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 小學數學教案完整版篇一
幫助學生重新組織知識結構,形成一個有條理、有系統的“知識鏈”是復習課的重要任務,知識只有形成“鏈”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因此本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圍繞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針對計算,設計有效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提高運算能力。
1.圍繞重點知識,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
復習課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因此在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時,就圍繞十進制概念進行復習。從計數器入手,喚起學生的知識經驗,通過對數的順序、數的組成、讀寫數、比較大小和計數等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2.通過計算復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計算部分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復習混合運算及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時,注重讓學生說清楚計算方法和算理,掌握運算順序,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檢查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ppt課件
計數器 算盤
⊙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導語: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復習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混合運算。(板書課題:萬以內數的認識和混合運算)
⊙分工合作,梳理知識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用適當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五單元和第七單元的內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這兩個單元的知識結構。
2.提示整理知識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這兩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教材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安排這些內容的。
(2)再看一看教材上的例題,每個例題是什么內容,例題之間有哪些聯系。
(3)根據目錄和例題,概括出這兩個單元的知識結構,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來。
3.展示知識結構。
(1)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將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尋找整理較全面、較有邏輯性的`學生作品,全班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2)將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圖向學生展示。結合知識結構圖,引導學生回憶這兩個單元所學的知識:
混合運算
萬以內數的認識
4.引導學生交流質疑:對以上的學習內容,你們有什么疑問?
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并交流整理知識的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交流與匯報,梳理重點和難點,使下面的教學能有的放矢。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好評,學生從教師欣賞的話語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迎接更大的學習挑戰。
⊙復習重點,強化提高
1.復習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算式。
68-19+25 42÷6×8 64-56÷7
(2)小組交流:這3個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匯報。
預設
生1:它們都是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生2:前2個都是同級運算,第3個是兩級運算。
(3)組內交流同級運算和兩級運算分別按照怎樣的順序計算,然后匯報。
預設
生:同級運算時,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兩級運算時,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4)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集體訂正。
2.復習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算式。
81-(40-24) (18+36)÷9
(2)小組交流:這2個算式和剛才的3個算式有什么不同?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然后匯報。
預設
生:這2個算式都帶小括號,計算時要注意先算括號里面的。
(3)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集體訂正。
3.復習解決問題。
(1)組織學生交流:解決問題時應該注意什么?
(2)引導學生匯報明確:
①找出已知條件。
②根據題意畫圖分析。
③解答時,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④完成后,用結果作為已知條件進行檢驗,并判斷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3)完成教材117頁8題。
①讓學生理解題意,根據已知條件畫圖分析。
②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4.復習1000以內數的認識。
(1)出示計數器。請學生從右往左,依次說一說各數位的名稱及其計數單位。
(2)在計數器上任意撥一個三位數,指名口述這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小結:一個數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就是幾百幾十幾。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讀出千以內的數,如657、609、900。
(4)先指名讀一讀,再集體齊讀。
(5)課件出示一百二十七 、三百、六百零五。指名口述這些數的組成,學生先獨立寫數,然后集體訂正。
(6)小結:寫數時,如果哪一位上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占位。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 小學數學教案完整版篇二
<
復習“百以內的加減法”。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對10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計算速度。
2、以解決問題為依托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
3、在經歷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對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
1、談話引入:老師想問小朋友一個問題,平常你們喜歡到哪兒去玩?能不能把高興的事說出來聽一聽?
2.出示課本插圖,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1)這是一幅“兒童樂園”圖,從圖中你能發現什么?(或小朋友們在干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圖中的主要景物——飛天輪、龍船、蹦蹦床、電瓶車。(或引導學生發現圖中的幾個主要活動——有的小朋友在坐飛天輪,有的小朋友在坐龍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開電瓶車。)
(2)a:從圖中你能發現哪些數字信息?
引導學生發現開展幾個主要活動的人數——坐飛天輪的有23人,在坐龍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開電瓶車的有6人。
坐飛天輪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敘述方式告知的,開電瓶車的只有6人,以上兩條信息學生很容易發現,也不會產生意見分歧。但由于坐龍船的16人擁擠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沒有規律,因而學生對這兩條信息的發現可能會有意見分歧,此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感悟正確的閱讀方法,以便形成正確認識——從左到右依次數出坐龍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的區域,分別去數,然后相加,或依次數出每個區域中的人數。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反思: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或開始為什么沒有數正確)——要有正確的數數方法,要仔細數,不重復也不遺漏。
b:你還能發現哪些數字信息?
引導學生發現:現在是下午4時;有的小朋友在買飲料,能知道各種飲料的價格;有的小朋友在買票入場,因為身高超過了1米。
(一)統計信息,提出問題:
1、看來,圖中的信息還真不少,怎樣才能記住這些信息?(或怎樣才能記住每個項目中有多少人?)
引導學生想到“統計信息”。然后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項目坐飛天輪的坐龍船的跳蹦蹦床的開電瓶車的
人數2316156
2、根據表中的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利用表中的數據信息,可以提出6個加法計算的問題、6個減法計算的問題以及若干個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的問題。在讓學生口述問題時,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導學生注意問題的全面性,如:學生如果僅僅提出的是兩個數相加、相減的問題,教師應進一步引導:能不能提出連加計算的問題?能不能提出連減計算的問題?能不能提出加減混合計算的`問題?最后教師總結:利用這些數據,不但可以提出加法、減法計算的問題,還可以提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的問題。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請小朋友仔細想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列式呢?請你把這些算式寫出來,然后計算出得數。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一會兒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三)匯報交流,梳理分類:
1、哪個小組愿意說一說你們解決的是哪些問題?應該怎樣列式?得數是多少?
