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一
例1教學十幾減9,情境圖引出的是13-9的計算,學生擺出13根小棒(左邊10根,右邊3根)后,要從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體現了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方法意識是不明顯的,他們基本上都是數出9根拿掉,(其中有從左邊開始數的`,也有從右邊開始數的)然后數數還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從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體現了怎樣的計算方法?學生是不明確的,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就在黑板上畫小棒,再現了學生的拿法:(一)從左邊起數出9根拿走,其實就是先從幾里減去了9?剩下幾根?右邊本來有幾根?一共剩下幾根?邊講邊板書:10-9=11+3=4。(二)從右邊起數出9根拿走的,先引導學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說一說你是先拿走了幾根?這時剩下幾根?還要再拿走幾根,為什么?最后剩下幾根?板書:13-3=1010-6=4。
我的意圖是:學生有了這樣的操作方法,教師就要想辦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認識這種方法,使學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認識抽象成數學思維,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將方法遷移到不同的題目上去了。但是實踐中發現,這樣的抽象過程學生較難理解,特別是第二種方法,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覺得,這個抽象的過程應逐步過渡,給學生一個認識上的坡度,使他們的思維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適。所以在教例1的時候,還是應該注重學生感性認識的積累,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思路,圍繞學生拿小棒的方法,結合實物進行講解,達到慢慢引導的目的。
比如第一種拿法,引導學生說出:“從10根里拿掉了9根,還剩1根,加上右邊的3根,等于4根”就可以了,第二種拿法則是:“先拿走右邊的3根,再從10根里拿走6根,還剩4根”。對照自己擺的小棒,說說自己的算法,這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結合“想想做做”的練習,讓學生看圖說說思考過程,繼續鞏固思路,逐步認同一種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從而學會十幾減9的計算。
有了“十幾減9”這部分內容里感性認識的積淀,在教學十幾減8、7時,再引導學生從實物的操作,過渡到抽象的數的運算,應該是順理成章的,學生的理解上也不會產生障礙了。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二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大塊:
一是十幾減幾需要退位的減法;二是用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以前學過的進位加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即“用數學”。
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并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切實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利用教材提供的許多教學資源編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吸引學生想得出結果,然后引出計算。這樣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同時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習知識。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好動。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處理好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充分展示每個人的學習潛能。
采取靈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計算練習的效果。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然后根據問題自己搜集信息和數據,教學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從這一完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作用,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反思13
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20以內的數,掌握了10以內加減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在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的時候,需要學生應用學過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為我們提供的是拿小圓片,考慮到拿小圓片學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學時選擇小棒進行教學(十幾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退位減法的知識。利用小棒學習14-8時,學生中出現了好幾種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從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開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開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來的4根合起來,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還回來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減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學生竟然能編出口訣:看到8想到2,4+2=6.
學生中出現這么幾種方法著實令我意外,新課程強調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在這節課有了充分的體現。
三、鼓勵算法多樣化,又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存在差異,有的需要借助直觀學具進行計算,有的能“做減法想加法”。有專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經歷不同,適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為教師的一個總結,使大部分學生的方法被歸為另類,他們會為自己的失敗而傷心,一顆幼小的心靈是經不起這等風霜的,這樣的總結不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針對幾種不同的方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開了,我讓學生分別說出自己認為最簡便且最喜歡的方法,實現了算法的優化。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給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提出問題后,不急于教計算方法,給孩子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的嘗試中摸索發現,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互相學習。最后,在比較中,優化算法,這樣的教學跳出了書本,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教學理念,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三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群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來供大家探討;“優化”是指“個體的優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征的方法。簡言之,“算法多樣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優化”也不是統一成一種方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準確把握。
算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我認為,“十幾減幾”這一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后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找規律減”等),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當學生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為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后的減法運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這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的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加強練習,增強運算技能。
在新課程背景下,運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計算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只不過是教師要注意訓練的形式,“應減少單純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訓練”。這節課中,我設計了“你能做幾題就做幾題”、“同桌相互出題計算”、“游戲中計算”等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訓練,又不失趣味性。特別是最后一個練習“計算出結果,跟著相應的導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學生參與,又使整堂課在一種活潑、生動的`氣氛中結束。
這節減法課,盡管有十幾減9的計算學習作為基礎,但十幾減幾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還說要達到熟練計算的要求,難度很大。這次聯系情境問題操作,嘗試計算,使學生體會到計算源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理念的體現。這次創設的操作情境,讓學生經歷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法”,“想加算減”,“連減”,“點數”的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的對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在教學時,不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學習,樂于學習,樂于探索,進而通過教師帶有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贊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設計本節內容時,對教材內容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為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鉆入了樹叢看不見,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么“樹上到底爬上了幾只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我們認為,“十幾減幾”這一塊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后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等),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因為當學生對“20以內”的32道退位減法熟練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為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后的減法運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本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師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后,應該回過頭把復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后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后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不足,發揚優點。爭取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四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口算)整理與復習》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個知識點的回顧與整理,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以及初步接觸20以內的退位減法,在此基礎上,我教授這節課,我將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算法進行回顧以及20以內退位減法表的整理和發現規律,在這節課中,我有以下反思:
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算理有很多種,其中包括破十法,想加算減法,連減法,數一數等方法,只要學生能說出來一種就可以了!但是要讓學生準備地說出來并不容易,所以我引入了繪本《小豬唏哩呼嚕》作為情境,用小豬因為貪睡上學遲到,大狼老師不讓其走進教室,讓學生來幫助小豬唏哩呼嚕,不僅激發孩子的興趣,也可以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學生!在此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的狀態比較輕松,也就可以說出來他的想法了!
