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小機器人。讓學生找出這個小機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特殊在哪兒?讓學生初步感知: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你們愿意和老師一塊兒來研究圓嗎?(板書課題)然后讓學生找自己身邊及生活中見到的的圓形的物體。同學們找到了很很多多,如:桌子上的釘帽,紐扣,鉛筆頭,杯口,碗口,蛋糕,呼啦圈等等。出乎意料的是,小王同學竟然說:“我玩的時候,在平靜的湖面上拋一顆小石子,水面蕩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這些波紋是圓形的。”小李還搶著說:“草原上的蒙古包,也是圓形的。做成圓形既省材料、又安全舒適。”多么愜意的聯想,我及時給予了贊揚。然后,我又通過課件讓學生再次了解自然現象中的圓,以及感受圓在工藝品,建筑物,運動領域中的廣泛應用。這樣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陌生,生活中到處是數學,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
“思維是數學的體操”小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于是,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帶著問題、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方面、多角度鼓勵學生,為學生構建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循序漸進的環節:首先讓學生猜想怎樣畫圓,畫圓時應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教師示范畫圓,鼓勵同桌互評,不規范的予以幫助。接著利用板書中的圓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內、圓外、圓上三個名稱。進而理解“圓上有無數個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對知識進行了拓展。其次,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圓的特征,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直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的直徑也相等。最后,又一次倡導小組合作:你還有哪些意外地發現?學生很快發現了: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半徑等于直徑的。12圓內最長的線段是直徑,圓是軸對稱圖形。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曾因“直徑是否是圓的對稱軸”而爭得面紅耳赤,喋喋不休。有小組認為:圓是軸對稱圖形,圓的直徑就是對稱軸。
有小組提出異議:對稱軸應該是一條直線,而圓的直徑是一條線段。這時,同學們向我投來期盼的目光,我順勢誘導,最后得出: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圓的對稱軸。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猜測、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使學生的分析、表達、合作、歸納等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去做,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課終,我又一次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如何測量一個硬幣的直徑,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游戲時同學們為什么要圍成圓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用不同的方法踐行了新知,使認識再次得到升華。
教學本課時,我課前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上網查找圖片,資料,動手畫圓,剪圓形,精心備課,認真上課,但是由于自己駕馭課堂的水平有限,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不夠,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把握的“度”不很到位,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驕不躁,繼續努力,再創佳績。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二
數學課內容抽象,概念嚴謹,因此數學教師教學中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讓課本知識活起來,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動畫演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情景再現,讓學生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問題到一般規律,逐步通過自己的發現、探究去思考數學、學習數學、樂學數學。
我在講授新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上第24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圓》時,以圓的定義和相關概念為主線,創設了暢游數學樂園的動畫情景。通過動畫演示圓的形成過程,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學生很順利的探究出定義一。定義二的探究我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圓上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于定長,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都在同一圓上,突破了用集合定義圓的難點。在學習圓的相關概念—弦的時候,借助《幾何畫板》直觀地表現了圓中有無數條弦,而且可以讓學生來演示,畫出直徑,從感官上區別了弦與直徑。對于弧的教學打亂了課本的順序,認識了弧后沒有揭示表示方法,而是認識半圓,再認識優弧和劣弧及記法,有效的區分了優弧和劣弧的不同表示方法。
在探究園揭示了圓的兩個定義后,通過到游樂場體驗奇怪的卡丁車,解決生活中為什么車輪一般設計成圓形的數學道理?設計時通過動畫演示兩種不同不同車輪的卡丁車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的狀態,讓學生找到感覺。然后小組討論出這樣設計的依據。這一過程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在挑戰臺進行自主檢測,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并將部分同學的作業展示評析,歸納概括數學思想方法。
在博物館談古論今,理解古人對圓的認識,感受數學文化。通過反思評價談收獲體會。最后通過對趙州橋的認識進一步激發新的學習需求,為下一節課做好準備。
本課在設計上因為自己的技術水平有限,動畫效果還不夠理想,需要進一步學習提高。在教學機智上,還要不斷地提煉和提高。《九年級數學上冊《圓》教學反思》/p><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三
一開始我看這個課題的時候,覺得很好玩,但是看看課的內容我覺得非常的簡單,上公開課會非常乏味。后來想想這節課其實是以后所有造型表現課的基礎,練習線條和涂色,這兩個基本元素雖然簡單,但是想畫好對于有些孩子來說還真是一個難點。
我把這節課的目標訂得很低,就讓學生學會畫同心圓,學會在同心圓里畫圓就好。這么簡單的教學內容,我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現在我們都提倡美術課堂練習分兩次進行。因此,我把這課的作業就進行了分層練習,第一次就讓學生練習畫同心圓,第二次進行涂色的練習。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是很持久,這樣的兩次練習比較適合。通過第一次的練習展示,學生知道了怎樣的同心圓是比較美觀的標準的,這樣可以和自己的作品進行一次對比,如果畫的不好的孩子還有機會進行重畫或修改。
本節課我給學生配上兩段不同的音樂,不過都以歡快的為主。在第一次練習的時候,我用音樂控制學生的作畫時間,音樂一停學生就要放下筆,音樂對我的課堂調控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第二次的練習時間較長一些,個別學生可能會不自覺的講話了,我叫告訴學生,如果音樂停止了就說明紀律不好了,要馬上停止說話。我給學生播放歡快的音樂還有一個目的,快節奏的音樂能加快學生的作畫速度。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畫畫是一種享受。
