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綠蟈蟈的特長篇一
1.走近作者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國南部阿韋龍省圣雪翁村一戶農民家中。四歲左右,因家庭貧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從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魚。七歲回到父母身邊開始上學。求學期間,法布爾家為生計所迫,幾度遷居,少年法布爾也不得不出門做工謀生,致使中學無法正常讀下來。他靠自學考取了沃克呂茲省阿維尼翁市的師范學校,畢業后做了二十幾年的中學教師。他一面做教師一面利用業余時間做動植物觀察記錄。31歲時憑兩篇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875年開始寫作《昆蟲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過86歲時,第十卷問世。
2.了解《昆蟲的故事》
本文選自《昆蟲的故事》。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僅僅真實記錄下昆蟲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觀對照蟲性,并以蟲性反映社會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巨著。
1.利用注釋或工具書,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擾亂()狩獵()哀號()喧囂()喑啞()
萵苣()靜謐()篡奪()劫掠()酷愛()
妒忌()窸窣作響()吮取()驚慌失措()
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喙()篝火()
螽斯()竊竊私語()更勝一籌()嗉()囊()
2.根據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1)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更勝一籌:
(2)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
篡奪:
3.本文主要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思路提示: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通常會寫哪些內容呢?一般情況下會從(1)形態特征(2)生活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3)種類及分布等方面來寫。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蟈蟈的?
3.細讀第5段,作者是如何將蟈蟈的捕食特點寫的惟妙惟肖?試舉例說明。
(二)語言品味
示例:蟈蟈在竊竊私語。那像是滑輪的響聲,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地窸窣作響。
作者用比喻、擬人的手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見到蟈蟈聲音的獨具韻味。
1.選擇一種動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對其進行描寫。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寫:
2.本文選自法布爾的《昆蟲的故事》,它被稱為“科學與詩的完美結合”。你怎樣看呢?學習本文后,談談本文有哪些寫作經驗可供借鑒。
綠蟈蟈的特長篇二
1、了解蟈蟈的生活習性。
2、反復閱讀,歸納概括,了解作者介紹的科學知識。
3、體味作者科學細致的觀察態度和熱愛昆蟲的細膩情感。
1、默讀課文,鍛煉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了解說明文的有關常識,初步掌握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辨別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語言風格。
1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趣入題
同學們,你或許為那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癡迷過,你或許聆聽過蟬的鳴唱,你也許聽見過蟋蟀的長吟,你或許還玩過螞蟻、抓過蚱蜢,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是那么的叫人喜愛,聽,那蟈蟈又在唱歌了……出示幻燈片:課題《綠色蟈蟈》。
二、走近作者,資料助讀
法布爾與《昆蟲記》
(見《基礎訓練》第106頁)
三、速讀文本,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后,掃清字詞障礙,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并整體感知課文。
2、再次快速閱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學生總結,教師明確歸納。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寫“我”在觀察昆蟲,用蟬的叫聲引出文章主人公——綠色蟈蟈。
第二部分(3):描寫“我”在戶外聽到的綠色蟈蟈的叫聲。
第三部分(4~11):寫“我”對金屬籠中的綠色蟈蟈進行觀察,主要介紹其食性。
3、你知道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嗎?
綠色蟈蟈的特征及生活習性。
4、綠色蟈蟈的形態有哪些特征?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5、作者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叫聲、食性和脾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第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說明對象蟈蟈的呢?
課文第一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自己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二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綠色蟈蟈最喜歡吃什么食物的?
作者是通過實驗和觀察知道蟈蟈喜歡吃蟬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又通過變換食物的花樣,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蟬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通過仔細觀察、細心揣摩、認真探索得出結論,這反映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3、作者對綠色蟈蟈是怎樣稱呼的?你覺得這樣寫好嗎?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我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認為從外在看,這就像鷹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樣,但在本質上,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鷹是以劫掠為生的鳥類,它的進攻是欺弱;而蟈蟈進攻的則是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這是一種向勇氣挑戰的搏斗。
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五、賞析課文,品味語言
1、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手法,試結合具體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精彩的語句示例: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于食物,我遇到了喂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
(4)“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語言生動傳神。
(5)“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一擬人化的描寫,親切自然,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6)“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形象生動的感受。
2、歸納本文的寫作特色。
(1)文藝筆調。本文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
(3)擬人手法的運用。這使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4)通過與其他昆蟲的比較來寫蟈蟈。
六、課堂小結
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寫,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七、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2、練習仿寫:教師出示課文范例和仿寫句,要求學生任選一例仿寫。
例1: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美,它穿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貴婦人。
仿句:每當夏天午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蛙聲大噪,群蛙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綠蟈蟈的特長篇三
教學目的: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盲人。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關心、幫助他人。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課程:
一、復習回顧
1、復習生字。
一生領讀,其余學習跟讀。
2、復習詞語。
(出示課件:詞語)你能讀好它們嗎?
