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回望篇一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的蘇氏父子就占了三席。唯一可與之媲美的是三國時期的曹氏父子。曹氏父子以詩著稱,而蘇氏父子則以文見長。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紀念蘇氏父子的“三蘇祠”,卻沒聽說有標榜曹氏父子事跡的“三曹祠”。以愚之見,人所以能立,在文學成就的背后,還有人格和品行的評判。盡管人們可以辨證地看待曹操的功過,可以從政治的角度理解曹丕的不擇手段,但不能恭維曹操的陰險奸詐,不能原諒曹丕手足相殘的用心,曹丕和曹植同為曹操之子,卻無親情可言,放在一起祭祀,于情于理都不合適。而蘇洵、蘇軾和蘇轍不僅文章寫得好,他們在操守上也同樣令人稱道。特別是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幾十年患難與共,手足相親,堪稱世人楷模。建祠以祭三蘇,是后人的自覺行為。
三蘇祠坐落在眉山市東坡區(qū),正門的上方是三檐歇山式灰色屋頂,像一個小廟的模樣。門內(nèi)是蔽日的榕樹和萋萋的芳草。廳前有兩株筆挺的銀杏樹,已經(jīng)歷了三百年的風風雨雨。銀杏樹一般是雌雄相對而生,這兩棵銀杏樹卻都是雄性的,而且左邊的那棵向上還分出了兩個大的枝杈。據(jù)說這兩棵榕樹象征了蘇氏父子,右邊的代表蘇洵,左邊分杈的代表蘇軾、蘇轍兩兄弟,這樣的比喻倒挺貼切,絲毫不讓人覺得勉強。
穿過前廳,繞過正殿,便來到了蘇家祭祀祖先的啟賢堂。堂前右側(cè)的古井和井旁的黃荊樹吸引了我的目光。據(jù)介紹,在整個三蘇祠中,只有老井和老樹是蘇家的原物。傳說這古井的井水長年不竭,水質(zhì)清潤甘美。飲此井水,則耳聰目明,文如泉涌,奇思妙想便汩汩而出,想必是蘇氏父子當年得了許多這古井的恩澤。難怪現(xiàn)在有許多考生家長考前都要帶孩子來觀瞻蘇宅的古井,一定是想借古井的靈氣,圖個吉祥好運。井旁的黃荊樹,據(jù)說是蘇洵老先生為激勵蘇軾、蘇轍發(fā)奮讀書、立志報國而親手栽種的。這棵老樹在明朝末年焚于兵火,但在第二年它又神奇地抽出新枝、發(fā)出新芽。從宋代至今,這棵樹已是千年高齡了,是不是真的,姑且信之,傳說總是美好的,生活不能沒有用傳說編織的美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是蘇軾的人生格言,若無大片的茂林修竹,那就不是蘇軾的家了。
蘇軾第一次出川是在公元1056年的夏天,他與弟弟在父親蘇洵的帶領(lǐng)下進京趕考。兄弟二人是年九月通過了科舉考試,次年三月同科進士及第。當朝宰相、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翻閱了蘇軾的試卷,對他十分賞識,“驚喜以為奇人”,并大膽預(yù)言蘇軾將來的文學成就會超過自己。在文人相輕的社會里,歐陽老先生能有這樣的襟懷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歐陽修的推舉,蘇軾一夜成名。正當蘇軾對前途滿懷憧憬的時候,接到了母親病故的消息,蘇洵帶兩個兒子立即起程回眉山老家。
宋英宗繼位的第二年,蘇軾回京任職直吏官,雖無實權(quán),卻能接觸皇家珍藏,對他增長學識有很大幫助。就在這一年,妻子病故,次年父親又病故,蘇軾與弟子由辭官回家守孝。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069年,蘇軾同弟弟回京復(fù)職,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
蘇軾第三次出川,就像一葉單薄的小舟卷入了當朝巨大的政治風浪里,顛簸動蕩的生活成為他后半生的主旋律。
新繼位的宋神宗雄心勃勃,想富國強兵,便開始重用王安石,指望王安石通過變法使疲軟的大宋王朝能夠堅挺起來。至于王安石變法的是與非、對與錯、成與敗已經(jīng)有很多專著進行評述,筆者在這里不想贅述。不管變法的初衷如何,結(jié)果事與愿違,國家政治陷入混亂,經(jīng)濟陷入困頓。朝野上下形成了改革與反改革的兩大陣營,奇怪的是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正人君子,而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中有很多奸佞小人。任用奸佞小人,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些小人給后來的宋王朝帶來巨大的禍害,蘇軾是眾多受害者中最受傷的一個。那時的蘇軾曾寫過批駁王安石新政的《上神宗皇帝書》,但人微言輕,沒有產(chǎn)生什么影響。無奈之下,他申請獲準任杭州通判。在杭州的四年里,蘇軾縱情詩酒,活得很滋潤,寫下了許多傳誦千古的詠西湖的名句。“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神宗很賞識蘇軾的才華,受其恩典,蘇軾先后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
