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送別教學內容 《送別》教材分析篇一
送朋友從滑鐵盧車站到沃克索車站,倒是輕而易舉的,但此舉絕無勞神的必要。只有當朋友將踏上較遠的旅程,會離開一段較長的歲月,我們才會出現在車站的月臺上。朋友愈是親密,旅途愈是遙遠,離別的歲月愈有可能長久,我們出現在站臺的時間便愈早,我們也愈加可悲地陷入失望。我們的失望完全與這個場合的嚴肅程度和我們的感情深度形成正比。
在房間里,或者就在門口,我們本來可以把送行這樁事兒辦得妥妥帖帖。我們的面部可以表達出發自內心的離愁別恨,口頭上也絕不乏言辭,雙方都不會有任何窘困和拘束的感覺,彼此完全心照不宣,情絲相連。這樣的辭別真可謂盡善盡美。那為什么又不如此告別呢?離別的友人總是懇求我們,次日早晨別再勞神去車站。我們總是對這些懇求充耳不聞,因為心里明白那不過是客氣話而已;如果我們信以為真,朋友反會感到奇怪。更何況,他們真想再次見到我們。屆時我們去了。可是到了車站,啊,那時才發現事與愿違,我們之間隔著一道鴻溝,無論我們怎樣伸出雙臂都無法橫過對岸,完全不可能相互接觸。彼此凝目相望,卻無話可說,就像不會說話的動物呆呆望著游人那樣。我們“無話找話說”——這哪算得上交談!明明知道這些就是我們昨晚分手的朋友,他們也知道我們絲毫沒有改變。然而,乍看起來,一切都不同了。在那樣的緊張氣氛里,我們巴不得列車員吹響口哨,早些結束這幕笑劇。
在上周的一個清冷的早晨,我準時到了尤斯頓車站,去送一位赴美的老朋友。就在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專門為他餞行,那時的離愁交融著歡樂的氣氛。也許要過好幾年他才會回來,我們中間有的人說不定再也見不到他了。盡管籠罩著這層有關未來的陰影,我們仍能愉快地緬懷往昔。慶幸相識,感傷離別,這兩種情懷均充分表露出來了。那真是一次完美無缺的餞別。
可是現在到了站臺,我們卻感到這樣僵,這樣窘。朋友的面孔映在車廂的玻璃窗前,竟然像是一個陌生人——急于取悅于人,投人所好,卻又十分尷尬。“東西都帶齊了嗎?”我們之中有人打破沉默問道。“喔,帶齊了。”我們的朋友點了點頭回答。接著又茫然地重復強調一遍:“都帶齊了。”盡管已經不止一次地預告過了,我仍然說道:“你可以在車上用午餐。”“哦,當然。”他表示毫無疑問,并補充說,這趟車直達利物浦。在我們聽來,點明這一事實頗有些奇怪。我們交換了一個眼色,又有人問道:“難道不在克魯停車嗎?”我們的朋友簡單地答道:“不。”他似乎顯出有些不快活的樣子。于是大家陷入一陣長時間的沉默。我們終于有人點點頭,朝即將遠行的人勉強一笑,說道:“好哇!”這一點頭,這一強笑,以及這一聲無意義的話語,立即會心地回報了。又陷入一陣沉默,直到我們有人咳起嗽來才給打破了。那顯然是一陣假咳,但卻有助于消磨時間。然而,站臺上的喧囂還沒有止息,
列車沒有開動的跡象,還不到我們和我們的朋友獲得解放的時候呢。我四下張望的目光落在一個略為發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臺上,正同我們近鄰的一個窗口前的少婦親切交談。那清晰的側面仿佛很有些眼熟。一望便知,少婦是美國人,而他則是英國人;要不然,他那誠摯感人的神情真會使我們把他當做她的父親的。但愿我能聽清他在講些什么。我相信他正在給她進行賢明的忠告,他那熱情慈祥的目光實在動人。當他不放過最后時刻千叮嚀萬囑咐之際,他仿佛具有某種磁力似的,即使在我站立的地方也能感受到。正像他的側面一樣,這股魅力也給我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是在什么地方體驗過的呢?
