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癌癥治療的文章篇一
;1青蛙皮膚可望治療癌癥和其他多種疾病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科研人員發現青蛙皮膚里的一種成分可以用來治療幾十種疾病,包括癌癥。
青蛙皮膚里含有的兩種蛋白可以調節血管的生長方式。有關人員認為,這些蛋白質成分可以用來治療惡性腫瘤。
女王大學醫藥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肖解釋說,腫瘤生長到一定大小就需要生成自己的血管來提供氧和營養以便繼續生長。如果能夠阻止血管生長,就可以減少腫瘤擴散的可能性并最終殺死腫瘤,從而令癌癥從絕癥轉變為慢性疾病。印度一項研究顯示喝茶對健康有一系列好處,現在又多了一個好處:一天一杯茶能大幅降低患癌癥的風險,它可以使腫瘤縮小。
紅茶能殺死癌細胞?以前的研究已經表明,茶具有健康的抗氧化特性和高含量的類黃酮,使我們患某些癌癥和心臟病的風險大大降低了。
現在,一項新研究顯示,紅茶可能有助于防癌,紅茶能殺死癌細胞。在這項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對僅在紅茶和中國烏龍茶中發現的茶黃素-2(tf-2)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它能殺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仔細查看了tf-2是如何導致癌細胞死亡的,并發現它能在3小時內使此類細胞縮小。當研究人員看到一組殺死癌細胞的特殊基因時,他們發現是tf-2激活了這組基因。
英國《每日快報》報道,研究還發現tf-2能抑制一種基因的活動,這種基因可激發一種已知名為c o x 2的酶,同時tf-2還能降低其他炎性分子的活動。美國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抗癌疫苗,或能治療70%的癌癥。不過,當前實驗僅在老鼠身上進行,距真正應用于人類可能還需近10年時間。
佐治亞大學與梅奧診所研究人員說,他們把研究重點集中在一種名為“muc1”的蛋白質上。“muc1”是一種高糖基化、高分子量蛋白,又稱附膜蛋白,廣泛分布并異常豐富地表達于癌細胞表面,在癌的發生與轉移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糖基化不完全,“muc1”外表覆蓋一層糖類。
研究員桑德拉·亨德勒:“癌細胞把糖置于細胞表面,以此欺騙免疫系統,讓自己可以在身體內部活動而不被發現。
”
新型疫苗正是利用這一點,“訓練”身體免疫系統更有效識別“muc1”外層覆蓋的糖,從而找出并消滅癌細胞。
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實驗顯示,新型疫苗能讓小鼠身上的乳腺惡性腫瘤體積縮至原來兩成。他們估計,這種疫苗對前列腺、胰腺、腸與卵巢的惡性腫瘤同樣有效,預計能治療70%的癌癥。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在實驗室環境下測試新型疫苗對人體癌細胞的作用。預計兩年左右可以開展臨床試驗。如果一切順利,這種新型疫苗有望在2020年進入市場銷售。
研究員揚-布恩斯說,一旦新型疫苗能與癌癥早期診斷相結合,癌癥“就可能變成一種可以控制的疾病”。數據顯示,衰老源于細胞增殖減少,而非分子損傷
?癌癥風險隨年齡增加,而且科學家早就認為,較長的壽命和較大的癌癥風險之間可能存在一種進化權衡選擇。現在,福克斯蔡斯癌癥治療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數據中發現了這種權衡的直接證據——一種重要腫瘤阻抑蛋白的表達導致小鼠過早衰老。主持此項研究的恩德斯說:“我沒有預料到p16腫瘤阻抑蛋白增加會如此快速地導致衰老。人們以前認為p16蛋白與衰老有關,我們知道在衰老的后期階段,p16蛋白的表達增加。但其表達足以引發衰老特征的理論讓人驚訝。” 他們的研究還讓科學家對p16如何阻抑腫瘤生成加深了了解。通過密切觀察野生鼠和基因改造鼠的腸組織,研究人員發現p16蛋白在腸干細胞中積累,阻止干細胞分裂。此外,p16表達減少腸癌鼠模型中的腫瘤生成。將這兩種結果放在一起考慮,恩德斯和他的同事認為,p16遏制癌前干細胞以及腫瘤細胞增殖,從而阻抑腫瘤生成。他們目前正在驗證這一假設。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咖啡不利于健康的觀念是錯誤的。這項始于1993年的研究提供了最新證據。研究涉及超過6.3萬名45-74歲的新加坡華人———據認為,他們患肝癌的風險較高。
2008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每天喝4杯或4杯以上咖啡可能把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30%。
