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更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通過學習英語,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全球化的社會。多參與英語口語練習,如參加英語角、找外國語伴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優秀的英語學習總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借鑒和思考。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一
這首詞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南渡以后,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郁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但詞人此時心情不愉,歡意甚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寫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寫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并非詞人游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無。“宜相照”的“宜”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承上啟下,點明題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句,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這里把“花”擬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還插花,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國家社稷”,“春將老”暗喻“國將淪亡”。
《蝶戀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詞,這首詞題是“上巳召親族”,帶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厚的感傷情緒,寫得委婉曲折,層層深入而筆意渾成,具有長調鋪敘的氣勢。寫出作者的國破家亡之恨,寄寓詞人對國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二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賞析:
詞作當寫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為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系的深厚感情。
“淚濕羅衣脂粉滿”,詞作開首詞人即直陳送別的難分難舍場面。詞人抓住姊妹送別的兩個典型細節來作文章:“淚”和“脂粉”,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無限的傷感。次寫“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熱淚縱橫,猶無法表達姊妹離別時的千般別恨,萬種離情,似唯有發之于聲,方能道盡惜別之痛,難分難舍之情。“四疊陽關”,蘇軾《論三疊歌法》中的說法可參為注解:“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得樂天《對酒》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由此觀之,“四疊陽關”的說法無誤。“千千遍”則以夸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值得注意的是,詞人寫姊妹的別離場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筆觸,一來表現了詞人的`筆力縱橫,頗具恣放特色,在其《鳳凰臺上憶吹簫》一詞中有“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似同出一機杼;二亦展現了詞人感情的深摯。“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詞人的筆觸在結拍處一折,紛亂的思緒又轉回現實。臨別之際,姊妹們說此行路途遙遙,山長水遠,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斷”之處,不僅離姊妹們更加遙遠了,而且又逢上了蕭蕭夜雨,淅淅瀝瀝煩人心境,自己又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詞作上片從先回想,后抒寫現實,從遠及近,詞脈清晰。
下片,詞人的思緒又回到離別時的場景,但筆觸則集中抒寫自己當時的心境。“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直陳自己在臨別之際,由于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典型細節,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同時也是“方寸亂”的最佳注釋。歇拍二句:“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的思緒依然飄蕩在那令人難忘的別離場合,但詞作的筆力卻陡地一振,奏出與前面決然不同的充滿亮色的音符。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并不象蓬萊那么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廝守在一起。詞作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萊”,傳說中的仙山。李商隱《無題》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本詞不僅有李清照詞作特有的抒寫心理細膩、敏感的特點,更有筆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來寫離別之情,對一個女詞人來說,尤顯難能可貴。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三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蝶戀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四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
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憐春似人將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懨懨歡意少”開門見山。南渡以后,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郁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但詞人此時心情不愉,歡意甚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寫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二句寫“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并非詞人游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無。“宜相照”的“宜”
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承上啟下,點明題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句,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這里把“花”擬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國家社稷”,“春將老”國將淪亡。
《蝶戀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詞,這首詞題是“上巳召親族”,帶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厚的感傷情緒,寫得委婉曲折,層層深入而筆意渾成,具有長調鋪敘的氣勢。寫出作者的國破家亡之恨,寄寓詞人對國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五
此詞寫作背景有兩說,一是以為作者在滯留青州時寫給移守萊州的丈夫;一是以為作者在赴萊州途中的昌樂館寫給留居青州的`姊妹們。龔克昌《談〈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以為,當以后者說為勝。理由是:一、元代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凹收此詞,題為《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但劉氏對作者失考,歸入無名氏;其實,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樂府雅詞》里,已標明此詞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與作者同時,其說當較可信,正可補正劉氏將此詞編入無名氏之誤。而以為此詞為清照思夫念舊之作均出后代,殊無實據。二、詞中出現的“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句,與所標“晚止昌樂館寄姊妹”題意正合,以詞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處旅途中的口氣,和寄宿孤館中的心境。因此,斷此詞為作者寄姊妹之作,當較近是。