“烏臺詩案”就發(fā)生在蘇軾任湖州太守的三個月之后,蘇軾是這起案件的主角。“烏臺詩案”是古代歷史上一起著名的文字獄,也是唯一一次以喜劇方式收場的冤案。宋朝的御史臺也稱烏臺,是向皇帝進諫的機構(gòu),王安石當政后,御史臺把持在小人的手里,成了整人的場所。烏臺當權(quán)者李定等人別有用心,從蘇軾的詩中斷章取義,網(wǎng)羅罪名,使蘇軾被捕入獄一百三十天。神宗不殺蘇軾,一方面愛其才,另一方面是王安石的“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的進言起了很大作用。對王安石的評價,歷來微詞頗多,除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展的批林批孔運動時把王安石捧上了天以外,多數(shù)時期的多數(shù)人對王的品行持否定態(tài)度,林語堂等當代文學大家甚至把他歸入二流作家行列,這實在有失公允。盡管王安石的變法走了極端,他在當權(quán)時干了一些“壞事”,盡管他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沒有官樣,他卻是個不貪財、不好色、勤政敬業(yè)、詩文俱佳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死后,他一生的政敵司馬光沒有落井下石,對王安石作出客觀評價:“介甫(王安石)無他,但執(zhí)拗耳,贈恤之典宜厚。”一些從自身好惡而貶損王安石的人,實在有失氣度。
蘇軾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行動自由受到限制,過著孤獨的生活。這對蘇軾未必是壞事,如此的境遇,使他可以冷靜而透徹地思考人生,可以豁達樂觀地對待不幸與困苦。黃州太守對蘇軾不錯,將城東的一塊廢地劃給他,蘇軾開荒種地,植樹建房,這片天地半年之后就像模像樣了。他在感慨之余,將這地兒命名為東坡,本人從此號稱東坡先生。我想,此時的東坡先生一定會有陶淵明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受,但蘇軾不是陶淵明,雖然也不能為五斗米折腰,但還是凡心不泯,還想東山再起,還要在塵網(wǎng)中掙扎。蘇軾在黃州一住四年,仕途雖然失意,詩文創(chuàng)作卻漸入佳境。他的靈感如萬斛之源,不擇地而出,于是有了《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了前后《赤壁賦》等鏗鏘有力的傳世杰作。
神宗皇帝的駕崩給蘇軾的命運了帶來轉(zhuǎn)機。高太后聽政后,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在野老臣紛紛返回政壇。蘇軾被任命為登州太守,沒幾個月又被召還朝廷,任中書舍人,第二年升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官居三品。年過半百的大文豪終于體會到飛黃騰達的滋味,估計蘇軾當時十分受用,感覺良好。蘇軾在京的三年時間里,官居高位,文學創(chuàng)作卻陷入低谷,雖然還是文壇領(lǐng)袖,卻沒有什么佳作問世。蘇軾反對司馬光盡廢王安石新法,認為王安石的一些新法還是有可用之處的。由于政見不同,兩人鬧得很僵。有人把蘇軾歸入保守派并不恰當,蘇軾應(yīng)該是保守派中的改革派,改革派中的保守派。無論在王安石當政還是司馬光當政時,蘇軾都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都與他們發(fā)生過沖突。司馬光去世后,蘇軾的蜀黨和程頤的洛黨之爭愈演愈烈,蘇軾在黨爭中消磨時光,得罪了許多人,便萌生了離朝的想法。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在杭州任職時,他疏浚西湖,修筑湖堤,留下了一個造福后代的民心工程。兩年后,蘇軾的職務(wù)開始頻繁變動,先后任翰林學士兼皇子侍讀、穎州太守、揚州太守、禮部尚書等職,這樣的變動讓人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在有生之年能夠遇赦北歸,能夠告老還鄉(xiāng),他已覺得是莫大的幸福了。公元1100年8月,在海南生活了兩年多的蘇軾踏上歸途,抵廣州,至英州,次年正月到南雄,七月絕命于常州,時年六十有六。
蘇軾的一生多姿多彩多坎坷,論失敗不及屈原,論超然不及陶潛,論瀟灑不及李太白,論苦難不及杜甫。但蘇軾都經(jīng)歷過他們的經(jīng)歷,體會過他們的體會。這樣的經(jīng)歷與體驗,激發(fā)了蘇軾獨特的文化認知,形成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確立了他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地位。
