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數學上冊公開課教案第四章篇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2、讓學生掌握并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發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出應該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哪幾個面之和。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1、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表面積,誰還記得?
2、計算下面物體的表面積。
(1)一個長方體長5厘米、寬6厘米、高12厘米。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5分米。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二、探索領悟,總結方法:
談話:在實際生產中,有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中某幾個面的面積和。
出示例5 一個長方體魚缸,長5分米,寬3分米,高3.5分米。制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 談話:請同學們說一說魚缸的樣子。
提問: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
使學生明確,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這個魚缸的表面積。
啟發學生思考:
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計算幾個面的面積的和?其中哪兩個面的面積是相同的?
學生交流,指名口答。
明確:分別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積,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6個面的總面積,再減去上面的面積。
2、列式解答:
請學生獨立完成。
談話:你能說說你列式的根據嗎?讓學生明確算式的含義。
相機出示:
5×3.5+5×3+3×3.5+3×3.5+5×3
(5×3+5×3.5+3×3.5)×2-5×3
3、談話: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選擇一種方法算出結果,再互相交流。
4、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明確這張商標紙的面積就是這個長方體前、后、左、右四個面的面積和,也就是長方體的側面積。
第2題,做讓學生先弄清楚需要計算幾個面的面積的和,然后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體訂正,指名說出列式根據。
三、鞏固練習:
練習四第6 題,思考問題是要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之和?根據給出的條件,這幾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
四、課堂作業:
1. 練習四第7題 要學明確木板是上、下、左、右四個面,沙網是前后兩個面。
2. 練習四第8題 明確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應長方體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頂面和四面墻壁的總面積后,還應該扣除門窗及黑板的面積。
3. 練習四第9題 幫助學生理解臺階占地面積應為各級臺階的上面的面積之和,即0.3×6×5=9(平方米)。鋪地磚的面積則是各級臺階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積總和,即9+0.2×6×5=15(平方米)。
4. 練習四第10題 要提醒學生以厘米作單位測量有關數據。測量結果可保留一位小數。
五、思考題:
提示學生:這個物體中的每一組相對的面的面積都相等。由此,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補成的最小正方體棱長是3厘米。
七年級數學上冊公開課教案第四章篇二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六年級32、33頁的“比例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符號意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能力中等,平時上課發言的學生不是很多,對于這個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學習是第一次的接觸,但本節課難度不是很大,學生領會的能力相信還是可以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我們已經認識了比例,誰能說一下什么叫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一是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們化成最簡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師將和大家再學習一種更快捷的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材第34頁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和內項。
(學生看書時,教師板書:2.4:1.6=60:40)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學生回答的同時,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項 內項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如: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學生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
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2)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這樣的特點呢?
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
(3)通過計算,我們發現所有的比例都有這個樣的特點,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特點說出來?(可多讓一些學生說,說得不完整也沒關系,讓后說的同學在先說的同學的基礎上說得更完整.)
(4)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教師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5)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
指名學生改寫2.4:1.6=60:40 (= )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
怎么樣?(邊問邊畫出交叉線)
(6)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相等。以前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課堂作業設計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2、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9和9:12
0.5:0.2和:
1.4:2和7:10
(四)、拓展練習
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能寫成幾組就寫幾組)
5、8、15和24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通過以上學習,大家一定進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七年級數學上冊公開課教案第四章篇三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p52的內容及p53的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在實際 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含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比的化簡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比的化簡,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激趣引新。
(一)復習鋪墊。
1、比的意義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師:什么叫比?請你舉個例子。(生說完舉例比如4:5 8:9)
師:師舉一個例子問“:”叫?4呢?5呢?
2、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1)在除法中,我們學過了商不變性質,誰還記得?
在分數中,分數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
(2)師:你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設計意圖:比的化簡是在學生已經學習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復習這部分知識有利于新課的認知。]
(二)激趣,揭示課題。
過渡:昨天我們學習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比的化簡》。比應怎樣化簡?它與分數的基本性質、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來說一說。(某某同學說的是否正確呢,學完今天的知識你們就知道了。)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激趣、讓學生猜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為學生主動探究加點動力。]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學一學。
課件出示主題圖:淘氣和笑笑的對話。
學生帶著思考題,看書學習。(思考題①有什么方法比較哪杯水更甜?②如何化簡比?③比的化簡與分數的約分有什么區別?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讓學生帶著思考題自學看書,學習有目的性、針對性,提高學生自學的質量。]
活動二:說一說。(反饋看書、自學情況)
①學生匯報比較方法,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②教學比的化簡。40:360= 40/360 =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較:(生說,師重點強調,突出對應思想:a、 比的前項是分子,后項是分母,然后約分。b、約分是寫成最簡分數,化簡比到最后應化成最簡整數比。c、引導學生小結化簡比的方法。
[設計意圖:根據思考題中的3個問題展開,讓學生逐一說一說,任務明確、思路清晰,學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活動三:化簡比。
14:21 0.5:2.5 2/9 :1/3
(1)請三位同學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練習本上。
(2)反饋,集體訂正:請這三位同學說說,你是怎么化簡的?
