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崆峒山導游解說篇一
首先,我們要帶你們去崆峒山的纜車賣票處,你會看見那里的纜車是由紅與白組成的,形狀是正方體,四面都是玻璃,里面是長椅子,坐在上面,你會看見底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還可以看見山下的崆峒水庫,湖水清澈,水波蕩漾,在陽光的照射下,水面上銀光閃閃,美麗極了。
纜車到了崆峒山上,進入眼簾的石碑上,上面寫著崆峒山這三個大字,北邊是塔院,南邊是皇城,東邊是香山。
然后,我們去塔院,你到了那里,會特別輕松,我會先給你買一瓶茶喝,再讓你看看戲,再帶你去少林寺的寶塔上,寶塔下面有一個靜心院,這里是山上佛教的聚集點。
最后,我會帶你去最高的香山,路過天仙宮、黃龍泉、靜樂宮、寒山寺等景點。工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最后終于登上了到崆峒山的最高峰——香山。香山海拔2123米。站在山頂往下望,崆峒山美景盡收眼底。
崆峒山上有佛、道、儒三教并存。在山上休息了一會就從前山下山了。
好了,這次的旅游已經結束了,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崆峒山導游解說篇二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城西15公里,涇河上游主流與其北岸支流后峽河之間。長100公里,平均寬15公里,海拔1870~2100米。最高峰山勢陡峻,樹木蔥蘢,形成北西西走向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海拔2123米。
地質構造上屬小關山逆斷層,垂直斷距約700米,上三疊統延長群的褐紫色與綠色礫巖及白堊紀底礫巖等垂直節理發育,經侵蝕形成許多巖崖峽谷及奇峰絕壁等特殊地貌。
山頂有兩級老夷平面:2100米的香山頂,上覆第三紀紅層;1900米左右的一級經切割為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列,各有奇勢勝景。
合天臺、插香臺與靈龜臺,號稱“八臺”,與“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與棋盤嶺)、“二峰”(蠟燭峰與雷聲峰),同為崆峒山地貌的自然奇觀。
諸平臺與山麓帶先后修建了佛、道二教基地的“九院”、“十二宮”,共有寺觀42處,大多集中分布在“五臺”區,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現僅保存法輪寺的宋石經幢,十方院的元蟠龍石柱,東臺寶慶寺的元代石壁及明建凌空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多特殊文化勝跡,山上有廣成子洞,山麓有問道宮和廣成泉。又有望駕山及撒寶巖,傳為望秦始皇駕臨及始皇巡幸撒寶處。東臺懸崖的巖洞有玄鶴洞和青龍洞(一名歸云洞),亦為崆峒名勝。1980年在山南的崆峒前峽修成崆峒峽水庫,水電站裝機容量1890千瓦,具有發電、養魚、灌溉及游覽等綜合效益。有直達中臺的登山公路。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崆峒山佛教僧徒的生活。在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一般是出外化緣,各自修行。修行的方法有兩項:一是學習教理,主要是聽佛說法,互相討論;二是修習禪定,指打坐,或者經行(經行是在林間來往徘徊)。后來寺院中有了佛像,經典記錄成文字以后,才出現禮拜供養和讀誦經典的禮儀。
根據佛所制定的戒律,僧眾于每月望晦(農歷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在法輪寺,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要按照情節依法懺悔。
在全年之中,僧徒必需有的三個月安居在法輪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
在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東臺,最初是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依王相商挺請求,召京城西域喇嘛槊里吉察思揭兀住持重建,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秋八月落成,所有費用由安西王出資供給。建成后“為殿為堂,輪渙暈飛,金碧燦爛”。
崆峒山導游解說篇三
崆峒山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據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一之后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開創寺院和宮觀,其后,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皆有興建或重建。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琳宮梵剎達42處,房屋650余間。其顯要者有“八臺九宮十二院”。那么在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少建筑群,現已難細考,但舊說中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卻實有所指。八臺指的是東、西、南、北、中五臺以及八仙臺、靈龜臺、趙時春讀書臺。九宮指的是問道宮、王母宮、紫霄宮、飛升宮、南崖宮、凈樂宮、太清宮、遇真宮、子孫宮。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輪寺、寶慶寺、真誠寺、茶庵寺、舍利寺、棲云寺、香山寺、蓮花寺、海覺寺、文殊庵、彌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鶴洞、廣成洞、鉆羊洞、朝陽洞、老君洞、金銀洞、歸云洞、玉女洞、靈官洞、三教洞等等。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中臺,依次環繞著其他宮臺院落,登高俯視,它們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向四面八方舒展開來,非常的漂亮。這里海拔1800多米,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如果您有興致,不妨在這里留影紀念。大家注意看,我身后這塊“崆峒山”紀念碑,它是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同志1986年5月19日來平涼視察工作時親筆題寫的(碑立于1992年),碑后這座古廟錯落、雄偉的山峰就是我們將要游覽的道教圣地主峰——馬鬃山。
