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一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奪目光輝;一個好故事可以把人們領回童真的地帶;一本好書,可以凈化一個人的心靈。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么一本書像清水般折射我心中的太陽,你想知道它是誰嗎?它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留給大家的一部經典之作。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也就是《城南舊事》里的主人公。她是中國臺灣苗栗人,她五歲隨父母從中國臺灣來到北京城南居住。《城南舊事》一書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當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真。《城南舊事》這本書分成:《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和〈〈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五篇。在第一篇《惠安館》里,那個常常站在惠安館門口,梳著大辮子的女子秀貞,是故事里人見人說的“瘋子”。但在英子眼里,秀貞卻是她的朋友,她不僅認識了秀貞,還與一名叫妞兒的女孩成為了好朋友。第二篇《我們去看海》寫的是英子與一個小偷的約定。但始終沒有實現。英子在他們家附近碰到了一個小偷,英子和他成了道義上的朋友,英子喜歡聽他講故事。英子對他說要分清海和天,所以他們約定要一起去看海。在英子眼里這個小偷性情和善,但最后他還是被抓了。所以沒有實現他們的約定。
《蘭姨娘》講的是蘭姨娘敢于逃出舊家庭,勇于追求愛情。最后與一個革命青年德先叔遠走高飛,開始了新生活。
《驢打滾兒》講的是英子家的保姆宋媽日夜思念她的兒婦,不知道他們過得怎么樣。她把英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篇寫的是小學畢業的英子,告別了童年,開始擔負起生活的責任。這篇文章寫出了英子失去父親的悲傷,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通常一本書可以帶我們感受快樂、悲傷、失敗的痛苦、成功的喜悅。也讓我們學到許多知識。就這本書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讓我們了解了那個時代發生的事,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所以書籍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讓我們了解以前的世界,外面的世界。開闊我們的視野。
告別了童年
雖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可我是多么的羨慕英子的童年,羨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羨慕她那快樂的時光。不過,童年總是有始有終的,在英子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爸爸和童年就離她越來越遠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讓我們珍惜現在的每一刻,稍不留神,時間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時光,留下我們最美好的印象!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幺,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紹它自己。那樣的不緊不慢,溫厚淳和,那樣的安靜祥和,彌久恒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
《城南舊事》中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本書的每一篇到結尾,主角似乎總是離開英子,像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我們看海去那個小偷,奶媽,最后連她的爸爸也離她而去了,當時她才小學畢業呢!看著無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為本書畫上句點。
雖然《城南舊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淚,可是它的每一個感人肺
腑的故事,都洋溢著溫馨的親情和友愛。雖然每個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主角都是離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過正面的描寫和反面的烘托,把每個人物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性格表露無遺,即使閉上眼睛,他們的影子還盈盈浮現眼前:井邊的小伙伴,椿樹胡同的瘋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兒,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加上聰明伶俐的英子,組成了作者的寫作世界,在這世界里,帶著人間溫暖的風吹遍了每個角落,吹醒了讀者和平的心靈,這是一本散發著芬芳的書,更是一本開卷有益的書,它能使人從中領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其實,在現實生活的實際奮斗中,絕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二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老師為我們播放了城南舊事。
