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有著多年領導工作經歷的張連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則立”的道理,一開始他就堅持以科學的態度開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業勘測設計院專家的幫助下,制定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將對村子周圍1.1萬畝荒山的綠化繪制成藍圖。他與鄉村兩級簽訂了合同,明確提出一不要地權,二不要林權,30年后植樹造林成果無償交給鄉村。同時,張連印多方籌集資金,雇傭工人,為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綠化荒山打好了基礎。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樹造林,比想象中要難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
堂弟張連茂勸他說:“大哥,風沙地里難栽樹,村里種了幾十年的樹都沒活幾棵,咱就別費心思了。”可張連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苦思冥想:“很顯然,腳下的高原風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養能力差,樹木成活率低,沒有科學的栽植辦法不成。”隨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處求教,終于掌握了在沙化地嚴重地區植樹造林的要領。
左云縣的氣候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期短,每年適宜栽樹的時間非常有限,必須搶在_的幾天內完成。每到這時,張連印早晨5點就起床帶領工人上山植樹,午飯就在山上與工人一起吃干糧,每天都干到夜幕降臨才收工。由于技術得當、功夫下到,樹苗的成活率不斷提高,張連印暗自高興。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沒人看護,正在瘋長的幾萬株樹苗兩天之內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全。看著被啃食的樹苗,張連印眼含淚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這幾萬株幼苗的成活比養羊賺錢更加艱難!”事后,張連印沒有聽從別人在林地撒毒藥、設柵欄的建議,也沒有向鄉親們索賠,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來開了一次會。張連印在會上說:“我是農民出身,知道鄉親們生活不容易,我回來種些小樹就是要改善家鄉的環境,希望大家能幫一把。”會后,張連印又從有限的資金中為他們每人買了一雙膠鞋。
張連印以德報怨的做法感動了飼養牛羊的鄉親們,從那以后,每次放牧他們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幼林逐漸茁壯成長起來。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克服困難,在風沙中打響造林綠化的硬仗。
有著多年領導工作經歷的張連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則立”的道理,一開始他就堅持以科學的態度開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業勘測設計院專家的幫助下,制定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將對村子周圍1.1萬畝荒山的綠化繪制成藍圖。他與鄉村兩級簽訂了合同,明確提出一不要地權,二不要林權,30年后植樹造林成果無償交給鄉村。同時,張連印多方籌集資金,雇傭工人,為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綠化荒山打好了基礎。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樹造林,比想象中要難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
堂弟張連茂勸他說:“大哥,風沙地里難栽樹,村里種了幾十年的樹都沒活幾棵,咱就別費心思了。”可張連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苦思冥想:“很顯然,腳下的高原風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養能力差,樹木成活率低,沒有科學的栽植辦法不成。”隨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處求教,終于掌握了在沙化地嚴重地區植樹造林的要領。
左云縣的氣候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期短,每年適宜栽樹的時間非常有限,必須搶在的幾天內完成。每到這時,張連印早晨5點就起床帶領工人上山植樹,午飯就在山上與工人一起吃干糧,每天都干到夜幕降臨才收工。由于技術得當、功夫下到,樹苗的成活率不斷提高,張連印暗自高興。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沒人看護,正在瘋長的幾萬株樹苗兩天之內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全。看著被啃食的樹苗,張連印眼含淚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這幾萬株幼苗的成活比養羊賺錢更加艱難!”事后,張連印沒有聽從別人在林地撒毒藥、設柵欄的建議,也沒有向鄉親們索賠,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來開了一次會。張連印在會上說:“我是農民出身,知道鄉親們生活不容易,我回來種些小樹就是要改善家鄉的環境,希望大家能幫一把。”會后,張連印又從有限的資金中為他們每人買了一雙膠鞋。
張連印以德報怨的做法感動了飼養牛羊的鄉親們,從那以后,每次放牧他們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幼林逐漸茁壯成長起來。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三
山坡上,張連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很難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線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張連印只說了句“冷靜面對,科學治療”。手術前,他默默地把這些年種樹欠下親朋的錢一一還清,甚至去照相館拍好了遺照。
只是,樹還沒有種完。手術后的張連印實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著妻子回鄉了。
一如往常,他們沒有找人接送,老兩口從石家莊坐火車睡一晚,早上五點多到大同,又坐客車到張家場村。
“要是我不回來,這攤事就散了。”他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的身體,滿腦子都是種樹。
回到植樹的基地,張連印立馬裝上樹苗和鐵鍬,坐著他的“專車”上山了——這輛不到5萬元買來的面包車,6年間跑了近20萬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樹苗,出溝入嶺,都是他那車。”左云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池恒廣說。
左云縣的綠蔭不斷擴大,他體內的癌細胞也在瘋狂生長。2014年,他的肺癌出現骨轉移。這次,住院一個月后,他又一次回鄉種樹了。
“癌癥要科學治療,種樹也要堅持到底。”張連印堅定地說。
如今,植樹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他帶領鄉親們為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
如今,張連印依然走路飛快、精神抖擻。
華夏大地上,創造奇跡的又何止張連印!