我忽然記起來了,這人名叫休伯特·勒洛斯。但自上次見面以來,他的變化多大呀!我是在七、八年前在斯特蘭德大街見過他的。他當時(和往常一樣)正失業,向我借了半塊銀幣。能借與他點什么仿佛是件榮譽的事,他總是那樣富于魅力,而這種魅力為什么沒有在倫敦舞臺上獲得成功,一直令我大惑不解。他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又無貪杯的嗜好。但同別的許多人一樣,休伯特·勒洛斯(自然我不便說出他為人所知的姓名)窮愁潦倒,只好從京都漂泊到鄉下;我同大家一樣也就把他忘了。
隔了這許多年,突然見他如此闊氣而富態地出現在尤斯頓站的月臺上,真令人感到奇怪。使他難于被辨認的,不僅是他發胖的身體,而且還有衣著。往日他老是一副尖瘦臉,身上總不離那件假皮大衣。如今,他的衣著考究,富麗而又雅致,不只是醒目而已,簡直招惹眾人的注意。看上去他像個銀行家,誰都會為有他這樣的人來送行感到驕傲。“請往后站!”火車就要開了,于是我向友人揮手。勒洛斯卻不往后站,他仍站在那兒,雙手緊緊握著那位美國少婦的手。“先生,請往后站!”他這才聽從了,但立即又沖上前去,低聲地叮囑最后幾句話。我想她的眼里一定噙著熱淚了。不用說,他已眼淚盈眶,目送火車遠去之后,他才轉過身來。然而,他見到我似乎感到很愉快。他問我這些年都躲藏到哪兒去了,同時把那半塊銀幣還與我,像是昨天剛借去似的。他挽起我的胳膊,沿著月臺一道漫步,告訴我每個周末他帶著何等興致在讀我寫的戲劇評論。
我反過來對他說,他離開舞臺后多么令人想念。“噢,是嗎,”他說,“現在我從不上舞臺表演了。”他特別強調了“舞臺”兩個字,于是我問他,那么在何處表演呢。“在站臺上,”他回答道。“你的意思是說,”我問,“在音樂會的站臺上朗誦么?”他微微一笑,用手杖拄了一下地面,輕聲地說:“我指的就是這個站臺。”難道神秘的走運使他神經失常了嗎?看上去他卻神志清醒,我請他把話說明白些。“我想,”他馬上說,一邊為他剛遞給我的雪茄點燃火。“你剛送走一位朋友吧?”我說是的,他要我猜猜他干什么來著。我說看見他也在送行。“不,”他嚴肅地說,“那位少婦并不是我的朋友,今天早上才第一次見面,不到半小時之前,就在這兒。”說著又用拐杖拄了一下地面。
我承認自己給弄糊涂了。他微笑著說:“你或許聽說過英美交際局吧?”我沒聽說過。他向我解釋說,每年成千上萬來英游歷的美國人中,總有幾千人在英國是沒有朋友的。過去,他們常常持介紹信而來,但英國人的反應冷淡,那些信的價值竟連寫信的紙都不如。“因此,”勒洛斯說,“英美交際局便應運而生。美國人是好交際的民族,而且他們大都很闊綽。于是英美交際局為他們提供英國朋友。他們的付款的半數支給那些朋友,另一半留存在局里。遺憾的是,我并非局長,要是的話,一定成了大富翁了。我只是一名雇員。即使如此,我也混得挺不錯,作為一個送行人。”
我又一次請求他明示。“許多美國人,”他說,“沒有財力在英國結交朋友,但他們都付得起雇人送行的費用。單人送行只消花五鎊(二十五美元)就行;送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團體則需八鎊(四十美元)。他們把款送到局里,同時告知啟程日期,附上一個描述性的說明,以便送行者在站臺上辨認他們。于是——對啦,他們便被送走了。”“但這值得嗎?”我不禁叫了一聲。“當然值得,”勒洛斯說,“這使他們不致有孤苦伶仃之感,會為他們贏得列車員的尊敬,使他們免受同行旅客的蔑視——那些旅客還將與他們共舟呢。這為他們整個的旅程奠定了基礎。而且,這本身就是一大樂事。剛才你看見我送那位少婦的吧。難道你不認為我干得十分出色嗎?”“真是出色,”我承認,“我羨慕你,可我卻——”“是的,我想像得到。當時你局促不安地站在那兒,茫然地望著朋友,挖空心思地無話找話說。我明白。在我做過一番研究并躋身這個行業之前,我同你一個樣。我不能說自己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現在我仍有怯場的時候;火車站臺是最難進行表演的地方,這你已經親身體會到了。”“但是,”我憤憤不平地說,“我并沒有想表演的意思,那是我真實的感受。”“老兄,我也一樣。”勒洛斯說,“沒有感情不可能表演。那個法國人叫什么名字呀——對,狄德羅①——他說能夠辦到。但他對此懂得什么?火車開動時,你沒有見我熱淚盈眶嗎?我并沒有勉強擠淚。告訴你,我確實感動了。我敢說,你也一樣,但你就是擠不出一滴淚水來。你不能表達自己的感情,換句話說,你缺乏表演的才能。”“至少,”他體諒地補充一句,“不能在火車站臺上表演。”我叫道:“教教我吧!”他沉思地望著我,最后說道:“唉,送行的季節快要完了。好吧,我給你開一門課。目前我手下的學生可不少哩。不過,”說著,他翻了翻精美的筆記簿,“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我可以教你一個鐘頭。”
我得承認,他的收費相當高,但我并不吝惜這項投資。
<
<
送別教學內容 《送別》教材分析篇二
學習目標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學習文章的鋪墊手法。
2、討論文中勒羅受雇送別的感情問題,體會散文所蘊含的生活哲理問題。
3、體會作者的寫作用意,從世間百態中感悟美好的事物。
學法指導
學會質疑
學起于疑,思源于疑,疑是思維的火花。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那么從何發疑呢?