蘇軾應(yīng)該很慶幸生存在揚文抑武的宋朝,宋朝的政治環(huán)境相對比較寬松,給有識之士發(fā)表見解的機會,使許多有才華的人物得以顯山露水。特別是宋代承襲了唐代宦游的風尚,所不同的是宋代是在任職漫游,無論是任職還是離職,都有充分的游閑時間,宋代的官員把工作和休閑“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休閑中工作,在工作里休閑。這樣的環(huán)境和風尚,給蘇軾帶來了極大的益處。蘇軾是古代官員中職位變動最頻繁的一位,一生變換了二十幾個崗位,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這在客觀上給他尋訪古跡、寄情山水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機遇。往杭州任通判花費近五個月的路程,任密州太守走了兩個月,任徐州太守走了四個月,貶惠州在路上盤桓七個月,從惠州到海南儋州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盡管他在政治上屢受排擠,多次失意,但他能夠在從容的時間里,通過游覽名勝古跡來排解心中的郁悶,思考生命真諦,抒發(fā)人生感嘆。前后《赤壁賦》《水調(diào)歌頭》等傳世杰作,都是寄情名勝山水有感而發(fā),絕不是在書齋中無病呻吟的產(chǎn)物。坎坷而豐富的經(jīng)歷,成就了蘇軾偉大的文化業(yè)績,所以他才能發(fā)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深刻感慨。
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中國古代總有落葉歸根的習俗,蘇軾當然也不例外。在從海南北歸的途中,蘇軾萌生了退隱還鄉(xiāng)之意,想結(jié)束“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的異地漂泊的命運,去過“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從邦君于其上,酒酣作樂”的普通人生活。然而,這個愿望已成永遠的遺憾,蘇軾還是終老他鄉(xiāng),成為永遠遙望故鄉(xiāng)的東坡居士。
責任編輯? 喬柏梁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回望篇二
屋檐下,爸爸和伯伯們坐在門檻上談?wù)撝鴥簳r的趣事,我則愜意地躺在竹椅上仰望夜空繁星點點,聽著池塘邊蛙鳴陣陣。
時不時,我在一旁打趣道:“原來爸爸小時候那么糗啊”話音未落,老一輩的他們頓時把話題拋向我們,第一個便是問我。我如數(shù)珍寶地一一道來:“我的童年還挺有趣的,經(jīng)常偷溜去和伙伴們抓蝌蚪啦、堆沙子啦……”同樣在城里打拼的大伯倒是一臉的不可思議。爸爸拍了拍我的腦袋解釋說:“她出生的時候條件還沒有現(xiàn)在那么好嘛。”接著問起大伯的女兒比我小幾歲和我一樣從小就生活在城里的小慧,她玩著手機回答說:“打電腦,寫作業(yè)咯”大伯呵斥了她一句,聊了一會兒,伯伯們起身拍拍褲腳,困倦地擺了擺手。最后大伯抽了根煙,總結(jié)了一句,現(xiàn)在小孩的童年哪能跟我們比啊。便和爸爸一起打著手電送伯伯們回去。一路奔波,大人們也都早早睡下。
“姐,你的童年真的那么好玩么?”突然,她側(cè)過身子問我,竹椅發(fā)出”咿呀——“的聲音。
“嗯。。那你認為你的童年有趣么?”我依舊閉著眼睛。
“還記得如今開闊的廣場么?過去本是一個坑坑洼洼的地方,每逢下雨更是寸步難行。”她張大著嘴巴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我笑了笑繼續(xù)講下去“但我還記得每天清晨我會穿著漂亮的小雨鞋牽著媽媽的手一同去買菜。一不小心,腳就會陷入爛泥中。于是媽媽就會抱起我像拔蘿卜似的把我拔出來,回頭望去,泥路上留下一串串深淺不一的.腳印,偶爾會有一個個小坑洞”她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說:“那些坑洞就是“拔蘿卜”后留下的吧”我也笑了起來。
那一晚,我回望了童年的所有。
回望篇三
回想三年級,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寫長一點的作文,記了當時的春游,重讀過,才發(fā)覺如今的我失掉了那份純粹,那時候不會想著那一句那個詞是不是換個說法更好,有什么是什么,老鴉是老鴉,黃花是黃花。如今人事皆非,上學路上那座舊公寓是不是還在?小學新鋪的草坪什么樣?我不知道。
六年的時光,我留下了什么?墻上那小小手印。那棵芙蓉、那棵銀杏,爬上了,可以看到學校那頭。
如今人的眼界寬了,不再滿足于活在那一方小小的藍天下了。是啊,小鎮(zhèn)不能給人們所有,卻也有換不來的寧靜。這是我們的小鎮(zhèn)。
可就是這樣,人們就厭煩了這樣那樣的家長里短。不管出于什么樣的感召,放棄了祖輩墾出的這片土地,徒步來到那一片水泥森林,占有,然后固執(zhí)的守護那一方小小的監(jiān)牢。這是我們的.悲哀。
往日熱鬧的夾道突然就空了,原來溫暖的陽光一下子就涼了。這是怎么了?