一個坑一個坑種樹、一鍬一鍬鋪設沙障固沙,人們前赴后繼,用一個甲子的歲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屏障,讓絕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萬萬個張連印,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審計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司高級審計師羅濤感慨地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閃耀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
在他的帶動下,山西省左云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增長了6.43個百分點,張連印被群眾稱為“綠化將軍”。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四
退休18年來,“老兵”帶領鄉親們已為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老兵”名叫張連印,今年76歲,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他戎馬一生,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身患癌癥仍植樹不已,在家鄉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綠色長城”。共產黨員的人生底色:“為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為何選擇了這條千辛萬苦的植樹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張連印說。2003年,山西省左云縣,張連印退休后返回家鄉。出人意料,卸下鋼槍的張連印竟扛起了鐵鍬。這位從張家場村走出的軍隊高級干部,退休后要回鄉種樹?!“植樹可以防風固沙,改善家鄉自然環境。我沒有萬貫家財,植樹造林是最現實的選擇,有多少錢種多少樹。”反復琢磨,張連印選定了這條路。
張連印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屬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全村土地超過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幾十年過去,鄉親們雖然從原先的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但光禿禿的荒山野坡卻沒有改變。“綠化家鄉、造福鄉親,就是我‘人生最后一個戰場’。”當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王秀蘭回到家鄉,打響了植樹事業的“第一戰”。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五
采訪中,張連印總是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點點貢獻”。但村民們都說,沒有張連印,就沒有這漫山遍野的綠樹。
十幾年來,張連印一直干在前面,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種樹是個體力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耐心。張連印回鄉后也一直保持著在部隊養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點鐘從炕上爬起來,抱著樹苗上山勞作。植樹的時候,肚子里是涼飯,渾身上下是泥水,頭上大汗淋漓;一天下來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然而,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片枯萎。“我帶兵是內行,干這活兒卻是外行。”工作起來,張連印發現,改善生態環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劃。
于是,張連印開啟了他的“求學之路”。為了學習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業部門咨詢專家,協調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還訂閱了10多本林業雜志。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樹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還沒來得及高興,又一件事讓他犯了難……
“這些年,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對每一棵樹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幾年來,他先后建起300多畝的育苗基地,綠化荒山1.8萬余畝,在長城腳下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六
“為何選擇了這條千辛萬苦的植樹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張連印說。
2003年,山西省左云縣,張連印退休后返回家鄉。
出人意料,卸下鋼槍的張連印竟扛起了鐵鍬。這位從張家場村走出的軍隊高級干部,退休后要回鄉種樹?!
“植樹可以防風固沙,改善家鄉自然環境。我沒有萬貫家財,植樹造林是最現實的選擇,有多少錢種多少樹。”反復琢磨,張連印選定了這條路。
當時,沖著他的名望,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想要賺錢很容易”。
鄉親,在張連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撫養他長大的奶奶爺爺也在他13歲和16歲時相繼去世。
“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我才能長大,鄉親們對我的恩情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記得,小時候有時窮得連鞋子都沒有。
57年前的那個早晨,張連印終生難忘——
村里鑼鼓喧天,這個19歲的青年要去當兵了!