因咖啡含有大量抗氧化劑,這些復合物有助抑制肝癌的潛在作用。不過咖啡是含有一些抗氧化物,但同時也含有咖啡因。如果咖啡過量導致睡不著、免疫力降低,也會得不償失,所以一定要注意適量,一天不宜超過2杯。過敏很煩人,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過敏其實可能有好處,存在接觸性過敏反應的人其免疫系統或許能防范某些類型的癌癥,其中包括乳腺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哥本哈根大學根措夫特醫院全國過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長期跟蹤研究對象罹患癌癥的情況。結果表明,與其他人群相比,存在接觸性過敏反應的人罹患乳腺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比例要低得多。
研究還表明,與沒有接觸性過敏反應的女性相比,存在接觸性過敏反應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比例較低,但在統計數據方面并不顯著。不過,研究人員發現,存在接觸性過敏的男性和女性患膀胱癌的比例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化學代謝物堆積在膀胱中造成的”。
存在接觸性過敏的人罹患腦癌、乳腺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比例之所以較低,可能與他們的免疫系統的運作方式有關。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證實了免疫監視假說。根據該理論,具有高免疫力的人會受到過敏的困擾。這種高免疫力或許能防范某些癌癥。
英國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發現,上皮細胞在受到這些致癌因素威脅時,會釋放出一種特殊分子,這種分子會激活周圍的免疫細胞,讓它們摧毀某個有可能癌 變的上皮細胞。但與此同時,實驗鼠身體其他部位的免疫組織也都被這種分子激活了,整個免疫系統開始釋放出大量抗體,這種情形與機體過敏時發生的反應相同。
在過敏時,免疫系統的這種反應是為了清除進入體內的花粉等過敏原,而在抗癌“動機”的驅使下,免疫系統的上述反應是為了徹底清除那些由于威脅因素而產生、可能致癌的毒素,降低患癌癥風險。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醫生已經研發出一套評分系統,癌癥病人借此能夠可靠地測算出他們的存活時間。醫生研發該系統的目的是幫助長期患病者和他們的護理人員更好地規劃未來。
對1000多名患者的研究顯示,該系統在預測病人能活多長時間方面同臨床醫生一樣準確。
目的探討晚期腫瘤中醫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方法以生存期、體重狀況、綜合癥狀評分"三要素",制定中醫腫瘤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療效評價,與現代醫學腫瘤客觀緩解率(rr)進行比較分析。結果49例患者,按三要素療效評價標準,有效36例(73.47%),穩定8例(10.20%),惡化5例(18.37%);按現代醫學療效標準:cr為2例(4.08%),pr5例(10.20%),nc31例(63.27%),pd11例(22.45%)。rr14.28%(p0.005)。結論"三要素療效評價標準"評價結果能反映晚期腫瘤的預后、與生存期,推薦作為中醫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ptb蛋白是一種致癌蛋白質,在癌細胞中高表達,而其致癌機制至今不明。科學家們對該蛋白進行了20余年的研究,證明ptb蛋白可以通過結合特定的rna序列,而抑制靶基因的可變剪接,從而控制靶標基因產生的蛋白質種類和功能。這一結論已被寫進許多教科書里,但是仍然無法解釋該蛋白質的致癌機制。
?2005年,美國科學家揭示出ptb蛋白在細胞外結合rna的精確機制,此后各國科學家試圖“看清”該蛋白在細胞內是如何與rna結合和進行基因調控的以及如何在致癌中起作用。在這一場“賽跑”中,武大生科院張翼教授和付向東教授聯合指導的研究組率先通過一種新技術,解析了ptb蛋白在癌細胞基因組里結合位置,發現了受該蛋白質調控的一大批新靶標基因,其中一些可以解釋該蛋白質的致癌機制。同時發現和證明ptb蛋白不僅能直接抑制,還能直接促進靶標基因的可變剪接。該發現打破了已寫入教科書的該蛋白質作用機制的定論,對理解ptb蛋白的致癌機制和推動抗癌藥物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日(北京時間)報道,科學家們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中公布了全球首個利用溶瘤病毒(jx-594病毒)治療癌癥的臨床實驗結果,研究首次證明,采用靜脈注射方式注射進入人體的jx-594病毒能持續地在腫瘤內感染和擴散,但不會傷害正常的人體組織;科學家們也首次通過這個實驗證明,隨病毒進入人體的基因會對腫瘤進行有選擇地表達。“在醫療史上,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證明,通過靜脈注射方法將病毒注入人體后,其能持續且有選擇性地在腫瘤內復制。”ohri的資深科學家、渥太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約翰“最新研究也表明,該病毒療法可選擇性對腫瘤進行表達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為全新的靶向癌癥療法打開了大門。”
