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篇一
孫永河一、 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作品。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長于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精于繪畫,是中國文人畫家的杰出代表。當然,他更為杰出的成就還是表現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初三上學期,我們曾經接觸過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學生背誦——
蘇東坡一生給后人留下了詩2700多首,詞340余闋,文4000余篇,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奇觀,罕有匹敵。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樂趣,更要緊的是教我們以生存的智慧。
二、 初步感知
1、 默讀
2、 誦讀
點評:
蘇軾21歲,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第二名;25歲開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執政期間,因對新政不滿,主動請求外放;42歲,遭人誣陷鋃鐺入獄,險些丟掉性命,后經人營救,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行動受人監視。這首詞,就是他被貶期間,游黃州赤壁時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對英雄事業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負的精神苦悶。這首詞筆力雄健,風格豪放,一直被視為蘇詞的“標志性”作品。
3、 齊讀
點評:
我想,這其中的問題可能就出在“積累”二字上,因忽視積累而導致傳統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嗎?
4、背誦
三、 探究領會
這篇作品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背誦,它對于我們還有怎樣的價值呢?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對于一篇文學作品,只有當我們去用心發現時,它才會展現出應有的魅力,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1、 發現——總體——風格
a、“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證——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學生朗誦
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南宋俞文豹《吹劍錄》
c、影響——
蘇軾之后,有一位詞人直接繼承了這種豪放的詞風,創作出許多沉郁慷慨的詞章,這個人就是辛棄疾。人們常常將二人合稱為“蘇辛”。
背誦——《破陣子》
2、 發現——總體——內容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比較——
兩首詞都是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并在此基礎上,引發出對歷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臨江仙》在憑吊歷史的基礎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嬌·赤壁懷古》則在浩淼的時空框架中抒發人生的感嘆,作品雖然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也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3、發現——語言
a、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評點:
你感受到的時怎樣的圖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洶涌奔騰,詞人兀立江岸憑吊勝地,心潮起伏激蕩,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嘆。
b、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評點:
極有分寸。蘇軾的這一差錯,卻使黃州赤壁聞名遐邇。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以及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不朽詞篇,就將黃州赤壁又稱為“東坡赤壁”。
c、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評點:
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圈畫出相應的動詞。
d、一時多少豪杰——
評點:
e、小喬——
評點:
以美人襯托英雄,更見周瑜的風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
f、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評點:
瀟灑從容、鎮定自若、風度翩翩。
g、笑——
評點:
飽含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嘆,也帶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還酹江月——
評點:
無可奈何的排遣之詞。既是在哀悼千古風流人物,也有引江月為知己,向江月尋求安慰的意思。
3、齊讀——
4、思想——
面對生活的苦難,蘇軾既沒有自戕,也沒有隱遁,而是在人世的艱難中,頓悟生命的真諦,在現實的夾縫中引進一屢陽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從而保持內心世界那一份安然與獨立。
四、 拓展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 朗讀
2、 評點:
這首詞表面上是寫雨中、雨后的感受,實際上卻處處是人生態度哲理性的象征。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結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篇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過后的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善,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板書課題)
介紹詞的一般知識(分段投影顯示):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為了說明方便,可將詞在唐宋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
1、朗讀全詞,疏通文字。
2、補充注音:瑾jǐn檣qiáng
3、補充注釋:
風流人物:此處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亂石:陡峭不平的石壁。群山。《釋名》:“山體曰石”。
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的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剛嫁過去。“了”字是襯詞,填詞時遇到文氣不完整處,常加一、二字作襯,并沒有實在意義。
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或“狂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或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江月:臨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1、首詞的寫作特點是什么,怎樣體現在詞中的?(指導學生看課文提示)
2、應如何評價蘇武“人生如夢”的感慨?(結合語境)
3、朗讀過程注意體會豪放派的特點。
4、作者作品提示:
蘇軾(1036一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詞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詞不糾纏于男女之間的綺靡之情,也不喜歡寫那些春愁秋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的柔靡纖細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健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5、教師范讀以及聽讀課文的錄音。
6、講讀上片。
(1)一、二、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里?