戴紅花、騎大馬,鄉親們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雞蛋塞滿他的口袋……
“你們為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干啥就干啥!”歡送會上,作為新兵代表的張連印即興創作了快板。
這句話,他記了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
參軍第二年,由于表現優異,他光榮入黨,此后,一路從普通一兵成長為高級領導干部。
戎馬倥傯40載,每個崗位張連印都成績斐然——
當戰士,他年年是“五好戰士”;當連長,他被評為北京軍區“四好連隊”優秀代表;他從團長、副師長,干到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連印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屬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全村土地超過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幾十年過去,鄉親們雖然從原先的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但光禿禿的荒山野坡卻沒有改變。
“綠化家鄉、造福鄉親,就是我‘人生最后一個戰場’。”當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王秀蘭回到家鄉,打響了植樹事業的“第一戰”。
但,創業的艱難始料未及。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來就栽活了?”“發小”胡萬金,看著他氣不打一處來。
樹全死了,老漢傷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購書自學,上門請教專家,還跑去外地的林場學習,每遇到一個會種樹的人,就拉著人家打破砂鍋問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鄉種樹的妻子記得,種樹的頭幾年,臉和耳朵常常被風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腫得老高,有時水泡裂開,鮮血就順著嘴唇流下來。
一次大女兒回鄉看望,竟沒認出迎面走來的父母,看著被風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兩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淚。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濤陣陣。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七
“黨指到哪兒,我就打到哪兒,黨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組織部、省委老干部局聯合舉行的革命傳統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左云籍老將軍張連印為機關黨員干部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滿懷激情的演講引得現場掌聲陣陣。
74歲的張連印是某軍區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2003年5月,他從領導崗位退休后,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回到家鄉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義務植樹造林,自覺扛起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惡劣環境的責任。他一干就是16年,綠化荒山荒坡1.2萬余畝,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近日,山西晚報記者走近這位老人,聆聽他的事跡。
熬過苦難童年迎來奮斗的青春
晨曦中,張連印身穿迷彩服、頭戴草帽、肩扛鐵鍬佇立在山頭,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顯佝僂。他眺望著腳下的這片綠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這就是我的千軍萬馬!”老將軍的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我5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丟下了23歲的小腳母親和剛滿周歲的弟弟。由于實在沒法生活,為了活命,母親只能再嫁人。”命運讓張連印過早地進行了人生抉擇:他沒有跟著母親走,而選擇留在家里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苦難出雄才,沒爹少娘的張連印,從小有志氣,在村中小學念書時考試成績回回靠前,在中學念書時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享受國家每月3元的助學金待遇。
屋漏偏逢連夜雨,生活的不幸接連降臨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可憐家庭。無比疼愛張連印的奶奶在他13歲時撒手人寰。沒幾年,積勞成疾的爺爺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從此,尚未成年的張連印成了事實上的“孤兒”。
環境的“苦度”決定著骨氣的硬度。張連印意識到,他必須得學會堅強,學會克服困難,獨立生存。好心的繼父也不時過來看望,每次都給他留下幾塊錢。由于能打會算,生產隊照顧他當了不脫產的記工員兼會計。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樣,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針”(沙棘樹根)當柴火燒,還“割條子”(荊條)編筐賣錢,每個筐3毛錢。每年在大爺和叔叔家各吃一頓飯,其余都是勞動回來自己生火做飯。就在這樣異常的艱難困苦中,他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當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張連印應征光榮入伍,迎來了火熱的青春。