電影中的主人公小英子記敘了自己在北京度過的童年時光:她結識了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做朋友,其實她并不瘋,只是因為丈夫回老家沒有回來,孩子又被他媽送人了,所以傷心過度。而小英子呢,幫秀貞找到了孩子,但母女倆在回老家的途中雙雙喪命在火車輪下;小英子而后又結識了一位小偷,他并不壞,只是為了供成績優異的弟弟上學才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小英子不小心說漏了嘴,讓便衣把他抓了個正著,使他鋃鐺入獄。最后,爸爸因為革命運動操勞過度,撒手人寰,宋媽也被她的丈夫接回了家——英子從此長大了。
使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電影的結尾,父親去世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沒有了。就在這時,屏幕上出現了七次楓葉的變換,配著悲傷的音樂,代表著時間一次次的變遷。宋媽走了,小英子也走了,宋媽騎在毛驢上,英子跪在馬車上,扭著頭,彼此不舍的望著,直至化作模糊的一點,消失在一片悲哀之中。
家人走了,英子父親的墓并沒有冷清,有不少當代進步青年來主動吊唁父親,在父親的墳頭放上一束花,再鄭重的鞠三躬,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敬與懷念。可見,當時小英子父親的信仰與地位,更體現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英子的父親只能暗暗地幫助熱血青年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直至病死。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三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的是歡聚,唯有離別多。”伴隨著這悠揚的旋律,小英子的童年漸漸地被時光抹去了,而我們這些讀者,通過《城南舊事》目睹了林海音的童年。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久久難以忘懷,心潮洶涌,難以平靜。我發現,每一篇故事的主角,最后都離小英子而去。斜著嘴笑的蘭姨娘,和那個“四眼狗”——德先叔叔——坐車走了;宋媽媽騎著小毛驢回了老家;秀貞和妞兒死在了火車站;藏在草堆里的小偷,被警察局的人帶走了;甚至小英子的爸爸也去世了。那些活生生的人物,陪伴著小英子童年生活的人物,都被時光帶走了,這對一個幼小的心靈是多么大的打擊啊!我不僅潸然淚下了。
我在代序里獨到了這樣一段話: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去世了,我的童年結束了,那時我十三歲,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該負的責任。如果說人生要分幾個段落,那么,爸爸的死將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段落。我托腮細想:我還真是幸福啊。爸爸媽媽都那么愛我,我的童年生活這么豐富多彩,充滿歡聲笑語,無憂無慮,小英子負起的責任,對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我同情她,又欽佩她,同時,更加珍惜起自己的生活來。
(一本好書是一面鏡子,走進去,看見別人豐富曲折的生活,走出來,會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四
愛的力量可以超過一切,它讓一個心理陰暗的孩子重新沐浴陽光,它讓一個悲觀絕望的孩子變得樂觀和自信……這是一句出自英國著名小說家——丹尼爾的名言。沒錯,《城南舊事》也是這樣一本充滿了愛的故事的書。
這本書是中國著名作家——林海英所作,主要講了二十世紀末,六歲的小姑娘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的一個朋友。英子和秀貞交談時得知,秀貞早年和思康相愛,生下一個女兒叫小桂子,但秀貞的媽媽卻擔心她的身體,把小桂子丟掉了。英子被秀貞的話打動了,答應幫她找女兒。英子花費了千辛萬苦才從她的朋友中找到了小桂子——妞兒,母女相認后,她們立刻奔向火車站準備去找思康,卻雙雙喪命于火車輪下。后來,英子搬家了,在附近的荒園里認識了一位年輕人,他為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但英子覺得他很善良,分不清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撿到了一個小銅佛,被警察發現了,抓走了那個年輕人,英子非常難過,因為她又失去了一個朋友。
后來,蘭姨娘來到了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喜歡上了蘭姨娘,就想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了德先叔,最后他們相愛一起離開了。英子九歲時,宋媽的丈夫來到了林家,告訴宋媽,他們的兒子——小栓子,兩年前被水淹死了,女兒也被賣進了哈德門,宋媽十分傷心,后來宋媽也被她丈夫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父親因病去世,父親的離開,讓英子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長大了,要擔起家庭的重擔。
這篇小說告訴了我每個人都要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人和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用一顆悲憫同情的心去看待,世界會是另一番景象,自己也會變得美麗而又誠實。
