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數加減法不進位教學反思篇一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遺憾的地方:
(一)、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的要求,教師要由“課程計劃的執行者變為構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對教材的實施不能就課本教課本,依樣畫葫蘆,而應立足新課標,按教材的編寫意圖,大膽地處理教材,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教學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充分發揮潛在優勢,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機活力,學生才能想學、樂學、會學數學。
(二)、體現算用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計算教學時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給計算教學賦予了新的內涵: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計算技能的形成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與“用”的度,明確計算教學應以計算為重點、以解決問題為歸宿。
我設計在最后的練習時先計算再應用,主要是因為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計算技能形成的關鍵階段,先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專項訓練,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體現算用結合的理念。
這節課在備教材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由于缺少對學生適當的引導留下了一些遺憾,如:計算6。45—5。86的時侯,出現了數位沒有對齊的情況、計算錯誤的情況,這些教學資源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現的情況比較多,所以在時間上就不得不付出。縱觀我的這節課,沒有大量的練習,用了很長的時間才結束了新課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情況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并沒有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我覺得我對“精講多練”的把握還欠缺。“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缺憾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動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珍惜每一次鍛煉的機會,不斷反思提升自已。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計算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怎樣教學才能避免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怎樣讓學生經歷算法獲得的過程?在計算教學中怎樣體現“算”“ 用”結合?在計算教學中怎樣凸現算理與算法?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自主發展機會與空間?相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課改的更深處。
小數加減法不進位教學反思篇二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近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和以前熟練掌握萬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數的加減(小數的性質到五年級上學期再學,所以整數減小數、得數末尾是0的計算都不涉及)。
在課前對5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解時,全部學生都能說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確的豎式。可見學生能把整數加減計算的算法遷移到小數加減計算中,對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算理與算法都能比較容易理解掌握。
根據對教學內容與學情的分析,在本課教學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例題是點心店買點心的.情境。四種點心及其價格分別是饅頭- 0.5元、豆漿-0.7元、餛飩-1.8元、面條-2.4元,通過提出問題求其中兩種點心的總價和價格差引出一位小數的加減法。教學內容的相對簡單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間。在教學完例題后,我讓學生思考“任意選兩種食品,求它們單價的和與單價的差,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再讓學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計算。在這一過程中滲透搭配規律,培養學生有序的思維方法。
計算課往往給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計算練習單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課學習內容簡單,所以我力求在練習設計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計算練習中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提升。而書上的五道練習中,第1、2題是純粹的計算練習,第3、4題是解決實際問題,第5題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總體來說都比較簡單。經過思考,我合并簡化了1、2兩題,因為在課堂上大量練習豎式計算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舍棄了解決實際問題,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計算,而且像第3題“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題意并進行變式練習,可以在下節練習課進行。同時重新設計了兩個練習:
設計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滲透加減計算的一般規律,發展學生思維。
讓學生在找規律中既能練習小數的加減法,又能發展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練習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第二個練習在第2小題填中間數時對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難度,這也是我自認為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導師卻指出,這樣的數列很容易產生歧義。像第1小題的兩個數列,即使再多給幾個數,答案也是不唯一的。為了更嚴密些,可以盡量多給幾個數或后面加個數進行驗證。而第2小題填中間數,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學生還沒有“等差數列”概念之前,做這樣的題目要“小心”。曾經聽曹老師做過有關數學教師本體性知識缺失的講座,這一刻自己對此有了更深感受。數學是嚴謹的科學,對所教知識沒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再巧妙的設計也會弄巧成拙。