展現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兩層閣樓式建筑叫做三皇樓,它始建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上層東面彩塑有三位古代帝王,俗話說:伏羲創八卦,地皇神農嘗百草,人黃軒轅創文明,說的就是他們三位。
那崆峒山的山名由何而來呢?古往今來說法很多,但是有考證的有三`種:其一: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最出名的有玄鶴洞和崆峒洞,這些洞穴或伏于地表或在懸崖峭壁之上,因為洞穴多取其空空洞洞之說;其二:崆峒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它強調了道教空洞、無為的哲學思想;其三: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荒而逃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書》中更是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月氏、空同、姑藏等下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并消亡后,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其實古人對這一地域概念相當清楚,從唐代李白、杜甫,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范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所以統稱為崆峒。
大家請跟上隊伍,前面就是檢票處——朝天門。我們看到朝天門兩側有四只石山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最初山上要修建宮、觀、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筑材料運送上去是非常困難的,于是人們發現山羊是偶形蹄,擅長走羊腸小道,從此山羊就承擔了馱送材料的工作,后人們為了紀念山羊對崆峒山的貢獻,就把它塑在了這里。
朝天門始建于明代,門楣上“朝天門”三個大字是由平涼著名書法家張秀民先生所書,“崆峒山”三個大字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兩邊的楹聯“云山拾級通天闋,霧海浮槎詣道門”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這里供奉的是道家的護法王靈官,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王靈官原名王惡,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與金鞭。
俗話說:“王靈官,保平安”,那大家趕快穿過朝天門尋求平安吧!
崖壁上有兩塊石碑,左邊是清朝康熙年間平涼縣尉李瑛題詠玄鶴所雕刻的詩文,“元鶴高飛唳碧天,一身清澈到人間,千秋遺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傳”,相傳玄鶴乃廣成子的仙童所化,是崆峒山的仙禽。右邊是1994年吳冷西先生敬獻的觀音畫像碑,佛教稱其為觀世音菩薩,道教奉為慈航道人,是佛、道兩教共同供奉的一位尊者。這塊石碑也是崆峒山唯一一塊青石碑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攀登669級臺階才能到達隍城,由于臺階比較多也比較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朋友們,請繼續隨我往前走,有句話這樣說;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大家加油,一定能夠登上皇城。
我身邊的這個建筑叫做遇真宮,它是明代仿武當山的格局修建的,里面正中供奉的是無量祖師,兩側分別供奉的是太乙真人、妙樂救苦天尊,無量祖師即真武大帝也。也稱玄武。玄武也是神名。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后漢。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之道家所奉之。為避宋太祖趙匡胤玄郎之諱,改玄為真,后世道家祭真武,并以龜蛇二物之像置于身旁。道經曰:天尊為天界專門拯救不幸墜入地獄的大神,每年11月11日,受苦難者只要乞求,呼叫天尊之圣名,就能得到救助,解厄消難。太乙真人誓愿度人鬼,旨在罰惡扶善,罰惡只是糾轉世人祛性,返人性。側面墻上雕刻的是無量祖師遇真圖和拜師圖的壁畫。相傳無量祖師是凈樂國的王子自幼非常信道教,17歲便放棄了王位,首先他地去了武當山修行了42季,后來到崆峒山修煉,剛好在這里遇上了點化他成仙的太乙真人和秒樂救苦天尊,后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故事,所以修建了遇真宮。
這邊,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臺階就是上天梯了,它始鑿于唐貞觀元年,歷代都維修過,現在看到的是1994年徹底維修后的。臺階總數為669級,現在還有369級,3表示三星高照,代表吉祥如意。6代表六六大順,9代表九九歸一。這里的坡度是45度、60度和75度,民間用這樣一首詩來形容上天梯的:“一寸僅一步,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這足以證明上天梯是多么的艱險。不過不要緊,民間還流傳一句話:“不上崆峒枉為人,下了崆峒不識人。”說明要想得道成仙可是要付出努力的。石碑上“上天梯”三個字是由建設部原副部長葉如棠先生所題寫的,崖壁上“上天梯”三個字是由甘肅省原政協副主席卿先生題寫的,“崆峒仙山”四個字則是由山西省著名書法家吳三大先生題寫的,現在我們就開始攀登天梯吧。
