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篇一
今天是20xx年12月19日,寒流過后,天氣晴朗,很適合戶外活動,我也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跟著法學院黨支部和班集體一起去參觀省博物館,了解學習我們廣東獨有的嶺南文化的同時也隨便放松一下六級考試后的心情,就暫且把其當做是一次愉快的集體旅游活動吧。
省博物館新館址位于舉辦今次亞運會的海心沙,在寬闊的廣場上還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亞運會舉辦后的情景,綠樹紅花,環境優美,博物館左手邊便是著名的“小蠻腰”。博物館西面是廣州歌劇院和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北與廣州圖書館新館相鄰,南瀕秀麗的珠江,隔江與海心沙旅游公園相望,所處位置十分具有人文氣息。
新館建筑結構新穎,設計獨特,總體來說呈現長方體,墻面用的是凝重的墨灰色,在白天里給人一種古樸、冷靜、沉穩、久遠的感覺,就像經久不衰的歷史一樣。外墻上隨處可見霓虹的裝飾,雖然在早晨顯得不那么的明顯,不過我可以想像其在晚上將會展現如何的一種光彩,因為有霓虹的映襯必定會使得黑色的博物館不至于隱退于黑夜之中,它依然散發著自己應有的活力,就像我們廣東文化一樣,不會因為黑夜而失去其本身應有的光華。
館內的設計寬廣而大方,預示著包容與海納百川,色澤依然選擇有色凝重、悠久的朱紅色木質顏色,也像歷史一樣莊重而沉穩。館內常設展覽分為三篇——藝術篇、歷史篇、自然篇。
雖然藝術篇與歷史篇都讓我沉浸于我們廣東省深厚的人文氣息當中,但是真正讓我著迷的是自然篇的景象,我承認我高中時是以地理為專業科的,我對自然與地理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沉浸于美麗誘人的礦產資源館以及寶石館當中,那些被精雕細琢過的抑或是最原始的石頭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沉浸于虛擬的陸生野生動物館當中,即使那些都不是真的,甚至連標本都算不上,但是卻引來了很多人的駐足逗留,細細觀看逐一評論,其次海洋館與古生物館也同樣地吸引人,因為雖然不知道那些大型的動物骨架是真是假,但是真的有被壯觀和震撼到。
最后這次參觀真是收獲良多,獲益匪淺,以后也要多參加這些活動,開開眼界增進自己的見識。
08法學(3)班
——晨向陽光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篇二
上周周末,我們班的黨員、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一塊兒參觀了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感觸很深。國家博物館是原歷史博物館向四周擴建后重新命名的。站在國家博物館的門前,一種宏偉、莊嚴的氣氛就籠罩在我身上。國家博物館的莊嚴肅穆與整個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建筑和諧輝映著,仿佛與比鄰的毛主席紀念堂共同訴說著中國復興的辛酸歷程。 走進國家博物館,我的心陡然沉靜下來,長安街上喧囂的車流仿佛都化成了無聲的歲月之河。
首先參觀的便是復興之路主題館。主題館通過展出“復興之路”大型圖片、雕塑,結合聲光電,借助珍貴歷史文物,向人們闡述了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時代變遷,表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才真正走向獨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成為大國、強國。 在《復興之路》展覽中,我從首廳到尾廳,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解,認真觀看每一個階段的陳列,認真閱讀展覽中流動的沉重而恢弘的歷史。我仔細閱讀著每一件珍貴文物背后的含義,仔細聆聽著每一個講解背后的深遠意義。從鴉片戰爭到黨的成立,從黨的成立,到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到實現小康社會,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篳路藍縷,終于取得現在的偉大成就,這是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艱苦而又豪邁的過程。
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從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入侵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飽經滄桑的歷史至今想起來仍讓人感到沉重.可中國人民最后還是站起來了,勇敢無畏地應對著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按自己制定的目標,一步一步認真而踏實地走著,慢慢實現著復興之路。
由于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國家衰退,積貧積弱。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我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國家四分五裂,不斷被割地賠款,國之不國,人民苦不堪言。1920xx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挽救落后的中國,中國被北洋軍閥分割得四分五裂。就在中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1920xx年五四運動的爆發為新的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道路。1920xx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從此,歷史的巨大重擔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
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而奮斗。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的勝利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會主義社會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最后必然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國以后,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從改革開放偉大構想的提出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確立,從一國兩制方針的構想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提出,中國根據國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針策略,為民族復興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當時沒有先例,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中國摸著石頭過河,勇敢而理智地應對一切。 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時刻都清醒地意識到該朝哪里奮斗,用正確的航標指引著中國人民的前行之路。