樹上的鳥兒依舊怕人,依舊會有事沒事的搖晃腦袋,不會像被拴起來的鸚鵡討好人。
我們的小鎮(zhèn),它的未來,何去何從?我不知道,我很擔心。
回望篇四
十月二十號,經(jīng)朋友相邀一起踏上探訪美麗而神奇的湘西之旅,雖然只是一次很短的旅行,但卻是令人回味無窮,很少寫旅行見聞,感觸中還是想用笨拙的文字來記錄下此次的行程。
二十號上午十一點從常德西上高速,一路向西行駛,秋高氣爽里,陽光溫暖的撫觸著我們的肌膚,整個車子里面被我們?nèi)齻€女人鬧的是不亦樂乎,義哥時不時插幾句嘴,在說說笑笑中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兩個小時后就到了矮寨大橋,快上橋時,我們在一處觀景臺小歇,臺上風大,一串串風干了的魚被掛在竹竿上,擺在攤位上,寂寞的等著過往的人們來把它們買走,臺下沅水平靜的流動著,也許早忘記了這些曾經(jīng)在它們身體里穿行歡暢過的魚們。
過矮寨大橋時,根本看不到全橋的面貌,感覺跟平時過橋一個味,來了幾次的義哥和樊姐為了我和學菊同學,特意下高速來到縱觀全橋的一處觀景點,讓我們倆個還沒見過此橋的人可以完整的欣賞這世界第一的特大懸索橋,橋上風景橋下觀,美景是一覽無余,觀完橋后繼續(xù)西行。
又是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然后到了花垣縣,再進入一條說是省道的公路直奔我們的目的地里耶,這里真是偏僻的可以,被稱為省道的公路好簡陋,說它是鄉(xiāng)村公路還差不多。這一路上走走停停的終于在五點鐘的時候到了里耶古鎮(zhèn),找好住宿后我們就開始在古鎮(zhèn)穿行。
這時候細雨飄飛,漫步在青石板的古巷里,觸目所及都是被雨雪風霜侵蝕的已經(jīng)紅漆褪盡的吊腳樓,斑駁而脫落的的古墻,一切顯得是那么空曠寂寞與世隔絕,沿著一級級布滿青苔的石臺階而上,一條沉默了千年的酉水河穿越小鎮(zhèn)悠悠的流過,水草澗邊生,仿佛述說著曾經(jīng)的蜀漢秦音。正當我們一邊感受著古鎮(zhèn)的滄桑,一邊尋覓著先秦的遺跡,在暮色中重拾著布滿塵埃的歷史中感嘆連連時,本來是細雨飄飛的此時變成直線下降的大雨,沒奈何只得收回探訪古鎮(zhèn)的心回住宿休息了。
一宿無話,第二天早起,當天的行程本來只打算去博物館看秦簡和到洗車河看風雨橋的,但在吃早餐時一小伙子建議我們?nèi)グ嗣嫔剑f那里比洗車河值得看些。小伙子長的真帥氣,說到帥氣,這一路上遇到的湘西男子不管老少感覺都是那種尖尖的下巴,瘦而欣長的身材,很少見到臃腫而白胖的男人,義哥說是勞動的結(jié)果可以鍛煉身體。
吃過早餐,我們聽從建議先去八面山,八面山平均海拔1200余米,最高峰有1414.5米。一路盤山公路上去,霧藹霾霾,秀色連連,風景美的我們是一路尖叫,不時的停車拍照,開車的義哥也跟著不時的往車外看,盤山路險,我們就不許義哥朝外面看,只許專心開車,義哥說,你們不住聲的喊叫,我又怎么忍的住不看呢。而讓人最意想不到的奇異景色是出現(xiàn)在半山腰,此時我正低頭給老師發(fā)信息請假,耳邊就聽見樊姐叫喊快看,我信息也顧不上發(fā)了,跟著朝車窗外的天上看去,霎那間,呼吸感覺瞬間停止,我見到了這輩子最難忘的一刻,只見高高的天空中若隱若現(xiàn)出現(xiàn)一座海市蜃樓,它是那么的美輪美奐,就那么在云海中飄飄渺渺,此時義哥已經(jīng)將車停下,我們?nèi)肯萝嚕櫜簧险f話,顧不上尖叫,只曉得傻乎乎的拍照,片刻后,云霧上來遮擋住這讓我終生難忘的美麗幻景,意猶未盡的我們繼續(xù)盤山而上。