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寫中秋賞月的作文篇一
記得大約八九歲時,我也曾到這“月城”之中游玩過一番,去的是那里的賞月勝地——瘦西湖五亭橋。
瘦西湖以水路為絕,而且晚上泛舟賞月,也比步行來得更有詩意。我們大概是從大虹橋上的船罷!一路順流而下,劃到玉柳堤時,父母親乏了,所以在那里憩了一會兒。但見那玉柳堤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此時雖為金秋,但仍可想象此地陽春三月之時,桃花玉柳紅白相映之時的盛景,定然是不甚美麗;相傳這玉柳堤便是隋煬帝下揚州時,為了乘浪,由蕭后提議所栽,并賜柳樹國姓,稱作楊柳,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一番休息過后,便繼續向五亭橋劃去……“還有多久才到呀?”性急的我早已按納不住性子了,叫了起來?!翱炝恕炝恕蹦赣H雖喘著粗氣,卻用一種不乏慈愛的語氣對我說道;父親則瞪了我一眼,豆大的汗珠從他們二人的臉上滴了下來。見父親蹬了我一眼,我便把嘴一撇,做回艙中,也不好說什么了。
忽然,一陣桂花香撲面地吹來,眼前依稀便看見五亭橋上的燈光了,母親卻叫父親把船一停,獨自上岸摘桂花去了,可把我急得,又在船上大嚷起來。父親又向我瞪了一眼,這次我反而不怕他了,也向他瞪了一眼。忽見父親把槳一放,便以為他要來打我了,就立馬吐了吐舌頭,往艙里鉆。卻見他不追來打我,甚是奇怪,偷偷從艙中露出半個腦袋,卻見他走向母親,扶著她上了船;觀母親頭上別了一枝桂花,在月的照耀下,煞是迷人,與她久居多年的父親也不禁癡癡地看了半晌,心神俱醉!真個似月宮嫦娥游五亭,九天玄女下凡塵。
母親上船后,又和父親開始劃船;幾分鐘過去,五亭橋便真在眼前了。
我們幸而是走水路的,水上的船并不多;但橋上可不一樣了——人頭攢動,估計風都吹不到里面。
“19:13分,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橋上人叫了起來,此時母親正好剛從艙中拿出一盤月餅來,我甚至是猴急,把一盤月餅中的一大半每個都咬了一口,父親氣惱,揚起手來準備給我一個巴掌,母親連聲勸阻,父親又礙于橋上人多,只好把手放了下來,可是臉氣得通紅,卻不知橋上之人十有八九都在對著那月亮看呢,哪來的閑工夫管我們?!
那五亭橋上共有五個亭子,橋下有十五個橋,相傳與此橋的護橋神龍有緣之人,便可以從橋洞之中看見十五個月亮,加之天上一個,共十六個月亮,這便是俗語:“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看見大人們都抬頭望月,我也就跟著抬起頭來——只見一輪明月當空而照,四周之繁星竟都成了陪襯!那月已美到了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贊美的地步,仿佛任何一種贊美之詞竟都是對它的.一種貶級;只見那月看起來如同剛出嫁的女兒,有一種嬌滴滴之感,使人有一種想要保護保護她的欲望,仿佛用手輕輕一拂就會掉下來碎了似的。然而這時我卻又不禁擔心起來——生怕那月上的玉兔兒輕輕一蹦噠,那可愛的琉璃之月就立時碎裂了……
“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橈,夜聽玉人簫。”臺上一個月,湖中一個月,加之是在夜晚,竟分不清哪兒是湖面了!仿佛是在天之上,九重天之下了……
后來竟不知是如何回去了……
后向母親提及此事時,伊卻說:“那天你定要看湖中的十五個月……哪有那么好找!找不到,你便大哭,后在船上睡著了……”
至今回憶起來,不禁覺得十分遺憾,恨自己不該睡著。若是此時去,必然后思想那吹簫玉人今在何處,然后獨自傷感一番……憑著記憶,我作詩一首,題名謂之《農歷十五游五亭橋賞月有感》:“星河湖水兩朦朧,恰似望舒壁上逢。瘦西湖畔秋光好,滿庭風韻月色濃。”
寫中秋賞月的作文篇二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是中國人的團圓節,全家人團聚賞月嘗餅,取“人月共圓”之意。因而,月餅被形容為“一輪縮小的月亮”。清代祁啟萼有《月餅》詩云:“中秋節物未為低,火烘羅羅出斧齊。一樣餅師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題?!秉c出了月餅命名的取義。
古往今來,在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里,留有不少“月餅詩”。蘇東坡在一首詠月餅的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梢娫缭谒未嘛炓蚱湎闾鹂煽?,就很受人喜愛。其實,月餅的雛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現,隨著時
間的推移,花色品種越來越多。古代蘇州詩人袁景瀾《詠月餅》詩對餅師精工制作月餅有這種描繪:“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從詩中我們不僅知道了做月餅的工序,還可看出古代中秋節就形成了互贈月餅的習俗。在福建等一些地方,凡當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節要給外孫子、外孫女或外甥送月餅。對此,施景琛的《中秋詞》詠道:“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愛護意,年年例又貺雙魚?!?/p>
月餅真正的起因,應當在于我國古老質樸的“嘗新”風。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古代的人們用新谷物、果子做一些新鮮可口的食品嘗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首《淞南樂府》便描繪了這一情景:“淞南好,時物存秋香。月餅飽裝棗肉餡,甜果新谷漸登場?!边@不僅是對勞動成果的品嘗,更是對來年豐收的祝愿。
到了明代,月餅的制作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月餅上已經出現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類的裝飾性圖案。其設計之精美、構圖之巧妙、花紋之細膩,給人以美的享受,既體現出月餅制作者的匠心獨運,又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彭蘊章《幽州土風俗》贊月餅曰:“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幡然嫦娥竊藥手,奔入廣寒歸不得?!笨梢娦撵`手巧的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于月餅之上了。隨著時代的推移,月餅的餡兒也更加講究起來。楊光輔在《凇南采府》中有詩為證:“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庇纱丝梢?,當時的月餅已經和今天的頗有些類似了。
中秋月夜,合家團聚,納涼賞月,嘗餅品詩,戲餅作樂,的確是雅致非凡,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