時至今日,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來的溫飽到現在達到小康,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享受,中國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中國第一個芯片的誕生,中國在科技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香港,澳門的回歸,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與中國合作,中國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世博會,都表現出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經融危機,局部戰爭,恐怖主義,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然而中國在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時,表現出了不懼困難沉著應對的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使中國渡過了難關,走到了最后的勝利。 在取得了如此多成功之后,中國共產黨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提出了要戒驕戒躁,保持事實求是、認真務實的作風,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民用清醒的頭腦向著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沉著而穩重地前行。
中國的歷史象一個幻燈,它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上,放映出明亮的片子,展示那些造福的善人和天才的勇士們在怎樣走著荊棘路。這些閃光的圖片把各個時代、各個階層都展示給我們看。每張片子只映幾秒鐘,但是它卻代表中華民族的一段漫長歷程——充滿了斗爭和勝利的歷程。中華民族曾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難,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必將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盛。
這次參觀國家博物館讓我們了解了中國實現復興所走的路的不易與艱難,讓我們了解了中國在面對困難和考驗時無懼無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讓我們了解了中國如何一步一步實現的復興,增強了我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充滿了信心,我們相信祖國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偉大的祖國讓我充滿了自信與自豪,與此同時,我也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責任。我要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養,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篇三
玉不琢,不成器。木愿雕,便成品。
繁華的都市里,在高樓大廈、“小蠻腰”前,博物館顯如一個矮冬瓜,十分普通,但平凡中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那灰色的莊容中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韻味。
一入館,引入眼簾的是三面直瀉而落的白紗帷幕,一條襯著紅“扇”的黑色“天橋”橫架在大廳中央的上空。
走進潮州木雕展廳。廳內陳列著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木雕。我曾聽舅舅提及:潮州木雕以飽滿繁復、精巧細膩、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而著稱于世,流光溢彩的漆金技術更讓人贊不絕口。昔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每一件木雕都是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當你全神貫注看著木雕時,如身臨其境,木雕中的人物仿佛在向你娓娓講述著、表演著那一段段潮州歷史故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讓我不得不為之驚嘆!
時間緊迫,容不得我多花半點時間去欣賞,又得急急忙忙走進另一個展廳。先是歷史文化展廳,再是自然資源展廳,后是陶瓷展廳……匆匆而去,亦匆匆而別。珍品雖琳瑯滿目,但也無暇顧及,所有美麗也僅是隨眼而過,唯有那木雕。
出館到海心沙公園吃午餐后,漫步于公園中的我仍無法忘記那潮州木雕的制作過程。漸漸領悟出了古人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之意,是無數次雕琢成就了這近乎奇跡的成功。沒有一件“器物”不由雕琢便能成品的,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自以為是“玉”,不愿去“雕琢”,持有傲慢態度的人,終究不能成“器”。即使是塊寶玉、寶石,不通過挖掘、雕刻,也只能是一塊爛石頭;即使你是個人才,不愿付出汗水,也絕不能成功。
相反,你付出努力,即使是爛泥,也能成為價值連城的陶瓷;即使是木頭,也可成為精美絕倫的木雕;即使是白紙,也能成為聞名世界的名畫。
玉不琢,不成器。木愿雕,便成品。
正如當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夢,讓七月南湖航船化作十月泱泱大國。猿人通過“雕琢”——自然災害、風雨洗禮,才有高智慧的人類;華夏歷史通過“雕琢”——朝代變遷、人事更換,才有五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今美好生活也通過“雕琢”——抗敵戰爭、改革開放,才有現在幸福生活。
而身處幸福的我們,也不可忘祖先的付出,是他們用鮮血來雕琢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十幾代人的堅持努力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國度!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現在起就應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努力奮斗。為祖國奉獻出一份力量!
是祖國給了我們和平幸福、舒適的生活,但給與天地之間的這國度,給予我們生命的是地球母親。她曾擁有一塊寶石——自然資源,并將它無私奉獻給人類,但人類通過了無數次“雕琢”讓它成“器”后卻忘記了這塊玉,渾然不知這塊“玉”是萬物之本。在為這惡果付出沉重代價后,人類終于醒悟,面對拯救“玉”的重任,我們就不能責無旁太,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將來用我們的智慧讓這塊“玉”再現昔日的生機盎然之景。
讓我們用汗水去雕琢我們的人生,用雙手去彩繪祖國的未來,用智慧讓寶玉重現生機!