待終于到的山頂,一片空中草原頓時出現(xiàn)在眼前,草原上有藍天,有豬,有羊,有馬,有野花,有看管它們的兩夫妻,然后就再無其他了。山邊厚厚的云海好像可以踩著在上面行走一般,是那么的令人心曠神怡,渃大而飄渺的山峰上就我們幾個癡人在山頂。云兒身上飄,心在塵上飛,此時此刻,想著要是能夠每天就在這云端上閑庭信步那該是多么愜意的事情,讓那塵世間的一切紛紛擾擾就此與我無干!可是時間有限,停留沒多久,就念念不舍的下山了。
然后我們又折回里耶,走進博物館,看一場秦時明月漢時風,那一枚枚記錄著官署檔案的簡牘,每一枚簡牘所記錄的就是一段珍貴的秦史。有人說“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如果說兵馬俑是用無聲的形象來表現(xiàn)歷史,那秦簡牘就是用生動的文字來描述歷史。匆匆瀏覽完大秦簡牘,便馬上離開里耶去洗車河的風雨橋。
回望篇五
昨天是教師節(jié),因時間關(guān)系,沒來的急去母校看著。我和幾個同學商量著今天去母校看看。正當我們?yōu)榉艑W時間擔憂時,一個好消息傳來了—下午只上兩節(jié)課。這個消息使我開心不已!
“丁零零”放學了,我飛快地背上書包,像一只脫韁的野馬一樣,沖出了教室,向我們約定的地點飛去。咦,人呢?看來她們還沒到呢!哎,只好等她們一會兒了。“啪!”不知哪位“好漢”拍了我一下,嚇死我了!我下意識的扭了一下頭,原來是她們到了。我大概一瞄,人到齊了,就出發(fā)了。我們騎上自行車,在擁擠的人群中竄來竄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終于到了我們期盼已久的母校了。
一進校園,一股熱流涌進了我的心頭。我又聽到了同學們的讀書聲,仿佛自己又重返小學的感覺。校園內(nèi)一如既往,只有墻壁上有多了幾副畫。
走進現(xiàn)在老師教的班級前,看到了我的老師,還是那樣的漂亮、年輕。一樣的動作,一樣的語氣,甚至連發(fā)火時的神情、語氣都沒變。為了不打擾老師講課,我們幾個就慢慢退回了辦公室。熟悉的鈴聲終于想起,老師,慢慢向辦公室走來,我們的心也漸漸“活躍”起來。
回望篇六
小時候,夏夜在家門口乘涼,我總愛躺在媽媽的懷抱里看星星,媽媽又總是搬出這早已老掉牙的歌謠來逗我。
黑沉沉的天空布滿繁星,像是誰烙燒餅時,不小心撒多了芝麻似的,密密麻麻。我總是奇怪那東一簇西一團、湊在一起說悄悄話的群星,為什么把織女星擠出了集體?瞧她的樣子,多孤單啊。一道神奇的弧線,在幽幽的天幕上劃過,像是織女拋出不甘寂寞的錦線,轉(zhuǎn)眼即媽媽笑著說:“是嗎?傻孩子,那是許愿的流星。”“我可以撿回來許愿嗎?”媽媽笑了,大伙也樂了,就連那滿天的小星星都調(diào)皮地眨起了眼睛。
沒過一會兒,我真的“撿”到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在盛滿清水的大臉盆里,奇妙地擁聚著乍明乍暗、忽隱忽現(xiàn)的星星。
“媽媽呀,快來,我撿到星星了,滿滿一盆。”
哦,有趣的童年,有趣的星星,總有一天我要把你撿回來,縫在媽媽的衣服上,綴在媽媽的心田里。
點評: 用童謠開頭,使文章一開始便彌漫著快樂的童趣。只有兒童才有這樣的想象。童言童語,童真童趣。神態(tài)、動作描寫極富童趣,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