出示大師康定斯基的作品《方塊與同心圓》,讓學生找找這里的造型、色彩元素。同時我介紹了大師的生平,這位大師的繪畫售價曾近一千五百萬美元,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畫家,如果我們每個同學都認真畫畫的話,有可能超過大師。這樣一說,每個孩子都來勁了,都說自己能超過畫家,有了動力,畫畫就有激情了。
這節課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了線條和涂色的練習,雖然簡單,但是學生學得扎實。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四
首先我要感謝我們組的各位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他們給我了很多幫助。
《夢圓飛天》這篇通訊報道了我國“神舟”5號飛船成功發射的經過,抒發了中國人民夢想成真的壯志豪情。
所以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從最后以自然段入手,抓住“夢圓飛天”是中國人的驕傲由此引出“神5”即將發射時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讓學生從時間上面感受倒計時時緊張的氣氛,反復請學生朗讀倒計時的十秒鐘。
這節課上下來中總的來說我和孩子們配合得還不錯,學生的表現非常的好,而我卻遜色多了。在這堂課中出現了很多錯誤的地方:
1、“興奮”的讀音應該是一聲,我卻說了一節課的四聲。
2、問題不明確。
3、我本身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更深層次的抓住課文要點,整節課只是讓孩子在文字表面理解飛天成功的喜悅,并沒有從文字背后體會到“神5”發射成功對于我們中國人的重大意義。
4、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朗讀。學生在朗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聲音洪亮,可是沒有感情。在朗讀楊利偉描述從太空看到地球的那段文字時,沒有體會到從太空看到地球的美,讀起來硬邦邦的。這是我的失誤,平時在指導朗讀時就忽略了這一點,總是認為放聲的讀就是好的。
5、課堂應變能力不強。在問學生讀了6---15自然段哪個場景給你留下的影響最深刻時,學生一下子就說到“神5”發射的場面,而我卻沒有及時引導,沒有及時播放課件。而是在第二次引出這一段時才播放課件。浪費了不少時間,也打亂了我的思路,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看來還是缺乏磨練啊。
6、時間把握不好,這已經是第二課時,但是由于前面的時間沒有把握好,以至于后面的內容沒有時間處理,最后倉促結束,使整節課顯得不完整。到后面“神6”“神7”“嫦娥一號”……這些飛天歷程沒有呈現出來。
總之,通過這次課堂大對話,加快了我成長的步伐。也謝謝各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五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的周長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難點是理解掌握圓的周長公式及圓周率。
我首先用課件出示了情境圖,引入什么是圓的周長,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體會圓的周長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接著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圓的周長是多少呢?介紹“滾動法”和“繞線法”,但是學生馬上體會到這兩種方法都有局限性,因而自然地想到了計算的方法,從而提出疑問: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師介紹“圓的工具”,學生利用工具,自由探索,發現,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固定的數就是圓周率,并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最后利用這個公式計算不同圓的周長。
整個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氛圍較好,能積極思考問題。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如,課件、電子白板、“圓的工具“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此外,我還給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的機會,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決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想法,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于“1對1”的教學模式,得益于很多資源、數學軟件的應用,得益于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這節課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六
在教學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動的關鍵,讓學生在經歷新知的探索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建構了知識。因此,體驗,僅僅是操作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以身體之,以心悟之”,這樣的體驗對學生來說才是深刻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去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例如,在教學“從‘體’上剝離出‘面’——認識長方形”這一環節中,我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看一看、畫一畫、指一指、找一找,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使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中直觀認識長方形,體驗數學知識。
體驗光有表面上的活動是不行的,它還需要老師細膩和到位的指導。像認識長方形,從引導看一看長方體的面,摸一摸這些面,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過畫一畫、比一比,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對長方形直觀認識;最后在揭示概念時,又通過對學生自己畫出的各種各樣的長方形的比較,巧妙地豐富了概念的外延,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在學生操作時,教師不是旁觀者,更不是指揮者,而應是合作者,與他們一起探索發現,教師這時的指導可以是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問話,這些都能讓學生加深體驗。
總之,我們在課堂上應盡最大可能提供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多看、多聽、多說……全方位“動”起來,用自己的身體親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七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并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本課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并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于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
1、因為采用了先學后導的模式,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所以在畫圓這個環節,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而是讓學生自己畫,在畫的過程中,發現畫圓會出現哪些問題。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2、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除了將汽車的輪胎為什么是圓等生活中的問題應用融入課堂我還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出籃球場上的大圓。
