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一
今年寒假,我看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為羅貫中所編寫。
這本書中孔明一生輔佐明君,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從未有過什么要求。他常常協(xié)助自己的國家打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后來,他遇到了一個軟弱無能的皇帝,才活到54歲就活活累死了。
其實,《三國演義》這本書還有許多其他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如張飛、劉備、關羽、黃巾等等,這些人都很值得我們?nèi)W習。
我覺得這本書很有風味,好幾處都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智慧,尤其是草船借箭,里面還體現(xiàn)了關羽的英勇,我覺得最能體現(xiàn)了的就是過五關斬六將。其中我覺得趙云他抵抗千軍萬馬救了阿斗(劉禪),不過這個阿斗最后還被迫向曹軍投降。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好好學習,像這些英雄人物一樣,長大以后全心全意地幫助別人,保衛(wèi)國家,具有大無畏的精神。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二
《三國演義》這本書講的是劉備從孤家寡人,到桃園結義,到建立了一支擁有百萬大軍的蜀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因為不僅知識淵博,天文地理樣樣精通,而且會隨機應變,把學會了的東西用出來,所以才能隨時想出計謀,幫助劉備聯(lián)合孫權,一次次地順利擊敗曹操的大軍,從劣勢轉(zhuǎn)為優(yōu)勢,獲得了一場場戰(zhàn)役的勝利。我真為劉備有這么一個曠世奇才而感到高興。
我們作為一個小學生,當前的任務就是要好好學習,為將來的一番事業(y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我們首先必須把書上的知識了解透徹;其次可以看看新聞、看看報紙,了解一些國際和國家的大事,了解我們現(xiàn)在的時代;另外我要多閱讀課外書籍,增長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普等類的知識;學習之余,我們還可以旅游,這樣既能放松大腦,又能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親身體驗和考證書本上學到的知識。
總之,我們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像海綿一樣吸取各種知識,并學以致用。長大以后,一定能成為像壯官吏那樣的棟梁之材,為祖國爭光添彩。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了劉、孫、曹,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故事。
我們先來講講劉備吧!劉備,字玄德,尊稱漢昭烈皇帝。因兩個耳朵很大,被人們稱為劉大耳。劉備自稱是劉邦的后代,經(jīng)歷過賣草席為生的日子,曾拜盧植為師,與公孫瓚等人為友。在看到黃巾軍亂天下后發(fā)的征兵令后,結識了張飛、關羽。三人在張飛后院的桃林結義,招兵買馬,共討黃巾軍。后又結識趙云,三顧茅廬結交諸葛亮,在新野之戰(zhàn)中被兵力強大的曹操打敗。后聽從諸葛亮計借荊州、攻西川、占漢中,于公元219年自封漢中王。在關羽被殺、曹丕篡漢時,他悲痛欲絕,于公元221年建立蜀漢。不聽眾將勸告,親率七十五萬大軍攻打東吳,大敗退守白帝城,于公元223年春病逝,終年六十三歲。
我們再來說曹操,他字孟德,尊稱魏武帝,有著作《孟德新書》。他有一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曹操自小有大志,在討黃巾軍時因功封官。后來,他獻刀騙董卓,在下邳城殺死呂布,在官渡大戰(zhàn)袁紹,橫掃北方大部分割據(jù)勢力。這些都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號召百萬大軍攻打東吳時在赤壁被孫劉聯(lián)軍打敗,但他沒有灰心,繼續(xù)東征西討,于公元218年稱魏王,于公元220年在洛陽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盡管他沒有稱帝,但他的聲望和權勢已經(jīng)和帝王差不多了,因為他打下的江山,他的兒子才能順利稱帝。
最后說孫權,他字仲謀,尊稱大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孫權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親自引兵與孫堅交戰(zhàn),結果遭到孫堅重創(chuàng),孫堅入城,清掃出來了漢王朝的傳國玉璽。孫堅終年三十七歲。孫策將傳國玉璽又給了袁術,讓袁術給他三千兵馬打江東。后來,孫策被許貢門客所殺,終年二十六歲。19歲的孫權繼位,他在赤壁之戰(zhàn)中獲得勝利,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后來,他又與曹操聯(lián)手打敗了關羽。公元229年建號稱帝,公元250年駕鶴西去,享年七十一歲。
這就是《三國演義》三個人三分天下的故事,這就是我向大家推薦的好書。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四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后,使我受益匪淺,還讓我知道了《三國演義》里的各種計謀,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等等。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東漢末年,朝廷無能,各路英雄好漢一起除了官宦,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除掉宦官后,為了分出勝負,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們打的贏了就打,打不贏的就跑,之后又招兵買馬,東山再起,最后魏國打了勝仗,建立了晉國。
讀了《三國演義》,我才知道為什么劉備沒有贏,原來是張飛和劉備匯合的途中被手下人殺死,關羽沒有防備,被孫權暗算殺死了。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戰(zhàn)敗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病死了,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些貪官被抓,我真高興,想到后來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死的時候又是多么懷念。
想想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戰(zhàn)爭,只有和平。在幸福中成長,我們應該感到驕傲,當我讀到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時,我感到很心痛,戰(zhàn)爭連老百姓都不放過。
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歷史,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戰(zhàn)爭的可怕,同時也讓我學到了各種計謀,特別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tài),有常有短,總的來說,讀了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五