我帶著快樂踏上了修學游歸程,也帶著一片赤子情懷,踏上了人生之旅。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于1957后,至1959年10月建成,三層陳列樓層場面積為2300平方米,主要收藏和保存廣東歷史文物(以出土文物為主),舉辦陳列展覽,開展宣傳教育。1992年底又建造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建筑面積1.32萬平方米,有13個展廳,2個客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30多年來,博物館文物藏品從4000多件增至12.4萬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出土這物等一級文物300件以上,圖書資料5萬余冊,舉辦過各種陳列展覽上百次,受到國內外賓客和廣大觀眾的贊賞,在華南及海內外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我們聽著解說員的講解,不禁對我們的悠久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一種榮譽感油然而生。
生命的足跡讓我們冥想,革命先烈讓我們自省,祖先們的智慧讓我們敬畏。遠古的生命雖已遠去,但生命的足跡卻永遠存在,在地球上永恒在存在,各種遠古的生命的化石為現代的我們留下我們那無聲去美麗,永恒的痕跡。
自然界無奇不有,一種種不同的石頭,即美麗又神奇,經過自然界這個美麗的畫筆描繪出了人間最自然,純樸的藝術品。
這就是自然界。生命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地繁衍生息,永恒的足跡讓我們冥想,經過自然界每一分每一秒地沖試,有些事已淡去,但那最自然,最純相樸的藝術品卻永遠會停留在我們心中,永遠綻放著那美好的花朵。綻放著那美好的花朵。
博物這行,收獲挺多,唯一遺憾之處,時間倉促,很多地方都沒細勘察探,只是過了下眼睛的洗滌,心靈的一種沖擊。
這次參觀,真的收獲不少,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大學生活確實豐富多彩,星火學社真的帶給了我快樂,以后我一定會多參加類似這樣的一些活動,增加自己的見識,不斷地提升自己,同時,也希望學院能夠多開展這樣的活動,給我們一個提升自我的平臺。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篇四
一個炎炎的夏日,我早早地起床,趕到了我早就想去參觀的廣東省博物館。我剛到廣東省博物館門口外,一股喜悅之情便涌上心來,笑容也隨之浮現臉上。雖然廣東省博物館剛開館,但是已經有不少人在排隊了。于是,我匆匆地趕去排隊,沒想到,不到十分鐘我就進了門口。
剛到門口,我就看到了藏族*們在膜拜的場景,這時我才知道什么是五體投地。接著,我又發現了廣東省博物館仿如一個古時完美及精雕細琢的透雕寶盒,里面盛滿了各種珍寶,吸引著觀眾揭開寶盒里面的秘密。
進了廣東省博物館,我參觀了全部展館,其中我覺得最好的展館就是端硯藝術展覽。
筆墨紙硯被譽為“文房四寶”,其中端硯也被譽為“群硯之首”。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于古端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肇慶市,而得名,其*紫質潤,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稱。端硯石質細膩、石品絢麗、易發墨且貯水不耗,賞用兼優。
剛進端硯藝術展覽,我便覺得端硯被譽為“群硯之首”實在是當之無愧。各式各樣做工精致的端硯令我應接不暇,也使我驚嘆、佩服。端硯也有許多的石質,有的像瀑布一樣的石質;有的有著許多像蘑菇的小點的石質;還有的有像流星劃過的石質。要制作如此精致的端硯也不簡單,從鋸石到退蠟,足足有十道工序。
參觀完端硯藝術展覽,我卻還意猶未盡,總想再來參觀一次,細細感受端硯的文化底蘊。
端硯從實用至上到賞用并重,由書寫良友到案頭清供,其藝術價值被逐步提升,真可謂彰顯了詩、書、畫和金石的造詣,堪稱我國傳統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1】【2】
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參觀廣東省博物館篇五
一個炎炎的夏日,我早早地起床,趕到了我早就想去參觀的廣東省博物館。我剛到廣東省博物館門口外,一股喜悅之情便涌上心來,笑容也隨之浮現臉上。雖然廣東省博物館剛開館,但是已經有不少人在排隊了。于是,我匆匆地趕去排隊,沒想到,不到十分鐘我就進了門口。
剛到門口,我就看到了藏族人民們在膜拜的場景,這時我才知道什么是五體投地。接著,我又發現了廣東省博物館仿如一個古時完美及精雕細琢的透雕寶盒,里面盛滿了各種珍寶,吸引著觀眾揭開寶盒里面的秘密。
進了廣東省博物館,我參觀了全部展館,其中我覺得最好的展館就是端硯藝術展覽。
筆墨紙硯被譽為文房四寶,其中端硯也被譽為群硯之首。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于古端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肇慶市,而得名,其色紫質潤,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稱。端硯石質細膩、石品絢麗、易發墨且貯水不耗,賞用兼優。
剛進端硯藝術展覽,我便覺得端硯被譽為群硯之首實在是當之無愧。各式各樣做工精致的端硯令我應接不暇,也使我驚嘆、佩服。端硯也有許多的石質,有的像瀑布一樣的石質;有的.有著許多像蘑菇的小點的石質;還有的有像流星劃過的石質。要制作如此精致的端硯也不簡單,從鋸石到退蠟,足足有十道工序。
參觀完端硯藝術展覽,我卻還意猶未盡,總想再來參觀一次,細細感受端硯的文化底蘊。
端硯從實用至上到賞用并重,由書寫良友到案頭清供,其藝術價值被逐步提升,真可謂彰顯了詩、書、畫和金石的造詣,堪稱我國傳統工藝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