1、找尋關鍵詞句發問。關鍵的詞語指: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詞語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詞。如“正在與一位年輕的小姐熱切地說著什么”、“勒羅沒朝后站,雙手仍緊抓著那個年輕的美國人”等。這些詞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點,表現人物品質。關鍵的句子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句子;含義雋永深邃,蘊含哲理的句子;表達生動具體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
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句后,可以從下列幾個角度質疑:(1)所圈的詞的含義是什么?它有何表達作用?(2)加點的詞能否用其他的詞代替或能否刪去,為什么?畫線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達效果?(3)畫線句子與其他句子的關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否可調換?(4)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語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特點?
2、根據文章結構和文體特點質疑。要真正讀懂一篇文章,只了解詞句的表達作用還不夠,還需要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和文體特點。例如:文中寫了兩種送行,這兩種送行有什么不同?本文是一篇幽默散文,這種幽默的寫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效果?
自測支點
自我測驗(100分)
一、 基本技能考查(10分)
1、 給加點的字注音。(4 分)
(1)笨拙( ) (2)餞行( ) (3)凄愴( ) (4)熙攘( )
(5)尷尬( ) (6)邂逅(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4 分)
不諳世故:
溢于言表:
若有所思:
邂逅:
3、概括文章大意,述說作者在寫作本文所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2 分)
二、課內語段閱讀(24分)
(1)可現在,在月臺上,我們又變得局促不安了。我們的朋友的臉出現在車窗口,但那已像是一張陌生人的臉——一個巴望討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你東西都拿了嗎?”我們中有人打破了沉默。“拿了,都拿了。”“你將要在車上吃午飯。”我說,盡管這個“預言”已經重復過幾次。“啊,是啊!”他堅信不疑地應道,還補充說那趟車是直達利物浦的。這句相當奇怪的話使我們很吃驚,我們互相遞著眼色,有人問:“它在克魯不停嗎?”“不停。”那位朋友簡短地答道。他幾乎變得叫人討厭了。接著是長時間的沉默,我們之中有個人強作笑顏,對旅行者點點頭,打了個哈哈,對方同樣應一聲,報之以點頭和微笑。又一個人一陣咳嗽,打斷了又一次沉默,顯然,那是故意做作的,不過也能挨點時間。月臺上的嘈雜熙攘不見靜息,離開車還早,我們的,也是我們那位朋友的“解脫”還沒到來。
(2)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個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臺上,正與車廂里一位年輕的小姐熱切地說著什么,和我們只隔開一個車窗。他那碩大的側影好像有點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國人,他是英國人。要不,憑他那感人的表情,我會猜想他是她的父親。我真希望能聽到他在說些什么,我斷定他正給予最好的忠告,他眼神里深摯的慈愛實在動人。臨別贈言從他口中一瀉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致在我站著的地方也能感覺到他的魅力。
1、 解釋下列詞語:(6 分)
局促不安:
嘈雜熙攘:
做作:
2、 以上兩段分別寫了兩種送別,請你簡單概括出來:第一
寫 ,第二段寫 。(4 分)
3、兩種送別在場面上有很大的區別,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3 分)
4、人們常說,“禮多人不怪”,課文卻寫出了“禮多人也怪”,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為朋友送行常常會成為“一出滑稽戲”?(4 分)
5、對于勒羅在給美國小姐送行過程中的表現,你是怎樣評價的?這是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 (3 分)
6、古詩文中,寫送別的詩句很多,請你寫出兩句。(4 分)
三、課外語段閱讀(26分)
送行(節選)
梁實秋
“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啟碇,汪倫老遠的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目前。其妙處在于純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夙莫逆于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我看著你面目可憎,你覺著我語言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
在現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壽送殯等等一樣的成為應酬的禮節之一。“揪著公雞尾巴”起個大早,迷迷糊糊的趕到車站碼頭,擠在亂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對象,扯幾句淡話,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鳥獸散,吐一口輕松氣,噘著大嘴回家。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覺得熱鬧,人緣好,沒白混,而且體面,有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著旁邊的沒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種優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擻,恨不得對每一個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謝。死人出殯,都講究要有多少親友執紼,表示戀戀不舍,何況活人?