在這個環節,我拔高了難度,學生不僅要知道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的算式如何排列,還要知道算式的差的規律,難點就是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在教授豎著看的時候,我用激勵的語言耐心地給學生引導,讓孩子們慢慢來理解,鼓勵學生大膽地說,當快接近正確答案時,要進行獎勵!這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很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教師的語言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這個過程需要耐心的引導!
在復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口算),其實主要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要又快又對,那我設置了挑戰老師的環節,學生出一個算式,我來回答得數,我出一個算式,學生來回答得數。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挑戰老師,他們都有一種想贏的心態,所以此環節學生會特別喜歡!
1,教師的教學語言需要改進,應簡練且適合一年級的學生的發展規律。
2,教師在教室里定不到一個地方,應注意。
針對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學中會更加注意,并且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愿意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課是十幾減幾內容,主要是理解十幾減幾的算理,學會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正確的計算十幾減幾的題目,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口算。開課,就是一組口算,大部分就是十幾減9的口算,為十幾減幾做好鋪墊,著重讓學生復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小貓吃魚的圖來讓吸引學生的興趣,來引出今天的內容十幾減幾,然后是讓學生自己探索方法,教師總結方法,得出和十幾減9的方法完全一樣,學生學起來也是比較輕松掌握了十幾減幾的方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進行十幾減幾的計算。
本節課是教學例三的內容,目標是進一步復習鞏固掌握所學的十幾減幾的內容,難點是根據圖意提出合理的數學問題,首先是給出了問題的信息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第二個部分是讓學生根據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由的提問,加減都是可以的`,但本節課主要是要注意減法的練習多一些,在本節課中,我注重讓學生大膽的說,讓學生在說中體會有原來的看圖列式向看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就這一節課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在后面的練習中,還將有大量的訓練,來鞏固著題部分內容。
十幾減9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第一次接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所以在課前讓學生預習了10—11的主題圖,12頁的題目,這樣讓他們對十幾減9的做法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教學時,先復習9加幾的口算,對后面的十幾減9的想加算減做個鋪墊,新課開始時,讓學生在情景圖中找出生活中數學問題,氣球圖能夠得出15—9=,然后讓學生自己數得出多少,后匯報15—9的方法,老師介紹破十法,有學生說出想加算減的方法也進行了小結,本節課后,學生基本掌握了十幾減9的兩種方法,但對于困難學生還是不能有正確思考方法,在后面的練習課中,我將有針對性的加強輔導,爭取每位學生都能學會十幾減9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十幾減9的練習課反思
本節課是對十幾減9的內容的一節練習課,也是學生先完成了13頁的題目,好在上課的時候有時間講解,主要是對于破十法的再次鞏固練習和掌握,對于想加算減的方法也是要進行必要的練習,達到孰能生巧的地步,一節課下來,學生對于十幾減9的算理和算法基本上掌握的比較熟練。
整理和復習主要是對這個單元進行一個系統的鞏固,首先我就對本節最主要的20以內的推諉減法表進行了復習,形成表格,在表格中來發現其中的排列規律,一遍學生更好的來記憶表格,為以后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還對提問的圖和信息結合的題目進行了練習,重點是能夠從圖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解決自己的問題。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六
上一周進行了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檢測。第二單元要求掌握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另一方面是有關知識的運用。孩子們完成的情況還可以。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計算方法沒有掌握,計算不認真,正確率有待提高。典型錯誤有14+2=6,14—7=3,13+3=10等。
(2)逆向思維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一題中表現由為突出。典型錯誤有4+(8)=13(7)—5=12,15—(13)=8,5+2=(7)—6。
(3)解決問題中信息找不準,解決方法不正確。典型錯誤有(1)停車場原來有17輛汽車,現在只有9輛,開走了幾輛?列式為:17—8=9(輛)。(2)一共有12個皮球左邊有5個,右邊有幾個?列式為:12+5=17(個)(3)商店買出5副羽毛球拍,還剩8副,商店原來有幾副羽毛球拍?列式為:8—5=3(副)。
反思:從以上錯誤中不難看出,計算基礎不夠扎實,上學期學習的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仍需要加強訓練,特別是算理和算法的訓練。加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訓練,觀察和讀題后,能找到那些信息?根據找到的信息能提什么數學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兩個信息?最后就是要培養孩子們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做題的好習慣。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七
7:55:36前一段時間我們學校數學組進行了推門聽課,這次推門聽課我的講授內容是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豎式計算的寫法和計算法則。這節課是基于 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新課,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的豎式計算和計算順序。所以這節課對于我們班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但是還是有部分同學不能掌握豎式計算的寫法和計算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由禮物盒和獎勵的小星星為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開始的時候復習了數數、手指認數、計算等內容,以小棒圖示作為新課講授的例題,讓學生根據圖示列出算式并且列出豎式然后計算。在新授結束之后有兩個練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a/b組做練習一,c組做練習二,最后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數學組成員針對本節課進行了小組評價,具體如下:
1、教學過程中分層不明顯,c組學生的關注程度不夠。
2、在講授豎式計算時,十位上應該說是0,然后1- 0=1,在十位上寫1。(這一部分講授有錯誤)
3、在練習的時候,練習題出示的方式不及時,沒有給學生正確地引導。(練習題分組不明顯,要求不明確)
4、板書設計不充足,格式太過隨意。
通過這次的.隨堂課,我了解到自己上課時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對學習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上課技巧, 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
<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八
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用數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春天來了,小樹長出了新葉,花兒也開了,大自然里美極了!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到公園里游玩。瞧,他們玩得可開心了!
