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一
每一個人都是一彎載滿基因的小舟,當我們將小舟裝滿貨物并且耗盡最后一滴燃料,到達生命的彼岸時,小舟會隨波而逝,但貨物不會。
――題記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又捧起了《蘇菲的世界》,陷入記憶與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誰
“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后,便拆開了信封。里面有一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著:你是誰?”蘇菲接連收到許多這樣的怪信之后,也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那么一剎那,蘇菲突然覺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進化論以及dna等等科普技術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無法超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我是誰?如果你愿意這樣反反復復地問問自己,你也許也會漸漸墜入恐懼的深淵――人的心靈是空虛的,生命之舟在永遠無法飽和的海水中航行。
這時,我空虛的眼淚終于流下我的臉頰:生命的價值何在?
二、生命的詮釋
什么?人的生命就在尋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結束時,一切難道都回到了原點嗎?生命是輪回的,而生命的價值沒有輪回,只有直線。
此時,我的淚水仿佛在我的臉龐上漸漸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物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著蘇菲的心弦,在她那美麗的少女的心上彈奏出了一曲壯觀而宏偉的交響樂,生命不是一樣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它卻時時刻刻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
我愿意把生命比作一彎小舟,當小舟被制造出來時,我的船艙內空空如也。然而,當我漸漸開始裝載貨物,我的心靈便得充實起來。后來,人們為了讓我承載更多的貨物,將我改造成大輪船,我開始用我那堅硬的甲板抵擋一切困難,用我那充實的靈魂掌握船舵。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偷偷地開始遠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后的故土,我的生命終于開始遠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贊譽,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壯舉,我只是享受成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榮,享受能夠親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榮。
我親身經歷過暴風雨,也切身體會過冰山的鋒利,但是我未曾后悔,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嗎?我的心終于不再感到空虛。我會用我飽滿熱情的心靈去實現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價值,最后滿載貨物到達生命的彼岸。
我擦干了淚痕,合上了這本能教會我生命的書,我把它輕輕地放回書柜中,我不會忘記它,因為它擦干了我模糊的雙眼,讓我看清了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二
都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學讀物,一本寫給大眾的哲學史。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完了這本書,感受頗多。
作家總是要盡力讓自己的筆下的人物鮮活真實,然而《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卻沒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讓我們讀到了一個真實如你我的蘇菲,經歷了許多謎一般的事情,隨著哲學家艾伯特的出現進入了哲學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這無數謎一樣的原因不是蘇菲,而是席德父親假想出的人物。殘忍的是,作者還要蘇菲自己知道這個事實,知道自己是一個虛幻。更別出心裁的是,喬斯坦竟讓蘇菲與艾伯特去反抗那個主宰他們命運的席德父親,而且最終逃脫,來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響了席德父親的那個世界。
是的,《蘇菲的世界》不僅是一本普及的哲學讀物,還是一位普通的哲學教師對哲學終極問題的思索。《蘇菲的世界》原著副標題雖是“一本關于哲學的小說”,我卻認為它真正的主題乃是“存在與虛無”。
這是一個絕妙的影射。人類本是平凡如蘇菲一樣的生活著,并沒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虛無。然而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本能——愛智慧,讓人轉向哲學,思索自身的存在,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直到驚惶地發現竟毫無辦法證明自身的存在,發現這一切都是虛無。
這正是整個西方哲學的映射。“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接到的這兩個問題,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臘先哲固執地提出,他們不甘心僅僅只活在這個世界中,他們偏要去認知,思索這世界的本原,證明真實的存在。從泰勒斯到普羅泰格拉,從蘇格拉到亞里士多德,他們為他們提出的問題奮斗終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他們將他們的事業命名為“愛智慧”,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便是意味著也許他們的問題永遠無法真正解決。但對于智慧的熱愛讓人成其為人,讓哲學家成其為哲學家。千百年來,關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學家中延續,即使未找到答案,卻也從未斷絕。面對這些對于人類太過于沉重的問題,我們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認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來就是其他物種的統治者,但這一切終歸幻滅。我們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認為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動物所沒有的理性,但終究無法忽視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義與虛無主義漸漸滋生。因為人類日漸發展,卻也日顯無助。人類爭取著自由,但卻突然發現自己被孤零零地拋到這世界上,沒有上帝,甚至沒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們自由了?也許。但,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地不面對自身的自由,我們最終,同樣沒有任何選擇就必須失去所有的自由。這自由輕到無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虛無?人類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無論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還是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讀出這種無奈。如果,如果人類不曾想過這些不必思考的問題,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但,如果那樣,我們,也就不是人類。愛智慧是我們的本性,來自智慧的痛苦是我們的宿命。
《蘇菲的世界》中,我能讀到這種悲哀、壓抑與無奈。蘇菲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席德父親又是作者筆下的人物,那我們呢?我們以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著,然而也許,我們不過是另一個作家筆下的人物,我們沒有自由的意志,那個作家就是我們命運的主宰,我們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無人能夠證明,以為是存在的東西也許不過是虛無,虛無,一切皆無,沒有任何東西是堅實而又可以確定的。
