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昆蟲記的體會讀后感讀完昆蟲記的體會篇一
昆蟲記主要講了作家法布爾幾十年來的觀察與對昆蟲的認識,其中,我就十分喜歡他寫的一篇文章——《狼蛛》。
蜘蛛有著很壞的名聲:大多數人都認為蜘蛛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我也不例外很害怕它。但事實上,蜘蛛是一個勤奮的勞動者,織網的天才。記得以前三年級時,我學過一篇課文,“蜘蛛正在結網,絲斷了,網破了,再繼續(xù)結網,已連接了七次,都是屢戰(zhàn)屢敗,他堅持不懈,終于在第八次結了一張網”一只小小的蜘蛛要經歷去數次失敗才會把網結成,它們從來不灰心,正因為他們的執(zhí)著,所以終究會成功。我就十分尊重勞動者,我以前就因打壞了蛛網,就很慚愧,我覺得破壞了他人的勞動成果。在法布爾的家里,有幾只狼蛛,供觀察使用。
這種狼蛛的腹部長著黑色的絨毛和褐色條紋,腿部有一圈圈灰色和白色的斑紋。說實話,狼蛛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母親,每當產完卵前,都會用自己的絲線,織一張巨大的棉床,把卵產在里面。產完卵后還會不吃不喝的一直守著,小狼蛛孵化出來后,也是不吃不喝,爬到媽媽背上曬太陽,就好像陽光就美食一樣。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呀,寧可自己不吃不喝好幾個月,也要在家門口把守,不讓壞蟲沖進來毀了這些小卵,不吃不喝幾個月也要馱著小狼蛛享受太陽的溫暖。
法布爾的觀察可真仔細啊!連昆蟲的腿部都觀察的那么認真。法布爾可不止只寫了這一篇文章,還有松毛蟲,螢火蟲,蟬等等好多可愛的小昆蟲,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這本書。
昆蟲記的體會讀后感讀完昆蟲記的體會篇二
今天,我終于讀完了這本《昆蟲記》,它是法國科學家、科普作家亨利。法布爾最得意的作品。
法布爾,他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所以生活極其貧窮。他非常喜歡觀察昆蟲和植物,曾經發(fā)表過很多出色的論文,也獲得了他人的肯定。但是他想“登上大學講臺”的夢想卻沒有實現,自己的昆蟲學實驗室愿望也得不到支持。
可你們不知道,法布爾的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還算得上溫飽生活。可就是因為這樣,他才并沒有向他人的“偏見”和自己的“貧窮”屈服,之后,他便詳細的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性和它們的勞動,用了他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了這本偉大的書——《昆蟲記》。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我們平時看不到、不知道的故事。比如蟬是怎么產卵的、迷宮蛛是怎么哺育兒女的、螳螂是怎么捕獵的······
還有,我一直以為,故事書中蟬在夏天是一直在樹上唱歌,螞蟻再勤勞地備食,而蟬一直不儲備糧食,等到冬天再去螞蟻家要食物。可我看了書才知道,原來,每次蟬找到了食物,都會被螞蟻搶去,導致它不得不重新找食,螞蟻是頑強的乞丐,勤勞的生產者是蟬!
《昆蟲記》,記述了昆蟲之間的情感和生命,這一偉大的創(chuàng)舉,你值得去看一看!