(1)學生在匯報時,既可以先匯報列出的算式及得數,然后再說明這個算式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也可以先敘述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再匯報如何列式解答這個問題。
(2)如果學生匯報的僅僅是加法、減法、連加、連減算式,老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提出并解答能夠進行加減混合計算及帶小括號計算的問題,并及時板書算式。
2、伴隨著每個小組匯報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把算式分類板書,以便為最后的總結概括作好準備。板書時可以把算式分為加法算式、減法算式、連加算式、連減算式、加減混合算式、有小括號的算式相對獨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總結概括,理性升華:
1、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對算式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觀察與分析,找到每一類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類算式的名稱——加法(算式)、減法(算式)、連加(算式)、連減〔算式)、加減混合(算式)、有小括號的(算式)。
2、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引導說出計算百以內加減法時要注意的問題——
用豎式計算,相同數位要對齊;
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在個位上加10,再減;
算式有小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
當學生總結遇到困難時,教師可利用板書中的例子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
(五)鞏固練習,拓展創新:
1、數的組成:利用計數器,完成如下類似的題目——請小朋友準備好計數器,聽老師說要求,大家在計數器上撥數。
十位上的數字是4,個位上的數字是6,這個數是多少?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 …
2、數的大小比較:
以上述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兩位數為材料,進行數的大小比較練習: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數的計算:
(1)以上述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兩位數為材料,進行加減法計算練習。
第一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細觀察這兩組數,你能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發現:第一組計算時不需要進位與退位,第二組計算時需要進位與退位。
在計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不僅讓學生發現計算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時不要忘記“進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體會豎式計算的作用為“當計算遇到困難時,可以用豎式來幫助解決問題”。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表述。知識——學會了什么,應該注意什么。方法——引導學生從以“自主探究”為基礎的合作、交流、對比、觀察、反思“做數學”的角度進行總結。
復習“認識鐘表”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整時、半時、大約幾時認讀鐘表時間的認識,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
2、以動手實踐的自主探究活動為基礎,在探究時刻之間變化的
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認讀時間的表象,實現數的認識、圖形與
空間兩個領域的互相融合。
3、經歷認讀鐘表時刻探究問題的過程,體會時刻(時間)與人
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每個同學準備一個玩具鐘表(或模型),教師準備演示用鐘表。
一、呈現問題:
(1)玩電瓶車的同學是 開始的,結束時是4時。
(2)坐飛天輪的同學是4時開始的,結束時是 。
(3)坐龍船的同學是 開始的,結束時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學是3時開始的,結束時是4時。
(5)買票的小朋友4時進“兒童樂園”, 離開“兒童樂園”。
(6)“兒童樂園”每天下午向社會開放的時間為2時——6時。
二、自主探究:
1、以6個問題為框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究。以問題(1)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開始玩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在鐘表上撥出來?
(2)讓學生利用鐘表(或模型)進行操作。
(3)指名幾名同學演示。
(4)教師引領探究——利用教具(鐘表),師生共同完成從到一直到的撥針操作活動。
2、畫出整時:
a:能不能把問題中的4時、3時、2時、6時畫出來?請同學們利用鐘面圖,畫上表針。(每個同學發一張鐘面圖)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畫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指名幾位同學上臺展示。
c:讓畫錯的同學進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能發現:跳蹦蹦床的同學是最早開始玩的,坐飛天輪的同學結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學玩的時間最長……
2、在認讀鐘表時應該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把認讀鐘表要注意的事項說出來:辯認時針與分針,看清時針與分針的位置……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 小學數學教案完整版篇三
1、通過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學生能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2、結合現實生活,通過具體觀察活動,學生能體驗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它的實物圖可以有多種擺放方式。
3、在活動中培養數學學習熱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習慣。
1、五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展示達標檢測拓展延伸
2、四步:學、交、練、導
能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能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課件 、小正方體
一、自主學習
出示復習題,學生在個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獨立完成,落實自主學習的任務。同時,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預習作出方法指導、信心鼓勵和時間要求。
用手中的4塊積木搭一個你喜歡的形狀。展示不同的擺法。
小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的學習中去,并綜合學生的疑問,然后再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
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
現在有四塊積木,如果我想擺出從正面看是這一形狀
如果再加一個小正方體,要保證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不變,你可以怎樣擺?有幾種擺法?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
三、匯報展示
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
學生展示交流得出擺放的.規律
先照圖用三個小正方體擺好從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狀,然后余下的一個正方體可以擺在原來物體的前邊或后邊,都可讓正視圖保持不變。如果擺在前邊,從正面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必須與原來物體里的正方體對齊著擺;如果擺在后邊,從正面不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既可以與原來物體里的正方體對齊著擺,也可以不對齊著擺。
四、達標檢測
一是學生小組內部或小組間互相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并作出評價。二是教師對發現的學生中存的共性問題予以及時的點撥或留待輔導時間予以專題講解。
完成教材第3頁練習一第1、2、4、5題。
五、拓展延伸
教師檢查或小組自查,發現問題教師課堂立即訂正。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 小學數學教案完整版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利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p107)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系.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②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容
1、教學例3、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①.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90+75)×4
提問:90+75求得是什么問題?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問:90×4與75×4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問題?
(由學生計算出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多少小時相遇?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設經過x小時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設貨車每小時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讓學生比較上面三道應用題,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比較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三、鞏固反饋.(p109---1題)
1.根據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 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一條全長x 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東鄉農業機械廠有39噸煤,已經燒了16天,平均每天燒煤1.2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客船開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客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p110---5題)不抄題,只寫題號。
板書設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等量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3: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