詞一開篇,江山、歷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懷古思緒。境界開闊,氣象恢宏,籠罩全詞。大江東去,淘空一切,喚起我們所有的向往。"浪"怎能沖洗手古風流人物呢?顯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無數杰出人物在詩人的視野里都如滾滾長江水一去不復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引發歷史想象,非常自然。我們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嘆。這三句寫景和抒情議論結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并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點明什么,寫赤壁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歷史上的“風流人物”,這一句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赤壁”作為一篇主腦,文章由此生發開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看課文注釋)詩人只是借此抒發感情,并不想做考據家。
(3)六、七、八句寫了怎樣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總寫長江,引起人的懷古思緒,這幾句具體寫赤壁之景。先寫江岸石壁,“亂”寫出險怪,“穿”寫出高峪。再寫江面波濤,“驚”寫洶涌,“拍”描繪出水石相搏的情狀。“卷”句寫出浪花四濺,狂瀾奔騰起伏的異景,聲音、色彩、姿態,無不逼真。這幾句,作者抓住懸崖、陡壁、驚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并暗寫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了作者的豪邁奮發。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這一句承上啟下。“江山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土。這長江、這赤壁,豈不引起人們懷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學生齊讀上片,體會景中之情,總結內容。
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7、講讀下片。
教師提示: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喬初嫁"美人襯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史書記載,建安三年(198)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羽扇綸巾",描寫周瑜儒將裝束,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小喬初嫁距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歲)十年,放在一起寫,是為了突出地表現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的形象。
(2)討論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周瑜年青有為英氣不凡。
抒發對英雄業績的仰慕之情,引發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蘇武這年四十七歲,不但沒有建樹,反而待罪黃州。懷古思今,感慨萬千。下面幾句就是寫自己失意的感傷之情。
(3)分小組討論:后五句是怎樣寫人生感慨的?
“故國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年近半百功業無成的現實面前變得可笑。“多情應笑我”是倒裝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這里用自嘲方式寫自己的感傷,感情大落,最終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以呼應首三句。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也是心境曠達,瀟灑酒酬月。
(4)朗讀下片,總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8、師生討論總結這首詞的藝術特點和思想感情。
(1)藝術特點。
這首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語言簡潔生動,意境壯闊博大,有著動人的藝術魅力。
(2)思想感情。
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采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武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武的寬闊胸襟。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篇三
1、了解蘇軾及其創作
2、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一些常用的鑒賞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用典的貼切自然
*誦讀本詞
三、教學難點: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三、教學方法:談話法 討論法
五、教學時數 1
六、教學步聚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先來頎賞一首由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同不們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馳騁在古戰場。 讓我們踏著這雄渾的男聲獨唱,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 生談對蘇軾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獄——“烏臺詩案”。
從元豐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蘇軾在黃州生活的這七年,對蘇軾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黃州團練副使僅僅是個虛名,他不僅沒有俸祿,而且受到監督,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在黃州城東開墾了十畝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樂。黃州的生活使蘇軾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他觀察問題變得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后,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才華橫溢的'蘇軾
文“ 唐宋八大家 ” 詞“蘇辛” 詩“蘇黃” 書、畫“宋四家”
(三) 反復朗讀本詞(正音,生多讀)
本篇是蘇詞中具有豪雄氣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
作品之一。它寫于宋神宗元豐五(1082)七月。當時,由于蘇軾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這首詞是他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時寫下的。
(四) 生分小組表達閱讀感受,派代表發言
(五) 討論要點:
1、總領全詞,江山如畫,英雄可敬,而“淘盡”二字與篇末功業無成的感慨也相呼應。為全詞設置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和甚為悠遠的時間背景。
2、分析景的特點及其作用
大江、故壘、亂石、驚濤(實景)
強虜(檣櫓)灰飛煙滅(虛景)
景物特點:氣勢宏大 雄奇壯麗
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
3、為何寫人物周瑜
周瑜:
“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都是抒發對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喬初嫁”寫他婚姻如意;“雄姿英發”寫他威武英俊;“羽扇綸巾”寫他風流瀟灑;“談笑間”寫他臨陣從容;“強虜灰飛煙滅”寫他戰功卓著。
(六) 生反復朗讀本詞
(七) 小結:通過這首詞的學習,同學們要對詞的豪放風格有個感性認識,掌握詞中的重點字詞,體會情景結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貼切自然。
(八) 教后感: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篇四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1、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
2、注意比較,比較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
1、檢查背誦
2、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學生查找資料,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3)學生自讀課文
(4)聽錄音,注意范讀的語氣和感情
(5)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上闋:歌頌迨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決心
(2)人道寄奴曾住: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今者對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5)憑誰問,廉頗老矣:自我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這些典故的使用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
(1)英雄業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這些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念奴·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為把古喻今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議論能上以形而上的層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篇五
一、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產生、興盛、分類及體例特點。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明確蘇軾確立了豪放派的風格,辛棄疾是集大成者。
二、了解兩首詞的藝術特色;學習作為豪放詞派杰作的兩首詞在詞風上的特點;掌握《永遇樂》多處用典的特點及典故的含意。
三、學習懷古詩把寫景、詠史、抒情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理解兩首詞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和時代意義,體會并正確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蘇軾(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詞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詞不糾纏于男女之間的綺靡之情,也不喜歡寫那些春愁秋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的柔靡纖細的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健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 47 歲,自覺功名事業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三、學習課文:
1.指讀課文。
2.學生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
3.補充:
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風流人物:此處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亂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釋名》: 山體曰石 。
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 二喬 。 大喬 嫁給孫權的哥 哥對策, 小喬 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 銅雀春深鎖二喬 的詩句,指的曹 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 二喬 擄為己有的典故。
了: 初嫁了 就是剛嫁過去。 “了” 字是襯詞,填詞時遇到文氣不完整處,常加一、二字作襯,并沒有實在意義。
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 強虜 或 狂虜 ,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或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江月:臨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請學生談談對課文的理解。
5 .教師范讀以及聽讀課文的錄音。
6 .講讀上片。
(1)一、二、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里?