行色不可不壯。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別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揚威的與送行的話別,那會增加旅中的寂寞。這種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寫過一篇《談送行》,他說他在車站上遇見一位以演劇為業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話,俄而淚濕雙頰,終乃汽笛一聲,勉強抑止哽咽,向女郎頻頻揮手,目送良久而別。原來這位演員是在作戲,他并不認識那位女郎,他是屬于“送行會”的一個職員,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會”去雇人來送。這位演員出身的人當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進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納費無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淺。尤其是美國旅客,用金錢在國外可以購買一切,如果“送行會”真的普遍設立起來,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樁事,送行的技術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而別,那么問題就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一切禮節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一個朋友遠別,生怕他餓著走,餞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營養都一次tún( )積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這種經驗,如有遠行而消息外露(多半還是自己宣揚),他有理由期望著餞行的帖子紛至沓來,短期間家里可以不必開伙。還有些思慮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 )在手上,親自送到車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會要挨餓的樣子。
我永遠不能忘記最悲慘的一幕送行。一個嚴寒的冬夜,車站上并不熱鬧,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車廂里取暖,但是在長得沒有止境的月臺上卻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圍著斗篷,有的戴著風帽,有的腳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亂動,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來送一位太太的。車快開了,不見她的蹤影,原來在這一晚她還有幾處餞行的宴會。在最后的一分鐘,她來了。送行的人們覺得是在接一個人,不是在送一個人,一見她來到大家都表示喜歡,所有惜別之意都來不及表現了。她手上抱著一個孩子,嚇得直哭,另一只手扯著一個孩子,連跑帶拖,她的頭發péng( )松著,嘴里噴著熱氣像是冬天載重的騾子,她顧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兩步的就跳上了車。這時候車已在rú( )動。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著一點東西,無法交付,可巧我站在離車門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禮物都交給了我,“請您偏勞給送上去罷!”我好像是一個圣誕老人,抱著一大堆禮物,我一個箭步竄上了車,我來不及致辭,把東西往她身上一扔,回頭就走,從車上跳下來的時候,打了幾個轉才立定腳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說:那些送行的都是誰?你丟給我那一堆東西,到底是誰送的?我在車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東西聚攏起來打成一個大包袱。朋友們的盛情算是給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東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車的,你當然知道,盼速見告。
計開水果三筐,泰康罐頭四個,果露兩瓶,蜜餞四盒,餅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點八盒,紙煙八廳,信紙信封一匣,絲襪兩雙,香水一瓶,煙灰碟一套,小鐘一具,衣料兩塊,醬菜四簍,繡花拖鞋一雙,大面包四個,咖啡一廳,小寶劍兩把……這問題我無法答復,至今是個懸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對于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
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蒙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
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1、 據拼音寫出漢字。(4 分)
tún( )積 xié( )在手上 péng( )松 rú( )動
2、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6 分)
驪歌:
耀武揚威:
紛至沓來:
3、 請寫出下列語句的出處和作者。(4 分)
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
汪倫老遠的在岸上踏歌而來
4、 文章提到課文所寫的勒羅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與比爾博姆相比也對送行有著同樣
的感受,請找出相關的語句。(4 分)
5、 文章語言比較幽默犀利,請舉例說明,并簡單評析。(4 分)
6、 對于送行,作者的態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贊同?說說理由。
(4 分)
四、專題活動(10分)
古往今來,很多詩詞歌賦中都表達了依依惜別的深情。請你搜集整理,與同學們交流。
五、口語交際(10分)
期中考試前夕,李斌同學到辦公室問王老師:“王老師,這次語文考試有沒有口語交際方面的題目?”王老師笑著對他說:“你是不是希望通過考試來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聽了王老師的回答,李斌同學若有所悟地離開了辦公室。你悟出了王老師的言外之意嗎?請用一句話寫出你的解釋。
