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qiáng)的文稿,是為演講準(zhǔn)備的書面材料。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那么我們寫演講稿要注意的內(nèi)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蘇東坡突圍演講稿篇一
說起蘇軾,無論在書法上,繪畫上,還是在詩詞文壇上,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時候,覺得他擁有和孔子一樣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在世界上,有三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的三種人,一種是名人,他在這個階級里,屬于最低層,其流傳的時間與影響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種認(rèn)識偉人,流傳時間與影響比名人更深一層,但這階級的人,人正反兩面人都很均勻。而蘇東坡,也是這三種人之中,最高級階級的人——賢人。所被當(dāng)時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對后代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受到贊賞也是最高的,而作為當(dāng)時的蘇東坡過著連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xì)埧岬男塘P,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連蘇東坡的弟弟也說:“蘇東坡所受的這一切,源于大的才華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開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結(jié)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在生活條件艱苦的環(huán)境下,被受監(jiān)時,但蘇東坡仍甘愿在人民中為人民做貢獻(xiàn),盡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改良環(huán)境,改善生活,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樂觀,智慧,為別人著想,如促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作為一代賢人,真不容易,同時,也為他們的經(jīng)歷感到悲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yuǎn)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余秋雨為我們展現(xiàn)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舍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么文人那么衷愛于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鉆了空子。他被無數(shù)骯臟之手推進(jìn)了監(jiān)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茍全性命、貶謫黃州。于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jīng)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fēng)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里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定風(fēng)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dá)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末,余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fēng)塵,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茍全性命于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余秋雨先生關(guān)于“成熟”的這段文字:
蘇東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第一次接觸《記承天寺夜游》,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積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豁達(dá)與悲涼,被蘇軾大氣曉暢的文筆精妙地傳達(dá)給了后人。于是,我們在他的文字里物我兩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與共。
終于要講第四單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這篇課文前置,學(xué)生問為什么,我說,老師喜歡蘇東坡,喜歡《記承天寺夜游》。花了一堂課的時間為他們深情朗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孩子們聽得入了神,陶醉畫滿他們的臉上、感動寫滿他們的雙眸。回家揮筆寫下了他們的讀后感作業(yè)。
這是他們有始以來寫得最棒的讀后感,因為他們動了情,“我手寫我心”,涌現(xiàn)出了眾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窺豹的一斑——語文本就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聽,就會傾聽到她的悅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體會到閱讀升華之快感;這是我有始以來最驚喜的一次批閱,因為我本以為十四五歲的孩子未必能讀懂此文、能讀懂蘇東坡,我不敢奢求,只愿能給他們閉塞的少年時代哪怕一點點的文化熏陶。但他們用文字告訴我,我錯了。孩子們的想法震撼著我,感動著我,蒸餾著我。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為師以來,我從不知這種快樂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許?然而,這次批閱的體驗終于告訴了我久違的謎底——以學(xué)生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這種快樂只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茫茫教書匠日子中的一剎,我已為之沉醉。但愿長醉不愿醒。
