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讀后感篇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孟子》的讀后感。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
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
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后感篇二
孟子的智慧——超越時代的治國之道中華文化,包羅萬有,華夏歷史,博大精深 。五千年歷史長廊,笑看風云變幻;五千年文化長河,獨攬燦爛輝煌;五千年人物長幅,閱盡千姿百態,五千年戰爭長卷,歷經硝煙彌漫。歲月巨輪輾過的痕跡上,留下了無數讓后世炎黃子孫景仰的名字。孟子,無疑是其中最為閃亮的名字之一,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千古不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這是一個紛擾的亂世,群雄并起,七國相互制衡。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成型封建制度,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舊勢力在經濟和政治領域的斗爭進入白熱化,進而擴展到思想領域。許多優秀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民生民情、治國之道,發表了不同的主張,互相展開爭論,各個學派應運而生,這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并稱為“先秦諸子十家”。而孟子,便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最初對于孟子的印象,來源于課本上的一篇短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借先賢為例,看似在論證逆境使人成才,下文卻是筆鋒一轉,轉到治國之道,提醒君主身處安逸中仍要居安思危,顯示出他的學識、抱負,以及千年一遇的治國之能,注定了他在亂世中有所作為。孟子被后世尊稱為“亞圣”,相比起孔圣的傳道授業思想,他的才能更多體現在治國平天下之上,那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
(《孟子·公孫丑下》)——一脈相承的外交策略這里的“道”,在當時是指仁政,這是儒家千古以來堅持的思想。孟子的主張是,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放眼當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有了更為深刻的詮釋。這句話經常被用來闡述這么一種情況:堅持正義的道路,就能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支持與幫助,若背離正義的軌道,就會陷入眾叛親離、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現代漢語詞典》)這是最貼近時代的理解,然而,卻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1954年6月,為了促進我國同印度、緬甸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首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影響日益深入,已經逐漸成為指導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的國際關系準則,成為最有生命力的指導國際關系的基本理論,從中,我們仍可以讀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深深的烙印。
北宋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學程頤如是說:“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可見孟子的地位以及其為儒家文化傳播所作出的貢獻之大。時光荏苒,智慧的光芒卻未曾消散消散,孟子超越時代的治國思想,在千年之后仍然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并應用到當今的各個領域之中,影響力之大,實屬古往今來第一人。
孟子讀后感篇三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讀本書的時候,將上篇十六字心傳反復看了很多邊。因為之前我有斷斷續續在看《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等書,好像每本書都會提到“內圣外王”、“內養外用”這一中心思想,反復看這十六個字,使我更加印證了在讀《原本大學微言》時,一個簡單的字有很多層的涵義,一個字、一個音就代表了一個觀念,甚至幾種觀念,包括一個字在古文中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都是大有學問的,這是我之前未學到的,所以開篇就讓我很受益。
“內養外用”,也就是充實自己內在的學問,修養,朝圣賢的道路上走,從事濟世救人的大業。我們談不上走圣賢道路,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但能透過讀書、學習,身為職員、家長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由內在的學問、思想的修養,而發揮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來,將“萬事追求適度”來做為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
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有生以來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職員、家長、父母的孩子、社會的一員,不論處在什么地位都要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得修養自己,當然這也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思想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勝心等,歸納起來都是欲望,有時不當的欲望能毀滅所有的一切,我們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持平,導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說: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正確對待命運的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來電說日子過得很累,不幸福。我們就幸福這兩個字展開了討論,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呢?可能每個人的感悟不同,定義自然就不同,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有一個好的心態,就會擁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難在所難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調整好心態,生活就容易打死結,必然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痛苦,因此要靜下心來,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調整這個“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時間匆匆逝去,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從起點到終點,自然而又必然,這是每個人的路,不能逃開也不能躲開。一生,仔細想想就該盡力、盡心活好!扮演好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讀后感篇四
最近幾天有些浮躁,感覺心神不寧。或許是過年前巨大的能量場感染了我,或許是自己太過于敏感,身體的疲憊不覺涌上來。今天發現,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閱讀,身體鍛煉,整理,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會有惰性,會有情緒,會喜歡“吃喝玩樂”一切不動腦的東西,這也是天性使然。
閱讀《孟子》,這段時間是看不下去的,歸結原因是心緒不寧,工作了的我特別容易受到周圍能量場的影響,這兩天一直都在購置年貨,也是受大環境的影響。
現在發現,讀《孟子》實際上是在吸收來自國學文化的高頻能量,《孟子》,久石讓的音樂,優人神鼓的《托缽僧》,這些都是很純粹的能量,每天站樁,每天聽音樂,每天閱讀,每天做這一件件小事來改善自己生命的狀態,這些都是養人的寶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時間和他們相處,去感受他們一點一滴。今天站樁的時候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鏈接,我感覺到腹部的氣在一點點往下沉,優人神鼓的音樂不斷進入我的身體,我通過身體不斷抖動將身體的負能量和情緒排泄出去,完成了整個能量的循環。
閱讀《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對世人的仁愛和精神境界。一個人的言語是他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我感受到這位智慧的老人對世間的仁愛。
閱讀《孟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在人世間為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屏障,讓那些濁氣遠離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東西,這也讓我受了很多傷害。
現在我漸漸地為自己的內心構筑一個帳篷,好好保護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齊家。
孟子讀后感篇五
拿破侖曾說:“掌控自己的內心,比占領一座城池還要難”。
生活中,看清別人的人是聰明的人,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因為,我們總是可以認知一切外在的事物,而無法看清距離自己最近的內心。
當你無解時,不妨虛心聽取別人的評價,理性地與他人優劣做比較,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選擇,認清自己,才能過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