《蘇菲的世界》中,我卻也能讀到一種頑強,一種帶著悲劇色彩震撼人心的頑強。當蘇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虛幻的人物,他們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反抗。而最終,他們雖然未能使自己成為真實存在的人物,卻逃出了小說的本身,作為虛幻的人物來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許哲學的所有終極問題,都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對他們的思考,讓人類,與眾不同,如哈姆萊特的著名臺詞:“存在抑或虛無?這是個問題。”而目的,則是自我,是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那句如帶魔力的銘文“認識你自己!”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三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仿佛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于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后,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贊嘆,而是只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后是什么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并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并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四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在我13歲的時候我買下了這本書,沒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說它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并不確定我會知道什么,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么,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于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實我沒有什么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五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啟蒙書,它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述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小說部分類似于偵探小說,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語)會讓讀者產生興趣,絲毫不覺得枯燥厭煩。
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惡,而那些神話、電影、戲劇、演義都在極力地宣誓“邪惡是永遠戰勝不了正義(善良)的”、“正義(善良)必勝”等等,,漸漸地人們也被這些看法所“感染”了,認為好人就是代表正義(善良),壞人就是代表邪惡,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當我看完書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變了。
我跟著蘇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而這些善惡都是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數人認為某種事物是好的,那么這種事物就會被推崇為善的代表,反之就會被人們唾棄為惡的代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任何事物無論是至善還是至惡,似乎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
……
說實話,哲學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課題,讓人不得不去不斷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個剛剛步入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滿夜空的星塵,但是,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成長起來,也會沿著哲學的階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處,去仔細地審視哲學這個大世界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六
都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出色的哲學普及讀物,一本寫給大眾的哲學史。然而本文,卻要寫給不僅僅作為哲學史的.《蘇菲》。是的,《蘇菲》遠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普及讀物,它本身就是哲學的思考。
作家總盡力要讓自己筆下的人物鮮活真實,然而《蘇菲》的作者喬斯坦卻故意不想如此。作者故意先讓我們讀到一個真實如你我的蘇菲,經歷著許多謎一般的事情,也隨著神秘哲學家艾伯特漸漸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然后卻在作品的中途突然揭示,這無數謎的原因是蘇菲其實是席德父親假想出的人物。殘忍的是,作者還要讓蘇菲自己知道這個事實,知道自己是一個虛幻。但更加別出心裁的是,喬斯坦竟讓蘇菲與艾伯特去反抗那個主宰他們命運的席德父親,而且最終逃脫,來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響了了席德與她父親的那個世界。
是的,《蘇菲的世界》不僅是哲學普及讀物,它是一個普通的哲學教師,對哲學終極問題的思索。《蘇菲的世界》原著的副標題雖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小說”,我卻以為它真正主題乃是“存在與虛無”。
這是一個絕妙的映射。人類本是平凡如蘇菲地生活著,并沒必要思考存在抑或是虛無,然而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本能——愛智慧,讓人轉向哲學,思索自身的存在,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直至驚惶地發現竟無法證明自身的存在,發現一切都可能是虛無。
這正是整個西方哲學史的映射。“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接到的兩個問題,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臘先哲固執地提出的,他們不甘心僅僅活在這世界中,他們偏要去認知,思索這世界的本原,證明真正的存在。從泰勒斯至普羅泰格拉,從蘇格拉底至亞里士多德,他們為他們提出的問題奮斗終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他們將他們的事業命名為“愛智慧”,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便是意味著也許他們的問題永遠無法真正解決,但對于智慧的熱愛讓人成其為人,讓哲學家成其為哲學家。千百年來,關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學家中延續,即使未找到答案,卻也從未斷絕。面對這些對于人類太過沉重的問題,我們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認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來就是其他物種的統治者,但這一切終歸幻滅。我們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認為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動物所沒有的理性,但終究無法忽視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義與虛無主義漸漸滋生。因為人類日漸發展,卻也日顯無助,人類爭取著自由,但卻突然發現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拋到這世界上,沒有上帝,甚至沒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夠依靠。我們自由了?也許。但,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就不得不面對自身的自由,我們最終,同樣沒有任何選擇就必須失去所有的自由。這自由,輕到無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虛無?人類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無論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還是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我都能或多或少讀出這種無奈。如果,如果人類不曾想過這些不必思考的問題,我們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但,如果那樣,我們,也就不是人類。愛智慧是我們的本性,來自智慧的痛苦是我們的宿命。