蘇東坡突圍演講稿篇二
假期里,去了一趟大觀園。
讀了《紅樓夢》,不去看看大觀園(雖然只是人為臆造的),多少有些可惜。雖然在“怡紅快綠”的匾下冒失地豎著“十塊錢點一出戲”的牌子;雖然在瀟湘館的曲折游廊里不時傳來“這個便宜”、“那個合算”的吆喝聲;雖然黛玉的花鋤里塑料鮮花盛開;雖然稻香村里的紙窗木榻成了“稻香村茶室"里的擺設(shè);雖然《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瑰影已被抹煞得斑斑駁駁。但,還是應(yīng)該去看看,好在怡紅院的海棠還蓬勃,瀟湘館的竹子還蒼翠。
讀《紅樓夢》是初二下半學(xué)期開始的。那時候,明顯地感到自己的思想觀念在跌跌撞撞地摸索著前進(jìn)。有兩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鼓勵:一本是《紅樓夢》,另一本是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那時侯,也許是迫于學(xué)習(xí)的壓力,也許是受到了一點《威風(fēng)凜凜進(jìn)行曲》的靈感,我一下子很渴望自由一一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天,甚至只給我一分鐘,讓我毫無顧忌地放聲大叫:“啊一一”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了這個小小的想法,竟讓我思考起了我的生活,我的生命。讀書為了什么?物質(zhì)條件嗎?很多人都認(rèn)為是這樣,那我呢?我想,我寧肯舍棄一切物質(zhì)條件,我不要像大人們一樣被功名利祿所羈絆;我決定,我要按我的想法去生活,活在我自己的理想中。真實美好的時刻啊!但我仍小心翼翼,因為我不確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和合理。當(dāng)讀了《紅樓夢》,不管是不是一廂情愿,我驚喜地感到,我和寶黛二人似乎有著共鳴之處。我,一個正在為將來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而苦讀的學(xué)生;他們,被逼走仕途之路的叛逆者,同樣的十五六歲,同樣的愛和怨,喜和悲。我的這種想法至此便如一股激流從巖石中迸發(fā)而出。不論將來如何,至少它能奔騰一段日子。中考的那段日子令每個人難忘。幾乎每時每刻,我都激勵自己“抓緊時間”一一我像一頭餓狼一樣到處覓“食”。
但是,當(dāng)迷失在題海里時,一股更大的悲哀和困惑向我襲來:我這樣讀書到底有沒有價值?中考和我的理想有多大關(guān)系嗎?考完數(shù)學(xué),對下來錯了許多。我忐忑不安地迎著媽媽略帶緊張的笑臉走過去。我尷尬地提著嘴角,勉強(qiáng)地笑著,笑著,眼淚卻不聽話地蹦了出來。晚上,我躺在床上。考砸了,這輩子似乎也就完了。我想一陣,哭一陣,枕頭上濕了一大片。現(xiàn)實像白紙黑字般殘酷地擺在眼前。我茫然。我想:現(xiàn)實,離理想有多遠(yuǎn)?我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后。會怎樣?我,寶玉,黛玉,都還未經(jīng)歷過最殘酷的現(xiàn)實:我呢,依靠著父母;他們呢,本身就居于“拂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的大觀園。至少我們從未脫離過相對富足的物質(zhì)條件。也許只因為這樣,我們才敢輕視它?對它不以為然?一個大問號油然升起:我們自認(rèn)為“高出俗流”的想法是否天真、幼稚、荒唐、不堪一擊?不知道。也不愿想。我似乎已身處矛盾的旋渦中。矛盾越加白熱化,我稍一動就會下沉。
如果蘇軾在黃州的殘酷中找到了自我,那么我們又為何懷疑和“確信”現(xiàn)實會打倒我們自己呢?是的,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fā),越走越遠(yuǎn),由此展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結(jié)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我會在現(xiàn)實中遇到很多異己的人,異己的事,異己的思想,但我越來越相信,我能保護(hù)這還未遭到打擊和扭曲的最理想的信念,我能把對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的這份執(zhí)著、憧憬,保存、延續(xù)……“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qiáng)于污淖陷渠溝。”這是十五六歲的黛玉的悲嘆。“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這是四十出頭的蘇軾的惆悵。他們站在相隔二三十年的山頭上,遙相呼應(yīng):“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是宋朝赤壁下的深深嘆息;“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是清初悼紅軒里的孤獨無告。他們隔著幾百年的歷史,結(jié)為知音。風(fēng)過,瀟湘館中那片竹海似又傳來了遙遠(yuǎn)的低吟。
蘇東坡突圍演講稿篇三
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fēng)雨任平生”。
——題記
近日拜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jìn)歷史洪流,觸摸早已風(fēng)干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動縈繞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里,你陷于“烏臺詩案”中,因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風(fēng)雪交加,空余你孤獨的身影,一句“一蓑風(fēng)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滄桑老者的熱淚,打動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個后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為蘇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jiān)獄里,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著,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么美麗的詩就已經(jīng)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fēng)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jīng)受不住日復(fù)一日,通宵達(dá)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rèn)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臟水,孤獨的走進(jìn)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夢想雖然屬于美麗,現(xiàn)實畢竟歸于澀意,你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yuǎn)逝的古人。