(3)請同學們觀察這3道題,帶著思考討論題小組討論(先思考再討論
:①3道題有什么不同點,它們各用什么方法進行化簡的?②1、2題化簡比的過程中,比的前項和后項如何變化的?請小組討論后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
整數比:可以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或像分數約分那樣進行化簡。
小數比:可以先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將其轉化為整數比,然后在化簡
分數比:可以前項除以后項,再根據比值寫出最簡單的整數比。
相同點: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4)回顧:比有什么性質,現在誰知道?(生說師課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簡的方法基礎上讓學生練習三種不同情況的化簡比,加深學生對比的化簡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活動四:練一練。
1、化簡比。15:21 0.12:0.4 2/3 : 1/2 1:2/3
2、連一連,完成p53的第1題。
3、大正方形邊長是4厘米,小正方形邊長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邊長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周長的比是( ),比值是( );大、小正方形面積的比是( ),比值是( )。
[設計意圖:通過練一練,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活動五: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知識?
七年級數學上冊公開課教案第四章篇四
一、生活入手——引出課題
師:(手中拿著紙牌)這張紙牌是什么形狀?這一副紙牌呢?(生:一張是長方形、一副是長方體)。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生:牙膏盒、化裝品盒、粉筆盒、冰箱……
師:你們覺得長方體有什么特點?
生:(略)
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的特征還是有所了解的。這節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評析: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即“紙牌”入手,從平面到立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直觀上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建立了長方體的表象,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二、實物感知——形成表象
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
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模型(事先準備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們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么?
生:面。
師:再用手摸摸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這一條共有的邊,它叫什么呢?
生:有的說叫邊;有的說叫線段……)。
師: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棱”。同學們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的棱。再用手摸摸長方體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有一個點。
師: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評析:借助教具、學具,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觸摸長方體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棱和頂點等三個要素,為進一步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做準備。]
三、動手實踐——加深理解
1.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征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點。先請每組同學選擇1~2個想研究的長方體物體,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當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長方形紙片做一個長方體,看同學們能否發現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征?待會兒每組派代表匯報你們的探究成果。
師:哪組愿意先派代表來說說?
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了這么多的辦法來驗證長方體相對的 2個面是相等的。
師:現在,你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進一步觀察,看一看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么形狀的?
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長方體棱、頂點等特點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的?(引導學生數時,要有序、不重復、不遺漏)
學生討論后,分組匯報。
師:怎么證明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學生分組匯報證明方法。
師: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證明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再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個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頂點?
3.抽象概括總結特征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究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特征,誰能較完整地說一下長方體有什么特征?
[評析:改變以往教師包辦的做法,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其在看、數、量、剪、拼、比、想等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并凸顯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及探究能力。]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小組合作,做長方體的框架。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并討論匯報回答以下2個問題:
(1)它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再將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教師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于每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評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這一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再現了長方體的表象,有效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注重在“變式”中理解,通過把長方體的橫放、豎放、側放,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長、寬、高的含義。]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知
1.基本練習:p23第1、2題。
2.綜合練習:p23第3題。
3.拓展練習:(填一填)
(1)把一塊長、寬、高分別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長方體,平均鋸成兩塊小長方體。
其中每塊小長方體都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
(2)面積增加了( )平方厘米。
[評析: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空間觀念又得到了培養。尤其是第3題的變式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又培養了靈活應變能力。]
五、全課小結——總結升華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略)
[總評:本節課求新存異,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教師僅利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幾件必須的教具、學具,沒有多媒體的輔助,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課。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具、學具,引領學生在認識長方體面、棱、頂點的三個要素中,理解了長方體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過讓學生看、摸、數、量、剪、比,甚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長方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親歷、感悟長方體的特征,使其在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了長方體的含義。]
<
七年級數學上冊公開課教案第四章篇五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見多邊形的特征,并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以數學的眼光觀察、了解周圍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好基礎。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個層次學習活動,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征。第一層次結合實物(或圖片)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第二層次通過對長方體的進一步觀察,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及其面、棱和頂點,第三層次探索發現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礎上,介紹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例2著重引導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教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操作,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1、教學例1
出示畫面:有一些長方體的實物和正方體的實物。(如電冰箱、餅干盒、魔方等)
談話:同學們,這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你能說說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學生回答,并舉例再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出示長方體模型,談話: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你覺得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猜想。
分組操作,進行驗證。學生分組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看一看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學生匯報、演示觀察結果,并說一說從某一個角度進行觀察,能同時看到的是哪幾個面,看不到的是哪幾個面。
提問:那么,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正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說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三個面。
談話:依據同學們的觀察結果,我們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標出“面”)
談話:直觀圖中線和點都有各自的名稱,請同學們自學課本。
學生看書,理解棱和頂點的含義。
指名說一說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頂點?