閑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閱讀之余被描寫的已經(jīng)很熟悉的情節(jié)再次吸引,決定重溫那一段膾炙人口的風云故事。數(shù)天之后感慨頗深,記錄下來,也算是收獲。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jīng)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zhàn)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shù)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tǒng)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jù)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xù)下了三道《求賢令》,反復強調(diào)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jù)",并且三次大笑展現(xiàn)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tài)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zhàn)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六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xù)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chuàng)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yǎng)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jīng)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xiàn)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zhàn)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lián)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lián)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jù)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zhàn)區(qū),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qū)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qū)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zhàn)爭。
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七
謙虛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因為坐擁了成功者的高位就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
謙虛待人,才是明智之舉,才是德行之道。劉備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覺悟才能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才能使那么多的名人志士紛紛來投奔他輔佐他,對他忠心耿耿,助他南征北戰(zhàn),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成就蜀國的大業(yè)。
在春秋時期,政治家晏嬰用一匹良馬贖回了奴仆越石父,將他帶回了齊國,到了齊國之后,晏嬰對越石連一個招呼都沒打就回家去了,越石父十分生氣,認為晏嬰不尊重自己,要與晏嬰,斷絕交往,晏嬰知道之后非常慚愧,便親自去見了越石父,恭恭敬敬的向他道了歉。一般有功之人常常會露出驕矜,目中無人之態(tài),而像晏嬰這樣把人從困境中救了出來,又虛心接受了批評,畢恭畢敬的對待他,這才能叫居功不傲,而這也正是晏嬰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的原因。
中國5000年的歷史,謙虛待人,接受別人建議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可到了現(xiàn)在,能做到虛心待人卻好像變得很難了。當你取得成功正洋洋得意的時候,當別人當面指出了你的不足時,人們往往都會大發(fā)雷霆,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卻不去想這樣做對我們并無好處,只會使那些真心對我們的人傷心失望。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等你意識到了這些,就可能已經(jīng)晚了。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在生活中更要本著虛心的態(tài)度去和同學交流,虛心的接受別人的建議,這樣我們就才能收獲更多的朋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去改正。如果我們因為眼前的一點成功就驕傲自大起來,不聽別人的意見,對人毫無尊重可言,那么那些對你付出真心的朋友都會紛紛遠離你,而你也只能走向下坡路,并逐漸失去當前所擁有的一切。
三國演義第回內(nèi)容讀后感三國演義第回讀后感篇八
在假期,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講了春秋末年時漢朝分裂為三個國家,而三個國家都想統(tǒng)一天下,最后同歸于盡,司馬家族統(tǒng)一天下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很吸引人,書中人失敗了,我跟著傷心;書中人得到成就,我也沾沾自喜。我癡迷在其中。何況書中又出了許多呂布、趙云、關羽這樣的英雄,我更是眼睛“長”到了書上。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章是《趙子龍單騎救主》。
趙云隨劉備到當陽時遭到曹軍追擊,劉備逃出重圍,趙云護著劉備的家小殺退了無數(shù)曹兵。趙云發(fā)現(xiàn)劉備的兩位夫人和兒子阿斗不見了,沖進曹營尋找。將一位夫人送到安全處,趙云又掉頭沖進曹營……在一堵斷墻后,趙云找到了已渾身是傷的夫人和阿斗。夫人為了不連累趙云,將阿斗交給他,投井自盡。趙云解開護心鏡把阿斗揣入懷中,向外沖殺。只見趙云左手槍,右手劍,使出渾身解數(shù),殺得曹兵血肉橫飛。在張飛的掩護下,趙云終于殺出曹營……
趙云真是個不得不令人敬佩的英雄——闖曹營可不是鬧著玩兒的,陷阱無處不在,而在無數(shù)曹兵曹將之中殺出一條重圍,在人海之中找到小主公和夫人又談何容易!而懷揣著一個孩子殺出重圍更是難上加難,而趙云做到了,他有何等的武功和勇氣!可見,趙云為了小主公是把自己的命給拼上了!
趙云只是《三國演義》中的一位英雄,其他的英雄也不比趙云遜色,甚至還有人在趙云之上!可見三國時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三國演義》令人一看就放不下,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