問: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在全班交流時,學生說得非常全面。
師:在你觀察的同時,發現信息沒有?在這里有沒有數學問題?會解答嗎?小組討論,看哪個小組搜集的信息多,發現的問題多,解決的辦法好?
小組匯報,學生找到了好多信息和問題,并說得頭頭是道,例如在說捉迷藏游戲時,學生說“小朋友告訴我們有13人在捉迷藏,在找的有6人,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藏起來幾人,因為藏起來的在樹叢里,看不見,數不過來,所以就要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去算出來”。學生說得太好啊!
除此之外,學生還發現了文字之外的其他的信息,例如:玩丟手絹游戲1人丟,13人圍成圈,同時也提出了不同的加減法問題,并作了正確的解答。
總之,從上學期就培養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信息、提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
1、找信息。找什么樣的信息對解決問題有用,找到信息后,根據信息可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2、提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數學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有意義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能解決的問題。
3、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時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怎么解決,根據是什么。
所以本節課運用了“半扶半放——全放”的教學原則,依照“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順序,放手讓學生自己找,自己提,自己解決,通過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親身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同時通過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在教學這一個單元時,我是通過預設生活問題,產生認知沖突,從而讓孩子們有了認知的欲望,有了想解決問題的沖動,然后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工具:小棍。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通過孩子匯報、表演、分析、對比不同方法的利與弊,達成共識,找到解決20以內退位減法的最佳途徑。
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學生親自主動動手參與、發現、類比出來的
所以學生對知識印象深刻,單個的簡單計算基本準確掌握,但對于
靈活性、規律性東西掌握的較差,所以我認為《整理與復習》的設置確實解決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燃眉之急。這節內容的設置可以系統地梳理知識,并有助于學生在梳理知識過程中提升發現知識的能力,從中找到不同的規律及知識間銜接點,以主語須生在今后應用中能更加快捷、周全、準確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反思篇九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已經學完,這節課是學生學習100以內減法的基礎,直接影響了本學期后面的學校。在這單元的學習中,我感覺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學當中改正。
比如讓學生在組內“開火車”將得數是5、6、7、8、9的算式一組一組地說出來,目的本是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檢查對規律的掌握情況,但學生開始并不清楚怎么進行,造成每個小組里只有少數一兩個學生在說,其他同學當“觀眾”,沒有切實參與到接龍中去。應該先講清說算式的方法,請一個小組示范,再全班活動。
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的'時間或者自主活動的時間有時超出自己的預設。如讓學生自創一個新的減法表所花的時間較多,而且多數小組都不能完成,沒能給予學生多次嘗試的機會,鞏固練習時多數學生還“沉浸”在對新減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沒有將注意力轉移到口算練習上來,造成后面很多練習沒能完成。
從開學到現在的情況來看,學生出現了些許程度上面的退步,課堂常規也有些退步,對低年級兒童來說也屬正常現象。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識方面還是比較淡薄,“聽”和“說”的能力還非常欠缺。有的學生整節課都在擺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將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進行整理;有的學生對優等生過分依賴,在活動過程中始終充當“看客”的角色;有的學生則對新的座位形式產生很強的新奇感,興奮過度不能平靜,或將注意力放在與同伴做與本課內容無關的游戲上,等等。凡此種種,一方面與我平時教學中對這方面訓練力度不夠有直接關系(尤其是這學期因為時間緊趕進度,課堂上不敢花時間放手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獲得小組合作學習的體驗);另一方面,教學準備不充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認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學具,若分組操作、交流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學生對新的學習方式依然不能“習慣成自然”,平時更多地還是依靠教師單方面的傳授,而不是同伴之間的合作與探究。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進步,有失敗才能吸取教訓,希望在往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吸取經驗并應用于教學,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