六、寫作練習(20分)
你有沒有給親人朋友送行過?有沒有接受過親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親人朋友時,在接受過親人朋友的送行時,你有什么發現和感觸?請寫出來。
精彩鏈接
送別
古人的每一次送別,都是一次詩情畫意。以前總會想象太子丹送荊軻于易水的情景:太子丹給荊軻滿一盞酒,荊軻一飲而盡,將酒盞一摔,擊節而歌,一去不復還。這是送別的一種,雖然作態,但確定了一種老爺們兒之間送別的模式,果斷決絕,一往無前。還有梁祝的十八相送,是小兒女式的送別,一路上祝英臺眉目含情,路邊的花也開得艷了。梁山伯心里沒事兒,但受了這種氣息的熏,也意氣風發起來,頭上的綸巾沐在春風里抖得歡快。
我們從小熟讀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李白相送他的偶像孟浩然,由于被李白寫成了詩,就傳誦了千古。那時候,我們所向往的盛唐啊,每一場送別都能引發一次磅礴的詩情。李白送友人,送出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勃送杜少府時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維對朋友元二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有一個落第的張繼,在姑蘇城楓橋下面的小客船里遙聽寒山寺的鐘聲,愁緒滿腸,做詩來將自己相送,這一夜,經典誕生,臺灣的張曉風稱之為“偉大的失眠”。
即使不是十里古道長亭,送別也是一個可以入詩的過程。只是現如今交通便利,去到世界另一端也不過是朝夕而已,沒有了古人長途跋涉的困苦與浪漫,沒有了布滿車轍的古道上馬車吱吱啞啞的韻律,也沒有了船櫓輕搖與水花飛濺的交響。現代遠行者的手中是一本時尚雜志,到了目的地隨手扔掉,全沒了古人旅途上展卷夜讀、掩卷長嘆的古風。今人朋友之間的相送,沒有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的感傷,代之以一桌酒席,贈言一句:“早日發財!”轉頭各自相忘,不會再像杜甫夢到李白一樣,擔心他在滿是冠蓋的京華獨自憔悴。
真正稱得上有離別意的,是至親至愛的人們之間的送別。第一次出國上飛機那天,我咬著牙默不做聲,但是管不住淚如泉涌。奶奶含著眼淚訓斥我:“不許哭!”爸爸微笑著用溫熱的手把我的手握緊。媽媽怕我難過,笑著看我,眼里臉上卻也都是眼淚。這種場面,一生一次,就讓我怕了離別。
再有要送的朋友,我要道聲珍重,之后贈言一句:“早日發財,不必遠送。”
送行
一、1、略 2、不諳世故:不熟悉處世經驗。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辭上、神情上。若有所思:好像有所思考的樣子。邂逅:偶然遇見。3、在生活中,人們有著良好的愿望,結果常常是事與愿違。人與人之間需要真情實感,需要溝通。二、1、略。2、我們送行遠行的朋友 中年人(勒羅)送行陌生的小姐 3、前一種送別:局促不安、說多余的話、長時間沉默、強作歡顏。 后一種送別:熱切地說著、感人的表情、給予最好的忠告、深摯慈愛的眼神。4、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僅停留在形式上。與人告別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形式多樣,但是演變成了“不得不送”“不敢不送”,強作笑顏,因此沒有話找話說,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渾身不自在,這都是因為過于拘從理節而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難以捉摸的事。 5、這是開放性的問題,只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 6、略三、1、略 2、略 3、略 4、“揪著公雞尾巴”起個大早,迷迷糊糊的趕到車站碼頭,擠在亂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對象,扯幾句淡話,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鳥獸散,吐一口輕松氣,噘著大嘴回家。這叫做周到。5、“在長得沒有止境的月臺上卻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圍著斗篷,有的戴著風帽,有的腳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亂動,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來送一位太太的。車快開了,不見她的蹤影”,以送行者的早與被送者的晚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文章語言的幽默性。“覺得是在接一個人,不是在送一個人”更突出了這種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誰?你丟給我那一堆東西,到底是誰送的?我在車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東西聚攏起來打成一個大包袱。朋友們的盛情算是給我添了一件行李。”讀罷讓人啼笑皆非,可見作者的幽默詼諧。 6、略 四、略五、略六、略
送別教學內容 《送別》教材分析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文中出現的“不諳世故、凄愴、邂逅”等生字詞。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訓練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能力目標:討論理解文中勒羅受雇送別的感情問題,體會散文所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的問題。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所宣揚的真情。
教學重點及其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教學難點:在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勒羅受雇送別的感情。
教學手段及其教學方法
1、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2、教學方法:發問質疑、討論交流結合教師點撥
課前準備: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有效信息
教學時數:1
第一課時(1-1-1)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給親人朋友送行過?有沒有接受過親人朋友的送行?在送行親人朋友時,在接受過親人朋友的送行時,你們有什么發現和感觸?
