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政治課前演講篇一
大家好!
在高考中有位考生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經埋怨過,腳底發黃的布鞋,踏不出青春的活力,直到我發覺霍金轉動的輪椅,嵌出深深的歷史痕跡;我曾咒罵過,臉邊黝黑的胎記,映不出美麗的臉龐,直到我看見全身黝黑的黑人,露出甜甜的美麗微笑。
也許你曾抱怨過上帝是捉弄人的,他對你吝嗇幸福,卻讓痛苦折磨著你,日日夜夜,疲憊不堪,換來的只是滾燙的淚珠。但苦盡甘來后,當你揭開那沉重的幕紗,你會看清,上帝是公平的,磨難也是一種財富。
曾經有人做了一個試驗。他點清了一座山林中的紅羊后,把山中的狼全部捕捉起來,讓紅羊沒有敵人。照理說,紅羊應該是悠閑自得、快樂地生活了,但事與愿違,紅羊為了爭奪一小片土地、甚至一棵青草而搏斗,由原來一支整齊的隊伍變為一盤散沙。
經過搏斗的紅羊一只只疲憊不堪,過去那種矯健、奔跑如飛的紅羊在這座山林中再未曾出現過,而且,紅羊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人們捕獲了狼,紅羊沒有了給它們造成生命威脅的動物,而自相殘殺直至消亡,失去了危機,同時也失去了生機。可見,在生態環境中,沒有磨難就不會有生態平衡的系統。
張海迪胸部以下失去知覺,但這些困難反而使她有了更為遠大的目標,學習掌握了德語、日語、英語。她為什么能取得常人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呢?因為她在承受巨大挫折的同時,也將挫折化為了動力,讓挫折成為自己的奴隸,再一次戰勝了磨難。
人生如一塊璞玉,這是上帝賜予你最大的財富,這塊璞玉中有著酸甜苦辣,也許痛苦過后便是幸福,這是上帝給予你最大的機遇。只有自己努力來雕琢這塊璞玉,才能使它成為完美無瑕的藝術品。
同學們,當你遇到挫折、困難時,不妨想想,上帝是公平的,有時磨難也是一種財富。
政治課前演講篇二
搭載著90后的頭班車的我,帶著欣喜與憧憬來到了。
在這秋風送爽、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我的大學生涯即將啟程 剛跨入大學的門檻,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由父母的 重點保護 對象過渡到獨立性較強的集體生活;由老師的 重點培養 對象轉變為自主性學習;由過去見識 、交往、活動范圍較狹窄的生活環境,到置身于大學這個小社會中等等。諸如此類變化,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心理矛盾加劇,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為早日完成過渡,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個 盡快 。
2.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 大學新生迫切需要通過向老同學取經、向老師取經等各種渠道,盡快了解大學學習特點和規律,并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經驗,迅速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和大學學習特點的學習方法。
3.盡快找到新的朋友 擴大自己的交往范圍,從而結識新同學,結交新朋友,沖淡思鄉之情。
走進大學,各自心懷抱負。時代在召喚,充滿希望的燦爛前程必將屬于每一位勤奮努力的人。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便是大學課堂的必修課,為修好這門學科,我會做到以下幾點。
1. 品格目標:堅守誠信為本的原則,培養起高尚的獨立人格,擁有明確的人生價值和職業道德。 按照目標要求潛心修煉自己的品格。從小處做起。
2. 文化積淀:一個具有廣博學識的人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贏得尊重(博覽群書,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
3. 個性氣質氣質:它是使人成功的要訣之一,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涵養甚至能力等方方面面,擁有良好的個人氣質,能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促進以后的交往。由此,我的目標:在四年內使自己的整體氣質得到提升,熟悉社交中基本禮儀并塑造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4. 社會知識和經驗目標:我會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班級 社團活動來加強自己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預見能力和團隊意識。
政治課前演講篇三
大家好!
