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一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親子誦讀古詩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交流方式,可以在解讀古詩的過程中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家族親子誦讀古詩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孩子們的表現
在我們的親子誦讀古詩中,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他們通過琢磨古詩的字句,了解傳統文化,同時也鍛煉著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他們也不斷學會積極思考問題、深思熟慮、認真傾聽等重要的品質,這對未來的成長非常有益處。
第三段:家長的作用
作為家長,我們的職責在于引導孩子誦讀古詩,傾聽他們的聲音,同時也需要與他們共讀和討論。我們需要盡量少的強制孩子去做誦讀古詩的事情,而是要讓他們感覺到讀詩的樂趣和價值。我們還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在我們講解古詩時盡量采用語言生動、輕松愉快,以及適合孩子的表達方式。
第四段:孩子的收獲
通過我們從小開始親子誦讀古詩,孩子們逐漸擁有了豐富的詞匯和文化知識,并憑借這些積累逐步提高了閱讀、聽說、寫作能力。對于孩子們來說,誦讀古詩也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鍛煉方式,它需要不斷地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觀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讓孩子們更加成熟、自信和獨立。
第五段:結語
總之,親子誦讀古詩為家庭生活注入了文化氣息,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社交技能。我相信,只要我們家庭中不斷推進誦讀古詩的計劃,就能讓我們更加靠近傳統文化和更有文化底蘊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獲得更加成功的未來。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二
親子誦讀古詩是一項古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將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親子互動的樂趣融為一體。本文將分享我們一家在親子古詩誦讀過程中的經歷和總結,以期為更多的家庭提供參考和啟示。
在開始親子古詩誦讀之前,我們選擇了一首適合家庭誦讀的古詩——《春曉》。這首詩短小精悍,意境優美,非常適合親子誦讀。我們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由父親擔任老師,帶領我和弟弟一起誦讀。
在誦讀過程中,我們一家深深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每首古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通過誦讀可以增進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古詩中的韻律和節奏也讓我們體會到了文學的魅力。在誦讀過程中,我們還會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誦讀變得更加有趣。
通過親子古詩誦讀,我們不僅增進了家庭親子關系,還提高了我們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誦讀過程中,我們通過互動和討論,激發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培養了我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同時,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總結方面,我們意識到親子古詩誦讀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家庭氛圍的營造具有重要意義。古詩誦讀不僅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還能提高家庭成員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水平。此外,古詩誦讀也有助于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讓我們更加緊密地感受到彼此的愛與關懷。
總之,親子古詩誦讀是一項有益而又充滿樂趣的活動。它不僅能夠傳承傳統文化,還能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系。讓我們在享受古詩的魅力時,也不斷回味著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夠加入到親子古詩誦讀的行列中來,共同感受這一美好時光。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三
引言:親子誦讀古詩,是傳承經典文化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親子互動的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發展,孩子們對于古典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已經不再深刻,親子誦讀古詩就成為了許多家庭的黃金課程。本文將探討親子誦讀古詩在培養孩子文化素養、家庭親子關系,以及激發孩子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
第一段:培養孩子文化素養
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代表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一些經典的古詩更是成為了我們共同的文化基礎。而親子誦讀古詩就是一種培養孩子文化素養的方式。通過誦讀古詩,孩子能夠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同時還能夠很好的掌握文化的傳承方式。古詩也是一種美的體驗和享受,給孩子灑下了人類文明的滋養之雨。
第二段:增進親子關系
親子誦讀古詩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好方法。在誦讀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創造出一個安靜和諧的氛圍,教育過程也會在其中得到生動而溫馨的體現。父母們可以借此機會和孩子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詩歌中的道理以及文化內涵,這樣的分享會極大地增加雙方的親密感。
第三段:啟迪思維,展示個性
親子誦讀古詩也能夠啟迪孩子的思維,在啟迪孩子思維的同時,也幫助孩子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古詩中蘊含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藝術內涵,孩子們通過體驗,能夠激發自己的藝術熱情和審美能力,也能夠運用自己的想象力發現自己的獨有思維方式。此外,親子誦讀古詩還能夠充分發掘孩子們的情感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從表達身心感受的角度去認識、感知和表達自我。
第四段:關注古詩的童真
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關注古詩的童真之美。很多經典古詩中都有獨特的童趣和幽默元素,它們能夠引起孩子們的共鳴,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漸加深對于古詩的理解和熟悉。在誦讀過程中,父母能夠與孩子們一起品味這些有趣、有內涵的古詩,這不僅從教育角度來看是有價值的,而且還充分地體現出了親子關系中的和諧美好。
第五段:結語