開火車讀。
二、品讀課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課題中有一個表示動作的詞是什么?(送)
2、為什么要給盲婆婆送蟈蟈呢?(生:在我上學的時候,替我給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學的時候會給婆婆唱什么歌呢?誰能替他唱一唱?(齊唱一首歌)
3、這樣是一只怎樣的蟈蟈?(出示課件:美麗、會唱歌)
4、指導朗讀。(用幾句話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指名讀、大家讀、教師讀。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蟈蟈時的心情怎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樂呵呵)
2、我送給盲婆婆時的心情又是怎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喜滋滋)
3、這兩個詞都表示心情怎樣?你還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興的詞語?(笑逐顏開,歡天喜地,樂淘淘,欣喜若狂)
4、指導朗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聽到小鳥清脆的叫聲,聽到小溪流淌的叮咚聲------
(看到美麗的田野,看到美麗的校園,看到美麗的公園------
2、是啊,歌聲會領您走進——???? 看到小溪——
歌聲會把您帶回——???? 想起往日——
能把這種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3、指導朗讀。
指名讀、齊讀、分組讀。
4、同桌合作
歌聲還會帶領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聲會……歌聲會……”說下去,同桌討論,看誰說的最精彩!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閉上我們的小眼睛,聽!(課件出示蟈蟈叫聲圖)
2、剛才聽到什么了?(蟈蟈的叫聲)
3、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
4、您聽——(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號表示什么?(蟈蟈一直在唱歌)
6、指導讀好:“咯咯,咯咯,咯咯------”聲音由重到輕。
三、通讀課文,體會感情
故事學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個關心別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個尊敬老人的孩子。
師:同學們說的對!我們也有做這樣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尤其是對殘疾人,更要獻出一份愛心。
(生開始了行動------)
師:現在來說說你們的體會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見,不敢向前走。
生:老師撞到桌子。
生:很難過,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師: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及時伸出援手,這不是掛在嘴上的,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表示的。小朋友,你們能把這些語言中的愛化為你們的行動嗎?(能)
綠蟈蟈的特長篇四
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二小馬云焰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新朋友。
生:螞蟻。
師:螞蟻是一種昆蟲,它……
師:還有――
生:蟈蟈。
師:板書。
師:蟈蟈也是昆蟲,它……
師:都是什么偏旁?
生:蟲字旁,因為他們都是昆蟲。
師:板書“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齊讀課文。
師:我們要知道課文講的一件什么事,要讀書才能找到答案。
出示閱讀要求:
1、借助拼音,把字詞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2、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師:帶著這兩個要求,我們一起讀書好嗎?
生自由讀課文。
出示詞語,學生讀。
去掉拼音學生讀。
糧食 洞里 過冬 滿頭大汗 自由自在 呼呼的
又出示詞語,學生教老師讀。
裝滿 躲著 乘涼 藏在洞里
師:再讀課文,比比看誰讀得更流利。
生自讀課文。分小節朗讀。
師:我們的評價標準是,看誰讀得更流利。
師:你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
師:老師說的話要兌現,你們都是朗讀小明星。(發獎)
課件。
師:什么時候到了?
生:夏天。
師:夏天真熱。
生讀。
師:現在只有15度。
生讀。
師:現在上升5度了。
生讀。
師:現在老師要把衣服脫掉了。
生齊讀。
師:夏天真熱,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師:螞蟻們不熱不累嗎?
生:他們的身上有很多汗了。
生:他們有的背,有的搬,身上已經有很多汗了,我覺得他們很累。
師:請讀這句話,你就是那只搬糧食的小螞蟻。
齊讀這一節。
師:辛苦了,大家快歇歇吧。
師:夏天大家在干什么?
生:搬糧食。
師板書。
師:那我們的蟈蟈現在在干嘛呢?
請讀下一節。
指名讀。
師:小朋友告訴老師,從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蟈蟈很瞧不起螞蟻。
師:從哪知道。
生:幾只蟈蟈,都笑螞蟻是傻瓜。
師:你說的是一句話,如果是一個詞,那是?
生:傻瓜。
師:蟈蟈為什么要笑螞蟻?因為小螞蟻難看嗎?
生:因為夏天不在乘涼,卻在搬糧食。
師:老師把小明星獎給他,他的表情很好。
生讀。
生:他們在樹底下乘涼。
師:還有什么?