有個女孩,在月臺上追趕一張被風吹飛了的紙。熱心的人們看見她萬分焦急的樣子,以為那是一張對她十分重要的紙,便紛紛加入追趕的隊伍,可那張紙仿佛要存心捉弄大家,飛起又落下,落下又飛起來,像附了魂一樣。越是這樣,女孩追它的決心就越大。
終于,在眾人的努力下,那張紙乖乖地就范了。那個追到紙的人,得意地將戰利品遞給女孩。女孩優雅地向大家道謝,然后拿著紙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一個垃圾筒跟前,將它塞了進去,回過身,她微笑著對大家說:好了,現在它終于去了它該去的地方。
政治課前演講篇四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貴在堅持。
仰觀宇宙之大,縱論古今名人,凡是功成卓絕之人,他們都有一個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堅持!
堅持是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它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了始終,是長久不變的意志表現。“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個人如果有恒心,一些困難的事情便可以做到;沒有恒心,再簡單的事也做不成。
總覽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堅持的精神。《史記》這部鴻篇巨著被世人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你知道,它是司馬遷耗費了17年的時間,不顧宮刑的折磨,嘔心瀝血的杰作。更有李白鐵杵成針,屈原洞中苦讀,匡衡鑿壁偷光,他們的精神印證了“貴有恒,何必三更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的真理。
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成功不會遙遠。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面對德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時,就曾對他的國民說過:“不要屈服,永遠不可屈服。”這不但是一句振奮人心的豪言壯語,也是他最重要的人生總結,體現了他堅持到底的精神。大家都熟悉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之所以能夠感動天帝,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正是因為他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可見,成功離不開堅持。
學習也一樣,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習中感到枯燥在所難免,很多人都因半途而廢,而最終一無所獲或收益甚少。不少同學知道學習很重要,但是學習累了,作業多了,就失去學習的興趣,就變得懶惰。究其根本,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學習需要恒心,需要持之以恒。在任何條件下,都向著自己的奮斗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永不退縮。如果在學習中總是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那么就永遠不會取得好成績。在學習中,我們要堅持把每一課學好,堅持克服每一個困難,堅持地朝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總有一天可以把鐵杵磨成針,把金石打磨穿。學習很苦,卻又不苦,只要有堅持不懈地決心,那些學習中的困難也不過是腳下一粒石子,如果遇到困難就放,那困難就是眼前的高山。
蝸牛堅持著爬上金字塔頂得到了雄鷹的世界;烏龜堅持獲得了兔子的榮譽;愚公堅持而讓山移。只有堅持,才能開啟成功的大門,我們要學有所成,就要堅持學習。同學們,學習中就要有毅力,有恒心,相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讓我們站在此刻的起點上,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珍惜初中剩下的時光,用今天的刻苦,鑄就明日的輝煌!
政治課前演講篇五
老鷹為什么能在天空中翱翔?那是因為它年輕的時候無數次嘗試讓自己羽翼豐滿;仙人掌為什么能在沙漠里站住腳?那是因為它被風沙摧殘,還在頑強地生長掙扎;為什么梅花可以微笑迎雪,香氣飄散?那是因為它在霜凍中,仍然不放棄生活的希望。是的,生活因為奮斗而精彩!
“劍鋒來自削尖,梅花香來自苦寒。”不吃苦怎么能成功?沒有奮斗,怎么可能輝煌?奮斗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精神,是通往成功的階梯。人為了生存而競爭,為了夢想而奮斗。奮斗很精彩!今天的成功離不開過去的奮斗。
偉大的作家史鐵生,在輪椅上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在輪椅上,他忘記了痛苦,忘記了上帝的不公。用那雙有力的手,他推著輪椅向目標走去。即使夢想之路遙遠,史鐵生也從未放棄。他選擇了奮斗。后來,他成了當代文壇一個閃亮的明顯!