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理念下,我們一定要重視親子誦讀古詩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孩子更深入體會和理解古詩的魅力,而且能夠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增進親子關系,啟迪孩子們的思維以及展示孩子們獨特的個性和情感表達能力。這些都是古詩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也是我們不斷推動教育現代化的追求。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四
親子誦讀古詩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加強家庭關系,提高孩子的語言和認知能力。以下是一些親子誦讀古詩的總結:
1.古詩誦讀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通過誦讀古詩,孩子可以學習到不同的詞匯和語法結構,從而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
2.古詩誦讀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古詩通常描繪了古代的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觀,孩子可以通過誦讀古詩,想象出這些場景,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3.古詩誦讀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古詩中通常包含著對美好品德的贊美和對邪惡的譴責,孩子可以通過誦讀古詩,學習到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從而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
4.古詩誦讀可以增強孩子的文化認同感。通過誦讀古詩,孩子可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國家意識。
5.古詩誦讀可以增強親子關系。在親子誦讀古詩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可以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從而增強家庭關系,提高家庭幸福感。
綜上所述,親子誦讀古詩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和認知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也可以增強親子關系,讓家庭更加和諧。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五
第一段:“親子誦讀古詩”是一種有益的親子活動。通過一起閱讀、誦讀古詩,不僅能夠增加親子間的感情,還可以讓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和文學素養。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名人也紛紛發起了“親子誦讀古詩”的活動,如韓寒、楊倩、馮小剛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第二段:古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許多優秀的作品,如《離騷》、《長恨歌》、《清明上河圖》等,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文學瑰寶。親子誦讀古詩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對詩歌的基本認識和理解,了解詩歌的結構與特征,提高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古詩能夠啟迪孩子們的情感、智慧和人格,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培養自信和良好的價值觀。
第三段:親子誦讀古詩時,家長可以適當地介紹詩歌的背景和作者,發掘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智慧,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蘊。在誦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示范朗讀,幫助孩子更好地把握語音語調和節奏,將表演元素融入其中,讓誦讀不再枯燥無味,反而讓親子雙方更有感情共鳴,體驗到詩歌的美。
第四段:親子誦讀古詩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水平來選擇詩歌,以免過于簡單無味或過于抽象深奧,引起孩子的不適和抗拒。同時,親子雙方需注重共情和溝通,在互動中直觀感受詩歌帶來的美好情感。家長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方式,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自主思考、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第五段:總之,親子誦讀古詩是一個純凈、美麗的享受時光,在這個互聯網充斥的時代,人們需要找到一種可以怡情養性的方式。親子誦讀古詩不僅可以增強親子之間的感情,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還能夠引領他們文化成長的道路,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我們應該積極參與這樣的親子活動,用最美好的方式給孩子塑造健康、積極、陽光、向上的人生態度。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六
在親子誦讀古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享受了古詩的美,也體驗了親子的樂趣。今天,我想來分享一下我們的古詩誦讀經歷。
古詩誦讀之初體驗
一開始,我和孩子們對于古詩的理解并不深入。誦讀時,我們會遇到一些生詞,有時也會因為理解上的困難而感到困惑。但隨著我們不斷學習和誦讀,我們逐漸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每首古詩都像是一個故事,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和智慧。
我與孩子的成長
在親子誦讀古詩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都有了成長。我們學會了更好地理解古詩,更深入地感受古詩的美。同時,我們也學會了耐心和毅力,面對困難時更加從容。
古詩誦讀的收獲
通過親子誦讀古詩,我們收獲了快樂和成長。同時,我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詩的價值。每一首古詩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情感。
古詩誦讀的啟示
親子誦讀古詩的啟示是,我們可以通過共同學習,增進親子關系,同時也可以通過誦讀古詩,培養孩子們的文化素養。古詩誦讀也提醒我們,要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總結
親子誦讀古詩的經歷,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和價值。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的世界,品味古詩的美,享受親子的樂趣。古詩誦讀,讓我們共同成長,共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七
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意會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直覺理解古詩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詩意全部解釋出來,這種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這種模糊性并非是摸不著頭腦,而是理解過程的一個階段,這種“霧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覽無余地說白更能達到理想的理解境地。我總結了幾種方法:
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熏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系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古詩的意境,絕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現有的插圖,仿制的幻燈片或根據詩的內容繪制的詩意圖,再現形象,使學生觸景生情,感受詩的意境。如教《所見》這首詩時,畫面以詩的內容為背景,一片森林濃蔭覆地,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自得,吹著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樂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聲,這樣就有助于幫助學生進入小詩所設的情景,又能喚起對夏天撲蟬趣事的回憶,使學生在領會詩的意境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由學生到牧童的角色換位。又如在教學《草》時,我采用全詩配畫的方法,讓學生給每一句詩配上一幅畫,使幾幅畫面相連,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學生也在配畫過程中直觀地理解詩意。運用古詩配畫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錢正權老師說:“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在詩詞的語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進入意境,須發揮想象?!蔽覀円孟胂笕ジ惺茉娙松鷦?、形象、凝練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例如:在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許多學生都沒有去過廬山,單靠一些呆板的圖片是無法體會廬山三疊泉的雄偉和壯觀。這時我在教學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廬山三疊泉的視頻,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著瀑布的聲音再想一想三疊泉就在你的眼前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是多么的雄偉和壯觀。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八
煩惱是夏日炎熱的太陽,撫平心靈,靜靜的翻開書,進入詩詞的世界,為夏日帶來一絲涼爽的風,轉眼間,煩惱無影。
——題記
曾經讀李煜的《虞美人》,被感動得一塌糊涂。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币粡浡鴳n傷氣息的開頭讓我為之動容,便不可抗拒地愛上了他,一個帶著傳奇色彩的詞人。他總愛用詞去抒發內心之感。詞中夾著一股傷氣,每當我翻開書,總會有種感覺,不可名狀,那傷氣似乎是一種氣體,彌漫在我的身體周圍。那首帶著亡國之情的詞,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或許心中也在跟著他一起傷感,但那時,我的靈魂似乎進入了那個世界,很難自我控制了。
我的一個好友甚至比我更喜歡他的詞,她常常低聲吟誦,甚至流淚,我不知她內心的感受,但猜,她一定是回到了那時。
也曾讀過柳永的《雨霖鈴》,他的詞中也有股氣息,帶著憂傷,卻是為情?!皸盍?,曉風殘月”帶我進入了凄涼的秋天。碼頭上,有一個身著白衣的男子在與女子告別,分明見他眉宇間流露著一股衰傷與不舍。那女子傾城,或閉月,她那雙眼睛中帶著些許的無奈。兩人深深的望著,此時,是用心在交流。
琪也喜歡這首詞,她不試著編過歌,但很快就忘記了,她只好笑笑。她說,若是她能理解柳永透徹,那此生無悔。
李白自是不能少的,他豪爽深深厚感染了我,我曾偷偷懷疑他是否是重慶人,當然那時我還很小,想法自然奇怪。
李白的詩總能引人入勝,和他一起或仰天長嘆或邀月飲酒,你可以體領到他內心的悲涼,他也愁,愁什么?國家破碎,民不聊生。他堂堂八尺男兒卻無力拯救,他嘆,他悲,他用酒來釋放自己,酒后人醉,心不醉。他的悲愁與無奈全都融合在了心中,化成了壯麗的詩篇。這是酒的功勞的嗎?李白的詩讓我不禁感嘆:好一個瀟灑的唐朝少年!
她是一個女子,帶著傳奇的女子,試想,在黃昏,她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于自然嬉戲,然后興盡晚回舟。在她心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才稱得上英雄。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少女的快樂,少婦的暢快,中年的焦愁,老年的凄涼。全都化作一首首詞,她嘆息“人比黃花瘦”,她吟誦“紅肥綠瘦”,她的季節乍暖還寒,她為我增添了愁,那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親子誦讀古詩心得體會篇九
近幾年,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愈來愈重視,教育部在20xx年3月還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初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誦讀古代詩詞,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閱讀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
而部編版語文七下教材“編寫說明”里面也指出“新教材更加強調古代詩文教學,一方面加大選文的比例(約占全部課文的40%以上),一方面開發適合教學需要的新選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且自20xx年起,福建省中考語文試卷當中,古詩文的內容增至22%。
由此可見,古詩文教學已是初中語文日常教學的重點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了。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古詩文教學也是初中語文教學最難啃的骨頭之一。難啃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教材本身。首先是篇目較多,就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來說,書中選編了8篇文言文,20首古詩詞,除了29課《滿井游記》外,其余全篇要求背默。其次是文言文不乏較大篇幅的作品,如《送東陽馬生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對于大部分初中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另一方面來自于教學過程。因為教學的功利性,古詩文復習的教學形式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單一呆板的。除了背誦、默寫、翻譯、做真題訓練,平常也難有既新穎又行之有效的復習手段。學生的學習科目多,課業壓力大,且自八年級起,就要參加生物、地理學科的中考。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后已不愿再花大量時間,去背誦那些“賺分慢”的課內古詩文,更別說課外閱讀積累了。
所以,身為語文教師,我們除了要爭取學生更多的課外時間去背默古詩文,關鍵還是要提高古詩文復習的課堂效率。
都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們既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不斷復習,尤其是重點、難點篇目的反復復習,但復習形式又不能太過單一,如果只是一味地讀背、翻譯、做題,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王君老師在她的《芻議語文教材整合》中寫道:“反復應用對比,促成了資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單打獨斗。巧妙前后勾連,促成了新舊知識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淺薄平庸。”
于是筆者對古詩文的對比復習進行了一些探索,而這一探索的核心就是課文的整合與比讀。
“所謂比讀,是指教師選擇文體、主題、結構和手法等不同的角度,引領學生對一篇課文不同段落的異同和兩篇或多篇課文的異同進行梳理比較。”在對比中加深印象,在對比中強化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