生:有的唱歌,有的睡覺,個個自由自在。
師:總之他們心里面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這就叫――
生:自由自在
師:這就是聯系上下文學習。
師生配合讀。
師:見到他們不同的表現,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生:我想對蟈蟈說:蟈蟈要是這樣,他冬天怎么過啊。
生:沒作好冬天的準備,冬天會餓死的。
師:你很會聯想。
生:蟈蟈很貪玩,到冬天就沒有東西吃。
生:蟈蟈你不怕冷嗎?
生:蟈蟈,如果你再不搬糧食,冬天怎么過呀?
師:我們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聽,什么季節到了?
播放風聲。
生齊讀。
師:讀得太到位了。
指名讀。
師:就是這樣的,北風十級。
生讀。
師:臉都被刮破了。不知道南京冬天冷嗎?
生:冷。
師:讀一讀南京冬天的風。
生齊讀。
生自學。
師:誰來說說,冬天的螞蟻,會怎么樣呢?
出示圖。
生:他們過得很好。
師:心情愉快嗎?
生:愉快。
師:你來做做這只愉快的小螞蟻。
生讀。
師:有沒有讀得比他更開心的。
生讀。
師發頭飾,誰來做做開心的小螞蟻?
學生再讀。
師范讀。
師:發現老師和他讀得有什么不同嗎?
生:很有感情。
師:是哪個詞語。
生:裝滿。
師:是的,裝滿糧食我可開心了。
生:老師讀出了螞蟻在洞里過冬的樣子。
生再讀。生讀。
師:那蟈蟈怎么樣呢?
生讀。
師:沒神氣的蟈蟈了,他餓了。誰再來讀。
生讀。
生:因為夏天螞蟻在干活,而蟈蟈在唱歌,休息。
生:因為夏天螞蟻搬糧食,蟈蟈向在大樹下乘涼。
師:螞蟻幸福的生活從哪來,靠的是什么?
師:不要急著回答,聽一首兒歌。
播放:勞動最光榮。
師:你體會到什么?
生:幸福的生活要由勞動來創造。
板書:勞動換幸福。
生:要好好學習。
生:要像螞蟻學習。
師:只有勤勞的雙手,才能換來幸福的生活。
生:我從現在就向螞蟻學習。
生:我想對螞蟻說,你真勤勞。
生:我想對蟈蟈說,你以后要像螞蟻學習,不能再嘲笑螞蟻了。
師:除了嘲笑之外呢?
生:還不能偷懶。
生:我要想對螞蟻說,是你的勤勞換來了幸福。
師:他一定牢記你的話,永遠做一個勤勞的小螞蟻。
生:我一定向小螞蟻學習。
生:蟈蟈,你不要再貪玩了。
師:原來問題出在太偷懶了,應該像勤勞的螞蟻學習。
最后完整地讀課文。
綠蟈蟈的特長篇五
1、能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概括課文要點。
2、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激發求知欲。
3、豐富科學知識,提高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你聽過知了唱歌、蟋蟀鳴叫吧?你看過蜘蛛辛勤織網、螞蟻滿載而歸吧?也許還玩過貪食的花金龜、掛著燈籠的螢火蟲吧?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員,是人類親密的朋友。聽,蟈蟈又開始唱歌了。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觀看蟈蟈圖片,認識蟈蟈。
2、在書中找描寫蟈蟈外形的句子。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4、快速閱讀課文,討論并完成下列各題: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有的學生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
(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4)比較突出特征。
叫聲:蟈蟈——蟬
食物:蟈蟈——螽斯突出了蟈蟈的習性,說明
追捕蟬:蟈蟈——老鷹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
同類相食:蟈蟈——螳螂了如指掌。
三、課外閱讀《昆蟲記》
綠蟈蟈的特長篇六
這是我記憶中印象最深的畫面,一提起童年,我就記起外婆家那里的蟈蟈。
小時候去外婆家做客,晚上睡覺時總能聽到蟈蟈的叫聲。我就想著:不如去抓一只蟈蟈來。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沖下床去,三步并作兩步就跑到了院子里的草地上。
“蟈蟈——”蟈蟈聲響滿了草地。我循聲找去,可能蟈蟈也敏感地知道了危險來臨,馬上停止了叫喚。我弓著腰,屏聲靜氣,耐心地靜靜等待。直到它們重新歡叫的時候,我快速將磚頭掀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網兜罩了下去。
眼看馬上就能手到擒來的蟈蟈,卻在一瞬間消失了,讓人懊惱極了。
可正當我想要回去的時候,一只蟈蟈跳到了我的面前,好像是對我視而不見,又好似根本不怕我。
我心中一動想把這只蟈蟈捉回去,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一罩就捉到了蟈蟈。
綠蟈蟈的特長篇七
選自《昆蟲的故事》。(又名《昆蟲記》)《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面孔卻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淺出,沒有干巴巴的學究氣,沒有學術著作的晦澀枯燥與一本正經,“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不少。”本書的問世被看做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 “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覺得有這樣幾點要特別注意,也是今后要糾正的:
1、課堂教學要合理安排時間,重點內容要突出。字詞教學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也重要,但他們只是為課文教學服務的,文本的解讀才是課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學時要突出,時間的安排要向它傾斜,否則,課堂教學便是本末倒置。
3、備課要細讀文本,課前要熟悉程序(環節)。有效教學提倡細讀文本,教師課前一定要細讀文本,對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為自己的東西;上課前要再次熟悉教學環節,以抵抗遺忘,這樣對教學過程的流暢起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4、課前要厘清教學思路。雖然備課時已經梳理了教學思路,根據文本與學生實際確定了教學的方向,但時間一久,很容易遺忘,因此,課前教師要再次厘清教學思路,對教學的課件要進行細致深入的審視,把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有關問題都逐一做細做密,并用過渡語勾連起來。
綠蟈蟈的特長篇八
創意說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強。
一、情景導入