相關熱詞搜索:;癌癥治療的文章篇二
手術治療現在仍然是hi治療乳腺癌的一個重要手段,手術治療的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在手術治療的時候需要做到的是盡快減少手術對乳房的破壞,手術要做到的是在根治乳腺癌的基礎上,盡量保持乳房的外觀以及功能。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不能單獨對乳腺癌起到根治的作用,一般來說在綜合治療的時候使用,也就是在手術治療前或者是后使用,作為輔助的治療手段,或者是對乳腺癌晚期患者使用作為姑息治療手段。
3、內分泌治療方法
雌激素受體陽性者應用內分泌治療的有效率為50%~60%,而陰性者有效率低于10%。同時測定孕酮受體可以更正確地估計內分泌治療效果,兩者皆陽性者有效率可達77%,以上受體的含量與療效的關系是正相關,含量越高,治療效果亦越好。激素受體的測定用于決定手術后采取輔助治療手段,受體測試陽性的尤其是絕經后的婦女可采用內分泌治療方法進行輔助治療,陰性患者則需要采取化療的方法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4、化學藥物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可以作為手術治療的輔助手段進行使用,化學藥物治療采取的是全身的治療,可以殺死手術沒能清除的癌細胞。
癌癥治療的文章篇三
;【摘 要】介紹癌癥擴散、癌癥放療、癌癥化療以及癌癥免疫療法的微分方程模型,指出微分方程建模也是研究癌癥擴散和治療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癌癥;微分方程模型;應用
0 前言
“癌癥”對于我們并不陌生,而且它正在成為人類第一殺手(《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對于癌癥的預防主要是通過正確宣傳和普及有關癌癥的科普知識;對于癌癥的治療和治愈則是科學工作者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至今,科學家們對于癌癥治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臨床的實驗上,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深入洞悉和研究癌細胞的生長和治療情況,進而發現更好的治療手段和制定更好的治療策略,也是研究癌癥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針對癌癥的放射治療、癌癥的化療以及癌癥的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法,很多研究者都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癌癥治療過程中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生長及滅亡的一些動力學特性并進行預測。由于微分方程本身的動力學性質,這些研究中以微分方程建模研究的居多。
1 應用舉例
針對目前關于癌癥的建模研究,本文介紹了描述癌癥擴散、癌癥放療、癌癥化療以及癌癥免疫療法的四類微分方程模型,說明微分方程建模在癌癥擴散和治療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和廣泛應用。
1.1 基本的癌癥擴散微分方程模型
2 結論
本文介紹了微分方程建模方法對癌癥擴散和治療的一些理論研究,我們期望這些研究能夠給癌癥控制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能夠有理有據的制定癌癥治療方案,能夠解釋癌癥治療過程中的一些復雜現象,深入洞悉癌癥的發展和演化規律。同時期望醫學學生和醫學研究者能夠重視和加強對微分方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微分方程建模研究一些疾病本質的應用。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王偉平]
相關熱詞搜索:;癌癥治療的文章篇四
;個體化醫療和癌癥治療的前景值得期待
徐雯
徐雯
生物探索 編輯 江蘇 蘇州