詞一開篇,江山、歷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懷古思緒。境界開闊,氣象恢宏,籠罩全詞。大江東去,淘空一切,喚起我們所有的向往。 浪 怎能沖洗手古風流人物呢?顯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無數杰出人物在詩人的視野里都如滾滾長江水一去不復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引發歷史想象,非常自然。我們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逝者如斯夫 的嗟嘆。這三句寫景和抒情議論結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并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點明什么,寫赤壁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歷史上的 風流人物 ,這一句進一步提出 三國周郎赤壁 作為一篇主腦,文章由此生發開去。
人道是 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的所在地(看課文注釋①)詩人只是借此抒發感情,并不想做考據家。
(3)六、七、八句寫了怎樣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總寫長江,引起人的懷古思緒,這幾句具體寫赤壁之景。先寫江岸石壁, 亂 寫出險怪, 穿 寫出高峪。再寫江面波濤, 驚 寫洶涌, 拍 描繪出水石相搏的情狀。 卷 句寫出浪花四濺,狂瀾奔騰起伏的異景,聲音、色彩、姿態,無不逼真。這幾句,作者抓住懸崖、陡壁、驚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并暗寫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了作者的豪邁奮發。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這一句承上啟下。 江山如畫 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土。這長江、這赤壁,豈不引起人們懷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學生齊讀上片,體會景中之情,總結內容。
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7 .講讀下片。
教師提示:
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喬初嫁”美人襯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史書記載,建安三年( 198 )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 羽扇綸巾 ,描寫周瑜儒將裝束,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小喬初嫁距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歲)十年,放在一起寫,是為了突出地表現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的形象。
(2)討論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周瑜年青有為英氣不凡。
抒發對英雄業績的仰慕之情,引發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蘇武這年四十七歲,不但沒有建樹,反而待罪黃州。懷古思今,感慨萬千。下面幾句就是寫自己失意的感傷之情。
(3)分小組討論:后五句是怎樣寫人生感慨的?
故國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年近半百功業無成的現實面前變得可笑。
多情應笑我 是倒裝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這里用自嘲方式寫自己的感傷,感情大落,最終發出 人生如夢 的感慨,以呼應首三句。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也是心境曠達,瀟灑酒酬月。
(4)朗讀下片,總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8 .師生討論總結這首詞的藝術特點和思想感情。
(1)藝術特點。
這首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語言簡潔生動,意境壯闊博大,有著動人的藝術魅力。
(2)思想感情。
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采用 外儒內道 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武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 人生如夢 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
人生如夢 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 奮 壓倒了 傷 。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武的寬闊胸襟。
全詞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句寫長江給人以雄奇壯麗之感,“大江東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興。日夜江聲,滾滾滔滔,使人感到歷史的流逝,對往昔英雄人物無限懷念。
這句是作者觸景生情,面對滾滾波濤,感到歷史的流逝,有如東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緬懷。這兩句既寫江景,又點明懷古,從大處落筆,寫得氣勢磅礴,感情飽滿。“浪淘盡”三字,把作者憑吊古戰場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達出來。這樣開頭也為下面描繪赤壁和緬懷周瑜做了環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達到點明題意之目的,其根本則在于通過對赤壁地理位置和歷史人物周瑜的述說,引出對三國戰事的回憶,而自然聯想到赤壁之戰宏偉的戰斗場面。“故壘西邊”兩句,指明懷古的特定時代、人物和地點,引入對古戰場的憑吊。作者這樣寫,是通過聯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讀者引到這段歷史的回顧中去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寫赤壁的景色。從中不難想象出當時戰斗的激烈和周瑜統領水軍英勇善戰的戰斗風姿。山勢險峻、參差錯落的山巖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洶涌澎湃,猛烈地沖擊著巖石。這是何等的雄奇景觀!這里只用十三個字,便從形、聲、色幾方面生動地勾畫出這個古戰場的壯麗雄奇的圖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江山的感情,同時也為下面歌頌周瑜做了鋪墊和蓄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作者從神游中又回到現實。英雄人物已經隨著長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畫的江山和無所建樹的“我”。