游客朋友們,我們已經走完了45度的天梯,您現在所站的地方就是“黃帝問道處”。軒轅黃帝生活在距今約5000年前是有熊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長于姬水,改姓姬。其母名附寶,以戌已日生黃帝于天水。清水縣三門鄉有三皇溝,又稱軒轅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于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這里雖用漢代的觀念追述遠古之事,但卻向后人提示了黃帝、炎帝同處神農氏世衰之時。在那部落間戰爭紛起之時,黃帝以其非凡的才華,率領其部族,興起于姬水。與此同時,炎帝部族興起于姜水。在氏族部落的不斷繁衍過程中,炎帝部落與九黎族部落發生沖突,炎帝戰敗,向黃帝求援。黃帝和炎帝聯兵,與蚩尤率領的九黎部落發生了“涿鹿之戰”,蚩尤敗北。戰后,炎帝恃強,欲侵凌“諸侯”,黃帝規勸無效,便發生了“阪泉之戰”,炎帝戰敗。在那亂世中,凡有不順者,黃帝就從而征之,以戰爭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間的混戰,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從而促進了各部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史記五帝本紀》還記載了黃帝曾: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迂徙往來無常處。可見早在5000年就有軒轅黃帝問道的史實大家抬頭看,崖壁上紅色的木閣子就是廣成子的懸棺,里面供奉的是廣成子、赤松子還有跪著的軒轅黃帝,相傳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了1200多年,他成仙以后將自己的法體留在了這里。廣成子傳為黃帝時人,居崆峒山石室中,一千二百歲不嘗衰老。其傳說首見于《莊子·在宥》,其后之《神仙傳》、《廣黃帝本行記》、《仙苑編珠》、《三洞群仙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和《消搖墟經》等均有所載。《莊子·在宥》云: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山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哉?”于是黃帝閑居三月,不問政事,然后再見廣成子,問以修身之道。廣成子告以“至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人類文明所做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旁邊這個天然洞穴叫做南崖宮,據說是廣成子以前居住、修道、煉丹的地方。好了,請大家繼續往上走吧。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達財神洞(又叫做黑虎靈官洞),這是崆峒山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筑。眾所周知中國民間財神,有文武財神之分,我們這里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趙公明,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道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在他旁邊塑有一只老虎,據說這只老虎非常靈驗,若您哪里不舒服,就去摸摸老虎相應的部位,您的不適感就會逐漸的消失。有句話這樣說:“有什么別有病,沒什么別沒錢,”我想用在這里比較貼切,大家不妨試試,或許會帶給您意想不到的收獲。不過我看過這樣一幅對聯,上聯是:頗有幾文錢,你也要,他也要,給誰是好?下聯是:不做一點事,早來拜,晚來拜,叫我為難。看來財神告訴大家,要致富光靠上香是不夠的,還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除了趙公明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御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文財神有商朝紂王時期的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歷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傳說比干心有七竅,因此非常賢明,為了勸紂王離開妲己,就剖腹摘心給紂王,出宮后他遇見一個婦人叫賣空心菜,就問人若無心會怎樣?婦人回答:人若無心會死,比干聽后大叫一聲就死了。后來姜子牙封神時,把比干封為文曲星君,掌管科舉考試,所以人們把比干奉為文財神。在民間,也有農民把土地爺奉為財神,因為他們認為土地是五谷糧食的根本。還有商人把關羽奉為財神,也許是覺得生意要以信義為本,才能和氣生財。現在要攀登75度的天梯了,這里比較陡,大家一定注意安全。穿過二天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個紅色的鞭子,相傳很久以前,我們身旁這棵遼東櫟樹年久成精,危害上山的游客,趙公明知道此事以后,便降服了樹妖,并且把自己的鐵鞭掛在樹上,起鎮壓樹妖的作用,后人們就把它稱為崆峒山的鎮山鞭。
大家注意看,洞天下面的南墻上有塊石碑,這是賀敬之手書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湖南瀏陽人。少時博覽群書,并致力于自然科學的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后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于直隸、甘肅、新疆、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題詠崆峒的一首詩:“斗星高坡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松拿宵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譚嗣同是1889年4月份來崆峒山的,當時山上桃花盛開的非常漂亮,他認為這里的美景可以和湖南張家界武陵源相媲美。
