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粽子家鄉的粽子篇一
在我的家鄉中,有兩個我覺得最美味的東西,一個是炒肉圓,另一個就是粽子了。
每年中秋、端午節期間,奶奶都會包粽子。
奶奶先把糯米浸泡個幾分鐘,使糯米保持濕潤。然后把水倒掉,放入醬油、少許酒繼續浸泡。餡不用那么著急,第二天早上再拌。第二天,奶奶一早就在準備餡了,先把肉切成一條條,用醬油腌制,接著她還準備了豆腐、青豆的餡料,正等著我們來。
我盼呀盼,終于到你要到奶奶家包粽子了。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一來到奶奶家,我立即向奶奶學習包粽子。
只見奶奶先拿起兩片粽葉,光滑的一面朝上,把兩個尖尖頭壓在一起,然后,好像要把它對折起來,突然,手一彎,粽子的外衣就做好了。看著奶奶嫻熟的動作,我的手早就癢了,我也學著奶奶的動作,先把外形包好。然后把米在形狀上均勻的鋪一層,隨后又加入拌好的豆腐,肉,接著鋪上一層米,然后,用粽葉把它裹好,用繩子將它捆起來一個小巧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吃過許多個粽子,還是家鄉的粽子最好吃。
家鄉的粽子家鄉的粽子篇二
在學校的我,已經很久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著的不多。
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干二凈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里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后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粽子卻不能忘記。
粽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粽葉折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粽子,小米包的蜜棗粽子,還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馬上,這些噴香的粽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里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后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粽子的。街上賣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么粽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家鄉的粽子家鄉的粽子篇三
我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粽子,把一張張粽葉里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干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我最愛吃奶奶裹的粽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粽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就會說到嘉興五芳齋的粽子。
雖然五芳齋的粽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粽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粽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粽子,就不得不提提我們這兒特有的迷你型的一口粽了,這一口粽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
我們這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裹粽子,裹粽子的程序非常復雜,而且裹粽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干凈,把粽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凈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著把肉和糯米裹到粽葉里。
這就是我家鄉的粽子!我一想到我的家鄉就會想起我家鄉的粽子。
家鄉的粽子家鄉的粽子篇四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
在端午節的那天,你會看到家家戶戶在包粽子。早晨,媽媽喊我去廚房一起包粽子。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葉片包成一個空心三角,然后放上一些米,餡料可以是肉、豆、蜜棗……最后用米埋住餡兒,包好,放入鍋里洗個“熱水澡”或者蒸個“桑拿”。
待到粽子熟了,你便會聞到家家戶戶傳出的粽子的香味兒。每家每戶包的粽子的形狀與種類都五花八門:有三角的、有四角的、有長條的……有咸鴨蛋餡的、有肉餡的、有豆餡的、還有蜜棗餡的……每個粽子都讓你垂涎三尺。不管此時你走進了哪一家,主人家都會熱情的留你吃飯。
吃飽了粽子,還有人把粽子扔到江河里去哩!我十分不解:好好的粽子不吃,扔到河里干嘛?真浪費!后來一問,才知道古代有個大詩人叫屈原,曾經多次提醒楚王小心鄰國,可楚王不聽勸告,結果最后楚國被鄰國消滅了。屈原十分傷心,跳河身亡。人們之所以朝河里扔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于是就有了這個習俗。
“哎,你再不吃就涼了。”小伙伴把我“拉”了回來,嘿,我聽得入了迷,都忘了吃哩!粽子差一點兒就涼了,我趕忙吃了起來。
現在,端午節的習俗已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我一定要將這習俗世代傳承!
家鄉的粽子家鄉的粽子篇五
每當我想起家鄉的粽子,都會讓我口水直流,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是記憶猶新。雖然我吃過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但都沒有向像家鄉的粽子一樣好吃。
家鄉的粽子是用十幾種材料拼組而成,有糯米、蝦米、板栗、五花肉、花生仁、臘肉。。。。。。
粽子的制作過程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一不小心就會把鹽放多了,或者是包漏底了。。。。。。
在做粽子的時候,要注意三大要點:
一:要事先準備好竹葉,然后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記著,不要把它變成“漏斗”。
二:要把之前準備好的配料跟糯米混在一起,在炒熟。
三:用勺子勺幾勺配料放在圓錐里,在包起來。最后再用一根繩子給即起來。
粽子營養高。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多種營養成分。
在粽子的背后,還藏著一個讓人淚流滿面的故事。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后來,送粽子漸漸的變成吃粽子。
家鄉的粽子家鄉的粽子篇六
我的家鄉在廉江,那里有很多風味小吃,比如:粽子、臭豆腐、牛肉串等等,但我最喜歡吃的是粽子。
粽子的形狀很像五邊形,粽是用荷葉包著的,還要一條草繩綁著,好像粽子正要穿衣服似的,還要綁著一條腰帶。
粽子的色味很香,聞起來很舒服,并且讓人越聞就越想聞了。我為什么要喜歡吃粽子呢?原來是它的香味在勾引我吧。
有一次,爸爸媽媽帶我來攤點里吃粽子,粽子的香味彌漫了這個攤點。攤主把我們要的粽蒸好了送上來給我們吃。
我見到了粽子,就連忙把它接過手里,粽子在我的手里熱呼呼香噴噴的,我把粽子的草繩解下來。然后把荷葉脫下一點點,不津津有味地吃起粽來,粽子的糯米沾在我牙齒里,好像一個小朋友拉著媽媽不想去學校似的。我把粽子吃完了還想吃,但我的肚子太小,吃都吃不下,裝都裝不下。媽媽說:“你這個小東西,還真喜歡吃粽子。不要難過,下次爸爸媽媽再帶你來吃,好嗎?”我聽了媽媽的話,高聲喊到媽媽萬歲。
如果到了端午,我就能吃到更多的粽了,我盼望著這一年的端年節,等著吃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