有條件的地方可捉來實物,沒條件的可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從蟈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紹。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快速看課文,畫出文中描寫蟈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較與同學們的介紹有何不同。
明確: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文中運用了描寫性語言,將蟈蟈進行擬人化描寫,寫出了它的漂亮、可愛,透露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區別,引導學生對事物作生動介紹。
2.文中除了介紹蟈蟈的外表特征外,還寫了哪方面的內容?
明確: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3.學生相互介紹蟈蟈的特征。
三、重點研讀,合作交流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2.你最喜歡哪些詞語或句子?為什么?
學生在研讀討論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語言生動傳神,擬人貼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問題研究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業
1.在小字本上抄寫本文的生字詞。
2.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寫一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短文。
3.課外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創意說明: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備課,制作課件,講課。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得到充分調動,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一、布置預習
1.第一組負責本課的生字詞的學習。
2.第二組負責介紹作者及其《昆蟲記》。
3.第三組負責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4.第四組談本文的寫作特點。
5.第五組全面評價本文。
6.第六組質疑。
二、學生上臺匯報他們的自主學習情況,并授課。教師相機加以點撥。
三、學生評出本次活動的最佳小組。
四、學生寫一篇學習本文的心得體會。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課前布置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課堂上進行閱讀交流。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進行擴展閱讀。
一、提前兩周布置課外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二、課前任選某一章節寫一篇讀書筆記。
三、課堂交流讀書筆記,評出最佳讀者。
四、老師出示《綠色蟈蟈》的有關問題,學生作答。
五、布置作業:細心觀察某一小動物并寫成文。
[資料整合平臺]
1.法布爾與《昆蟲記》
我們需要法布爾精神(見《中華讀書報》20xx年5月8日)
2.擴讀材料
大肚子蟈蟈
大肚子蟈蟈一邊啃著倭瓜花,一邊喝著露水,他完全不用勞動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過來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過來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顧地飛走了。
大肚子蟈蟈氣壞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從那兒路過,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渾身的腱子肉,圓圓的肚子,大肚子蟈蟈可沒法相比。可大肚子蟈蟈天生比別人要強,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還行?大肚子蟈蟈要跟水牛比試比試,他一口氣一口氣地往肚子里運氣,要用氣兒把肚子充實起來。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來了。肚子已經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還沒趕上。于是又繼續吸氣,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氣球一樣又圓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蟈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個爛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蟈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蟈蟈撐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來,還是小螞蟻幫忙,一針一線地幫大肚子蟈蟈把肚子縫起來。大肚子蟈蟈接受教訓了沒有呢?那還得看他的行動。
最能使人意會到“立秋”已過的是那叫蟈蟈兒挑子。那一大擔鼓鼓囊囊、數以千百的小籠里發出來的共鳴聲,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給炎熱捎來一絲清爽和喜悅。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們可來精神了,嚷著,笑著,興沖沖地捧著回家去。
鄉里人摸準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錢,只跑跑腿兒,就能讓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錢包來。捧回去傻瞅著,心里直納悶:小小篾編籠兒,掉頭轉身都難,可它卻閑舒安然,還不時地振翼歌吟,難道它忘卻了與生俱來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濕潤的泥土芳香,而滿足于投飼的毛豆瓜皮以及籠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幾天之后,叫蟈蟈死了。原因是家人對它那沒日沒夜地勁歌產生了厭煩,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進食,活活給餓死了。
以上兩篇短文同是寫蟈蟈,可將二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從不同側面描寫同一事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