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xí)慣于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jīng)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fēng),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fēng),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fēng)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
現(xiàn)實的殘酷,競爭的激烈使你內(nèi)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你卻一貫保持著那樣豁達(dá)的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你,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震撼、感慨。
蘇東坡突圍演講稿篇四
再次捧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覺得文中的蘇子其實就是余秋雨自己,不禁感慨聯(lián)翩。
這兩年,對余秋雨文章的批判,對他身世的盤問,對他人格品質(zhì)的追問,鋪天蓋地而來的那種形勢,似乎已經(jīng)淡卻了許多;書店里書架上,余秋雨文化散文集不再那么醒目了;大小媒體、重要場合也少見他的身影了。——他在激流勇退,已經(jīng)將自己的身影和作品都轉(zhuǎn)移到了港澳臺等未開墾領(lǐng)域,不過這似乎也說明經(jīng)典抹煞不掉的光芒、動搖不了的地位,以及無聊者無人應(yīng)答的無趣。但也許,這個結(jié)果正合喧囂者的本意。
我并不想全盤肯定余秋雨——他的全部作品、他的全部人格。但,畢竟,在文壇極度蕭條,江郎都已才盡,心靈都被物化的時候,他,跋涉祖國山山水水、實地考察拜訪,為我們奉獻(xiàn)了幾大盤文化與心靈大餐——從《風(fēng)雨天一閣》《西湖》對山水景物的文化寓意的探求,到《道士塔》《都江堰》這樣對歷史與自然遺跡的反省,再到《蘇東坡突圍》《柳侯祠》對歷史人物思想價值的深沉思索,無不透露出一位知識分子反觀歷史、不迷信不盲從的精神,正值嚴(yán)謹(jǐn)、求真達(dá)誠的品格,無不體現(xiàn)出一位知識分子身上可貴的社會責(zé)任感和自我剖析的精神品格,我們更不能不佩服他融合古今歷史、政治、經(jīng)濟(jì)、地理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龐雜的知識與思想于一爐的能力,不能不佩服他見微知著的手筆、極具感染力的文字功力。
沒有什么事前的炒作、事后的宣傳,他的散文集就一版再版,甚至到處可見盜版。在責(zé)罵聲、批判聲喧囂四起的時候,我也曾仔細(xì)審視他的作品,也從他的后期作品中找到了喧囂的某些理由,甚至很有同感。但當(dāng)喧囂淡去之后,翻遍書店滿架的散文,除了現(xiàn)代作家中還有可讀的作品,我沒有找到耐讀的作品——不是陽春白雪般的遠(yuǎn)離世俗人情的孤高自賞,就是俗世生活的小情小調(diào),或者矯柔作態(tài)的吟風(fēng)弄月,總覺得有些矯情,偶爾也會有清風(fēng)徐來的清新之作,但總覺得人生的味兒不足。
日常的生活已經(jīng)夠平淡了,清新典雅的小作雖也能使人有捧茗雅賞之余小憩片刻的情致,但人生有時是需要被點燃的,被引起亢奮的。余之作屬于能夠點燃人熱情、激發(fā)人斗志、催生深刻思索的作品。他給平淡慵懶的生活一次洗禮和清毒,給虛浮的日子一場盈實的營養(yǎng)惡補(bǔ)。
讀書與思考,是心靈與心靈、心靈與世界的對話。有價值的對話必須尊重心靈的感受,必須傾聽來自心靈的聲音。我不是一個心血來潮、可以輕易激動的讀者,經(jīng)過最初的熱衷,到后來的冷靜批判,再到現(xiàn)在的重新認(rèn)識,我相信,心靈的最終選擇是沒有錯的。——當(dāng)他只身一人,或在絲路古道上風(fēng)餐露宿,或在車站邊的小屋里苦思冥想時,我們的不少所謂“大家”,或正在書齋里搜尋,或三五成群在小酒館里海侃神聊。據(jù)說,當(dāng)代許多大家們的創(chuàng)作與思想,就是在故紙堆里搜尋出來、拼湊出來的,或是在別人過去的歷史檔案袋里捕風(fēng)捉影地附會出來的,這些東西,不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殘花敗柳,就是現(xiàn)露江郎才盡的無聊與刻薄。
偶爾,還會在港臺媒體看到余秋雨做的專題節(jié)目,或點評,感到他已失去了往日沉穩(wěn)中的自信,激情飛揚的神采,想必他一定經(jīng)受著尖刻的批判、不被接納的尷尬與無奈,大有英雄末路之情,不禁為他感慨惋惜。“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已經(jīng)為我們奉獻(xiàn)了那么精彩的節(jié)目,為什么就不能容忍他的一點點美中不足?其實完全可以對他善意地提醒與指點。可惜沒有。——由于骨子里的嫉妒與鄙吝,我們的文化氛圍,向來是極不厚道寬容的,所以難有個性的光芒成長發(fā)育起來,人們一定要等他完美無缺,才肯容他一席之地,——可是世間哪有那么多完美無缺的事情?——許多思想創(chuàng)見就是在這樣苛刻的文化氛圍中被壓制下去,自我消弭了!于是,放眼望去,文壇有的是整體上的沉寂與平庸,和小情小調(diào)的自我吟唱。
他真的害怕嗎?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的為道、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已經(jīng)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biāo),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卻不知怎么一來,就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法辯解,更不知如何提出自己的抗議,發(fā)表自己的宣言,這就是“醬缸文化”!