《城南舊事》這本書寫得充滿了愛,十分精彩、有意義,書籍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啊!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五
林海音寫得故事里面總是包含著真摯的情感,她寫得《惠安館》里面的瘋子秀貞,有時候說話是有點不靠譜不沾邊兒的,但人卻是一副好心腸。秀貞帶著英子講故事,用指甲花涂指甲,到最終帶著小桂子離開。
剛開始讀的時候確實覺得有些沒頭緒,可是越往下讀,畫面就越清晰。故事寫得很細,連媽媽和宋媽奇怪的方言也了寫下來,她寫自我迷迷糊糊地生病時的那種感受,很貼切,也很真實。
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一篇《我們看海去》,從小英子去撿皮球發現那堆蓋著銅盤子疊得整整齊齊的物品再到發現那個人,她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就像分不清《我們看海去》那篇詩篇里的海和天一樣。
最終抓賊時,英子發現被抓的那個賊就是草叢里給她講故事的人,她怎樣也不會相信。也許那個長相老實的小伙子是一個好人,為了供弟弟上學讀書,才被迫走上偷竊的道路。
因為從他的言談舉止能夠看出他并不壞,因為他斜靠在郵包袱上,給認識不久的小英子講自我和弟弟的故事,并且在林英子學長們畢業的時候,他的弟弟還當著全校同學的面為同學們領畢業證書,是他為弟弟出錢堅持上學,還期待他漂洋過海去留學呢。
可是當時是多么不公啊,也許因為當時社會條件又差,他找不到工作就沒法送弟弟去上學,就像此刻大城市里打工的農民工們,為了自我的孩子們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幾年也回不起一次家,拼死拼活的為家人賺錢,真是好辛苦。
所以林海音看社會很真實,有真情實感,也寫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六
閱讀理解題是語文考試重要的題目之一,語文閱讀題的分值是相當高的,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做好閱讀題的練習。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城南舊事閱讀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城南舊事》閱讀原文英子笑嘻嘻地往回走了。
校門口。“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繚繞著。三個童子軍拿著棍子把著大門,維持著秩序,來賓絡繹進去。英子的爸爸媽媽一同來了。
學校禮堂里。四角交叉掛著萬國旗,臺上,正中懸掛著孫中山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對聯,上面是“天下為公”的匾額,三十來個少年排成三行,一位老師捧著一盤系著紅綢帶的畢業證書站在前面,校長走上前來拿起一卷畢業證書。
校長:本屆畢業第一名學生。
一個眉目清秀的少年出列走到校長面前一鞠躬。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英子打扮成小麻雀同參加游藝節目的同學們坐在一起,她鼓著掌回過頭去望著來賓席,看到爸爸媽媽已經坐在那里。媽媽也看見她了,她舉起一個蘋果向英子示意, 英子就過來了。這時正好那個考第一名的學生從臺上下來,回到座位上去,他好像聽到有人叫他,回過頭去,走到來賓席旁。英子看到那個在草堆里認識的人笑嘻嘻地伸出手來,從學生手里接過了那份用紅綢帶系著的畢業證書。
爸爸(對英子說):你以后也要考第一名才好,你看他爸爸多喜歡。
英子:不是他爸爸,是哥哥。
后景里,拿了畢業證書的小學畢業生陸續走回自己的座位。
英子:我們的節目快開始了。
媽媽:快走吧,別誤了事。
英子離開了來賓席。奏著《麻雀和小孩》的風琴聲嗡嗡地響了。
英子扮的小麻雀上臺了,那塊綴著小鈴兒的淡青色包頭紗,系在小拇指上當翅膀,隨著她的躍動,發出很好聽的聲音。
英子的爸爸媽媽高興地看著臺上的英子。
那個厚嘴唇的人眼睛也盯著英子,認出了就是在草堆里認識的那個姑娘。
閃入一個畫面:
英子:我不懂什么好人壞人,人太多了,挺難分。
厚嘴唇的人的臉上呈現出一副慚疚和尷尬的神情,目光落了下來。
草堆里。
那個厚嘴唇的人雙手支著下巴,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英子站在他面前。
厚嘴唇的人:小英子,我問你,昨天你有沒有動過這包袱?(英子搖搖頭)我想著也不是你,要是你倒好了。
英 子:不是我,我也搬不動那塊石頭。
厚嘴唇的人:這地方我不能久呆了,你明白不?(拉過英子的手)往后你不要再到這兒來找我了。小妹妹,我忘不了你,又聰明,又厚道,咱們也是好朋友一場哪!
英子:你今天好像特別不高興,你昨天看到你弟弟的文憑多高興。
厚嘴唇的人(苦笑著,拍拍英子的肩膀):回去吧,小英子,這兩天別再來了。
英子:你還有故事沒跟我講呢。
厚嘴唇的人:過些天一定講。
英子:再見,叔叔。
英子從斷垣爬了出來,剛往前走了幾步,對面碰見了那個戴草帽的人,英子朝他看了一眼,他好象沒有看到英子。英子又看到他后面還跟了兩個穿黑衣服的警察,一直往空地那邊走去。
英子站在自家門口發著愣。畫外,群雜聲:
斷垣前圍了不少看熱鬧的人,家家戶戶的門口也都站滿了人。英子向空草地那邊望去。
一群人過來了,那個厚嘴唇的人低著頭,他的手被捆上了白繩子,一個巡警牽著, 一個巡警抱著那個油布包袱。戴草帽的人跟在后邊。
英子的臉故意藏到媽媽身背后去了,她不愿意看。畫外,群雜聲:
“這小子不像做賊的樣,好人壞人真看不出來了。”
“就是那個便衣破的案,他在這里憋了好幾天。”
“說是一個小姑娘給他引的路才破的案。”
街上的人漸漸散去了,只剩下打糖鑼的老頭兒歇在那里打鑼,可是沒有一個孩子買糖吃。胡同顯得分外寂靜。
小學校的課堂里。
林英子一邊唱,一邊落下了淚珠。
韓老師走到英子身旁。
韓老師:為什么哭?