小數加減法不進位教學反思篇三
今天在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時,我拋棄了教案預設的框架,一開始就直奔主題,讓學生用小數直接進行購買商品的價格計算。
在做的過程中,我通過觀察學生的解答,分析歸納他們產生錯誤的原因,并在他們做完后,對他們說:大家都很聰明,能夠獨立做從未做過的題,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們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嗎?幾句親切的話語讓同學們有了表現的欲望,紛紛上臺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回答真是生動活潑、千變萬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內涵,從多個角度把簡單的小數加法進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讓我直面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思維歷程。反思我平時的教學行為,是不是有時太細了?我的苦口婆心、嘮嘮叨叨,很有可能換來學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這堂課,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參與者變為探索者、創造者,這樣教學,教師教得輕松愉快,學生學得主動快樂,創造力的培養也在遷移默化中生根發芽。我真正體會到,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不會在新理念的潛意識下凋零。
小數加減法不進位教學反思篇四
本以為這是一堂十分容易講解的課程,孩子們應該能按照我設計的步驟一步一步利用整數的計算方法來推出小數加減的計算。
當我把0.8+0.6的算式板書在黑板上時,有孩子就告訴我答案是0.14。我就十分好奇問她為什么這么想,她說整數和整數相加,小數和小數相加“0+0=0,8+6=14,所以是0.14。”聽上去很有道理。我急于解釋馬上用豎式陳列出來,并講解數位對齊。立即強調小數加減要注意:整數與整數部分對齊,小數點與小數點,小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對齊。所以0.8+0.6=1.4當我把這個答案公布并板書出來時,譚思恬的小手高高舉起,我知道她有想表達的地方于是叫她站起來說說。她立即表達說0.8+0.6不應該等于1.4,應該等于0.14。原因小數部分加起來滿十應該寫在小數部分,我被孩子的這種推理折服了,由于沒有預設這樣的疑問,真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半開玩笑地說:“平時都是我考你們,今天劉老師還被你們考住了,來我們一起來解答一下。”于是我用整數加法拿來講解告訴他們數位對齊滿十都是向前一位進一,我們不會寫在后面吧。她好像似懂非懂地做下去了。
課后我回顧課堂上自己的回復,覺得自己并沒有真正說服孩子,也未讓孩子理解小數部分相加為什么不能寫在小數部分,而滿十后要寫在整數。可見自己在備課時還未將教材吃透,不要認為簡單的內容只要講解,學生們吸收就行。他們的好奇心能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同時愿意去探索分析我很欣慰。我需好好保護他們這樣的好奇心和興趣,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小數加減法不進位教學反思篇五
在20xx國培鄉村教師工作坊活動中,我做為主備人,要準備一節課堂實錄課。我們組選擇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一節。因這節課是本學期第八單元的內容,比較靠后。為了錄課的需要,我選擇了開學這兩天提前講這一單元的內容。今天我講了這節課,因這節課以前講過多次,雖然有點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但我認為還是應該能順利進行,結果這節課不僅拖延了時間,整節課學生參與度不高,有點茫然不知所措,我自己覺得引導不動,只好自己講。結果這節課效果不佳,靜下心來,認真反思如下:
做為一名教師,認為這節課以前已經講過,在備課時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只簡單考慮了這節課的整體思路,而在如何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環節,并沒有具體設計。在講課時創設的情境是喜洋洋早餐店招收銀員,條件是先計算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數學成績的和,誰能計算出來才能成為一名收銀員,想通過這個情境復習一下整數的加法,然后再引出本節課的早餐店買早餐的例題。由于準備不足,導致由這個情境引入小數的加法有點牽強,聯系不緊密。
一節好的優質課,精煉的語言是必備的。學生聽后便明白意思,知道怎樣做。教師要對每一個問題設計出怎么問,學生會怎么答。由于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準備不足,導致課堂上設計的問題在提問時總是說得啰嗦,學生還是不懂。啟發性的語言總是顯得蒼白無力。比如在問:一杯豆漿和一個饅頭一共要多少元?啟發學生用整數加法來計算,然后再得出小數的加法計算方法,我就引導得不好,啰嗦問了幾遍0.5元等于什么?0.7元等于什么?看著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我只好直接講0.5元=5角,0.7元=7角,導致浪費了很長時間。
我們的數學課堂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衡量一節課是不是成功,要看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我們提倡小組合作。今天在課堂上,我認真觀察了幾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發現學生不會自主學習,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好些學生都是抄書上的算式,自已并不明白。在小組合作時,不知道怎樣討論、探究,組長沒有起到引導作用,基礎差的學生就不參與。
思考后,我決定要上好這節課,必須做到如下改變:
第一,進一步鉆研教材,寫好教學設計,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考慮進去,包括教師怎樣問,學生怎樣答,怎樣引導學生。
第二,繼續錘煉課堂語言針對寫好的教學設計,我會自己在課下先試講多次,把每一個環節都說一遍,同時考慮學生的回答,制定自己的引導語言,起到啟發學生的作用。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切實落到實處一節優秀的高效課堂一定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同時要和同伴搞好互助,組長起到引領作用,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發現自己的不足,深知光靠經驗是不行的,要認真鉆研業務,鉆研教材,爭取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