霍金身體殘疾,工作勤奮,最終成為一代物理學家;失明的海倫凱勒永不放棄,頑強拼搏,成為當代著名作家。多次被炒魷魚的林書豪沒有改變初衷,堅持不懈,最終成為籃球巨星。
生活因為奮斗而精彩,因為奮斗而充實,因為奮斗而激情四射!是奮斗,是不懈的追求,點燃了我們生命的火炬,讓明的黎明與我們同行,給我們力量去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
政治課前演講篇六
課前的演講要說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的政治課前三分鐘演講稿青春期,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愛我班,就像我愛我家;我愛我班,就像魚兒愛大海;我愛我班,就像樹木愛土地一樣。這都是生活中的一種表現,手牽著手,永不分離。
像我們班的班長張欣,她呢?總是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一把,他總是在我們干什么事干得大不一樣。就在那天,我們班的鎖丟了,他并沒有匆匆忙忙的只管自己回家。而是去別的班借別的老師一把鎖。啊!如果不是張欣的這個動勁,那么我們班的學習用品什么的,都會“神不知鬼不沒”的丟失。這難道不是愛班級的一種表現嗎?是的。
我覺得我們班的同學很了不起。其實,我們的班級就像我們的家庭,需要去愛它、去珍惜它。讓我們一起去愛我們的六(4)班,珍惜這最后一年的時間,行動起來。加油!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著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想要改變現狀,就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干凈,然后一排排地整齊地放好。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
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淚坐在木桶邊想啊想,想了半天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從井邊挑來一桶又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覺了。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地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一個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的,也沒有一個被風吹歪的。小男孩開心地笑了,他對父親說:“要想木桶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的重量。”男孩的父親贊許地微笑了。
是的,我們不能改變風,改變不了這個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給自己加重,這樣我們就可以適應變化,不被打敗!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上,這實在是徒勞無益。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用愛心和智慧來面對一切環境。
感謝大家給我一個上臺的機會!
每一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而來的。比如說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他從小就酷愛學習,一生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他沒有從小的勤奮努力學習,他也不可能成為著名的科學巨人。沒有勤奮努力的學習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學習、努力探索過。
學習的關鍵在于“肯學”和“敢學”。如果你的愿望是成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讓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學習最終還是會一事無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證明鐳的存,千辛萬苦,冒著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經過他們的勤奮、努力最終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并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證實了鐳的存在。這是一次多么讓人驚嘆的事實。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證實了鐳的存在。因此,要想成為有才能的人,就要從小“肯學”、“敢學”。
感謝大家給我一個上臺的機會!
每一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而來的。比如說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他從小就酷愛學習,一生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他沒有從小的勤奮努力學習,他也不可能成為著名的科學巨人。沒有勤奮努力的學習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學習、努力探索過。
學習的關鍵在于“肯學”和“敢學”。如果你的愿望是成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讓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學習最終還是會一事無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證明鐳的存,千辛萬苦,冒著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經過他們的勤奮、努力最終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并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證實了鐳的存在。這是一次多么讓人驚嘆的事實。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證實了鐳的存在。因此,要想成為有才能的人,就要從小“肯學”、“敢學”。
政治課前演講篇七
大家好
我愛我班,就像我愛我家;我愛我班,就像魚兒愛大海;我愛我班,就像樹木愛土地一樣。這都是生活中的一種表現,手牽著手,永不分離。
像我們班的班長張欣,她呢?總是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一把,他總是在我們干什么事干得大不一樣。就在那天,我們班的鎖丟了,他并沒有匆匆忙忙的只管自己回家。而是去別的班借別的老師一把鎖。啊!如果不是張欣的這個動勁,那么我們班的學習用品什么的,都會“神不知鬼不沒”的丟失。這難道不是愛班級的一種表現嗎?是的。
我覺得我們班的同學很了不起。其實,我們的班級就像我們的家庭,需要去愛它、去珍惜它。讓我們一起去愛我們的六(4)班,珍惜這最后一年的時間,行動起來。加油!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政治課前演講篇八
大家好!
流淚和流汗雖然都是生理現象,但是只要你仔細去分析,它們又是不同的。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是遭遇挫折時,有的人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有時甚至哭上半天,絲毫不知自己為何要流淚。記得有我有幾道數學題不會,得不到解答,于是就哭了。這時爸爸走過來說:“,你不能因為幾道數學題而哭。知道嗎?流淚不如流汗,如果你肯花點時間去思考,下工夫去研究,就對你很有幫助了,多流一些汗,總比流淚要值得。”我聽了,馬上擦干眼淚,再坐回去,仔細地分析題目中的每一個字,盡管汗珠一滴滴地流下來,我也不去擦拭,因為我知道了“流淚不如流汗”的道理。
在稻田里,經常可以看到那拿著鋤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勞的農夫們,正用鋤頭翻松泥土。看,汗水正從他們的額頭流下,從他們的臉頰滑過,但他們不在乎,還是繼續勞作。他們花力氣流血汗,最后總會有收獲。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就是這個道理,可以說收獲是流汗換來的。
一滴淚水和一滴汗水是不同的,流淚的人到最后還是一無所獲,但是流汗的人賣力地工作,最后畢竟可以嘗到成功的果實。
“流淚不如流汗”,我們別再浪費這寶貴的時間,想想:當你滴下擇珠時,成功的果實已在萌芽,收獲已在眼前了。同學們,多下點兒功夫,多流點兒汗,開創自己的一番大事業吧!