英子:我沒有哭,我每次唱這支歌,眼睛都會發酸,眼淚就掉下來了,管也管不住。
韓老師點點頭,拍了拍她的肩膀,走開了。
《城南舊事》閱讀題目【小題1】劇本《城南舊事》反復引用李叔同的《送別》歌曲,試分析其作用。
【小題2】試分析“厚嘴唇的人”這一人物形象。
《城南舊事》閱讀答案【小題1】片段開頭引用歌詞預示了小英子與“厚嘴唇的人”的離別,給文章籠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文章結尾歌詞的引用也正是切合了一種傷離的情調,烘托了淡淡的哀愁一沉沉的相思之情。(4分)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七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我們去讀一讀《城南舊事》的主要內容及其他方面信息,看看有沒有被她童稚所感染。
今兒我非常高興,因為我花了兩天多的時間,終于把《城南舊事》這本書看完了。而且從中獲得了一些道理。讓我們共同來分享吧!
六歲的英子從小就結交了一個朋友,而且這人是個瘋子,人們叫她“瘋”女人秀貞,雖然英子的爸爸媽媽不讓跟好玩,后來英子還是跟好玩了,而且英子也沒受什么傷害。我發現英子很勇敢,而且明白了世界上有看似不是好人卻是好人的人。一切都要有一定的證據。
后來英子發燒了,因為媽媽知道英子和瘋子玩了。還以為是因為這事,為這還遷居到了北京簾子胡同,英子在那里又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是小偷,他是為了供他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英子只覺他很善良,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小偷就被發現,他被關進牢里了。這使英子非常難過。我明白了有的小偷是為了讓別人活的更好而不得已為之的。
后來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英子非常傷心,就把童年的事情依依記了下來。
英子仗著自已的記憶把童年的是是非非全部記了來,因為英子有決心,所以你只要下定決心認真做事就會成功。
1. 蘭姨娘圓圓扁扁的臉兒,一排整整齊齊的白牙,我最喜歡她左邊那顆鑲金的牙,笑時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適地露出來。左嘴角還有一處酒窩,隨著笑聲打漩兒。
2. 我把鼻子頂著金魚缸向里看,金魚一邊游一邊嘴巴一張一張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地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游到我的面前來,隔著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兒啦!我就這么看著,兩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秀貞還不來。
3. 小妹妹這時從媽媽的身上掙脫下來,她剛會走路,就喜歡我領她。我用跳舞的步子帶著她走,小妹妹高興死啦!咯咯地笑,我嘴里又念著“我們看海去”,念一句,跳一步舞,這樣跳到門口。宋媽剛吃過飯,用她那銀耳挖子在剔牙,每剔一下,就嘖嘖地吸著氣,要剔好大的功夫;仿佛她的牙很重要!小妹妹抱住她的腿,她才把耳挖子在身上抹了抹,插到她的髻兒上去。
4. 屋里可不像我家里那么亮,玻璃窗小得很,臨窗一個大炕,炕中間擺了一張矮桌,上面堆著活計和針線盒子。
5. 吃完飯我到橫胡同去接了妞兒來,天氣不冷了,我和妞兒到空閑著的西廂房里玩,那里堆著拆下來的爐子、煙筒,不用的`桌椅和床鋪。一只破藤箱子里,養了最近買的幾只剛孵出來的小油雞,那柔軟的小黃絨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兒蹲著玩弄箱里的幾只小油雞。看小雞啄米吃,總是吃,總是吃,怎么不停啊!