蘇東坡突圍演講稿篇五
說起蘇軾,無論在書法上,繪畫上,還是在詩詞文壇上,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時候,覺得他擁有和孔子一樣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論的。在世界上,有三種對社會有益的影響的三種人,一種是名人,他在這個階級里,屬于最低層,其流傳的時間與影響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種認(rèn)識偉人,流傳時間與影響比名人更深一層,但這階級的人,人正反兩面人都很均勻。而蘇東坡,也是這三種人之中,最高級階級的人——賢人。所被當(dāng)時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對后代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受到贊賞也是最高的,而作為當(dāng)時的蘇東坡過著連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xì)埧岬男塘P,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連蘇東坡的弟弟也說:“蘇東坡所受的這一切,源于大的才華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開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結(jié)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在生活條件艱苦的環(huán)境下,被受監(jiān)時,但蘇東坡仍甘愿在人民中為人民做貢獻(xiàn),盡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改良環(huán)境,改善生活,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樂觀,智慧,為別人著想,如促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作為一代賢人,真不容易,同時,也為他們的經(jīng)歷感到悲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濤聲依舊,時代雖已遠(yuǎn)去,但蘇東坡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永不離去。
作家余秋雨為我們展現(xiàn)了蘇東坡的生命線。他高高在上,卻又可親、可愛;他被貶黃州,卻又舍生忘己。我從中也明白了為什么文人那么衷愛于蘇東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處不勝寒”。“烏臺詩案”的飛來橫禍砸向他,躲也躲不過,反而讓那些無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鉆了空子。他被無數(shù)骯臟之手推進(jìn)了監(jiān)獄,“詬辱摧殘”,差點葬送了性命。最終得以茍全性命、貶謫黃州。于斯,蘇軾的一段與“黃州”休戚與共的人生拉開了序幕。
經(jīng)歷了生死折磨,看盡了人世炎涼,東坡開始在此思索,悔不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自我的檢討,又怕因此連累親友,重情重義的他便想“夜闌風(fēng)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蘇軾《臨江仙》)入黃州,生活困苦,卻在這里又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定風(fēng)波》)。這種灑脫、飄逸的豁達(dá)之大懷,“如積水空明”,隨緣自適。
文末,余秋雨談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黃州這塊貧瘠之地,給了蘇東坡成熟,讓蘇東坡看透了風(fēng)塵,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也就此明白了何為“蘇東坡突圍”,不僅指茍全性命于小人圍攻、退而居山中歸隱,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與才華變得成熟了。
我特別喜歡余秋雨先生關(guān)于“成熟”的這段文字:
蘇東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給我們的是不盡的感喟。
第一次接觸《記承天寺夜游》,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積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豁達(dá)與悲涼,被蘇軾大氣曉暢的文筆精妙地傳達(dá)給了后人。于是,我們在他的文字里物我兩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與共。
終于要講第四單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這篇課文前置,學(xué)生問為什么,我說,老師喜歡蘇東坡,喜歡《記承天寺夜游》。花了一堂課的時間為他們深情朗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孩子們聽得入了神,陶醉畫滿他們的臉上、感動寫滿他們的雙眸。回家揮筆寫下了他們的讀后感作業(yè)。
這是他們有始以來寫得最棒的讀后感,因為他們動了情,“我手寫我心”,涌現(xiàn)出了眾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窺豹的一斑——語文本就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聽,就會傾聽到她的悅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體會到閱讀升華之快感;這是我有始以來最驚喜的一次批閱,因為我本以為十四五歲的孩子未必能讀懂此文、能讀懂蘇東坡,我不敢奢求,只愿能給他們閉塞的少年時代哪怕一點點的文化熏陶。但他們用文字告訴我,我錯了。孩子們的想法震撼著我,感動著我,蒸餾著我。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為師以來,我從不知這種快樂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許?然而,這次批閱的體驗終于告訴了我久違的謎底——以學(xué)生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這種快樂只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茫茫教書匠日子中的一剎,我已為之沉醉。但愿長醉不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