(自由發言)——注意特別提煉出有時會出現無話多講的現象。
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送行》這篇散文,看看漫畫家比爾博姆對送別有什么發現和感觸。
二、了解作者,初讀課文
1、齊讀課文注釋①,說說你從注釋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關作者的信息?
突出:姓名——馬克斯·比爾博姆 國籍——英國 年代——十九世紀 身份——漫畫家、作家 作品——《馬克斯·比爾博姆文集》
2、默讀課文,邊讀邊完成下列任務:
①圈劃文中出現的生字詞,結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全文都寫了誰的送行?送別的對象分別是誰?
③這兩種送行,在送別目的、送行場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別有什么不同?
3、課堂檢查、交流
①字詞
不諳(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凄愴(chuàng):凄涼,悲傷。
邂逅(xiè hòu):偶然遇見久別的親人、朋友。
不可思議: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辭、表情上。
②全文都寫了誰的送行?送別的對象分別是誰?
我們送行起身前往美國的朋友,勒羅送行來英國旅行不相認識的美國小姐。
③這兩種送行,在送別目的、送行場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別有什么不同?
局促不安
我們送行遠行的朋友 說多余的話 有良好愿望,卻事與愿違
送行
(真 情) 強作歡顏
感人的表情
勒羅送行陌生的小姐 給予最好的忠告 違反人之常情,卻有良好效果
(受 雇) 熱切地說
三、質疑、討論、交流
①我的朋友即將起身前往美國,做為朋友,我們心中都充滿了戀戀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車站給他送行時,為什么顯得那么拘謹、尷尬、局促不安,只好強作歡顏,說可有可無的多余的話話?
②勒羅給見面不到半小時的來英國旅行的美國小姐送行,卻顯得大方、自然、真誠、神采奕奕,臨別贈言從他口中一瀉而出,同學們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③對于勒羅在給美國小姐送行過程中的表現,同學們是怎樣評價的?勒羅的眼淚是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請同學們說說你們的看法,并說明的理由。
參考觀點舉例:
1、勒羅的眼淚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首先,從課文中描寫他送行時行動的語句“熱切地說著什么”“他眼里深摯的慈愛實在動人”“臨別贈言從他口中一瀉而出”當列車就要開時“雙手仍緊抓那個年輕的美國人”“又沖上前去,小聲地最后再叮嚀幾句”“我發現他確實淚水盈盈”可以看出這他真實感情的流露,因為言為心聲,外在行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從聯系生活實際中我們也強以這么認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從散文提供的情節中,我們知道,美國小姐是一個人到英國旅行的,在英國沒有親人、朋友,勒羅看到美國小姐形只孤單,在英國不相認識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將孤獨寂寞,于是喚起他的同情心。不過,勒羅的眼淚,不是惜別的淚水,而是同情產淚水。
2、勒羅的眼淚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羅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處”的送行員,他給美國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親情,而是為了賺取送行費,一個為了賺錢目的人送行,當然沒有真實情感流露了;②勒羅是半小時前才見面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是陌生人,勒羅怎么會對一個陌生人產生真實送別的情感,流下惜別的淚水呢?(我發現他確實淚水盈盈,你認為他流的是什么淚水?)職業性的淚水。
3、勒羅的眼淚是演員進入角色后的真實感情的流露。課文中勒羅說他是在演戲,并且說“沒有感情演不成戲”。演員也常常說這么一名話“進入角色,出不來”在送行過程中,勒羅已經把自己當成美國小姐的父親或她的親朋好友來表演,由于“他是優秀演員”,他進入美國小姐父親的角色,他想到女兒即將離自己,非常擔憂女兒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復叮嚀,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戀戀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別的淚水。當然,這不是現實中勒羅的惜別之淚,而是表演“月臺父女送別”這一出戲中的父親這個角色對戲中女兒的惜別之淚,可以把這種淚水叫做:戲中父親的角色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