《蘇菲的世界》中,我能讀到這種悲哀、壓抑與無奈。蘇菲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席德父親又是作家筆下的人物。那么我們呢?我們以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著,然而也許,我們不過是另一個作家筆下的虛幻人物,我們沒有自由意志,那個作家就是我們命運的主宰,我們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們的上帝也許不過是另一個虛無……誰又能證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無人能夠證明,以為是存在的東西也許不過是虛無,虛無,一切皆無,沒有任何東西是是堅實而可以確定的。
《蘇菲的世界》中,我卻也能讀出一種頑強,一種帶著悲劇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頑強。當蘇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虛幻的人物,他們沒有選擇逃避,像其他人一樣不去相信,而是選擇了反抗。而最終,他們雖然未能是自己成為真實存在的人物,但卻逃出了小說本身,作為虛幻的人物來到了“永恒之境”。不僅如此,他們甚至以虛幻人物的身份影響到了真實世界。讀到最后,不禁想,存在與虛無間,真有這么大的分別么?在“永恒之境”蘇菲問艾伯特“這只表示,和周遭的東西比起來,我們只不過是空氣一般的精靈而已”艾伯特卻說“不,對我們來講,周遭的現實世界才是像空氣一般的奇怪東西”。是的,也許存在與否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存在與虛無間,并沒有那么清的界限;更因為,無論是終極的存在還是永恒的不存在,都不應是人類研究的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應是自我。我們追尋,我們求索,最終目的不應是自我的存在或虛無,而是存在,抑或是虛無的自我。蘇菲的逃離,似乎宣告著“無論我是否存在,我終究是我”。這是一種悲劇的偉大,震撼人心。
是的,也許哲學的所有終極問題,都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對它們的思考,讓人類,與眾不同。如哈姆萊特的著名臺詞:“存在抑或虛無?這是個問題。”而目的,則是自我,是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那句如帶魔力的銘文“認識你自己!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七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為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么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八
我只明白,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思考過。可能不只是我,幾乎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早已熟悉這個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與我們無關。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著,對魔術師的秘密毫無興趣。僅有哲學家,不停的順著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術師的秘密。
這本《蘇菲的世界》,帶著主人公蘇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時,引領讀者進入了哲學殿堂。讓我學會用自我的方式去理解:哲學是什么?我想,可能,哲學就是認識自我,不一樣的自我。
合上這本書,回憶起帶給我感觸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許,我們活著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說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笛卡爾說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著虛無縹緲。”他認為,我們應當要懷疑一切,但不能懷疑“懷疑”這件事本身。這種觀點,讓我覺得與“莊周夢蝶”相類似。到底是周公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周公?在處于“毛皮深處”的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這樣的一個思考,卻讓我犯迷糊,讓我感到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篇九
世界從何而來?”
這些看上去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世界像魔術師從宇宙的禮帽中拉出的一只大白兔。我們像是白兔皮一毛一上的微生物。”雖然把人類說成是微生物 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但誰又能說這不是事實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還不及一粒芝麻大,而人類則是更加渺小。在宇宙的外面,誰也無法否認那個魔術師的存在, “哲學家是那些站在兔一毛一頂端,俯視世界的人。”他們提出一些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他們總是在思考著整個宇宙。
《蘇菲的世界》通過一個小女孩蘇菲和哲學教授艾伯特之間的故事,向我們鋪開了一幅神奇的畫卷,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講到馬克思、黑格爾、達爾 文……這本書為我們推開了一扇通往哲學的大門,門外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是一個我們還沒有看到的世界,這本書牽動著我們的思想,在我們的腦海中碰撞出智慧的 火花,這本書帶領著我們向兔一毛一的頂端攀爬。上帝是否存在?人類有沒有靈魂?人類的意識是怎樣形成的?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可靠?人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并試圖解 決這些問題,科學研究的成果動搖了亞里士多德等人的結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又否認了世間萬物都有固定不變的形式的看法。
到底有沒有上帝的存在?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隨著情節的推進,謎一團一逐漸被揭開的同時,顯現在我們眼前的真相總是讓人戰栗。蘇菲和艾伯特原來只是艾勃特少校 寫給女兒席德的書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也是我正在看的《蘇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他們都只是虛構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的,他們沒有靈魂,那我們呢?我們也是 真正的存在嗎?我們有自己的靈魂嗎?或者我們也是某個書中的人物,別人透過我們說話、行動、思考?我們只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企圖看清整個白兔和魔術師。
哲學教你質疑一切,哲學教你用辯證的方法思考,不要妄下定論,哲學教你以陌生的眼光看待世界,發掘出那些看似淺顯實則深奧無比的問題。當你在世界上生活了 十幾年,對周圍的一切都已經習以為常時,突然有人告訴你,你不過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你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你很可能只是別人書中的一部分,你可能只是別人一大 腦中的腦電波,你周圍的一切都可能是虛無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十分殘酷的。
“我是誰?”
我們可以認識動物、植物,我們可以分析周圍的東西,但我們不能認識我們自己。
“如果人類的大腦簡單到我們可以認知的程度,我們也會愚笨得不能理解它。”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為深奧的書,而這樣深奧的書不是僅僅看一遍就足夠的,很多地方還需要去思考、去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一個有顏色的眼鏡在 看世界,而這本書卻企圖摘下我們的眼鏡,帶我們認識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本書觸及了了心靈的深處,觸一動了思想上的有一個深度。這本書推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眺 望哲學的美景。站在窗前,我們窺見了千百年來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的深邃思想,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的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