部隊是個大熔爐、大學校。從進入軍營起,張連印就立志要在部隊里磨煉意志、鍛煉體魄、提高能力,百煉成鋼。他在軍訓比武等各項活動中積極肯干,一年后就入了黨,兩年后被提拔為排長。此后歷經步兵教導隊、炮兵教導隊、炮兵學院、空軍學院直至國防大學學習,軍事政治素質全面提高。就這樣,他一路勤奮學習,一路踏實訓練,直到成為某軍區原副司令員。
花光積蓄義務植樹綠化家鄉
2003年,張連印從部隊退休后回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車駛入左云縣境內后,漸漸擰起了眉頭。左云煤炭資源豐富,靠著資源經濟,鄉親們的日子過得富裕了。但是滿眼的荒山禿嶺面貌依舊,到處是肆虐的風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車里,張連印慢慢閉上了眼睛,回到家鄉“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頭。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張連印放棄了定居石家莊、太原、北京的機會,選擇了落葉歸根。歸就要歸徹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縣城,也不在張家場鄉里,張連印篤定踏實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長的張家場村里。
如今郁郁蔥蔥的“將軍林”,當年是滿眼荒涼,除了一塊塊零星分割的莊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禿禿的荒灘,沒有幾棵樹木。張連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和退休金,買工具、買樹苗、蓋房子、雇工人,拉開了植樹大戰的序幕。
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張連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點鐘就從炕上爬起來,抱著樹苗和植樹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滾打。午飯都是從家里帶,用開水一泡就頂一頓。干起來一身汗,風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標就是帶動鄉親們植樹,徹底治理京津風沙源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張連印說。
縣里很支持張連印,幫助他依法依規快速辦理退耕還林等手續,還幫他們通電、打機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隊聞訊也贈送了退役的卡車、油罐車、吉普車、澆水車,正好給日常植樹工作派上了大用場。
十幾年來,張連印花光了自己幾十年的積蓄,還向兒女和弟妹們借錢,先后投資數百萬元,在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個林區由最初的300畝擴大到目前的1.2萬余畝。他總結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植繁育基地、農業科技苑、村莊改造”等經驗,在左云縣進行了廣泛推廣。2007年,張家場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園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著一出門的滿眼綠色,就是我最高興的時候。”張連印說。
2005年春天,張家場村的鄉親們自發捐款捐物,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大家準備在涼亭上題刻“將軍臺”石碑,以此銘記張連印所做的突出貢獻,張連印聞訊后堅決拒絕了。他說:“我終生難忘小時候缺爹少娘的苦,終生難忘獨自生活的難,終生難忘家無斗糧的窮。是黨和人民,是解放軍給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報恩情,而絕對不是為了給自己樹碑立傳。”后來,涼亭上,建起了一塊“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八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縣東南小學學生來到清風林教育基地苗圃參觀。基地創辦人張連印左手舉著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著根部的泥土,對這群“紅領巾”說。
這是張連印回村植樹造林收獲的經驗,也是他76年執著人生的寫照。
1964年2月,村民們敲鑼打鼓,送騎著大馬、戴著紅花的張連印去參軍。一個備嘗艱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榮。
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13歲時奶奶離世,16歲時爺爺病重,成績優異的張連印初二時不得不輟學回村。他干過木匠,抬過轎子,“護秋”掙工分,編筐還欠債。
爺爺病逝后,張連印獨自過活。那時候,村里誰家日子都緊巴。看張連印常常吃不飽,鄰里總想辦法勻碗飯給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會珠算,腦子靈、品行好,安排他當小隊記工員,后來又當大隊會計和村民兵連指導員。
19歲那年,張連印被村里推薦入伍,圓了從軍夢。
“你們給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縣東街禮堂召開的歡送會上,張連印代表新兵發言。
這個無數次在腦海中閃回、對無數人講述過的場景,對張連印來說,是裝在心里的一抔“連根土”。
入伍第一年獲評“五好戰士”“技術能手”,第二年入黨,第三年提干當排長,第四年當副連長,第五年當指導員,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張連印在軍營這片沃土扎根拔節,一步步成長為軍隊高級干部。
退休前一年,張連印回張家場村探親,看到很多鄉親住上了大瓦房,開上了摩托車,可放眼望去四周幾乎看不到綠色,風沙還是拍得窗戶“啪啪”作響。
“荒山禿嶺和尚頭,有河四季無水流”。左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地處京津沙源風口,沙塵暴危害嚴重,植樹種草成活率低,生態環境一直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張連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將軍解甲,落葉歸根。