在癌癥治療的研究中,基因治療、分子診斷或新興納米投遞等技術為我們帶來了希望,這可滿足病人及家屬的對更多更好治療方法的需求,而生物制藥研究公司正積極回應相關需求。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900種藥物及疫苗正在臨床測試,為治療癌癥帶來新希望。受惠于此,美國癌癥康復者人數已由1971年的300萬攀升至2008年的1200萬。但盡管如此,美國死于癌癥的人數仍然位居各種疾病之前列。
癌癥研究的目標是尋找致病原因,并制定預防、診斷、治療及治愈的策略。相關研究、分析、臨床試驗及新藥研發資金來自包括金融行業在內的眾多渠道,我們亦參與投資于最具發展前景的癌癥治療公司。
新藥物的發展正在改變整個癌癥治療環境,科學家目前已經可以將攻擊目標集中于引發不同癌癥的特定變異。
個體化醫療的應用是我們尤為振奮的研究理念之一。個體化醫療是指根據病人的基因構成及/或疾病本身來制定治療方案。
以往,癌癥治療普遍會對某類癌癥(如肺癌、直腸癌或乳癌)病人采用統一的“雞尾酒”療法,并通常包括化療。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可為病人提供一定療效,但存在嚴重的副作用。如今,生物科技進步帶來了新的藥物類型,可以針對具體的分子目標,細分這些癌癥病人,為他們帶來顯著療效,而且通常有較少副作用。
重要的是,生物標志可以識別出部分最有可能產生療效的病人,省卻了較少可能產生療效的病人而免除不必要的治療及副作用。
我們認為,最終所有癌癥都會透過這種方式得到治療。病人及其腫瘤會在診斷初期進行基因配型,從而根據最大限度提升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與成本的原則制定治療方案。
與所有癌癥一樣,肺癌以往被作為單一疾病加以治療。大部分病人均會以卡鉑(carboplatin)與特素療(taxotere)混合這兩種化療藥物治療。其療效較為普通,通常可使平均存活時間延長數月。
然而過往十年,研究人員認識到肺癌并非單一疾病,存在著眾多分類。不同腫瘤之間的基因差異可對治療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一個研究團隊在2007年公布的研究發現,小部分肺癌患者的腫瘤會出現特定基因的基因重組,稱為alk。幸運的是,一種早期臨床發展中作為通用藥物的alk抑制劑克里唑蒂尼(crizotinib)被迅速轉用于這種極易被識別的肺癌。由于患者在初步臨床試驗中取得理想效果,克里唑蒂尼進行了進一步試驗,并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優先審查計劃進入審查“快速通道”。最終,克里唑蒂尼是成功的商業藥物,并成為個體化癌癥治療的一個里程碑。其成功同時證明,研發針對小群患者的藥物亦是一個可行的業務策略。
有超過100間生物科技及制藥公司從事癌癥臨床試驗,其中多數涉及早期研究。這些試驗可能獨立進行,或與學術機構及/或合作團體共同進行。
我們投資生物科技行業的策略是尋找藥物風險/收益狀況理想并可能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審查及參與醫療計劃補償的公司。
個體化醫療方法與我們的流程相符,可增加治愈人群,把療效提升致最高并降低風險。與克里唑蒂尼一樣,我們發現很多利用此理念的其他抗癌藥物,如我們的分析發現其他采用標靶治療方法并且令人感興趣的抗癌藥物,我們會透過直接投資加以支持。
其中三個主要例子包括療效顯著的強力口服療法,用于針對某種極具侵襲性并有獨特基因形態的淋巴瘤;利用以抗體為基礎的送藥系統將超強力化療分子導向特定乳癌細胞的創新藥物;以及可抑制轉移性黑色素瘤(晚期皮膚癌)病人體內變異蛋白生長促進活動的高選擇性口服抗癌藥。
我們的整體策略重點是生物科技、生物制藥及新興制藥公司,并傾向避免“大型制藥”公司,原因是其增長速度通常較低,而且企業家文化較為淡薄。透過不斷優化的風險管理策略,并著重監管與醫學專業知識,以及廣泛的基本面研究,我們的選股方法融入了深思熟慮的估值研究及情景分析。這些措施是我們尋找各類可投資證券的關鍵,對于在成立階段或發展階段的生物科技及制藥公司中發現潛在投資目標尤其重要。因為歷史顯示,這個行業與其他行業及整體市場的相關性較低。
展望未來,我們已發現可能影響投資策略或配置的若干利好基本因素。隨著美國“可負擔醫療保健法案”實施,醫療保障范圍將增加3000萬人,加上近期食品及藥物管理環境改善,令更多藥品通過審批,我們預計潛在的投資項目將進一步增加。
最后,我們注意到最近數月生物科技股反彈部分是市場環境促進倂購活動所致。具體而言,是大型生物科技及制藥公司強勁的現金狀況,令并購交易環境得以改善,并促進并購活動自2008年至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顯著改善。我們的投資流程雖然并非刻意在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中尋找潛在被收購目標,但無疑亦受惠于上述趨勢。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