昆蟲記的體會讀后感讀完昆蟲記的體會篇三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小小的昆蟲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昆蟲記》給了我真實的昆蟲世界,《昆蟲記》給了我美麗的昆蟲物語,《昆蟲記》給了我細膩的昆蟲寫照《昆蟲記》帶著我遨游了昆蟲的海洋。
法布爾以不同的目光看待這個昆蟲的世界,他將這看成擁有文明、文化的小人國;法布爾用現實反駁了拉封丹的觀點;法布爾用盡畢生的精力告訴了我們昆蟲的文明;法布爾能通過小昆蟲發(fā)現人類不能及的能力;法布爾經實踐告訴我們昆蟲的智慧。
小小的昆蟲世界折射出了人類的社會。看吶!寄生蟲鬼鬼祟祟的在蜂巢前,打算找一個機會犧牲別人,以便安置自己的家。這是一種叫金蜂的家伙,他外表美麗,你怎么也不會把他與一個窮兇極惡的大壞蛋聯想到一起。金蜂會將卵產在另一種蜂的繭子里,等它的卵孵化成幼蟲,繭子的主人就是它的第一頓大餐。這些從繭子里出來的便是沾滿無辜者鮮血的金蜂了。
法布爾它不僅敢于創(chuàng)新,他還敢于質疑,并能用實踐證明他的觀點。拉封丹的蟻和蟬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法布爾發(fā)現的卻截然不同。蟬潛伏在地下四年,只為出土放聲歌唱一夏,便完結了它的生命,冬天不會有蟬的出現。其次,法布爾也通過自己的實踐與觀察反駁了這個觀點。蟬在夏季放聲歌唱,同時也用自己胸前的一個小吸管刺穿樹皮,做成一口小井,在口干舌燥時喝個夠。這時蟻也會口渴,便厚著臉皮來搶劫,最后蟬不得不放棄自己做的小井,另尋別處了。這個事實不正與寓言相反嗎?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有質疑的權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切事物,只有實踐過后我們才有權力去肯定它。
看那擁有纖細的腰肢,玲瓏的身材,嬌小的赤條蜂。誰能想象他捕食的樣子呢?赤條蜂的食物是毛毛蟲,他捕食的時候,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外科醫(yī)生,它用自己的刺在毛毛蟲的每一節(jié)上刺一下,它知道刺在哪一個神經中樞上能使毛毛蟲麻醉但不致死。
這小小的赤條蜂竟然懂得如此精湛的技術,我們人類難道不應該自愧不如嗎?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好處與壞處:蠅雖然有很多細菌,但他卻是高級凈化器,這些動物的好處與壞處不就類似于人類的優(yōu)點與缺點嗎?所以我們不僅要人人平等,還要物物平等,因為我們共處同一片藍天,共享同一縷陽光,我們與其它動物有什么不同呢?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便是“讀昆蟲記,曉世間理”。《昆蟲記》教會了我不要懶惰,教會了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教會了我要敢于質疑與實踐,教會了我不能自以為是。
昆蟲記的體會讀后感讀完昆蟲記的體會篇四
《昆蟲記》已是小學老師要求我們讀過的了,如今初中依然要求讀這部偉大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著作,我又有了一番新的體會和理解,正可謂是“溫故而知新”埃。
這部全達二三百萬字的《昆蟲記》是其超過50歲到85歲完成的,這樣的毅力與精神與近代分類學大師麥爾,高齡近百還在寫書同樣讓人敬佩。
書中,法布爾用真實的故事,風趣的語言,精湛的詞匯,詳細的描寫,將我?guī)нM了一個昆蟲的世界。我看見了為自己歌唱的蟬,碰見了勤奮備食的螞蟻,遇見了田園中的.音樂家蟋蟀,欣賞了美麗的大孔雀蝶,見識了布袋小修士小闊條紋碟,還隨著法布爾一起耐心的等待在他的“折磨”下毫不退縮、平心靜氣的在他面前裝死的黑步甲。
這真是一部讓人不得不為書中的昆蟲的特殊本領、作者風雨無阻的細致觀察所驚嘆的好書!它不愧是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法國著名戲劇家德蒙。羅斯丹曾稱贊道:“這個大學者像哲學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藝術家一般的去觀察,向詩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達。”這正是法布爾書中的特點。每篇文章都充滿活力,把每一只小蟲子都描寫的細致入微,就連南美潘帕斯草原上的食糞蟲——全身黑中透藍的斯米隆的外貌、生活都被這位昆蟲學家觀察的那么透徹。
在他的筆下,蟲子們往往不需要過多的裝飾,三言兩語就能將一只蟲子勾勒出來。沒有華麗的語言去修飾它在作者眼中的美感,卻又滲透著一種自然美。
這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口中的“無與倫比的觀察家”那鉆研精神值得我們贊賞,那堅持不懈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那文筆流暢的作品值得我們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