此兩句,一承上,一啟下,由描景過渡到寫人,十分自然。“一時多少豪杰”是虛寫,既照應開頭“千古風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
上闕即景抒懷,通過描寫古戰場,引起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緬懷。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一段具體描寫千古風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沒有直接寫周瑜的胯下馬、掌中槍,而是武官文寫:周瑜年輕英俊、氣概俊偉、雍容嫻雅、指揮若定的儒將風度。這充分顯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揮才干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作者著力寫周瑜其目的全在于憑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難酬的郁悶愁苦的情懷。周瑜年輕有為,建功立業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業無成卻又遭貶。如此之磨難自然會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來自我排遣了。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此句表達了作者極其矛盾和苦悶的心情。面對大好河山,緬懷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孫權信賴,年輕時便建功立業,而自己雖有抱負,但有志難伸,毫無作為,相比之下,無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奮發轉入消極苦悶。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結尾句,一方面表現出作者消極悲觀的情緒,這是作者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會里一旦人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卻常常用達觀來解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時也應看到另一面,那就是還不失追求功業的豪邁心情。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疑難指津】
《念奴嬌》中的周瑜形象為何與《三國演義》中的大不相同?蘇軾筆下的周瑜年輕有為,文采風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風得意,且有儒將風度,指揮若定,膽略非凡,氣概豪邁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聰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狹隘嫉妒的一面,且無“羽扇綸巾” 儒將風度。兩部作品對同一人物的刻劃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誰更接近歷史真實。但一定要理解,蘇軾詞中如此刻劃周瑜、贊頌周瑜,意在懷古傷今,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篇六
1,了解蘇詞的藝術風格。
2,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較法,朗讀法,討論法等常用的詩歌鑒賞方法。
1,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了解蘇詞的藝術風格。
1,準確把握詞人復雜的心情。(即對"人生如夢"的理解)
按照情境教學理論,利用多媒體,結合朗讀法讓學生感知,體會,理解《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氣勢磅礴,恢弘高遠的意境;通過比較法,明確宋詞兩派在用詞,選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點;通過了解寫作背景和討論,比較等方法使學生體會作者復雜的心情,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也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生1:老師,我能把這首詞完整地背下來了。
生2:作者通過描寫景物,抒寫內心的情感,也就印證了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
生3:這首詞語言比較精致,華麗,而且選擇的意象為自然界中較小且靜態的事物,如楊柳,曉風,殘月,寒蟬,長亭等。
生4:這首詞格調深沉,通過一系列意象營造了細膩纏綿,低沉含蓄的送別詩意境,它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品。
師:很好,剛才同學們從柳永這首詞的用詞,意象,意境等方面進行了回顧,講的都非常有水平。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詞的另一派別――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感知全文:
師:好,現在老師把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讀一遍,在朗讀過程中,請同學們結合我們以前鑒賞詞的方法,一起來體味這首詞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讀后,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心得。
(教師范讀全文)
師:好,剛才我們一起聽了老師的朗讀,現在大家一起來談談你對這首詞的初步感受吧。
生1:這首詞好像也在寫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這心情與柳永不一樣。柳永寫男女主人公分手時依依不舍的心情,而這首詞在寫作者老大無成的心情。
生2:雖然都在寫不愉快的心情,但蘇軾不一樣,柳永顯得含蓄,細膩,而蘇軾就顯得氣勢磅礴,雄壯激烈。
生3:這首詞與柳永寫的一樣,也是通過寫景,也就是通過描繪意象來抒發感情的。
(三)鑒賞上闕:
師:對,剛才同學們講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見地。尤其剛才那位同學提到這首詞也是通過寫景,通過描寫意象來抒懷的。
(教師板書:寫景)
師:那這些景主要集中在詞的上闕還是下闕
生:上闕。
(學生朗讀上闕)
師:好,現在就請同學們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亂石
生4:驚濤
生5:……
(教師板書)
師:對,大家找得都不錯,那我問大家,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與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調換,就是說,先從"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寫"大江東去……人物" 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為按照人觀察事物的順序是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即先寫長江再寫赤壁,符合這一規律。