讓學生體會到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部分學生對于圓的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不夠到位,對于直徑、半徑及其與圓之間的關系的掌握不夠透徹。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同時對于教材的研究還不夠透徹,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3、關于如何讓學生自學以及自學內容的選定方面自己還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學生水平。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八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上海世博會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在創設情境時,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激活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此同時,我向學生提出質疑,以相同的方法測量赤道的長度,在質疑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學生產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第三,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驗證猜想,在理解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及圓周率的基礎上,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學生在掌握新內容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最后,在鞏固新知解決問題的環節中,以世博會為背景,設計了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這三道題實現了從基礎練到拓展練的跨越,提高學生發現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世博會的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并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前面“圓的認識”的成功鋪墊,因此本節課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理解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因為親自經歷了小組內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的過程,所以學生能較為容易地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另外,我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激勵,比如當學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時我贊揚學生的想法有創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樂趣。
不足之處:在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評價時,藝術性稍顯不足,另外,我對課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還需要提高。雖然對教材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分析,但還沒做到徹底地理解。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彌補以上不足之處,提高個人理論素養,使自己的教學趨于完美。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九
《圓的面積》這一節課是很重要的一節課。它不僅要向學生滲透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系,運用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導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為以后的圓柱、圓錐等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節課,我認為我有2個亮點:
在課的開始,我出示了一個教學情景:一只羊被一條5米的繩子拴在草地上的木樁上,它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呢?學生們經過了一番思索一致認為以5米為半徑,以木樁為圓心,畫一個圓,圓上的草就是羊所能吃到的草,隨著學生的指引,我在黑板上板畫,聰明的學生馬上就意識到了“求出了圓的面積,就是羊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我指著黑板上草坪上的圓,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圓的面積?”從而引導出:圓的面積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
在活動操作之前,我先領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方法。然后鋪墊猜想:圓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來計算呢?接下來,學生們帶著猜想,運用書中附頁上提供的學具自主探究。一堂課,時間畢竟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項活動。我事先做了充分地考慮:四人一組,細化了每個小組人員的分工:一人剪16等分的圓,另一個人整理剪好的部分;一人剪32等份的圓,另一個隨后整理,全剪完,四人集智慧,分別拼,看都能拼出什么圖形來。這樣分工既節省時間,又能提高課堂效率,還充分地發揮了團隊小組合作的力量。
學生拼完圖形,由于學具紙很薄,等份的份數不夠,學生在剪裁時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剪得不均勻,致使拼完的圖形十分不規范,于是,我靈機一動,讓學生用格尺,用筆沿著拼好的圖形拓一下,這樣就緩解了圖形不規范所造成公式推導的障礙。學生探究后,再用教具演示公式推導的過程,讓學生加深理解這一過程。就這樣,我們巧妙銜接,推導了公式。順利而高效地完成了探究活動。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篇十
圓的周長是小學階段最后掌握的有關周長的知識,此時學生已有長、正方形周長作基礎,學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這部分知識。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設計了正方形與圓形的龜兔賽跑路線,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為圓周長的學習打下伏筆。通過比賽是否公平引出周長概念。問:正方形周長與誰有關?有什么關系?為學生研究圓周長指明方向。這種研究方法對研究圓的周長有效,對發規其他知識也有效,這節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
本節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層層深入。首先讓學生發現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為直。這時候教師再讓學生測量投影上的圓、運動的圓,學生面前又出現新的問題,這使學生感到必須探索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這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圓的周長與誰有關。再進行小組合作研究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
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節課多次讓學生合作去發現、解決問題,同時我及時給予幫助指導。不僅讓學生學會合作,而且讓學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時,提醒學生分工,但測量遇到不便時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準確性
上課中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操作時動作慢并較僵硬,這說明在平時的課堂中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和訓練。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盡可能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的基本素質有待提高,如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活潑,板書不夠工整、漂亮,在教學設計上還能再加以創新,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