6. 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墻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陽光里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宋媽過來撣窗臺,撣桌子,隨著雞毛撣子的舞動,那道陽光里的塵埃加多了,飛舞得更熱鬧了,我趕忙拉起被來蒙住臉,是怕塵埃把我嗆得咳嗽。
翻開那一襲墨黑的《城南舊事》,不知為何,我的心情感到沉重起來,一絲淡淡的憂傷籠罩在我的身旁。
這本書是描寫舊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童年的駱駝隊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間英子經歷了許多成長的變故。也就是這樣,一個個人物開始走進故事里:惠安館內被稱做瘋子的姑娘秀貞、英子的好朋友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無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風聲的德先叔、被施家趕出來留宿英子家的蘭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媽、因病去世的爸爸……他們都是英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會她許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惠安館那章。秀貞是英子搬到新家認識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聽著她念叨著小桂子之類的話,使英子很好奇,她覺得假裝有一個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館和秀貞玩,聽她講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誰都說秀貞是瘋子,不許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館。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沒什么兩樣嘛。直到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了宋媽說的話,才知道秀貞為什么會變瘋的。原來,秀貞和一個借宿在惠安館的學生相愛,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須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他媽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后來秀貞生下來一個女孩,卻被她媽丟到了齊化門城根下,她從那時開始就瘋了。英子從秀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她還告訴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塊青疤,拜托英子幫忙找到小桂子。秀貞的眼睛下面有兩個淚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兒也有兩個淚坑,英子經常把妞兒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兒和英子哭著說她不是她爸媽親生的,說要回齊化門找她的親生父母時,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開妞兒的頭發,發現妞兒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塊青疤。她想讓秀貞和妞兒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媽媽的金手鐲,帶著妞兒跑去找秀貞了。秀貞連夜整理好行李,帶著妞兒去搭火車。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兒,便使勁跑去追趕妞兒。那天夜里,又下著大雨,英子還發著燒,但她最后還是頂不住了,幸虧剛好遇見了媽媽,她才不至于暈倒在馬路上。后來,英子有一次聽媽媽說原來那天晚上秀貞和妞兒被壓在了火車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個人,她那又濕又長的睫毛一閃動,眼淚就淌過淚坑流到嘴邊了。
本書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著這個雜亂的社會,對那些復雜的人和事,她有著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因為她覺得太陽是從碧藍的大海上升上來的,但是它也是從淡藍的天空上升上來的呀。而她更有一種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樂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為了別人家一家團聚,竟把媽媽的金手鐲都拿去給別人做盤纏,這是件幾乎連一個成人都做不到的事,這讓我想起了一句俗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這本書也是林海音為了懷念她的童年而寫的吧。
城南舊事講書稿篇八
這是第二次寫這本書的讀后感,去年夏天,是我第一次閱讀完整本書的時候。
在童年的屋子里,聆聽窗外的蟬鳴,陣陣風撩起窗子的簾布,綠油油的樹映入眼簾。在這樣的環境下, 我將《城南舊事》翻到了最后一頁。
與其說它是一部書,不如將它定為回憶更好。
回憶是有些暗淡的,因為它是已逝的歲月。但在這本書里,我讀到的卻是積極、是向上。用一種樂觀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過去,宛如一部淡雅、含蓄的詩,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想起我,也許,這種積極與樂觀才是我最應該學會的'。
首先接觸到這本書中的故事就是《冬陽 童年 駱駝隊》。那種淡淡的感覺,吸引了還在四年前的我。聽著老師對這篇課文的剖析,思緒卻又回到了那些日子。
或許就是這種淡然,讓我仿佛擁到一種真實的,卻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覺。
又或許現在的人們太匆匆,整日奔波于“三點一線”之間而少了回憶。
“輕羅小扇撲流螢”、如此的雅趣,我是羨慕之極。盡管寂寞,卻能在于自然地親近中尋找真正的童年。暗夜,螢火蟲的點點熒光散發著,拿著小網,蹦蹦跳跳,只為追那比你還要靈快的螢火蟲。
我愿擁它入懷,因為不論第幾次閱讀,都將給自己最珍貴的回憶。
因為,我就只是茫茫世界間的一粒小小星辰,要想使它發亮,就要用樂觀、積極、回憶點燃。我想,我在它身上學到的,終身受益。
有時,請放慢腳步,漫步于林間,回想起童年,追逐于童年。正如作者所說“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他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林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