常提到的觀點:
對各種總體經濟學理論持懷疑態度。德魯克爭論,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學派的理論,能夠有效解釋現代經濟結構中的主要層面。
將一切事物化繁為簡的強烈欲望。根據德魯克的說法,公司傾向生產過多的商品、雇用多余的員工(相對而言外包是較佳的方案)、和錯誤的投資。
提出他所謂“政府的病態”。德魯克提出一個表面上非意識形態的主張:政府無法、也沒有意愿提供人民需要、或想要的創新服務,盡管他似乎相信這并不是民主體制中必然發生的情況。
對“計劃性遺棄”的需求。企業和政府有一種人類的自然傾向:無視于明顯不再適用的事實,而對昨日的成功依舊念念不忘。
對“科學管理之父”泰勒長期地推崇,雖然德魯克將他的職業生涯用于研究管理工作,而非分析藍領階級。他贊揚泰勒是第一位提出工作可以被切割、分析、再改進,這項重要觀念的人。
對社群意識的需求。德魯克早期提倡“經濟人的末日”,主張個人對社群的需求可以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植物群落”中滿足。稍后他承認植物群落的概念從來也沒有實現,并在1980年代暗示非營利組織內的志愿者可能是社群的關鍵。
目標管理:企業管理是在眾多需求和目標中取得平衡,而不是替某一機構給定一個目標。這個被稱為目標管理的概念首先在德魯克的《管理實務》一書中提出。
顧客導向:一個公司的主要責任是提供商品或服務給他的顧客。獲利并不是公司的目標,但卻是永續經營的必要條件!其他諸如對職員和社會的責任,則是為了能夠繼續執行公司的主要責任。
4、評價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 趙曙明
——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杰克·韋爾奇
“在所有的管理學書籍中,德魯克的著作對我影響最深。”
——微軟總裁 比爾·蓋茨
——英特爾主席 安迪·格魯夫
5、國際權威媒體評價
——《哈佛商業評論》
——《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