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認為,公元11(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間,李清照自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館。作此詞奇姊妹。
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公元1121年9月中旬。公元11(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趙明誠知萊州,李清照未與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行到昌樂,遇雨宿于旅館中,一時難以見到久別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寫了這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六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并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只;舉目四望,相伴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象著也許是丈夫托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間。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凄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后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七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這首詞建炎三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蘇南京)。據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所述,趙明誠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罷建康守,具舟上蕪湖,入姑孰(當涂),五月至池陽(貴池),又被旨知湖州,遂駐家池陽。六月,獨馳馬赴建康陛辭,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卒前,李清照急返建康看視,已不可救。葬畢明誠,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攜帶圖書逃出,終生未再至建康,亦不可能在他處召親族。故這首詞作于建炎三年上巳無疑。上片首韻“永夜懨懨歡意少”,采用一起入情、開門見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動蕩,金兵不斷攻迫,憂國傷時的激越情緒,使清照雋永含蓄的風格,一變而為沉郁蒼涼。上巳雖是傳統的水邊修禊節日,詞人此時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韻“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長安”代指汴京。長夜輾轉反側,夢見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然而實不可到,故說“空”,抒寫對汴京被占的哀思,和屈原在《哀郢》中驚呼:“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返之何時”,同樣沉痛。結拍“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和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詩:“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一樣沉郁蒼涼,感慨萬端。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樣好,而今年的政局遠遠不如從前了。“為報”二字,點明這春天的消息是從他人處聽來的,并非詞人游春所見。實際上是說,今年建康城毫無春意,雖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無。“宜相照”的“宜”字,作“本來應該”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說它們沒有相照,更確切一點,是詞人對此漫不經心,反映出她的憂悶。建康是當時“行在”,皇帝臨時駐蹕之地,又是軍事重鎮,可是高宗卻不接納宗澤、李綱、岳飛的誓師北伐主張,不但不能收復失土。連建康也危在旦夕了。
過片點題:“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透露了女主人公并無心過好這個上巳節日,酸梅釀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這兩韻,貌似率直,其實極婉轉,極沉痛,所以煞拍著意勾勒:“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這里把“花”擬人化。兩句有幾層的意思。清照有一首《菩薩蠻》云:“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詞意與“醉里插花”同。
“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這一層詞意,與末句“可憐春似人將老”緊接,意思是說最需要憐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樣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國家社稷”,“春將老”,國將淪亡。《蝶戀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詞,這一首詞題是“上巳召親族”,帶含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厚的感傷情緒,寫得委婉曲折,層層深入而筆意渾成,具有長調鋪敘的氣勢。
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詞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詞作,對南宋一些詞人,如辛稼軒、姜白石等,影響都很大。辛稼軒有一首寓南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魚兒》,結尾“閑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和清照這首的“可憐春似人將老”一樣,都是將“斜陽”、“春暮”暗喻國家社稷現狀的。(黃墨谷)
蝶戀花古詩李清照篇八
暖雨晴風初破凍。
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
山枕斜攲,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這是一首思婦之詞,也是易安詞中的另類,有較變的閨閣之氣,為宋閨秀詞之冠。這首詞的母題是婉約詞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離懷別苦,然而經過作者的一番濃縮醇化,卻釀出了新意。
“暖雨晴風初破凍”點出時為景色宜人后初春。緊承破題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稱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蘊豐富,一語雙關,既補充起句的景語,又極為簡練地刻畫出了一個思婦的形象。正是這個姣好的形象,被離愁折磨得坐臥不安如癡如迷。
從“酒意詩情誰與共”一句推斷,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李清照的首詞是說,即使柳萌梅綻,景色誘人,作者也無心觀賞,面對大好春光,沒有親人陪伴,只得獨自傷心流淚。宜人的美景、華貴的服飾,她全然不顧,“暖雨晴風”的天氣里,意無情無緒地斜靠枕頭上,任憑“淚融殘粉花鈿重”、“枕損釵頭鳳”這首詞的感情真摯而細膩,形象鮮明而生動,真切地表達了閨中少婦的思夫之情。
結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被稱為“入神之句”,詞意含蓄傳神,思婦形象清晰肖妙,頗有意趣。相傳燈花為喜事的預兆。思婦手弄燈花,比她矢口訴說思念親人的心事,更耐人尋味,更富感染力。盼人不歸,主人公自然會感到失望和凄苦,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反詰語意,使主題的表達更深沉含蓄。
這是一首正宗的婉約派詞作,特別是“淚融殘粉花鈿重”以及“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攲斜,枕損釵頭鳳”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約詞相類。不過,這首詞寫得蘊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詞的清新淺易之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