磨針觀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為六角重檐磚石結構,是山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這里是為了紀念黎山老母用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點化無量祖師修成正果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黎山老母、無量祖師以及崆峒山上所有神仙的牌位,在觀頂上還有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哞。”所謂“六字真言”即觀音六字大明神咒,佛教傳說是公元5世紀,天上降落到西藏乃東縣永布拉康的玄秘神物之一。此神咒以六個音節組成,音譯成漢語是:“唵(一作嗡)嘛呢叭咪(一作彌)吽”。藏傳佛教認為六字分別代表五部心義(“嗡”代表佛部心。“嘛呢”代表寶部心,“叭咪”代表蓮花部心,“吽”代有金剛部心,合四部心而成清靜不染如蓮花之事業,即羯磨部心),六字真言即總括了五部心意,是一切萬法的原理。因此只要念此六字真言,循環往復,持育思維,念念不絕,就能除煩惱,絕塵念,悟真理,生歡喜,證凈果,成就一切功德,死免入地獄而上升“極樂世界”。據說這六字真言很靈驗,當你感到害怕和恐懼時,你就默念這六個字,你的恐懼和害怕就會消失,站在磨針觀,您可以盡情飽覽崆峒山其它各臺的美景。十二元帥殿是道教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筑,門楣上“東瞰五岳”四個大字是沈鵬先生題寫的,兩側楹聯:“崆峒雄姿笑迎南來北往客,西鎮奇觀奉送五湖四海賓”是原平涼地委書記丁國民先生所題。大家都認識這些元帥嗎?他們就是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門元帥和四位護法靈官,依次是劉甫、辛環、馬崗、趙公明、溫瓊、岳勝、茍張、鄧忠、陶榮、張節、龐洪、畢環,他們都是保平安的護法神。
三教洞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平涼知府顧光旭,初來平涼,便對崆峒名勝十分仰慕,于是任職不到半年,拔去冗務,到崆峒山游覽。當顧光旭游至通往隍城山路時,看到巖壁下有一石洞,洞前幾株棗樹,盤曲如龍蛇狀,因此取名“棗龍洞”。1915年,又在洞前絕壁上修延長了飛仙閣,南側修建廂房四間。三教洞是一個呈半圓形的石洞,深約6米,寬約4米,頂部為弧形,洞內供奉儒、釋、道三教始祖,其中釋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居兩側。顯然,三教洞原是道教場所,后來演化為儒、釋、道三教共存,它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土生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從沖突到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事實,由此看來,中華民族文化是一種開放的、博大的、多樣化的文化體系。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老子被奉為始祖,他所著的《道德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但他卻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的創始人是東漢順帝時期的張陵,當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了天師正一教,“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驅邪、以一統萬。因張陵創道有功,所以被后人尊稱為張道陵,又因其弟子尊稱他為天師,所以他創的道教叫做天師正一教。天師正一教還有一個名字叫“五斗米道”,凡是入道之人都必須交五斗米。天師正一教的道士屬于居家道士,可以娶親;雖然也講齋戒但可以喝酒、吃葷;講究隨緣和積累功德。道教除了由張道陵所創的天師正一教外,還有一個大流派,就是金代王重陽所創立的全真教,主張佛、道、儒三教合一,主要講人生修煉方法,道士必須出家、投師、住庵、吃齋,不能結婚,崆峒山就屬于全真派。儒家只是思想,并無有形的教派,因為漢武帝的大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孔子作為無形教派的教主我們也供奉于此。大家請跟我繼續往前走吧!沒有結婚的朋友可要注意了,這個地方叫做千里姻緣一線牽,我們看到兩邊的樹上掛了很多紅線,它們都是南來北往的游客為了尋覓人生的另一半掛上去的。據說掛紅線是有講究的,如果你把紅線掛的很高,說明你有攀高枝的想法,如果你把紅線掛的比較低,則說明你有求小家碧玉的想法。
在參觀皇城之前我為大家介紹一些道教中的禮儀,進殿前,一般不走中間門,因為“中”為大為上,是神道。人走左、右兩邊。左進時先邁左腳,右進時先邁右腳,注意腳不能踩門檻,因為門檻外為人,門檻內為神,門檻上則不人不神。參禮時,雙手環抱如太極狀,“三拜九叩”為道教中的大禮。
這里海拔在20xx多米,古人題詠崆峒:“遙看華岳峰三,俯視秦川彈一丘”,“山高平對月,寺回府看云”。如果不登臨皇城,你便很難體會這些詩句的妙處。
崆峒山導游解說篇四
大家好,我是導游陳睿,我現在要帶大家去美麗的崆峒上旅游了,我想我把大家帶到崆峒山的時候,大家一定會刮目相看的,在我們要去的路上,希望大家多多關照呀!
今天,我要把大家帶到風光秀麗的崆峒山上來,希望等我帶你們旅游完了以后,大家回到家了也會把這個樂趣和家人一起分享呀!
植物有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大家肯定已經轉累了,現在大家趕快回家休息吧!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崆峒山旅游,我會再次歡迎大家來做客呀!如果來年大家再來旅游的話,可別忘了找我當你們的導游呀!我會再次給大家當導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