(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演示)在直觀圖中閃爍棱和頂點,指名說一說(指一指)這條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這個頂點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問:直觀圖是用實線和虛線兩種線畫成,你知道它們表示什么嗎?
說明:直觀圖中的實線表示從某個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虛線則表示從某個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問: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自己數一數。
指名演示數一數長方體面、棱和頂點的個數。集體交流數法。(適當進行指導,讓學生能體會到面可以一對一對地數,棱可以一組一組地數,頂點可以4個4個或2個2個地數。)
得出: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提問:長方體的面和棱有什么特點?
學生觀察長方體,說一說自己的猜想和判斷。
談話:同學們觀察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下面我們通過量一量、比一比實際操作進行驗證。
學生分組活動,利用長方體模型進行操作活動,并在小組中交流。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學生1: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
學生3:長方體的棱有3組,每組的4條棱長度相等。
可以讓學生演示操作,證明得到的結論。
談話: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示。學生或教師說出(相對的面)
引導學生理解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兩個面;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條棱。
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
提問:這是長方體嗎?這個長方體和剛才同學們觀察的長方體有什么不同?
學生:這個長方體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4個面是長方形的。前面觀察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有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6個面中,會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演示閃動長方體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
提問:這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你知道這三條棱分別叫做什么?(長、寬、高)
說明: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棱叫做高。
[設計意圖: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測量、比較等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征,并通過交流,對有關發現加以適當的整理和概括。]
2、練一練
說明操作要求:同座兩人一組,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頂點,再量出它的長、寬、高。
學生操作活動,互相說一說。
二、探索與發現,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1、教學例2
出示正方體的直觀圖。
談話:我們對長方體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認識,想一想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和幾個頂點?正方體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組中交流。
指名在班級中說一說。
學生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學生2: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學生3: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學生演示操作,驗證得到的結論。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出示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填一填,再在小組中交流。
名稱
長方體
正方體
相同點
不同點
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結果。
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8個頂點和12條棱。不同的是長方體6個面是長方形或其中有2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12條棱都相等。長方體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正方體都叫為棱長。
2、練一練
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棱長。
學生在小組中操作,在班級中匯報測量結果。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和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能比較完整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三、鞏固與拓展,感受變化,加深理解
1、練習三第1題
學生獨立看題,和同座同學說一說。
指名在班級中說一說,集體交流。
提問:這三個長方體有什么不同之處嗎?(發現第2個和第3個長方體的長比寬要短,第三個長方體的長和高一樣長,說明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2、練習三第2題
第2題中的4個問題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圖中標注出數據,然后在組內進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說一說想法。說明各個面是什么圖形及相應的長和寬的長度是多少。
(第4個問題,教師可以換一種提問:還有哪些面和同學們剛才觀察的幾個面完全相同?)
3、練習三第3題
出示圖。
提問:觀察這兩個直觀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學生看圖,并說一說自己觀察的結果。
學生:一個是長方體,一個是正方體。
學生: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
談話:繼續觀察,它們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學生觀察可以發現長方體前后有2個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個面都是長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體的6個面完全相同。
4、練習三第4題
說明題意,并指名說一說擺成的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
學生獨立標出各個幾何體的長、寬、高,再在小組中指一指,說一說。
指名在班級中說一說各個幾何體的長、寬、高(或棱長)的位置和長度。
5、練習三第5題
出示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獨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和想法,集體交流做法。
提問:怎樣算長方體的底面的面積?正方體呢?
(學生可以發現,長方體的底面面積就是長乘寬,正方體的底面面積就是棱長乘棱長。)
[設計意圖:在鞏固練習中,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基本特征的認識,也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進一步拓展認識,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變式。并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