謝謝大家!
政治課前演講篇九
不知是醉酒駕車撞死人的事件真的越來越多,還是“后胡斌飆車案”語境下媒體對此類案件報道增多,讓人產生這類事故越來越多的感覺。新近,杭州又發生了一起酒后駕車撞死人的悲劇。8月4日晚,魏某酒后駕駛保時捷越野車,撞死橫穿馬路的女子馬芳芳。
跟同城的胡斌案一樣,駕車者身份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媒體報道強調,今年29歲的魏某是杭州某公司的市場部經理,車主系其父,也是該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長——新聞這樣交代并沒有問題,但我不喜歡某些媒體刻意在大標題中強調“杭州保時捷撞死人案司機父親為董事長”。像在胡斌案中刻意強調胡斌的富二代身份一樣,這是在迎合社會的某種情緒,渲染社會的斷裂,并營造一種對抗的氛圍,把一場酒后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描述成一場貧富對抗、強弱對立、社會斷裂的標志事件。
這樣的渲染是很可怕的。在胡斌案中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回想一下當初某些媒體的標題:富二代闊少飆車撞死大學生 ——這多么讓人血脈賁張,多么讓人憤怒,多么強烈地刺激著公眾本就脆弱而敏感的貧富神經,在斑馬線上營造了一種多么可怕的貧富對抗、強弱對立場景。可實際上,傷亡者譚卓早已畢業工作多年,而胡斌才是杭州某大學的在讀大學生。如果根據實際身份把這樣的描述轉換為“在讀大學生開車撞死公司白領”,輿論肯定又是另外一種反應和情緒,可見這種身份標簽的悖謬。
顯然,一些媒體之所以那樣描述,是迎合輿論中部分人對貧富差距的受害想象,在利用這種情緒進行炒作。“杭州保時捷撞死人案司機父親為董事長”也是如此,看似在陳述一個事實,實際是在刻意強化那種“富二代沒幾個好東西”、“富人為富不仁欺壓良民”的輿論偏見,傳播“醉酒駕車者都是富人”、“強者肆無忌憚欺凌弱者”的仇恨印象。
不說遠的,就說近來各地發生的幾起酒后或醉酒駕車撞死人的事故吧。成都那起醉酒駕車釀成4死1重傷的驚天血案,司機孫偉銘只是成都某技術公司一名普通員工,開的也不是名車。廣州中山一路“5·15”造成3人死亡的特大車禍,醉酒駕車的司機梁某是一個普通人。嘉興中院近來審理了一起案件,從安徽老家到嘉興打工的高某,酒后駕車撞死了自己的妻子……在這樣的案件中,媒體從來不會強調肇事者的身份,因為那樣的身份沒有“新聞性”。而一旦是個富人或富二代,身份就會在新聞標題中被強化,于是留下“富人名車草菅人命”的印象。毋庸諱言,公眾情感因為這樣對貧富身份的刻意渲染而進一步被撕裂,正像在胡斌案中所顯現的那樣:既干擾了司法獨立,又撕裂了社會情感。
很明顯,醉酒駕車并不是哪個階層的原罪,不是專屬哪個群體的罪惡標簽,而是一種普遍性、平均分布的罪惡,人人都可能醉酒,人人都可能開車,人人醉酒開車都會危及交通安全。醉酒駕車只是一種醉酒者對法律的侵犯,對公共安全的危害,是醉酒駕車者與社會的矛盾,而不是富人與窮人的矛盾。公眾的敵人是肆意踐踏法律的醉酒駕車者,而不是富人,只不過有時碰巧是一個富二代而已。