生2:也符合時間的規律,這長江,在作者看來,已不僅僅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江,而是綿延不斷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作者身處這有著特定歷史事件的赤壁,也就會情不自禁把思緒定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三國,所以,這意象應該先寫長江(久遠的歷史),再寫赤壁(特定的歷史)。
師:剛才兩位同學分析得很有道理,他們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分析,實際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歷史想到了特定的歷史,由綿長的長江想到了古戰場赤壁。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氣勢
生3:氣勢宏偉
生4:雄偉壯麗
師:因此,作者用一句話概括了他描繪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畫"
生1: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與熱愛
生2:對古代英雄的贊美
(板書)
師:能否更具體些
生:對周瑜的思慕 (板書)
師:對,從上闕的哪句詞表現出來
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師:為什么
生1:這赤壁作者不稱呼為諸葛赤壁,也不稱呼為劉備赤壁,而是稱呼為周郎赤壁。
四,鑒賞下闕
師:對,這就是接下來我們一起要鑒賞這首詞的下闕。
師:我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下闕好嗎 其他同學思考,作者還描繪了哪些意象(即寫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學生朗讀)
師:這位同學朗讀得相當有感情,作者描繪了哪些景象
生:"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師:這句寫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愛情甜蜜,婚姻美滿。
師:對。
生2:寫他瀟灑。
師:也不錯。
生3:寫他年輕。
師:也很有道理 (板書:年輕)
師:還有哪方面的 找具體的語句。
生: "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
師:這句在寫什么
生:寫他有指揮軍隊,戰勝曹軍。
師:指揮時,他的神態怎樣
生:"談笑"。
師:說明什么
生:指揮若定,展現了他高超的指揮才能。
師:想看看周瑜指揮大軍和火燒赤壁的情景嗎
生:想。
師:好,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周瑜,體會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點將和火燒赤壁》)
師:到這里,即周瑜年輕有為的形象,不僅浮現在作者眼前,也出現我們眼前。
(板書:年輕 有為)
師:這是作者在詠史。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寫這首詞的畫像,從這畫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課件――畫像)
生1:郁悶
生2:身體欠佳 (笑)
師:也對。
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關注蘇軾寫這首詞的背景。
(出示課件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作背景的文字)
師:現在知道為什么要"多情應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與周瑜相提并論。(人家一個大都督,我一個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無成
師:都有道理,是嗎
師:同學們,面對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無成,聯系自己的政治處境,于是作者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感嘆。
師:同學們,自這首詞問世以來,對"人生如夢"這句有許多的爭論,有人說反映了作者消極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見,你認為呢 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吧。
(學生討論)
生:1,我認為,蘇軾如此地執著,到頭來也老大無功,壯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輕有為,功勛卓越,太傷感了。
2,即使是風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這"大江"的"浪"淘盡,淹沒了嗎 所以說,"人生如夢",所以說有消極的意味。
3,蘇軾盡管有"人生如夢"的感嘆,然而,作者的人生態度,還是比較灑脫豁達的,"一尊還酹江月",他"還是舉起酒杯,祭奠這萬古長存的大江與明月吧",還是把這苦悶,這壓抑寄情于這滾滾長的長江 ,高懸的明月吧!
師:同學們,這首詞雖有消極的意味與成分,但,它并沒有影響全詩的格調與意境,這豪邁,雄壯的意境和略帶消極(傷感)的情緒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同出一轍,兩詞都寫到了長江,也發表了對人生的態度,同時,也都用酒表達了豁達的心胸。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同樣豪放的歌曲。
(學生欣賞《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提示學生關注歌詞)
(五)拓展訓練:
千里快哉風"作結。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詞。
(出示蘇軾圖像與《黃州快哉亭贈張???紜罰?
(六)課堂小結:
生1:讓我了解了宋詞另一詞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的風格――雄壯,豪邁。
生2:讓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詞人蘇軾,尤其是他寫這首詞時壯志雄酬又不失豁達的胸襟,太讓人感動了。
生3:讓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內涵。
生4:讓我在課后會更深入地講究宋詞兩派別的風格,也讓我在今后的業余時間有方法去鑒賞宋詞――――比較法,討論法,朗讀法。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也很有體會。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詞來結束今天的課吧!
(學生背誦全詞,播放音樂)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