確實,改革轉型期的中國,貧富差距拉大是一個現實,貧富對立導致的許多問題也客觀存在。但負責任的媒體應報道真相,以客觀的輿論監督消弭這種斷裂,理性地引導公眾情緒,而不是利用這種情緒進行炒作,惟恐對富人的仇視情緒還不夠,為這種情緒推波助瀾火上澆油。評論者更要有一顆仁心,更要把尊重規則置于首位,獨立、客觀、理性地進行判斷,而不是被怒氣沖沖、情緒化的輿論所引導,迎合那種非理性的情緒。貧富差距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而不是人為地渲染。
最后回到保時捷撞死人事件上來,需要輿論聚焦的是如何以嚴刑峻法遏制頻發的酒后駕車,嚴懲那些踐踏規則者,而不是在撞人者身份上炒作和起哄。這是公眾與醉駕者的對立,而不是窮人與富人的對立。渲染那種與事件無關的情緒,只會轉移對真問題的關注。
假如火車丟鑰匙事件發生在烏魯木齊 盛大林 3日,載有526名乘客的d175次列車準備從天津站出發時,司乘人員發現鑰匙丟失了。這列動車是剛從沈陽開到天津的,需要調頭再開回沈陽,但在交接班后司機發現鑰匙不見了。列車通過廣播動員車上乘客幫忙尋找,司乘人員也拿著手電筒逐個車廂搜尋,但都一無所獲。在滿車尋找鑰匙無果的情況下,只好通過京津城際從北京調來了備用鑰匙,列車在晚點了2個小時后才重新啟動。(據8月4日《今晚報》) 剛剛交接完畢,鑰匙不翼而飛,竟然讓數百名乘客幫忙,最終不得不從北京送來備用鑰匙。想想當時那全員行動、地毯式搜尋鑰匙的場面,真讓人哭笑不得。慶幸的是,天津與北京遲尺之遙,鑰匙很快就送過來了——這不禁讓人聯想:要是“火車丟鑰匙”發生在距京數千里之外的烏魯木齊,如何是好呢? 這是鐵路上近一個多月時間發生的至少第四起事故了。7月29日,一列火車在焦柳線上脫軌,造成5死50傷;7月27日,一列火車在蘭新線烏鞘嶺隧道內起火,1700多名乘員徒步摸黑逃生;6月29日,兩列火車在湖南郴州站相撞,造成3死63傷。如果把去年4月發生在膠濟鐵路上的列車相接事件,鐵路上的安全事故更加觸目驚心。 也許有人認為,不能把“火車丟鑰匙”與上述幾起事故相提并論,因為那幾起都導致了人員死傷等非常嚴重的后果,而丟鑰匙只是讓火車晚點了兩個小時而已。單從后果來看,情況確實如此;但就起因而論,卻是禍出一源。膠濟線的相撞主要是超速引起的,郴州站的相撞是“人為疏忽”引起的,焦柳線“山體滑坡掩埋鐵路”導致脫軌的深層原因還是相關的應急機制不健全,而蘭新線起火事件至今無調查結果本身就能反應出一些問題……說到底,這些事故的發生都與“管理混亂”存在一定的關系——而交接中丟鑰匙不也是“管理混亂”的表現嗎? 每一次事故發生后,鐵道部門都表示,要查擺原因、總結教訓、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然而,人們看到的事實是,安全事故不斷沒有減少,甚至有不斷增多的趨勢;與此同時,以前因重大事故而被免職的干部紛紛易地“復出”甚至得到提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因再次超速而被免職的原濟南鐵路局局長耿志修出任鐵道部安全總監之后,鐵路上的事故發生得更頻繁了,真不知道他這個“安全總監”是怎么做的,更不知道鐵道部為什么讓他這個因安全事故而掛冠的人當“安全總監”。 “火車丟鑰匙”雖然只是小事故,但也反應出了大問題。鐵道部門應該像對待那幾起重大事故一樣對待它,并以這些事故為教訓,狠抓內部管理,增強安全意識,從而避免類似事故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